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合集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一、穴位敷贴的适用方法:穴位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即内病外治)适应症状:儿科: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2、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妇科痛经: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

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骨伤科(康复理疗科、针灸推拿科)颈、肩、腰腿痛: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一、草药外敷法1.温敷法:将中药煎汤在适当温度下施行外敷,常用于肌肉骨伤、湿疹、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煎煮后,稍降温至体温左右,用纱布或棉布蘸取药汤,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2.熏敷法:将中药煮沸后,用药蒸汽或煮沸水蒸气使药性进入皮肤,常用于皮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倒入盆中,患者将受药部位暴露在盆内,用毛巾将药气遮盖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3.泡浴法:将中药煎煮后加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常用于皮肤疾病、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将药汤倒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

二、外敷膏药法1.敷贴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敷贴于患处,常用于皮肤疾病、疮疡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将药糊敷贴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2.热敷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加热后外敷于患处,常用于肌肉骨伤、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放入一个袋子中,放入加热器中加热后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3.包扎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绑扎在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用一块布将药糊包扎在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三、石敷法1.熨敷法: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后,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至适当温度,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2.捣敷法: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办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牢固。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办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日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办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大批,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吐逆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闪火灸-养生必备

闪火灸-养生必备

闪火灸闪火灸法又称拍打灸、经穴扑火疗法、药火灸法、酒火灸法等,是以乙醇或药酒燃烧后,按照不同病证选用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直接扑打的一种灸法。

闪火灸法乃系民间“烧酒疗法”改进而成的一种灸法。

实践表明它具有温通气血,疏经活络的作用,早期主要用于肌表的一些疾病,近年来,随着方法的改进,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本法约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临床报道。

在选用药酒及操作方法上各地有所不同,尚待进一步规范。

【操作方法】1.灸材制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四种。

(1)95%的乙醇或度数高(须超过50度)的白酒。

(2)血竭3g、当归10g、红花10g、桂技10g、甘松15g、田七5g、元胡10g、七叶一枝花15g、苏木15g、鸡血藤30g、川乌10g、土鳖虫10g,以50度以上白酒1000ml浸泡2周以上,过滤后备用。

(3)红花20g、甘松香20g,在95%医用乙醇1000ml中浸泡2周以上,过滤后备用。

(4)取山栀、白芷、续断、樟脑、田七、乳香、没药、苏木、两面针、丢了棒、了刁竹各等份,放入适量粮食酒中浸泡,7日后入蒸馏器中蒸馏后备用。

2.具体操作:有以下四种。

(1)将药酒或乙醇30ml左右置于搪瓷盆内,点火使燃,术者以手蘸酒液,在所选定的穴区或阿是穴(多为疼痛麻木处)进行快速拍打,手法由轻渐重,直至火焰熄灭为止。

如此反复进行。

操作时应轻重适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术者蘸药酒即应迅速拍打,才不至烧伤。

每次每一部位可施灸15~20min。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用碗盛药酒或乙醇适量,点燃乙醇灯。

另备毛巾一条,浸湿拧干。

取灯心草适量,揉成团如鸭蛋大小,先放入药酒中浸泡后,取出放在操作者手中的湿毛巾上,再点燃毛巾中的灯心草;将点燃着的灯心草先直接扑打患者身上的穴区,此时火苗自灭,点燃后再扑打,反复进行,每处扑打15~20min,以皮肤有灼热感、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3)以阿是穴(多为痛点)为主,将脱脂棉按痛点大小剪好;铺患处,倒上药水湿透药棉,用冷开水浸湿的绷带圈在药棉周围,点燃药棉;患者感到灼热后立即将火扑灭,待无热后又复燃,再熄再点,重复3~5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龙牡各30山萸肉30首乌30枣仁20黄芪20金樱子15乌梅15本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多汗盗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见效。

方法:取蒲公英10-20G泡水当茶喝,一日两次,连服数天.
鹿角霜30G , 白芷30G, 研细拌蛋黄油涂患处,治疗哺乳期乳裂,效果100%.
蛋黄油制法:取煮熟的蛋黄在铜锅内烧焦,即得蛋黄油.(忌铁).
处方;板蓝根10一30,柴胡10一15,石膏(先下)15—20,葛根、天花粉、黄芩、连翘、牛蒡子、桔梗、升麻、甘草各5—10。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适应证:腮腺炎。

安胎饮——防治流产卓效
组成: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焦白术12克,炙草3e,阿胶末6克,(烊化)砂仁3克(后下),续断10克,黄芩10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6克,糯米、苎麻各一撮为引。

用法
上药温水浸泡一刻,文火煎两刻后下砂仁,再煎一刻,滤出为头汁,放凉服下,静卧休息,切戒房事。

二三汁,服、用法同上。

疗效
笔者数十年来临床运用本方保胎得心应手,疗效可靠。

因本方组成符合历代医家关于“安胎”的论述和实践。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
一:中葯熱敷:
1.药用柴胡、白术、橘核、浙贝母各10g,白芍、全栝楼、夏枯草各15g。

先将上药煎汁内服,再将药渣装入布袋放醋中煮沸,趁热熨敷患处。

药袋冷即更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一般用药2个疗程可有明显效果。

2.栝楼、连翘、川芎、红花、泽兰、桑寄生、大黄、芒硝、丝瓜络、鸡血藤各30g,分装两袋交替使用。

用时将药袋蒸热,洒酒精或烧酒少许,外敷乳房部,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小时。

药袋可反复使用10次左右。

二:中葯外敷:
1.香附饼外敷:香附子120g,陈醋、酒各适量。

香附子研末,陈醋、酒酌量以拌湿为度,捣烂后制成饼蒸热,外敷患处。

药饼干燥后,可加酒、醋复蒸,每贴药可用5日。

2.化核膏外敷:药用穿山甲、全蝎、山慈姑、五倍子、白芥子、香附、大黄、莪术、乳香、冰片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入山西米醋、冰糖各适量,调成药膏,敷于患处。

病程长、肿块硬于月经第6天开始敷药,病程短、肿块软者于月经第14天开始敷药,每天换药1次。

3.蒙药八味狼毒散外敷:取瑞香狼毒、酸模、多叶棘豆、黄精、天冬、菖蒲各15g,姜黄、生草乌各100g,共研细末,备用。

每用蛋清或陈醋将20g药末调成糊状,均匀涂于纱布上,厚0.5cm,外敷患处,每日1次,9次为1疗程。

猪胎治疗小儿喘病
方法:取猪胎或刚生下来尚未吸奶的猪仔一个,去毛及内脏后洗净、切碎、煮熟,加米粉及适量食盐再次煮熟成为糊状,l一2天内分次吃完。

效果:经给6例小儿气喘病患者试用此法,全部有效,其中2例已观察24年无复发,其余4例均已观察2年亦末见复发。

病例:徐x x,男性,患气喘病5年(发病作时阵发性喘息,气促,发绀,咳白色粘液痰、猫喘鸣音明显),于9岁时采用此法一次治愈,迄今已24年,末见复发。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1)所泡制的药液只能外用,禁止口服,对抗生素、酒精、中药过敏者忌用;
(2)每方加50度以上白酒1市斤浸泡5天即可使用,如药液过浓防止皮肤过敏,可用纯净水或凉开水1:1稀释;药渣可重泡一次再用;
(3)灸贴自制及用法:风湿膏药或者象皮膏剪成风湿膏大小,用保鲜膜剪一片1/3大小贴于风湿膏正中,再剪同等大小的药棉(不能太厚)敷在保鲜膜上,把药水滴在药棉上贴于要贴的穴位即可,10分钟左右感觉发热最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揭掉!
(4)拔药罐法:将药水加到小喷瓶(美容店用小喷瓶),在要拔罐的地方喷上药水再拔,等药水渗完起罐一次再喷药加拔即可;特别是疼痛厉害的地方,效果更佳!
(5)烤疗法:把药水喷在要烤的地方,用热毛巾敷盖,用神灯或者用火疗的办法,疗45分钟以上!
(一)骨质增生综合症方(腰腿疼、颈椎病、肩周炎等都适用):
白芷8g、独活8g、草乌8g、川芎8g、甘草8g、防风8g、灵仙15g、老鹤草15g、希签草15g、桂枝8g、红花8g、土鳖虫8g、乳香8g、没药8g。

(二)舒服筋活血方(手脚麻木、关节炎、前列腺肥大等适用):川芎3白芷3独活3桂枝3红花5羌活3天麻3杜仲3
(三)糖尿病方:
生地8g、泽泻8g、地肤子10g、赤勺10g、黄连10g、红花10g、木瓜10g、鸡血腾10g、桂枝8g、川芎8g、党参8g.
(四)便秘方:
大黄2g、元明粉25g、生地25g、枳实25g、川朴13g、陈皮13g、木香13g、摈榔13g、桃仁13g、红花13g.
(五)乳腺增生方:
甲珠5g、川芎3g、白芷3g、威灵仙5g、川乌3g、灵芝3g、桂枝3g、红花5g、艾叶3g。

(六)静脉曲张:
红花5g、乳香5g、白芷8g、川芎5g、草乌3g、独活8g、桂枝5g、艾叶5g、肉桂8g、附子3g.
(七)胃炎方:
桂枝8g、干姜5g、陈皮8g、乌药8g、百部5g、苏梗8g、川椒3g.
(八)痛经方:
白胡椒8g、细辛13g、肉桂25g、乌药15g、元胡8g、当归8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