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好故事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课件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才闯进了上海文 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 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 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如飞。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 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 鲁迅先生。(有改动)

8
(梦境)
9
10
11
12
(现实)
写“我”清醒过来回到
现实,“好的故事”消失了,
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第1~2自然段 第3~9自然段 第10~12自然段
现实 梦境 现实
自读第1~2自然从段这,些想语想句鲁中迅你先又生在怎样 的现实中做了这体样会一到个了美什好么的?梦。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 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 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朗读句子,注意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 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 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 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 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 鱼,一同荡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
9
4
10
5
11
12 6
一连串名词 的罗列,不仅语 句简洁,而且画 面感极强。
“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则形容水的动态。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 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 白云织入村女中……
思考: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仿照句式说 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课件(共26张PPT)
• 按照这些理解,来揣摩课文的最后两段话,可以体会到更深的寓意。
• “我”只是偶然经历了一个梦境, • 它代表了“我”所希望的生活,但是无奈它稍纵即逝,最后“我”仍然像此
前一样身处“昏沉的夜”,一颗心堕入黑暗中。
• 结合首尾段落,思考“昏沉的夜”有什么含义?
• 昏沉的夜: • 表层含义: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 • 深层含义:象征了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1,细读第3段: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向往之情
,2,细读第4段: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有什么特点?
• 美丽,幽雅,有趣
• (概述水中美景的总体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进一步解说):
• 比喻:生动地表现了 “美的人和美的事” 这些梦境幻象繁华灿烂、 纷至沓来、错综复杂又转瞬即逝的特点。
好的故事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 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 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野 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作品大多写于北洋军阀黑暗势 力笼罩下的北京。
• 3,“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 体现在第5段:对记忆中水乡美景的描述中
• 岸上景物+水中倒影
• 描写特点: • 名词连排、动态变化、色彩组合
• 语言简练、优美 • 犹如电影蒙太奇手法,水乡的各个小景,恍惚迷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美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美PPT课件
第八单元•第25课
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 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 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 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 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 中那好的故事……
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 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明”“皱 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 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总结提高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 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 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 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 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 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 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灯罩很昏 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 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词语解释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 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蓑笠:蓑衣和斗篷。
词语对对碰
缩小一扩大 退缩一前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1)花样滑冰者在冰上(优雅)地滑行。 (2)这里环境( 幽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 “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
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梦境的美 好吧! (课后第二题)
美丽
中国四大名锦 之首,因其色泽光 丽灿烂,美如天上 云霞而得名。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
合作探究二
在第10自然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 自然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的 动作,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 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 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 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
幽雅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 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 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 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 云,……也都浮动着。
互动课堂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 说说自己的感受。
昏暗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
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
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这天是农历二月二 孤独苦闷
“龙头节”,屋外的热闹 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这样的夜晚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下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课件(共97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课件(共97张PPT)

现实中的梦境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 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 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说明作者梦中美好的事物一直存在。
作者在现实中的梦境见到了哪些景物?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 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 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 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 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 云,……
作者曾经在山阴道见到了哪些景物?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 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 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
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回忆以前在 山阴道所看到的。澄碧清新的江南 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 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 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这一切都 是这么的美丽,幽雅,有趣。
2.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 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 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 文。
预习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搁综 澄萍藻漾焰 削瞬 凝 骤 掷陡
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
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时间
环境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 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你知道作者这个好的故事是怎么得来 的吗?
作者做的一场美好的梦。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美丽
幽雅
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 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 开去,以至于无穷。 比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PPT课件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 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
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 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 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
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 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语言俏奇瑰丽, 意象玄妙奇美。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 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 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2.小组交流探讨。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 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1)“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用鞭爆聲响与声响间的间歇以及身边围绕的烟 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一个人的黑夜不 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我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 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流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 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桔树,茅屋,塔,伽蓝,农 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 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 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 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 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3.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因为《初学记》第八卷中写有山阴道和鉴湖的风光,勾起作 者的思乡之情,因而后面的幻境中“好的故事”便是以故乡风 物为背景展开。)
《初学记》,共三十卷, 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本 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 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 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 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 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课件
雅(优雅 ) 坠(坠落 ) 锦(锦绣) 鸦(乌鸦 ) 堕(堕落 ) 绵(绵延)
2
你有没有“好的故事”呢?试着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25. 好的故事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这一节课我们走 进鲁迅的梦境,看看这样的故事到底好在哪里呢?
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
1.作者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2.昏暗的灯,昏沉的夜象征什么呢?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 丝》。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 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记有:"作《野草》一篇。" 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第一时课代时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 极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 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 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 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鲁迅的主要成就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 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 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我会写
雅综锦萍藻漾 焰削瞬掷陡坠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好故事课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好故事课件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描写的什么样的夜色,给
人什么感觉?
强调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
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灯火与昏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夜 的昏暗;鞭炮的繁响与烟草的烟雾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夜的昏沉。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 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 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具体写“好的故事”, 重点写出了它的特点有趣。
思考:第8自然段的作用?
与前文互相照应。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 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 见, 一一知道。
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叫象征。
例如,课文把黑暗的旧社会比作昏沉的夜,把美好的理想生活比 作好的故事,这种手法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表现了鲁迅对于现实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课文结构
现实: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 梦境: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憎恶黑暗现实
追求美好生活 现实:昏沉的夜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对梦境中美丽、幽 雅、有趣的“好的故事”的描绘, 反映了作者对“昏沉的夜”的否 定,对“好的故事”的热情歌颂, 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憧 憬。
随堂小练
一、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 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预报) 2.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 昏暗) 3.我就要凝视他们……。( 注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梦中的故事,动静 结合。
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渴望看 到的理想中的“好的故事”没有终 结。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 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
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
……也都浮动着。
这些是具体的景物。
具体写“好的故事”, 重点写出了它的特点幽雅。源自思考: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在昏沉的夜……。
再次点明主题,使主题升 华。反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 往,决心与“昏沉的夜”进行 抗争的精神。
小练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下课学生的情景。
下课了,同学们像出了 笼的小鸟,来到了操场上。 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 有的跑步,还有的……玩得 高兴极了。
3.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 个自然段的理解。
解析:写作者非常喜爱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 沉的夜”,他总是想起它。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理 想的渴望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并决心与“昏沉的 夜”顽强抗争的精神。
● ● 亲爱的读者: ●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
强调“好的故事”是真实 存在的,只不过这无数的“美 的人和美的事”在水中的“青 天上面”而已。
思考:如何理解“凝视”一词?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 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 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二、选词填空。 骤然 陡然
1.海湾地区的局势(陡然)发生了变化。 2.平静的海面上( 骤然)掀起风浪。
三、用下面画线词语仿写句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 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夜空中的弯月像一艘小船似的,在浩瀚星海中缓缓前行。 2.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瀑布溅起的水珠如烟,如雾,如尘。
“凝视”一词写出作者想把这 “好的故事”看清楚时,它突然破 灭了,最后作者从梦中醒来。
朗读课文11-12自然段,思考:谁把作者带出的梦境? 排比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 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 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小船将作者带回了现实, 作者又回到了“昏暗的夜”里。
(2)理解词语。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词语:
①石油:文中指的是煤油。 ②膝髁:膝上骨,大腿骨。 ③乌桕:落叶乔木,叶子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黄色。树皮、叶子 都可入药。 ④伽蓝:梵语,指寺庙。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 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解析:(1)描写“一丈红”的生命力的顽强;(2)描写 “大红花和斑红花”的斑斓美丽;(3)描写“茅屋,狗, 塔,村女,云”的交互浮动;(4)描写“大红花”的拉长 变化;(5)描写带织入狗中,狗织入云中,云织入村女中 的互相交织;(6)描写斑红花影与塔,村女,狗,茅屋, 云融为一体。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 的奇想虚化。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 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 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具体写“好的故事”, 重点写出了它的特点有趣。
思考:第8自然段的作用?
与前文互相照应。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 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 见, 一一知道。
小船带作者走进梦境,看到美的人和 美的事。这是静态的描写。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 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 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这些是动态的描写, 写出了美的人美的事。
表现作者对故乡美的人 和美的事的眷恋。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 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 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过渡句
朗读课文3-10自然段,思考:好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
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比喻
总写故事的特点,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写出故事的内容。
思考: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具体是怎么体 现的?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鸟桕,新 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 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 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知识拓展
鲁迅名言:
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写作方法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
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20.8.138.13.202007:5607:56:14Aug-2007:56 ●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三日2020年8月13日星期四 ●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07:568.13.202007:568.13.202007:5607:56:148.13.202007:568.13.2020 ●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13.20208.13.202007:5607:5607:56:1407:56:14 ● 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Thursday, August 13, 2020August 20Thursday, August 13, 20208/13/2020 ● 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7时56分7时56分13-Aug-208.13.2020 ● 7、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20.8.1320.8.1320.8.13。2020年8月13日星期四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三日 ● 8、天生我材必有用。07:5607:56:148.13.2020Thursday, August 13, 2020
课后习题解析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 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 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 理解它们的意思。
解析:(1)朗读课文。读课文时,遇到比较难懂的词 语,可以先跳过去,这种阅读方法叫作“跳读”。再读 课文时,我们联系上下文或者查找资料理解它们的意思,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
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叫象征。
例如,课文把黑暗的旧社会比作昏沉的夜,把美好的理想生活比 作好的故事,这种手法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表现了鲁迅对于现实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课文结构
现实: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 梦境: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憎恶黑暗现实
追求美好生活 现实:昏沉的夜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对梦境中美丽、幽 雅、有趣的“好的故事”的描绘, 反映了作者对“昏沉的夜”的否 定,对“好的故事”的热情歌颂, 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憧 憬。
随堂小练
一、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 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预报) 2.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 昏暗) 3.我就要凝视他们……。( 注视)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描写的什么样的夜色,给
人什么感觉?
强调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
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灯火与昏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夜 的昏暗;鞭炮的繁响与烟草的烟雾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夜的昏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