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秀课件

shùn
瞬
“夕”中间只有 一点,右边部件 的第六笔是撇折。
易写错
níng
凝
最右边的部件上 半部分不要少一 点。
zhòu
骤
最后一笔是捺不 是点。
píng
草字头舒展, zǎo
萍 藻 遮盖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注 意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 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yànɡ
漾
不要写成“水”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学写字
一起来看看本课的会写字吧!
ɡē zōnɡ chénɡ pínɡ zǎo yànɡ
搁综 澄 萍 藻 漾
yàn
焰
xuē shùn nínɡ zhòu zhì
dǒu
削瞬凝骤掷陡
生字归类
搁 综 澄 萍 藻 漾 焰 削 瞬 凝 骤 掷陡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课堂演练
一、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凝(凝结 ) 掷(投掷 ) 锦(锦绣 ) 疑(疑问 ) 郑(郑重 ) 绵(绵延 )
二、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美好 恬静 ……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自由读第4~8自然段 , 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5 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 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 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 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课时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 丝》周刊笫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 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 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 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 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 》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 吻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件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
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
有何特殊意义?
乌桕 新禾 野花
代表 新的 事物
丛树 枯树
代表 它们融合在一起, 旧的 体现出一种新旧 事物 交替的现象。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 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 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 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 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 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 的红锦带。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21/10/262021/10/26October 26, 2021 •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021/10/262021/10/262021/10/262021/10/26
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 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25 好的故事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读顺课文。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
好 的 好的故事 故 事 好的故事的破灭
黑暗现实
美丽、幽雅、有趣 “我”看见, “我”知道
抨击黑暗现实,追求美好未来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 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 比喻 缕缕的胭脂水 红锦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美PPT课件

第八单元•第25课
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 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 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 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 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 中那好的故事……
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 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明”“皱 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 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总结提高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 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 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 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 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 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 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灯罩很昏 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 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词语解释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 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蓑笠:蓑衣和斗篷。
词语对对碰
缩小一扩大 退缩一前进
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 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 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 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 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 中那好的故事……
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 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明”“皱 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 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总结提高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 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 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 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 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 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 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灯罩很昏 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 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词语解释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 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蓑笠:蓑衣和斗篷。
词语对对碰
缩小一扩大 退缩一前进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秀课件

助读资料我先看
创作时25年2月9日 《语丝》周刊笫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 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 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半个月, 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 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 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 章的开头相吻合。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这__是__文__章__的__中__心__句__,__总__说__这__个__故__事__给__人__以__ _美__好__的_印__象__。__全__文__围__绕__着__这__句__话__展__开__。________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呈现出怎样 的特点? ____这__些__景__物__描__写__散__发_着__浓__郁__的__乡__土__风__味__和__生__活_ 气__息__,__真__实__地__展__现__了__江_南__水__乡__风__光__秀__丽__的__特__点__。_
动态美 画面美
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色彩美
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 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 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 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 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这些景物为何而“动”?
船的行驶 桨的运动
水中倒影不停地变化
这些景物是如何变化的? 解散→ 摇动→ 扩大→融和 → 退缩→ 近于原形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 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 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秀PPT课件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 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
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 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 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
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 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语言俏奇瑰丽, 意象玄妙奇美。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 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 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2.小组交流探讨。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 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1)“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用鞭爆聲响与声响间的间歇以及身边围绕的烟 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一个人的黑夜不 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字词过关
预告 烟草 烟雾
[yàng]
荡漾 解散 融合
[dǒu]
瞬间 骤然 陡然
昏沉 退缩 凌乱
[zōng] [zǎo]
错综 萍藻 瘦削 浮动
词语理解
鞭爆: 通“鞭炮”。 四近: 通“四周”。 错综: 纵横交叉。文中指梦中“许多美的人和美 的
事”交错出现。 伽蓝: 宗教用语。指僧众所居住的庭 院,即寺庙。 参差: 差不多,近似于。 骤然: 突然,猛然。 泼剌: 通“泼辣”,文中指花儿倒映在水中姿肆飞
3.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因为《初学记》第八卷中写有山阴道和鉴湖的风光,勾起作 者的思乡之情,因而后面的幻境中“好的故事”便是以故乡风 物为背景展开。)
《初学记》,共三十卷, 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本 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 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 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 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 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美课件

结构梳理
好 眼前实景: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的 故
梦幻景象:朦胧、清楚
事 回到现实: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对未来充 满希望和 向往之情
主题概括
《好的故事》是鲁迅描写 梦境 的文章,梦 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 一般。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 前社会的迷惘和对 美好生活 的期许与憧憬。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 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 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 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 云,……也都浮动着。
美的人、美的
理想
事和美好的梦 美好的生活
境
向往的生活
对比
现实
昏沉
黑暗的现实 的夜
对故乡的眷恋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让我们一起结合图示用自己的话说 说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吧!
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 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 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幽雅、有 趣的生活。
三、你有没有“好的故事”呢? 试着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第八单元•第25课
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 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 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 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 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 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 他心中那好的故事……
“幽雅”与 我们常用的“优 雅”意思一样吗?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件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PPT教学课件

朗读赏析
作者朦胧中所见 的故事具有怎样 的特点?
美丽,优雅, 有趣。
朗读赏析
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1.体现在了作者梦境给人赏心悦目的明快美丽之感, 2.体现在了这梦境中的事物无不呈现出暖色调,因而让人觉 得美好且优雅之感; 3.梦境中的一切事物又是交错融合的,因而给人“永是生动 ,永是展开”的奇妙、有趣之感。
凝视 ( níng ) 掷 ( zhì) 搁 ( gē )
生字、新词
紧凑
漾
横撇要 托住左 边的 “氵”
舒展
瞬
下半部分倒数 第二笔是竖折。
坠
最后一笔横画 要稍长且略有 形容距离不远之处。 伽蓝 释义:佛教寺院的通称。 泼剌奔迸 释义:红色很浓烈,似乎都要奔涌而出。
初步感知
看看哪些段落都在描述 这个梦境?
3-9自然段。
初步感知
课文其它几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呢?
第一自然段写了夜色的昏沉; 第十自然段写了梦境破碎; 第十一至十二自然段写自己对梦境的留念之情。
初步感知
这到底是一番怎样的夜色呢?
黑暗、昏沉的夜色;
“夜色”同时也是鲁迅生活的 昏沉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好的故事
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美观书写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准确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4.准确感知作者梦境的美丽、优雅与有趣, 体会其对于美好生活意境的追求以及对于黑暗、昏沉的现实 世界的怅惘和失望。
情境导入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 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PPT课件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 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
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 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 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
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 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语言俏奇瑰丽, 意象玄妙奇美。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 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 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2.小组交流探讨。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 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1)“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用鞭爆聲响与声响间的间歇以及身边围绕的烟 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一个人的黑夜不 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我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 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流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 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桔树,茅屋,塔,伽蓝,农 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 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 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 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 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3.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因为《初学记》第八卷中写有山阴道和鉴湖的风光,勾起作 者的思乡之情,因而后面的幻境中“好的故事”便是以故乡风 物为背景展开。)
《初学记》,共三十卷, 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本 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 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 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 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 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