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优质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课件PPT初中优秀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 诗 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 者 生平、思想。
3.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4.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5.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
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 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 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 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 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 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导入新课
唐代自建朝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 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 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 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 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 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 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 燕然前线。
奏按 再划 齐定 读的
节
按要求 默写原句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
• 单车欲问边, • 属国过居延。
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 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 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 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 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 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 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 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 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 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初中语文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综述——初中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案例1.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
2. 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
(二)教学目标反思1. 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2. 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
《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
《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
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
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
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
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学及解读(一)颈联教学案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两句话,也是学生争论的焦点。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 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 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 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 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 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王维与孟浩然起名,并称“王孟”, 精通佛学,人称__“_诗___佛__”__。曾学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 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 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这实 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并在凉州节度使幕 府中任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 访军情。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 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
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 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 字轻轻带过。
叙事
山水 远景 绘 月云 近景 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
抒情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使至塞上》[邵佳]【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使至塞上》[邵佳]【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66b309131711cc7930b7160a.png)
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一、以改写现代文的形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单车”、“候骑”、“燕然”;二、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三、赏析情景交融的诗句,学会根据景物的选择和描绘感知诗人情感。
四、感受诗人情感变化,了解王维的“诗佛”境界,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观。
2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根据景物的选择和描绘感知诗人情感。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方法习得1、你觉得诗人为何要写诗?诗缘情”,“诗言志”。
时空相隔,我们如何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思,与他同悲喜共情怀呢?2、方法习得:出示三组诗句对比:昔我往矣,正值春日;今我来思,已是寒冬。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青青;今我来思,瑞雪飘飘。
可以通过诗中之景,感知诗人之情。
景物的选择,对其的描绘不同,情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活动2【讲授】初步了解诗人及诗歌背景。
1、诗人介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从中得出:王维诗画均杰出;“摩诘”——信仰佛教。
2、自由朗读,请同学朗读。
复习诗歌体式:五言律诗(首、颔、颈、尾)。
3、以诗作原文回答事件、原因、结果,串联后如下: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示现代文改写,纠错,引导理解“单车”、“候骑”、“燕然”的含义。
纠正前片段:我走了,离开了长安,到边塞去犒赏三军。
旌旗招展,车水马龙,我们奔赴天涯。
车轮辘辘,从满眼繁荣到黄沙漫漫,我已过居延。
行程仍迢迢,远远地看见有人在放牧,我上前询问:“你知道将军在哪里?”“在前线。
”纠正后片段:我走了,离开了长安,到边塞去犒赏三军。
我没带什么行李,寥寥随从,轻车简行,奔赴天涯。
车轮辘辘,从满眼繁荣到黄沙漫漫,我已过居延。
行程仍迢迢,远远地看见一个骑兵在巡逻,我上前询问:“你们将军在哪里?”“在前线。
”活动3【活动】赏析写景句,感受诗人情感。
改成绝句之后内容很完整,中间两联为何还要存在?A景中有画四人小组合作,描绘王维诗中呈现的大漠风光。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八年级语文下册2使至塞上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2/7
读懂诗意:
奉命到边疆察看, 驾车经过居延属国。 飘飞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边塞; 北飞大雁,从头顶飞入了胡地上空。 茫茫沙漠中独起炊烟聚集直上, 滔滔黄河边落日依水而下。 萧关碰到侦察兵, 才知将官在燕然前线。
7/7
3/7
首联(叙事):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去向
颔联(写景、抒情):沿途所见。
——行程
修辞:比喻、对偶;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我像)随风飘飞蓬草出临汉代边关,(像)振翅北 飞大雁进入胡人地域。表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难言 幽愤。
颈联(写:事出不巧,将官在燕然前线,照应 题目和开头。
征途漫漫,给人以无尽想象余地4/。7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沙漠,一柱炊烟直矗苍穹。滔滔黄河,上 接天穹,下接远方,通红落日洒下最终一抹余晖。
描绘出奇特壮丽塞外风光,视野开阔,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名句。
“直”,直矗,表现炊烟劲拔坚韧之美。
“圆”,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 又沧茫之感。
此二字不但准确地描绘了奇特壮丽塞外风光,而且 巧妙融入了诗人孤寂情绪。
5/7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诗人进 入边塞后所看到奇特壮丽风光。大漠向无边远方伸展,视 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感觉;但这仅是 平面构图,必须接以“孤烟直”三个字,才有了立体感。
“孤”——显出人烟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 上景物惊异。“长河”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 两段,又增添了构图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画 面涂上了统一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气势。
《使至塞上》一等奖说课稿

《使至塞上》一等奖说课稿《《使至塞上》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使至塞上》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2、《使至塞上》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5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