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统编版)】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3任务单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
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指名答。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
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
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
“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
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
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
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如何攀爬。
课文以观察和描述为主,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观察不细致、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攀爬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讨论,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攀爬方式。
2.难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认读和复习。
3.准备相关讨论话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b.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c.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回答上述问题,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攀爬方式。
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分层作业)-【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统编版)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有时看着墙上斑剥痕迹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
作业内容
分层要求
【阅读与鉴赏】
(一)回顾课文。
1.读课文,选择正确的理解打上“√”。
(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的叶子是嫩绿的,长大了就变成深绿的。
(2)爬山虎是这样往上爬的:触着墙——巴住墙——贴在墙上。
(3)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很均匀。()
(4)课文的作者是叶圣陶,他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描述了牵牛花攀爬生长的过程,读一读,填写下面的表格。
观察对象
时间
藤蔓状态
叶子
花
牵牛花
前一晚
__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_
(无)
(无)
第二天早上
二三寸长的新条
长满细白绒毛
小花蕾
5.从选文第( 一 )段可以知道,作者对牵牛花的观察细致入微;选文第( 二 )段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的结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376713b856a561253d36f21.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
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
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词语我会读。
爬山虎操场嫩红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反面触角弯曲细小痕迹瞧不起牢固休想2.课文内容我会说。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三个方面。
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地观察了爬山虎,发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那么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品读描写爬山虎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明确:课文从爬山虎脚的样子、怎么爬的、与墙的关系三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自学提示: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并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
3.先独立思考,然后跟同桌交流。
交流要点:(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读课文,完成表格。
爬山虎的脚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可见,叶圣陶老先生观察得十分细致。
(2)图片展示爬山虎脚的位置。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动形象地写出了爬上虎脚的样子。
4.自学提示: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5.先独立思考,然后跟同桌交流。
交流要点:(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怎样爬的连续动作,用词准确,如“巴”字巴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紧紧贴在墙上的样子。
(2)想一想,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明确: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课堂任务书

《爬山虎的脚》(第二时)堂任务书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语句学习观察的方法。
(2)能用观察方法观察身边的一种植物。
(3)能运用观察方法完成小练笔。
二、学习任务
(一)检测目标
、请结合文的具体语句,说说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的?并读一读。
2、请依据观察的方法,说说《牵牛花》这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表述提示:这篇按照由(
)到(
)的顺序写的,分别观察了牵牛花的(
)(
)(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
,作者抓住了颜色,如:
;形状,如:
;文中使用了(
)(
)(
)的修辞手法,如:
,描写比较细致,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进阶探究
小组合作
分享观察花坛中菊花的收获
温馨提示:
l
表述时:有顺序、抓特点、说细致
l
合作时:轻声讨论,仔细倾听
l
汇报时:分工明确,条理清晰,声音洪亮
(三)拓展研习
小练笔:
对于花坛中的小菊花,你观察到了什么?用老师教给你的观察方法写下来吧!
写作提示: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你的片段会更加精彩!
小菊花
我们学校的花坛里种着许多菊花。
……。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0爬山虎的脚课型:品读课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初备教案个案生成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难点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激情引入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大声齐读课题。
学习新课二、研读课文研读爬山虎的叶子1.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 叶子的样子:。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2.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研读爬山虎的脚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2.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你们知道拓展阅读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课件出示)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读……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将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植物学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课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生物的智慧,培养对自然和生物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植物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PPT:教师需要准备课文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植物学知识资料: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关于植物学的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3.写作练习纸: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写作练习纸,方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结合PPT呈现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任务单模板
表4 学习任务单文本参考样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学期上学期
课题《爬山虎的脚》
教科书书名: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 年 08 月
学生信息
姓名学校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
1.读懂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培养细致连续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
课前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回顾内容
爬山虎的叶子
颜色:______________ 样子: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___________
形状颜色:__________
二.难点突破提前预学
1.我能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我能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并记录它的过程。
【学习任务一】
默读第3-5自然段:
1.用“——画出作者观察的关键语句,概括要点。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观察得特别仔细,圈画重点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学习任务二】
1.朗读全文,再次体会叶连续细致的观察。
2.找一找你觉得准确、生动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学习任务三】
选一种事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