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之“古代计量单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1.古代的计量单位
【答案】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

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编辑播报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

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

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

(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

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

)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

10 斗为1 石。

2.重量单位。

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

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

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

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

且为十进位制。

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以下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的部分内容,供您参考:
1.长度单位:
●尺:古代中国的基本长度单位,约等于0.33米。

●寸:古代中国的较小长度单位,约等于0.11米。

●丈:古代中国的较大长度单位,约等于3.33米。

●里: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约等于500平方米。

2.重量单位:
●两:古代中国的基本重量单位。

约等于37.3克。

●钱:古代中国的较小重量单位,约等于3.73克。

斤:古代中国的较大重量单位。

约等于596.8克。

3.容量单位:
●升:古代中国的基本容量单位。

约等于0.001立方米。

●斗:古代中国的较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01立方米。

●斛:古代中国的更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1立方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的度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单位古代的度量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时间、长度、重量和容量等概念的认识和衡量方式。

这些度量单位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农业、建筑和科学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介绍古代常用的度量单位及其相关内容。

一、时间单位1. 日(天):古代人将一天的时间分为白天和黑夜,白天从日出到日落,黑夜从日落到日出。

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因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时辰: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的时间。

时辰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而定,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时辰长度也会有所不同。

3. 刻:刻是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二十四等分的单位,每个刻约等于现代钟表上的一刻钟。

二、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0厘米左右。

尺是由中国古代工匠根据人的身体比例制定的,通常是以人的手指为基准。

2. 丈:丈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米左右。

丈是通过将人的身高分成十等分来确定的,每一等分即为一丈。

3. 步:步是古代人行走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一步。

古代人计算距离常常以步数来衡量,比如行军、旅行等。

三、重量单位1. 斤:斤是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0克。

斤是以成人手中握住一块石头的重量为基准而制定的。

2. 两:两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克左右。

两是握在手中的金属或石头的重量。

3. 市斤:市斤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600克左右。

市斤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四、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升左右。

斗是用来盛放粮食、水等液体或固体物品的容器。

2. 石:石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0升左右。

石是用来盛放谷物、粮食等大量物品的容器。

3. 石斗:石斗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20升左右。

石斗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1. 寸(cùn):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2. 分(fēn):分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分之一,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3. 尺(chǐ):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4. 丈(zhàng):丈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尺的一丈,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5. 里(lǐ):里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其长度因地区而异。

在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通常在400-500米之间。

6. 里程(lǐchéng):里程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长距离,通常用于道路、河流等的计量。

7. 丈夫(zhàng fū):丈夫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丈的一百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8. 里许(lǐxǔ):里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通常用于测量旅程的长度。

9. 尺寸(chi-sun):尺寸是古埃及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52.36厘米。

10. 罗马尺(Roman foot):罗马尺是古罗马帝国使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29.6厘米。

11 步(step):步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74.6厘米。

12. 弓箭尺(bowshot):弓箭尺是古代中东地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一名弓箭手能够射出的距离,因此具体数值会有所变化。

13. 英寻(fathom):英寻是古代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使用的长度单位,等于6英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83米。

14. 包(bu):包是日本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03厘米。

15. 斯塔迪亚(stadion):斯塔迪亚是古希腊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体育场馆,其长度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92米。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一、长度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

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

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

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

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

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1、短板理论是指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组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决定的,这块短板即为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短板理论的是:A.某单位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单位遂任命一位新领导,提高了团队士气B.某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其心理健康,使得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迷失自我C.某企业注重对技术精英的培养,对一般员工的使用和开发不足,致使团队士气受挫D.某酒业集团投入巨资做广告,一度成为酒业的新秀,但终因产能不足,导致企业破产2、红叶子理论认为,一个人职业的成功不在于红叶子数目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具备一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这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根据个人优势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

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

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

(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

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

)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

10 斗为1 石。

2.重量单位。

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

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

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

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

且为十进位制。

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常识积累之:古代计量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

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

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

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

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

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