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2][“三合一”备课笔记] - 副本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2][“三合一”备课笔记]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e03e163890c69ec3d5bb75c5.png)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合一”备课笔记】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
这界居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历史纵横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含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 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 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 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一定的土地、农 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经营规模很小,有利于耕作技术的提高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中 国 农 业 的 始 祖 神 农 氏 —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 炭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 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 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 菜籽。它说明,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 粟的国家之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 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基本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 商业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小农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结合的自然经济)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必考内容:
从刀耕火种到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的含义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 动 者 起主导作用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 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 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生产力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梦回宋代田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播种希望,收获喜悦。
锄头一下一下地挥舞着,一排排整齐的禾苗漫过了我的腰。
经过了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终于能过几天安稳日子了!真宗皇帝太开明了,为我们引进了占城稻,一年可以熟两季,以后再也不用愁吃不饱饭啦!但是兴奋之余,还得仔细想一想:苛捐杂税也不少呀!自从立下了澶渊之盟,朝廷要我们农民交的钱就更多了!幸亏我家后院还有一个大茶园,茶树枝繁叶茂,可以用来贴补家用。
瞧!这对面走过来的就是我的妻子,她正忙着纺织呢!她织的锦缎可漂亮了!我们的蜀锦可是“号为冠天下”的呀!看我妻子的小脚,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呀!虽然我知道这是陋习,可是她跳起舞来简直是美若天仙呀!以前他宽袍大袖的衣裳都换成了小袖窄身的褙子,没有多少装饰,十分简朴。
肚子饿啦,随便走进一家餐馆吃一顿吧!我们大宋的饮食可是相当丰富的!你一定不会想到,我们的食品有二百多种,夏天还有冷饮呢!我们南方人不太爱吃羊肉,大多数人都吃鱼,鱼店可多了!不仅有肉还有拔霞供、米花、貊炙、浮团子……可好吃了!
噢,有人约我去看杂剧呢!瓦子里表演的人可多了,用勾栏圈起来,可热闹了!
可是再热闹也没有过节时热闹,元旦前几天,我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了。
我们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还要守岁……这才叫热闹!
夜幕降临了,我该回去了,看着孩子们快乐地玩耍,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你要不要也到我们家来,今天我妻子做的是东坡肉———我们南方的特色!来尝尝吧,可好吃了!。
高中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 春秋时期穿鼻环的 牛尊
☜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 西汉前期二牛三人式 的耦犁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 壁画中二牛抬杠式 的耦犁
曲辕犁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耕 作 技 术
垄作法
代田法
北方耕 耙耱技
术 南方耕 耙技术
曲辕犁
经济重 心南移 江南稻 麦轮作 一年两
排水、除草 沤肥、除虫
稻、粟 黍、稷 麦、桑
麻
河姆渡遗 ☞ 址出土的 碳化稻谷
☜ 耒的复原图 及使用方法
耜的复原图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粮食
产量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生 产 铁犁 工 牛耕 具
耧车 犁壁 耙、耱 曲辕犁 耦犁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特点 4、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 技术长期不变,容易满足 的社会心理,阻碍生产力 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影响,导致小农 经济破产 4、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 长期不变,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阻碍生产力发展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 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加之土地兼并,于是有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 现代的曲辕犁 古代的曲辕犁 ☞
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新人教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采用列表的方法,识记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精耕细作的突出成就。
2.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体会其基本特点以及影响。
3.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2)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预习评价】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2.(思考)“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耕作方式?提示刀耕火种。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评 价
●
积极: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
极性
●局限: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阶 级剥削 自然灾害 土地兼并)
探究2
探究3
探究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关系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平提高 含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地位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含义:一家一户为单位的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探究1
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犁壁
犁评
犁箭
犁铲
隋唐时的曲辕犁
优点何在 ?
思 考 : 翻 车 和 筒 车 有 何 异 同 ?
筒车 高转筒车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 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这一变 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 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劳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在新课程四种历史教材中,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征描述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甚了了,比如《大象版》、《人民版》等。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现以岳麓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为例说明。
本课在讲到小农经济时,文中明确罗列了三个特点即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如果教师把课中和课后的两则材料加以运用,还会总结出小农经济的其他特征。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这两则材料,教师可稍加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解读,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反映了安居乐业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生活情景。
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则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
”描述的是官府赋税沉重;“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则是自耕农的长年劳累辛苦;“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又是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则表明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和土地买卖频繁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有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如果撇开材料而仅仅谈论文中列举的三个特征,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加以好好利用为教学服务,不能视而不见。
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够培养成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