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合集下载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2、决口扇微相
以粉砂、细砂、泥沉积为主。有小型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有冲刷构造,含有一些植物化石碎片。
(三)、河漫亚相
位于天然堤亚相的外侧,在河谷后总地势偏高。主要是粉砂岩和粘土岩。具有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1、 河漫滩微相
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和粘土岩沉积为主。具有层理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含有炭屑,有时可见炭质页岩。化石很少,一般见植物碎片。
(一)盆地边缘 (相当于X带)
2、 河漫湖泊微相
沿河漫分布的呈串珠状的小型常年的蓄水洼地。以黏土沉积为主,其次是粉砂。水平层理发育,泥岩红中含有泥裂、干裂等。可出现淡水生物化石,干旱地区课形成盐湖。
3、 河漫沼泽微相
在河漫湖泊后期充填淤塞满பைடு நூலகம்后形成的。
以泥炭沉积为主具有水平层理,炭屑、植物化石丰富。
七、鲍马序列及其沉积特征(由下到上)
A段 (底部递变层段)
是经直接悬浮沉积作用由高密度的浊流堆积成的。下粗上细由砾、砂组成的韵律层。具有递变层理,底部具有冲刷界面。岩层呈块状。
B段 (下平行纹层段)
二、影响沉积机械分异作用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颗粒大小、颗粒形状、相对密度、以及搬运介质的性质和速度。(1)沉积物按照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发生分异,使相对密度大的体积小的物质与相对密度小的体积大的物质堆积在一起。(2)颗粒形状也影响着物质分异,片状矿物医悬浮而搬运得远,等轴粒状搬运至近处;作滚动搬运的颗粒,圆度球度高者易滚动而有利于被搬运。(3)颗粒的相对密度和形状与矿物成分密切相关,大小与矿物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机械沉积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依矿物的成分分异的。(悬浮状态是片状的物质易沉积,滚动状态粒状物质易沉积)。
9、交错层理形成与(介质运动多变的环境)

沉积岩名词解释

沉积岩名词解释

1.沉积岩: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岩石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是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也可称作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沉积岩石学:是一门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岩性、沉积物沉积作用和沉积物质形成环境以及沉积岩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母岩:是指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包括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5.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6.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7.碎屑残余物质:主要是指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

8.新生成的物质:只要是指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

9.溶解物质:只要是指母岩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

10.风化壳(风化带):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11.牛顿流体:服从牛顿内摩擦定理的流体。

12.内摩擦定理:粘滞切应力与切变速度的关系是直线关系。

13.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刘体智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想掺杂。

14.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运动方向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杂。

15.雷诺数:是表示惯性力和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6.弗劳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7.牵引搬运(牵引作用):指能使碎屑物质昨底负载移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18.机械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作用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已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19.开始搬运速度: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的流速。

20.继续搬运流速:继续搬运已经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所需的流速21.机械分异作用:22.掺合作用:主要是用于河流支流搬运物质与沿岸物质的注入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干扰了沉积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中的分异作用。

沉积岩重点 (2)

沉积岩重点 (2)

名词解释1 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3 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4 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5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6紊流:一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7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8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和搬运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受化学原理支配的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各元素和化合物彼此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主要是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它们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从而逐渐产生了分异。

11成岩作用(广义)--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12后生作用--继成岩作用阶段之后,在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之前或遭受风化作用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变化13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14同生作用--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名词解释

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名词解释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尖岩石。

2.正常浪底: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能影响的最大深度。

3.痕迹化石:是指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痕迹,如潜穴、足迹等。

4.异化颗粒:由异常的化学作用所形成的颗粒。

5.叠层石:碳酸盐沉积构造之一,由明、暗纹层组成,明层富碳酸盐,暗层富藻。

明暗纹层交替组成。

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碎屑物质在流水中(不限于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按其物理性质(成分、大小、形状、比重等)呈现分别集中的现象,其中的粒度分异最明显。

7.准同生白云岩:是指沉积不久的碳酸钙沉积物,虽然其沉积环境的条件未变化,但它已基本脱离了其沉积水体,已基本上不受其沉积水体的影响,通过交代或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

8.底砾岩:位于侵蚀面之上、海侵开始阶段形成的、成分单一、分选磨园好的砾岩9.平行层理:是由平行而又近乎水平的纹层砂组成的,纹层厚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10.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岩屑含量<25%。

11.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12.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13.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之后将向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岩)进行白云化。

色较明亮,自形半自形,粉晶至细晶。

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

14.鸟眼构造:在泥晶或粉晶的石灰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大小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孔隙,因其似鸟眼,故称鸟眼构造。

15.球枕构造:指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沉积岩

沉积岩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分布: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沉积岩为页岩、其次是砂岩和石灰岩,三者占沉积岩总量的95%以上。

3.组成沉积岩的原始沉积物质来源有:(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深源物质-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

4.风化作用就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根据作用的性质和因素不同,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5.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Ⅰ碎屑阶段;Ⅱ饱和硅铝阶段;Ⅲ酸性硅铝阶段;Ⅳ铝铁土阶段6.母岩风化产物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2)新生成的矿物(3)溶解物质7.沉积物发生搬运和沉积的地质营力主要是流水和风,其次还有冰川、重力、生物等。

8.流水分类:(1)急流:福劳德数Fr>1,高流态,代表一种水浅流急的流动特点(2)缓流:福劳德数Fr<1,低流态,代表一种水深流缓的流动特点(3)层流: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流动,彼此不相掺混(4)紊流:一种充满了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9.尤尔斯特隆图解(1)颗粒开始搬运的水流速度要比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大。

(2)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相差也不大。

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10.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故砾石不能长距离被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滚动式前进。

11. (4)小于0.00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

因而粉砂(0.05-0.005mm)和粘粘土(小于0.005mm)物质一经流水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体之中不易沉积下来来。

(沉积岩)名词解释

(沉积岩)名词解释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2.母岩的风化作用指先成岩石经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物质,这是组成沉积岩的主要物质。

3.生物物质是由生物生活活动及其遗体分解而生成的有机质,这类物质在沉积岩中虽然分布广泛,却含量不多,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集中沉积。

4.火山物质系指火山喷发而成的固体碎屑物,它们在沉积岩中的分布不广,仅在火山活动地区及附近才有大量堆积。

5.宇宙物质指的是降落于地球上的天体物质,如陨石等。

6.风化作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空气及生物作用和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系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的风化作用。

9.滚动搬运是指碎屑颗粒在流水的作用下沿底面产生的滚动前进。

10.跳跃搬运是指碎屑颗粒间歇性的离开底面而沿流向产生的跳跃前进。

11.悬浮搬运指碎屑颗粒在流水中保持不沉淀到底面而呈悬浮状态前进。

12.直接作用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从周围介质中选择吸收某种物质组成自身的骨骼和有机体。

13.间接作用是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可引起周围介质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某些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14.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因其各自的性质不同,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次序分别沉积下来的现象,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15.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随着介质流速的减小和动能的减弱,由于粒度、比重、形态等的差异而按一定次序沉积的现象。

16.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而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称为化学分异沉积作用。

17.成岩作用沉积物堆积下来之后,接着为后继的沉积物所覆盖,即进入与原介质隔绝的新环境;由此开始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岩石遭受变质作用或风化作用之前;在这一阶段内,沉积物和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均发生一系列变化,通常把此期间内引起沉积物和沉积岩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

沉积岩名词解释2

沉积岩名词解释2

1、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2、成分成熟度:是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表明其成分的成熟度。

3、杂基:是碎屑岩中充填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可包含一些细粉砂。

4、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5、碎屑岩的结构:是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填隙物的结构以及不同组分的空间组合关系。

碎屑岩的结构总称碎屑结构。

6、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但碎屑颗粒的外形常极不规则。

一般可用线性值和体积值来表示粒度。

7、球度:使用来度量一个颗粒近似于球体程度的一个定量参数。

8、圆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它是碎屑颗粒的重要结构特征。

9、表面结构:是碎屑颗粒表面的表态特征,一般主要观察表面的磨光程度与表面刻蚀痕迹两个方面。

10、沙漠漆:是在颗粒表面沉淀的一层玻璃状或釉状的薄膜。

11、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细粒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妈妈,不同于化学组分。

12、原杂基:13、正杂基: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则转变为~。

14、淀杂基: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15、外杂基:指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或表生期充填于粒间空隙中的外来细粉砂和粘土物质。

16、假杂基:是软碎屑经压实破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17、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即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的孔隙。

18、次生孔隙:绝大多数都是形成于成岩中期之后及后生期,一般都是岩石组分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也包括岩石因破碎或收缩作用而形成的裂缝。

19、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及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20、直方图:最常用的粒度组分图件,他由一系列相邻的长方块组成。

横坐标代表颗粒直径值,纵坐标是算术百分坐标。

21、累计曲线:使用粒度分析成果中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数做成的图。

沉积岩名词解释

沉积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3、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等大分选好圆状球形无杂基。

4、纹层:组成层里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看见的层,也成为细层。

5、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像鱼子,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

6、盐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和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程佃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也就是蒸发岩。

7、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8、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9、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10、硅岩: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

11、重矿物(heavy mineral):风化稳定性的差别很大,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为沉积岩中常见的稳定重矿物。

12、母岩: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13、埋藏成岩作用(buried diagenesis):碎屑沉积物随埋深增加,主要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胶结作用,致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减小、物性变差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直到变质作用。

14沉积后作用(postsedimentation process):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5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部分概念题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

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

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

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

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

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

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

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

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

指随着流体流动强度的变化,在床沙表面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几何形体。

26.佛罗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用公式表示为:ghVFr27.急流:佛罗德数大于1的水流。

28.缓流:佛罗德数小于1的水流。

29.临界流:佛罗德数等于1的水流。

30.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

31.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

在管流里,Re>2000。

32.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33.开始搬运流速:使已处于静止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4.继续搬运流速:使已处于搬运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5.浊流:指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一种流体。

36.碎屑流:是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

37.颗粒流:是一种无凝聚力颗粒(砂、砾)所组成的重力流。

38.液化沉积物流:当沉积作用很缓慢时,沉积物重量全由固态颗粒所支撑,孔隙压力为流体静压力,颗粒与流体处于平衡状态,当快速堆积时,沉积物发生液化的流体称~。

39.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双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40.机械分异作用:受物理定律支配,主要是碎屑沉积物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

41.化学分异作用:受化学定律支配,主要是溶解物质的沉积分异作用。

42.同生作用: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43.海解作用: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为海解作用。

44.陆解作用:沉积物在陆地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之为陆解作用。

45.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发生的作用。

46.后生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风化作用与变质作用以前所发生的变化或作用。

47.他生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由别处搬运的陆源碎屑矿物。

48.继承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继承母岩成分,由别处搬来的陆源碎屑矿物。

49.化学沉淀物质:是母岩风化产物中的化学溶解物质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以化学方式自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物质。

50.自生矿物:在沉积成岩阶段所生成的矿物。

51.后生矿物:在后生作用阶段形成的矿物。

52.轻矿物:比双重小于2.86的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

53.重矿物:比重大于2.86的矿物。

54.陆源碎屑岩:由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压实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55.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

56.杂基:是指与砂、砾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物质、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0.03mm。

57.胶结物:是指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58.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

59.沉积岩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60.次生构造: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61.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即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62.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一种表现。

63.纹层(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它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64.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挖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相对稳定的产物。

65.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中间无明显间断。

66.层: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层可根据在成分、结构上不连续使邻层分开。

67.流动体制:也就是流态,根据弗劳德数Fr ,可分为⎪⎩⎪⎨⎧〈=〉)8.0(1:)8.0(1:)8.0(1:Fr Fr Fr 下部流动体制过渡流动体制上部流动体制68.块状层理:又叫均质层理,层内物质均匀,组成和结构没有差异,不显细层构造的层理,在泥岩及厚层的碎屑岩中常见。

69.韵律层理: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出现而构成的层理。

70.序状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指底部见冲刷面的内部无任何纹层的且由底到顶粒度呈规律性变粗或变细的层理。

71.水平层理:是一种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的层理。

它的特点是细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细层较薄。

是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72.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的纹层平直、平行、层系界面平直的层理。

73.波状层理:是在水介质稍浅的地区形成的一种层理。

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的方向平行层面。

74.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或切割。

75.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的交错层理。

层系底部有冲刷面,纹层从底向上,逐渐变细,也有的纹层向下收敛。

76.楔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呈楔状形的层理。

它的特点是:层系间界面为平面,但彼此互不平行,层系间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和倾角变化不定。

77.槽状交错层理:是一种的底界面为槽形冲剧面的层理。

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底部有冲刷面,且有泥粒。

78.压扁层理:形态上象小层波状层理。

它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沙质的沉积、保存比泥质有利时形成的层理。

79.透镜状层理:是沙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层理,形态上象小型交错层理。

是在水流作用较弱,泥质的沉积和保存比沙质有利时形成的。

80.层面构造:在岩石表面呈现出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

81.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分岔的波峰或波谷。

82.波长: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83.波高: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差。

84.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

85.波痕不对称指数:缓坡水平投影的距离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86.流水波痕:是由定向的流水形成的,常见于河流和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

波峰和波谷都比较圆滑。

87.浪成波痕:是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波峰尖锐,波谷圆滑。

88.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常见于沙漠及海、湖的近岸地带砂丘沉积中,形状极不对称,波峰波谷都比较圆滑开阔。

89.修饰波痕:是一种复合波痕,由于水位、水流和波浪方向、波及面的变化而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

90.叠置波痕:在早先形成的大波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波痕。

91.干涉波痕:如果水流的波浪方向不同,形成波峰互不平行但同时形成的波痕。

92.剥离线理构造:①常出现在平行层理的薄层砂岩中,②沿层理面剥开,常出现沟和脊,沟和脊的方向代表水流的方向,③由砂粒在平坦床沙上作连续滚动而留下的痕迹,与平行层理共生。

93.底模:是砂质物充填于泥质物层面上的凹槽和凹坑内,而在砂岩的底面上构成的突出的硬模。

94.侵蚀模:由于水流的涡流对泥质的表面侵蚀,形成许多凹坑,在上覆砂岩的底面上铸成的模。

95.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突起,呈舌状,突出稍高的一端呈浑圆状,向另一端变宽变平。

96.刻蚀模:水流的流动过程中携带刻蚀工具(如砂砾、介壳),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滚动或间歇性撞击留下凹槽或坑,又被砂质沉积物充填。

97.沟模: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平行脊状构造,突起通常只有1—2mm,但延长很远且平直。

由下伏的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充填而成。

98.梭模(跳模):是砂质层底面上以较规则的间距分布的呈挖棱形的短小脊状体,它是由某些跳动搬运的物体沿流向前进过程中间断地撞击底床所造成的。

99.刷模:是砂质层底面上微呈新月形的短小脊状体,是水流携带的物体偶然地与不规则地重复冲撞底板,而且冲撞时接触的时间长到足以使前进的物体将沉积物推成小丘。

100.锥模:是砂质底面上呈扁长的半圆锥形或三角形的小脊状体。

是由于被水流拖运的物体撞击并插入底部沉积物中。

而后,因水流作用又向前翻转,抬升以致拨去而成。

101.同生变形构造: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前,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102.包卷层理:是指在一个岩层内所发生的纹层盘回和扭曲现象。

表现为宽阔的“向斜”和紧密“脊斜”,层内连续,只是层间发生褶皱,而没有断裂,也没有角砾化现象。

103.滑塌构造:指斜坡上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变形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