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工业文明时期的世界和中国 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含答案

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
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
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
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发展。
从材料“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发展。
故选C项。
2.(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
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
”该材料主要强调()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轫于18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重要的“思想革命”运动。
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使人们意识到可以将“科学革命”的精神运用到人文社会领域,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法则,反对一切禁锢思想和压制自由的教条和制度。
由材料可知科学深深地渗入到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社会科学的思想潮流都使用了科学探究的原则。
故选A项。
3.(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某一时期英国家庭逐渐抛弃了执行“直接代表社会”的职能,获得了执行“代表个人”的特殊职能,从一个功能多样的单位变成了相对单一的单位,使得家庭结构简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工厂普遍建立和发展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C.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 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2)李仕才1.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明初因为倭寇对沿海地域的骚扰,且他们涉及民间的外国贸易,所以政府公布海禁令,致使外国贸易萎缩。
自明成祖逝世后,朝贡贸易的萎缩,以及海禁令渐渐废弛,违反海禁出洋的中国海商活动日趋屡次。
再加上16 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域暴虐的状况日趋严重,当时的朝廷官员为了重修中国沿海的海上次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宣告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排除海禁,调整外国贸易政策,同意民间个人远贩东西二洋,但对日本的贸易仍在严禁以内。
这使得民间个人的外国贸易获取了合法的地位。
明朝进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场面。
——捕编自《历史上的“隆庆开关”》资料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建立了经济特区,别的还开放了一系列的沿海城市。
在东部沿海开放了此后,持续在中部西部还有东北一些地方建立开发区,此后经过整改有了更大更好利润更高的自主开放。
于是20 世纪九十年月形成了全方向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好多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保护协议,经贸合作获取进一步的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内的外贸管理系统进行了改革,出入口贸易构造开始进行优化。
——据陈争平《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阶段性》(1)依据资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剖析明初和隆庆年间对外贸易政策差别的原由。
(2)依据资料一、二并联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对外贸易政策对比,改革开放新期间对外贸易政策的特色,并简析其意义。
分析:第(1) 问据资料一信息从政策、贸易特色、统治者目的实时代背景角度分别剖析说明。
第(2) 问第一小问特色,据资料二信息从开放范围、形式、过程、原则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意义,能够从经济发展沟通、国际环境、科技教育发展等方面归纳。
答案: (1) 原由:明初“海禁”:沿海倭患猖狂;防范敌对权力,稳固统治;重农抑商,推行朝贡贸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卷二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综合卷二)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XC.所维护的某某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4、1951年12月,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某某阶级、各某某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某某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7、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综合训练2-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
2.(2018·某某市高三联考)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B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2018·某某市高三统考)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某某北地区,故B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
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上述现象表明()A.中央王朝严密控制了边疆地区B.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C.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融洽2.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
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父死不奔丧”,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
这说明当时()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B.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D.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3.《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干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
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4.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A.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5.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C.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这反映出商代()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2.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东晋政府此举()A.有利于江南开发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C.激化了阶级矛盾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3.贞观九年,波斯景教(基督教派)信徒阿罗本来到长安,要求设寺传教。
三年后,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景教“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同意了阿罗本的请求。
由此可推知,当时()A.唐朝崇尚各宗教平等B.道教对统治者的影响较深C.基督教实现了中国化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4.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
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
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5.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
[精品]新高三选修2历史二轮复习模块试题2及答案
![[精品]新高三选修2历史二轮复习模块试题2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5e976ad02de80d5d84010.png)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必修二模块试题2(含解析)一、选择题1.当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正在实施( )A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2.(2012年4月南通市调研17题)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3.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家庭手工业的破产 D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降4.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改革5.(2012年3月淄博模拟)根据表2中的内容,判断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表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A.1898年B.1948年.1970年D.1980年6.右图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8克。
据此,可以判断其主要用料是( )A麻 B棉丝 D纤7.(2011年1月福建会考17题)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他为美国开出应对“大萧条”的良方是A.实行计划经济 B.以供给创造需求.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政府全面干预经济8.(2011年12月浙江五校联考25题)进入21世纪以,金融危机经常威胁着世界经济。
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A B D9.下图为清朝乾隆时期中国某个城市的面貌,从飘扬的外国旗帜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城市是A.上海 B宁波.厦门 D 广州10.宋朝与隋唐时期相比,城市中的“市”有哪些变( )。
2023百师联盟高三4月二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河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墓葬中的陪葬玉器材质上佳、雕工精卓、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的玉器所选玉质大多粗糙平常、雕琢草率。
这种差异反映出当时A.关注现实的趋势在增强B.贵族阶层的特权完全丧失C.宗法分封体制逐渐解体D.官营手工业地位遭遇冲击2.王莽在即位之前据《周礼》《礼记》等典籍所载古典礼制,开启对长安的儒教化、神圣化改建工作,如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
王莽的做法意在A.推动儒家思想传播B.促进都城长安建设C.为其篡汉创造条件D.恢复周代礼乐制度3.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最为发达。
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却出现了城市衰败、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租调制损害农民积极性C.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D.气候变化导致天灾频仍4.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
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5.元朝发行中统钞之初,"如捧破釜,惟恐失坠",故发行额较小,且以金银为准备金,"稍有壅滞,出银收钞"。
这种做法A.有利于纸币币值的稳定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C.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恶化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6.开埠之初,各口岸进口的商品多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之后,棉布等日用品的进口量大增,并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试题综合练(2)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
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
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
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
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
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
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
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9、《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
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
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
材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10、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
据此及所学知识推断可知(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学习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辛丑条约》的赔款都变成了留学经费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11、1912年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清室退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清帝逊位让与的对象只能是共和立宪之国体,即中华民国——人民的共和国,而不能是另一个王朝,另外一个一家一姓之皇帝。
这表明此诏书( )A.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B.宣统帝认同民主共和政体C.彰显权利与自由原则D.标志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12、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拥有高级司法权,能够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议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
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直到“光荣革命”,议会才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
“光荣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大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
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年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
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
联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联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联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
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
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
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普鲁士宰相同时又是帝国宰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槪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688-1783年”“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和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贵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下降,故A项正确。
重商主义政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得社会中下层向上层流动,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2.A3.D4.C5.B6.B7.B8.C9.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依据材料“1896年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宣扬变法思想的《万国公报》受到官僚商绅等的欢迎,这说明当时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报》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并非客观公正,该选项内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对向西方学习进程的影响,并未体现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进行政治改革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并非由教会左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B解析: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退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
11.A12.C13.1.含义: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议院、下议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历程:18世纪上半叶,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叶,文官制度改革。
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
不同: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可以得出,国王没有专制权力;根据“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拥有高级司法权,能够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议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可以得出,上议院、下议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大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可得出答案。
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主导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可得出,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14. 示例1论题: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
阐释: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概念而没有世界概念。
在“天下”概念体系中,其他国家非藩属即蛮夷,中国处于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自我中心”观念,国人开始被迫“向外看”并逐步意识到了“世界”的存在和民族危亡的境地。
列强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领土,索取赔款,撰取利益。
这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促使了民族危机意识的产生。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民族意识仅限于部分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社会精英,大部分普通国民对此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示例2论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