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阴阳五行”对故宫建筑布局的影响

阴阳五行对故宫建筑布局的影响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其建筑布局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不仅在医学、农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也对建筑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对故宫建筑布局的影响。
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概念,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体系,包括哲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应用于建筑、艺术、文化等方面。
阴阳五行即以五种运动状态为基础,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
阴阳五行相互制约,它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性概念体系。
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们广泛应用阴阳五行的理念来设计建筑平面图及房间布局。
故宫布局及设计理念故宫原称“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座大型皇家宫殿,建于明朝,共经过14个朝代的建设和修缮,历时600多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故宫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整体布局主要由外廓、内廓和宫殿三个区域组成。
外廓占地约116公顷,是汇集了十二道金刀功夫的“九重城墙”,围合出的庞大的城池。
内廓面积则约为50万平方米,内部主要是三大宫殿、六个院落和一些辅助建筑构成了后宫建筑的核心区域。
故宫整体采用中轴对称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整体布局严谨、和谐、有序。
阴阳五行对故宫布局的影响五行色彩阴阳五行在建筑文化中的运用主要是应用五行色彩。
在故宫建筑中,金色是象征皇权的颜色,汉白玉代表了地方官的威严,木材则是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生存关系,火色展示了皇家荣耀和威严,而水色为皇家特权的象征。
当然,这些具体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其含义和运用方式均可能存在差异。
故宫中轴线故宫的主轴线上布局中心性建筑,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通过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开设门户,自外向内依次进入三大殿厅。
古代建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古代建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建筑中,阴阳五行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
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以达到宇宙和谐的目标。
首先,阴阳五行思想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协调。
建筑师们在设计建筑时,会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环境特点,合理使用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调整建筑空间的氛围和气场。
比如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以木为阴,以火为阳,所以在大门的左侧经常悬挂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对联,来平衡门口的阴阳气场。
其次,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与设计中,阴阳五行思想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古代官府和贵族的建筑中常常使用到五行相生的布局法,四周环绕着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空间。
这样的设计法可以起到一种防护和平衡的作用。
此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阴阳五行也经常得到运用。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在承重的梁柱、墙壁、房梁等关键部位,常常会按照五行元素的相生相克原则来选材。
比如,正堂主梁和支柱通常用相生的木料,而地炉、厨房等火源附近则用火克木的砖、石等材料,从而形成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结构构成。
此外,建筑装饰也贯彻着阴阳五行的思想。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红色被称为“火色”,因为它富有热情和活力。
建筑装饰中常常运用红色来增强建筑的阳气。
而白色则代表阴性,常常用于建筑的屋顶、墙体和门窗等,以为建筑注入更多的阴性元素。
此外,在建筑的室内设计中,阴阳五行思想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佛教建筑中,为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常常采用八卦图案和五行能量图来布置佛龛方位和佛像位置,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风水气场。
总之,阴阳五行思想的应用贯穿于古代建筑的各个层面,对于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布局、装饰、室内设计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思想既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敬畏,也为古代建筑的形成和演化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之风水)

• 谶纬之学中的“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 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往往有图有文,又 称“图谶” • “纬”——“纬”与“经”相对,是儒生们以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神鬼怪迂等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附会、演绎而 成的神秘说教 •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 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 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简易:执简驭繁,多样性中 求统一。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 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 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 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 即64卦。
阴阳有道,风生水起
——中国建筑的风水
胡灿阳
风 水 学 的 实 际 应 用
坟 墓 ( 阴 宅 ) 的 风 水
住 宅 ( 阳 宅 ) 的 风 水
都 城 皇 宫 的 风 水
风 水 文 化
科学与迷信的杂糅 ——风水文化
风水术的由来 • 中国的风水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 的择吉避凶的术数 •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 枢 言》 • 风水术理论,是以阐释“生气”而架构的 • “风水”一语,最早见于《葬经》:“葬者,乘 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 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 为上,藏风次之”
生者安居之法 ——住宅(阳宅)的风水 • 鲍瑗 “丧病贫苦”、“安宅失宜”的故事 • “住宅方圆四面平,地理观此好兴工。不 论宫商角徵羽,家豪福贵旺人丁”。 “此屋若在大树下,孤寡人丁断不差。招 郎乞子家中有,瘟疫怪物定交加。” • 在风水之说产生之前,中国人就已非常重 视居居住地的选址。在仰韶文化时期,人 们将聚居的原始村落选在邻近水源的河谷 台地上。
五行与建筑传统建筑中的五行应用

五行与建筑传统建筑中的五行应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五行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与布局。
五行理论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在传统建筑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建筑的形状、朝向、造型、颜色等方面,以求得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五行与建筑传统应用的相关内容。
一、金金属代表着金这一元素,金属性阴性,代表贵族、权威、光明和坚固等象征。
在建筑中,金的代表色是白色和金色,白色代表纯洁和高雅,而金色则代表富贵和荣耀。
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中,金色的装饰可以增加建筑的威严和庄重感,而金色的屋顶则象征着财富和权势。
二、木木属于五行中的阳性元素,代表生命、活力和成长。
在建筑中,木属性通过使用木材和绿色植物来体现。
建筑内部的庭院和大量的绿植可以营造宜人的环境,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同时,在建筑的布局中,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的风景和景致,让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三、水水是五行中的阴性元素,代表着流动、柔和和清新。
在建筑中,水通过设置池塘、水槽、喷泉等水景来表达。
水景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环境,还能够营造出水的流动感,给人带来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感觉。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安排落水管和排水系统也是很重要的,以保证建筑的防水性能和环境的整洁。
四、火火属于五行中的阳性元素,代表热情、激情和光明。
在建筑中,火的象征通过使用红色和黄色来表达。
火的色彩可以被用于建筑的装饰、门框、窗户等部位,以营造热情和活力的氛围。
火还可以通过设立火焰塔、火盆等火焰装置来表达,给人一种温暖和喜悦的感觉。
当然,在使用火的元素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出现火灾等意外情况。
五、土土是五行中的阴性元素,代表稳定、实际和安全。
在建筑中,土可以通过使用黄色和棕色来表达。
黄色代表稳定和实际,而棕色则代表连接和融合。
建筑的外立面可以使用黄色的砖墙或者黄色调的涂料,表达出坚固和厚实的感觉。
古代建筑美中的阴阳相成

古代建筑美中的阴阳相成风水中阴阳相成、阴阳合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充分体现。
总体上,较正规的官式建筑与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皇宫、庙宇、皇陵、官衙和城门等,一般都严谨、高大,相对表现出阳刚特征;而民居建筑,一般都布景灵活、谦和自然,相对表现出阴柔特征。
从地域来说,北方建筑阳刚之气较重,南方建筑阴柔之气较浓。
如江南农村住宅,多朴素自然、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幽林曲溪自然融化,亲切、秀丽而又含蓄。
同一个建筑物单位或建筑群,也有阳刚、阴柔之美的对比。
以北京紫禁城论,总体上有阳刚之美,而以三大殿与左右配殿相比,则前为阳刚,后为阴柔,以三大殿与御花园比较,又前为阳刚,后为阴柔。
北京故宫以乾清门为界的“前朝后寝”的功能划分,就是这种阴阳平衡的理念体现。
外朝为阳,所以三大殿气势恢宏,极呈阳刚之美,其建筑基数也多为阳数,即奇数,如三大殿、五重门,九开间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层台基等。
内廷为阴,所以布局精巧,体现阴柔之美,其建筑基数也多为阴数,即偶数,如东西合为六宫,左右合为十所,乾清、坤宁两大殿之间,还要来个交泰殿突出一下阴阳交泰、乾坤相通的风水主题。
从其左右分区看,也是一条中轴线将整个故宫分为东阳西阴两半(中国住宅以向南为吉,故左侧为东主阳,右侧为西主阴),太子为阳,因此供其起居学习的文华殿、南三所等都建在东面,历史上有“东宫太子”的俗称,也是沿袭这条原理,后妃为阴,她们居住的寿安宫、慈宁宫等都建在西面。
一般认为建筑为实属阳,庭院为虚属阴;室外为阳,室内为阴;石土为阳,林木为阴;水为阳,山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受阳光直射空间为阳,阴面空间为阴;地上为阳,地下为阴。
阴阳相生,阴阳和谐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无所不在。
在建筑选址方面,一般认为背山面水为佳。
山为阴,水为阳。
背山面水的场地给建筑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
相对来说,庭院场地为阳,树木花草为阴。
场地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将建筑、园林或庭院融为一体;建筑为阳,园林、庭院、天井为阴;在庭院中,一般喜欢植树种花。
古代描写建筑方位

古代描写建筑方位
在古代,建筑方位的描述通常会涉及到风水学和阴阳五行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应该根据自然环境和天象来确定,以符合天地之道,达到和谐与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建筑方位描述:
坐北朝南:这是最常见的方位描述,表示建筑物面向南方,背后是北方。
在风水学中,南方被认为是阳气最强的方向,因此许多重要的建筑物都会朝向这个方向。
坐东朝西:表示建筑物面向西方,背后是东方。
在某些文化中,西方被认为是神圣的方向,可能与太阳落山的方向有关。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风水学中的一种方位描述。
青龙代表东方的龙,白虎代表西方的虎,朱雀代表南方的鸟,玄武代表北方的龟。
这种描述方式强调了建筑物的方位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方位角:这是用度数来表示建筑物的方向。
例如,“位于东偏南30度”表示建筑物面向东方,并向南偏移30度。
除了以上常见的方位描述外,古代的建筑方位还可能与宗教、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会将特定的神灵或吉祥物象与建筑物的某个方向相关联。
从中国古代建筑看阴阳五行系统理论

tel ot o ieun( u da g o r ad d e ig ) d gtso B in n h adcp f h yus fShy a q a rnl cut r w ln s a a e i a d te l sae o a e y l n e f jg n
t n , e lc t n o u l i g n h t i t n o a u a n i n n sa o n u l i g ,a d i tk s i s t o ai f i n sa d t eu i z i f t rle v r me t r u d b i n s n t a e o h o b d la o n o d
n in i a a c e tCh n .
Ke r s n c n C ieeb i ig Y nY n d Wu ig f eee e t)yt y Wo d :a i t h s ul n ; i— a ga x ( v l n ss m;B o e n d n n i m s e ok o f
S z o ad n se a l s I e p o e so c n t cin o ce t h n s ul i g , s e il u h u g r e sa x mp e . n t r s r o s u t fa in ie e b i n s e p c a y i h c f e r o n C d l n
从中国传统建筑浅谈阴阳五行学说

从中国传统建筑浅谈阴阳五行学说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古代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物质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理论根据及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哲学概念。
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围、寺观、陵基,以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建筑;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代关于方位的说法有着多重含义:东、南、西、北、中,既表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寓意季节。
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还表示属性,东属龙、西属虎、南属凤、北属龟。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也常可以见到或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朱雀即孔雀,至于玄武有各种说法,有的地方认为玄武即龟,寓意长寿。
封建时代流传了许多五行相克的禁忌,其中有些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例如向阳、背风、地势高朗及远避不洁的空气和水源等,但是大多被巫师们迷信化了。
我国古代关于”数”的概念是源于阴阳学说的。
奇表阳、偶表阴。
人们喜阳恶阴,故房屋的开间常为一、三、五、七、九间,极少用偶数。
修造阁楼或佛塔,层数也以单数居多,以寓属阳。
到明清时代,数宇又与吉凶祸福相联。
流传于民间建筑工匠中的《鲁班经》云“台阶的步数宜单不宜双.帷一步、三步、五步、七步、十一步吉,余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兰溪市博物馆陈星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
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
中国的古建筑,历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又兼地处东亚大陆,气候复杂,不得不与飓风、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与建筑的定位、朝向等等密切相关,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讲究阴阳风水的堪舆学,几乎与中国的古建筑相终始。
堪舆一语,据东汉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张晏说:“堪舆,天地总名也。
”引申为阴阳风水。
堪舆学的起源很早。
中国位于北温带,为了取暖,居室最理想的朝向应是朝南。
《周礼》说:“唯王建国,辨方正位。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
原隰之名物。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周礼·考工记》“置槷(标准)以悬,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瑾户”,向是朝北的颤窗,户是朝南的。
《诗经·大雅·绵》说古公父,率周人迁岐,“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是说卜龟得兆,然后筑室。
至公刘迁豳,公刘乃“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源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于豳斯馆,止基乃理。
”意思是说公刘测日影以定方向,观察山冈的南北和水源,才筑室于豳。
这可以视为堪舆学的滥觞。
至战国时代,出现了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筑丛台于后的大兴土木的局面,同时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应用到建筑上,就发展成为堪舆学。
《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五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之瑞,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
《史记·日者列传》说:“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
”可见西汉时已有堪舆家这一名目。
《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宫宅地形》二十卷,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并介绍说:“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
”从战国时燕人邹衍开始,经汉代司马季主、严君平、晋代郭璞等人的添加附会,至隋唐时的袁天纲、李淳风,堪舆学发展到登峰造极。
堪舆学与周代的礼制结合起来,成为古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出发点,举凡城市、宫殿、陵墓、寺观、民居的定位形制及色彩装饰,无不贯彻了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种种原理。
要研究欣赏中国建筑艺术,就不能不对堪舆学有所了解。
一、城市设计都城是帝王子孙的万世基业,在风水的选择上,尤其慎重。
《周礼》:“唯王建国,辨方正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就奠定了中国历代都城的格局。
明代的北京城,布置了一条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堪称世界城市设计中最壮丽的作品。
《诗经·定之方中》:“定之方中,揆之以日。
”注云:“定,营室也。
方中,昏正四方也。
以知东西南北。
”是说以营室星和日影来确定正南。
据《史记》记载,武王灭纣,“定天保,依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及成王时,“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秦文公时,至氵开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至秦德公既立,“卜居于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
磉狗邑四门,以御蛊灾。
”汉代的长安城,南北两边都是不规则的折线,北城作南斗形,南城作北斗形,号称斗城,除了与河流的流向配合外,显然有风水之说的因素在内。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和清朝以外,每一个新朝建立,都要毁灭前代的都城,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其原因就在于要破坏前代的所谓“王气”。
最典型的是明军攻破元大都时,毁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汗八里城”。
到明成祖营建北京时,还在元大都宫殿的遗址上用挖护城河的泥造了一座景山,以镇压元人的“王气”。
在城门的命名上,也同样体现了阴阳风水的学说,如唐长安的宫城,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东为春明门,西为金光门。
就一般的中小城市的选址来讲,也是非常讲究的。
以浙江兰溪古城为例,据《光绪兰溪县志·形胜》记载:“兰溪由金华玉壶山翔舞起伏,直走大河之滨,融结为县治,后枕层峦,前挹九峰,西北则寿昌。
建德诸山排衙列乾,周回环拱,兰阴一山,屹立横亘,近如屏障,衢、婺两港皆数百里奔流至此,汇成巨渊,水陆通途,南出闽广,北入吴会,故形胜甲浙东。
”从实际来看,兰溪古城位于三江之汇,挂榜山(即大云山),青龙山(即金钟岭)回环左右,山河襟抱,正是综合了堪舆学上的飞龙饮水、金凤归巢之形。
城以海拔1300余米的金华山主峰大盘山为祖山,以金台尖为来龙,具山林川谷之美,层峦朝拱,气象尊崇。
城内又以天福山作为来龙的结穴,实际上起到一种内聚中心的作用。
同时地势高敞,有利于防洪。
兰溪于唐咸亨五年建县,为衢、婺之门户,杭严之屏蔽,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在沿江一带远眺,则有兰荫山如锦屏,如笔架,如卧龙,隔江相对,有浮桥可渡,正符合风水学上案山的要求。
城东大云山原有能仁,同仁二塔,溪西排岭有辅仁塔,乘舟溯江而上,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三塔。
最有特色的是横贯全城的官塘。
官塘实乃一条小河,引后山溪之水从城北水阙门入城,经今人民路一带,从城南出城注入荷花塘,河上架着思亲、庆成等大小七八座桥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又有官井亭,阁老亭等亭阁庙观点缀期间,真是典型的“水巷水桥多,人家尽枕河”、“岸上垂扬水上楼”的江南风光。
按风水学说,北水南流,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财富,实际上当时箬篷小船可直接驶入商家作坊门口作交易,益于古城工商业的繁盛。
二、帝王的居室和宗庙宫殿的建筑几乎与都城同时。
同样离不开堪舆学。
帝王迷信堪舆的,代不乏人。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献公时,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而祀白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时代候星气者至三百人,“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为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阁。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史记》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
”很可能是拆迁重建了六国的宫殿,其用意显然是为了把六国的王气集中到咸阳来。
汉高祖七年,萧何依龙首山作未央宫,“壮丽以重威。
”文帝时,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
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於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
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
”武帝时,听方士公孙卿君言,作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又作通天茎台,取甘露玉屑服食,以为可得长生。
又听了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话,在长安大兴楼观,出土的汉代陶阁楼,模型很多,有三至四层的,可见当时造楼风气之盛。
其后柏梁灾,有人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
”於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
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其后武帝东巡,以迎仙人。
武帝乃作五城十二楼于海上,命曰迎年。
济南人公王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圈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以西南入,命曰昆仑。
于是武帝命作明堂于汶上。
据《礼图》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作明堂,上圆下方,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室有十二户,法阴阳之数。
又据《白虎通》:“天子立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这种形制一直影响到明清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和国子监内辟雍的设计。
古人正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择地者。
再如宋哲宗“素精测验,常置《已己占》在侧。
士木华侈,靡费金宝,何可计数,中殿宇用金箔一十六万余片。
”《履园丛话》:初宋徽宗未有子嗣,听方士刘混康言,东城东北形势增高,富有多福多寿之祥。
政和七年,遂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宝录宫之东筑为山林,象曰万岁山,周十余里。
求天下奇花异木,太湖灵璧、珍禽异兽以进,号花石纲,飞楼繁阁,瑶岛琼台,雄奇壮丽于斯为极。
在国之艮方,号艮岳。
三、在地方和民间的影响由于历代帝王的提倡,上行下效,影响到地方和民间,凡官衙、寺观、学宫,王公府弟及民间村落、住宅,无不讲究风水。
早期最明显的是毫无例外地布置一条中轴线,如学宫,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庙门、大成展、明伦堂、尊经阁等。
儒家著作就有这方面的记述,如《礼记》:“南向北向,西方为上。
”《尔雅》:“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处也。
不西益,难动摇之尔,”《风俗通》:“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
上益宅者,妨家长也。
”《论衡·四纬》:“俗有大讳四,曰讳西益宅。
西益室谓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
《左传》:“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不祥。
”《涧时》:“世俗起土兴功,岁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
”《诸术》:“阁室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
”“坎宅巽门”之类的术语,在古籍中比比皆是,至于一般的堪舆书中,这一类的讲究就更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以后,各地塔的兴建除了佛教的意义外,有许多还有风水的意义。
在一个县城里,由于地势不好,如没有高山或东南、西南等一个方向地势低洼,空缺,必然要建设一座文峰塔以补充之。
封建社会科举的风气,为期望本地文人都能中举,亦在县城建造文峰塔,以象征本县能出人材。
有的地方所称的文笔塔,文光塔等,都属这类建筑。
塔的式样变化多端,有的干脆设计成状元大笔的模样,如山西河曲文笔塔建于清朝隆年间,圆型,象一支朝天大笔,也叫文笔塔,远远望去肃然屹立,使原来平淡的天际线上奇峰突起,足以平添山河景色。
历来赢得人们衷心的喜爱。
有的还在塔的附近开掘湖池,兴建亭阁以象征砚池和笔架、墨碇之类,如浙江浦江县的龙峰塔下,就开凿一池,以象征墨砚塔影浸入池中,活象以笔蘸墨。
文峰塔的位置,一般常在县城的东南或西北方向,这也与古代“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传说有关。
在村落的选址上,以兰溪诸葛村为例,就诸葛村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朝向、景观等方面而言,在古代都是堪称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