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 名词解释 最全版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复习超强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复习超强总结

岩石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高温熔融体。

2、岩浆岩的相:就是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和岩体总的特征,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和产状等,可分为侵入岩相和火山岩相两大类。

3、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的关系;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方式等。

4、拉斑玄武结构:又称填间结构,表现为在杂乱分布的长条状斜长石所组成的多角形空隙中,既充填有辉石和磁铁矿等小颗粒,又充填有隐晶质或玻璃质,是介于间粒结构和间隐结构之间的过渡类型。

5、粗面结构:是粗面岩常具有的特征结构。

在偏光显微镜下看来,基质中的碱性长石微晶呈大致平行的排列,这反映熔岩凝固时的流动情况。

其特点是,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基质中的碱性长石微晶大致呈定向或半定向的排列,这反映熔岩凝固时的流动情况6、间隐结构:又称填间结构。

间隐结构由辉石和斜长石及黯黑色玻璃组成玄武岩常见的一种结构。

一种半晶质的基质结构。

其特点是长柱状或板条状矿物不规则分布,互相交接呈格架状,在格架的间隙中的为玻璃或隐晶物质所充填,有时也含有极少量铁镁矿物或金属矿物微粒。

如晶体间隙中除玻璃质之外,还有粒状矿物,如辉石、磁铁矿等,则称为拉斑玄武结构或拉玄结构7、间粒结构: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中,由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形成的结构。

称为填隙结构。

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时称间粒结构。

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称间隐结构。

二者的过渡类型称间粒间隐结构。

8、色率:岩浆岩中铁镁矿物含量的体积百分比。

9、镁铁矿物:矿物中氧化亚铁,氧化镁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

这些矿物的颜色一般较深,又称为暗色矿物。

10、硅铝矿物:又可以称为“浅色矿物”,它是火成岩中的石英及含钾、钠、钙较多的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岩石学名词解释

岩石学名词解释

岩⽯学名词解释1.沉积相2.浊积岩3.粘⼟岩5.⿇粒岩相6.鲍温反应序列7.超基性岩8.辉绿岩与辉长岩9.糜棱岩10.⽕⼭碎屑岩11.斑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12.变质作⽤的PTt 轨迹1.浊积岩2.碎屑沉积物的成分成熟度3.糜棱岩4.变质相5.ACF 图解7.辉绿岩与辉长岩8.化学风化作⽤9.压实与压溶作⽤10.斑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1. S 型花岗岩2. 安⼭岩与粗⾯岩3.巴罗式变质带4.泥岩与⾓岩5.风化作⽤6.变质作⽤的PTt 轨迹7.⽩云岩化8.浊流沉积作⽤9.⾮晶质矿物10.碱性长⽯11.结晶分异12.递变层理13.动⼒变质作⽤1 斑状变晶结构2 接触变质作⽤3 粒序层理4 科马提岩5 沉积分异作⽤6 变质相系7 相模式8 柱状节理9 ⽚状构造10 岩浆结晶分异作⽤1.辉长结构2.P-T-t轨迹3.粒序层理4.脉岩5.表⽣成岩作⽤6.变晶结构7.相序递变规律8.⽓孔和杏仁构造9.榴辉岩10.安⼭岩1.科马提岩2.岩浆分异作⽤3.⾥特曼指数4.安⼭结构5.⽻状交错层理6.沉积后作⽤7.相模式8.变质作⽤9.变晶结构10.⽚⿇状构造(1)派⽣岩浆(2)岩浆岩的半⾃形粒状结构(3)沉积岩内碎屑(4)辉长结构与辉绿结构(5)局部变质作⽤(6)沉积岩胶结物的世代性(7)变质作⽤P-T-t轨迹。

岩浆、岩浆作⽤、浅⾊矿物、暗⾊矿物、⾊率、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岩浆岩的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拉斑⽞武结构、超镁铁质岩、玢岩与斑岩、⾥特曼指数、安⼭岩、重⼒结晶分异作⽤、原⽣岩浆、反应边结构、暗化边结构、熔蚀结构、包橄结构、交⽣结构、⽂象结构、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建造、双峰式⽕⼭岩;底砾岩、层间⾓砾岩、⾃⽣矿物、陆源矿物、次⽣加⼤、颗粒⽀撑、杂基⽀撑、塑性岩屑、塑性玻屑、凝灰结构、内碎屑、鲕粒、成分成熟度。

变质岩、变质作⽤、变质重结晶作⽤、交代作⽤、正变质岩与副变质岩、变质相、特征矿物、贯通矿物、⾓岩结构、接触变质作⽤、混合岩化作⽤、混合岩的基体和脉体。

岩石力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更新

岩石力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更新

岩石力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5分)1.结构: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和联结方式所决定的结构特征。

2.构造:各种不同结构的矿物集合体的各种分布和排列方式。

3.岩石颗粒间的联结分为结晶联结和胶结联结两类。

4.质量密度(ρ)和重力密度(γ):单位体积的岩石的质量称为岩石的质量密度。

单位体积的岩石的重力称为岩石的重力密度(重度)。

所谓单位体积就是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体积。

γ= W/V γ=ρg(kN /m3)5.岩石的相对密度:岩石的干重量除以岩石的实体积(不包括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得的量与1个大气压下4度纯水的重度之比值。

Gs ——岩石的相对密度; Ws ——干燥岩石的重量(kN); Vs ——岩石固体体积(m3); —4度时水的重度(10kN/m3)。

6.孔隙率:岩石试件内孔隙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比。

7.孔隙比:岩石试件内孔隙的体积与岩石试件内固体矿物颗粒的体积之比。

8.含水率:天然状态下岩石中水的重量ωW 与岩石烘干重量Ws 之比。

9.渗透性:在水压力作用下,岩石的孔隙和裂隙透过水的能力。

w s s s V W G γ=w γ%100⨯=V V n V nn V V V V V e V V s V -=-==1%100⨯=sW W ωωws d G n γγ-=110.膨胀性: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

11.崩解性: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性并变为完全丧失强度的松散物质的性质。

12.软弱性: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强度降低的特性。

13.抗冻性: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能。

14.岩石的强度: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

岩石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时所承受的最大荷载应力就是岩石的强度。

15.岩石的单轴抗压(拉)强度:岩石在单轴压缩(拉伸)荷载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拉)应力。

16.岩石的抗剪强度: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

17.岩石的扩容: 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非弹性的体积膨胀。

18.残余强度: 岩石完全破坏后所能承受的一个较小的应力值。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总结知识点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一、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二、填空(共20分)1、组成沉积岩的沉积物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物质、火山物质及宇宙物质。

2、岩石的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3、按造岩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分类中作用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4、粒屑的颗粒类型包括:内碎屑、鲕粒、骨粒、团粒、团块。

5、侵入岩的产状包括:岩床、岩盆、岩盖、岩脉、岩株、岩基。

6、磨园度可分为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

7、基性岩类的代表性侵入岩是辉长岩、浅成岩类是辉绿岩;喷出岩是玄武岩。

8、火山碎屑物按内部组分结构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

9、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1、温度;2、压力;3、具化学活动性流体;4、时间。

10、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三、判断对错(共20分,将错的部分打×)1、陆源碎屑岩的分类及粒度为:砾岩:碎屑直径>2mm;粉砂岩:碎屑直径0.0063-0.004mm;砂岩:碎屑直径2-0.0063mm;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

2、内源沉积岩按成分可分为八类:1、铝质岩类;2、铁质类岩,3、镁质岩类,4、磷质岩类,5、蒸发岩类,6、可燃有机岩类,7、石英岩类,8、碳酸盐岩类。

岩石力学名词解释

岩石力学名词解释

84. 晶格缺陷
由于晶体外原子入侵结果产生的化学上的缺陷,或由于化学比例或原子重新排列的毛 病产生的物力上的缺陷。
85. 晶粒边界
由于矿物晶粒表面电价不平衡,引起矿物表面形成远远小于矿物晶粒内部键的结合 力,使晶粒边界相对软弱,称之为晶粒边界。
86. 径向应力
垂直于巷道周边切线的正应力。
87. 静水压力
97. 理想塑性材料
随着塑性应变的出现和发展,屈服面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的材料。
98. 粒间空隙
指多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晶粒之间、胶结物之间微小空隙。
99. 连接作用
束缚在矿物表面的水分子通过其吸引力作用将矿物颗粒拉近、接近、起连接作用。
100. 裂隙网络介质
101.
102. 103.
零应力轴比(无 应力轴比) 流变 流变性
12. 剥蚀作用
指风及河流、地下水、海(湖)、冰川中的水体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或地下岩石产生的 破坏,并将破坏形成的产物带走的作用过程,称为剥蚀作用。
13. 泊松比
表述材料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关系的物力量,用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表示。
14. 残余应力
指没有外力作用时在岩体内部由于某种原因在整个岩体内的不均匀的变形而引起的应 力。
60. 构造应力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场,这种应力与一定范围地质构造有关,其主 要特点是水平应力大于覆岩垂直应力分量。这一作用可以持续到地层深处。
61. 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
62. 广义双重介质
稀疏大裂隙(如断层)和其间的密集裂隙岩块构成的空隙结构,裂隙导水,密集裂隙 岩块储水及导水,这种含水介质称为广义双重介质。

岩石学

岩石学

三大类岩石野外特征对比简表 野 火 成 岩 外 特 征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1.形成火山及各类熔岩流。 2.形成岩脉、岩墙、岩株及岩基 等形态并切割围岩。 3. 对围岩有热的影响致使其重结 晶,发生相互反应及颜色改变。 4. 在与围岩接触处火成岩体边部 有细粒的淬火边。 5.除火山碎屑岩外,岩体中无化 石出现。 6.多数火成岩无定向构造,矿物 颗粒成相互交织排列。
二、岩浆的形成和运移
1.岩浆形成 1.岩浆形成
(1) 升温 (T ) (2) 减压 (P ) (3) 液相线下移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如流 体加入
1200 1000
液相
2
液相线
1 3
20
T ( 0 C)
800 600 400 200
固相
8 10 12 14
•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岩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浆房浆房-喷发或侵入 • 研究发法:实验岩石学 研究发法:
0 2 4 6 P (Kb)
正常地热梯度不能形成岩浆
温度、压力、挥发份: 温度、压力、挥发份:如果不是这些因素起 作用, 正常” 作用,“正常”情况下将不会有岩浆形成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T
线 线 曲 曲 温 地 陆 大
线 相 固 系 体 干 干
减压
液相
线 相 固 系 体 水 和 饱
(2)沉积岩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 沉积岩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火山碎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 结而成的岩石。 结而成的岩石。 (3)变质岩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 变质岩 是由岩浆岩、 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 化而成的岩石。 化而成的岩石。 灰岩→ 灰岩→大理岩 T>200°C,有新的矿物生长、结晶 ° ,有新的矿物生长、

岩石学重点

岩石学重点

岩石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学:是研究地壳上及上地幔各种研究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的而形成,又称火成岩。

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空间方式所构成的岩石特点。

斑状似斑状构造:岩石中所有的矿物颗粒和成分都俨然分属于大小不同的两群,大者组成斑晶,小的组成基质。

若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则称为斑状构造;若基质由显晶质组成则形成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自形:他形:辉长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玻基交织结构:板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岩浆岩的粒度分类:粗粒结构,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小于0.1mm碎屑岩的粒度分类:巨砾大于200mm。

粗砾200~50mm。

中砾50~4mm。

细砾4~2mm巨砂2~1mm。

粗砂1~0.5mm。

中砂0.5~0.25。

细砂0.25~0.05mm粉砂0.05~0.005。

泥小于0.005粉砂质和泥质无法肉眼识别。

变质岩的粒度分类:1、粗粒变晶结构。

大于3mm2、中粒变晶结构。

1~3mm3、细粒变晶结构。

0.1~1mm4、显微变晶结构。

小于0.1mm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由彼此之间与层面平行的平直细层所组成。

水平层理常出现在稳定的低能环境中。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外貌上与水平层理相似,平行层理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有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而非静水沉积。

岩石学

岩石学

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2.岩浆岩是有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又称火成岩。

3.沉积岩是友地表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4.变质岩是由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和变质岩都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又多由结晶矿物组成,故又统称为结晶岩。

5.岩石学是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地壳及上地幔各种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

6.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炽热粘稠的、融有挥发分的熔融体。

7.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岩浆自产生、运移、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

8.侵入岩是指岩浆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是指岩浆及其他岩屑、晶屑等沿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分为两类a由火山爆发出来的各种岩石碎屑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称为熔岩;由火山爆发出来的各种岩石碎屑、晶屑、岩浆团块等火山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称为火山碎屑岩。

9.根据造岩矿物的含量及其在岩浆岩分类和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将他们分为主要矿物(10%以上)、次要矿物(10%一下)和副矿物(不到1%)三类。

10.研究岩浆岩时常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橄榄岩和辉石岩类<45%)基性(辉长岩类45-52)中性(闪长岩类52-65)酸性(花岗岩类>65%)11.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和特征。

A根据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B根据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5mm)中粒(5-1mm)细粒(1-0.1mm)微粒(<0.1mm)C根据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和似斑状结构(基质由显晶质组成)D根据颗粒形状可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晶E根据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交生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和蠕虫结构)、反应关系(反应边结构和环带结构)12.鲍文反应P161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浆岩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是组成岩石圈得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3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4风化壳/风化带:由残余物质自称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6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苏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7雷诺数(Re):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准则。

表示惯性力与粘带力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数值,为一无量纲数。

(当Re为1左右时,流动呈层流型,当Re大于40时,则出现“卡门涡街”,这时的流动叫做紊流或涡流。

)8弗劳德数(Fr):在明渠水流中,按流动强度的不同可出现急流、缓流和临界流3种流态,这3种流态的判别标准是弗劳德数。

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9牵引搬运/牵引作用:能使碎屑物质作底负载移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牵引流的搬运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体作用于碎屑颗粒上的推力(即牵引力),另一个是载荷力(或负荷力)。

10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属静水流作用的流体,能沿沉积床底搬运沉积物,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波浪流等。

11沉积物重力流:非牛顿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

等深流:是由于地球旋转的结果而形成的温盐环流,这种底流平行于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主要出现在陆隆区。

浊流:是深水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种类型。

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体。

内波:是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是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

内潮波:若内波其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的周期,即具有潮汐周期的低频内波,则称为内潮波。

12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照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成分(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称作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13正常沉积作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这一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均变的。

14事件沉积作用:是指反映某种地质事件是具有突发性、瞬时性、超常性、灾变性的作用下发生的具空间延展性的沉积现象。

15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16、同生作用:是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也叫海解作用或海底风化作用。

准同生作用:是一个专属性词汇,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

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7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成为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19纹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亦称为细层。

20层系:有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同一环境相同水动力条件不同时间沉积)21叠瓦状构造:扁平砾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均向同一方向排列的现象。

22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沉积后,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的状况下发生的形变,均称为同生变形构造。

23晶体印痕:在适宜条件下,松软沉积物表面上形成的盐类和冰等物质的结晶体后来由于熔融、溶解作用等而消失,在层面上留下具有晶体形态的特征印痕24 鸟眼构造: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25示顶底构造:岩石中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任何内部构造结构。

26 叠层石构造:富藻纹层(暗层)与富碳酸盐纹层(亮层)交互出现形成的构造。

简称为叠层石。

27递变层理:是具有粒变递变的一种特殊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文层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粒细在垂向上的连续变化。

28交错层理:在层系的内部有一组倾斜的细层(前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又称之为斜层理。

羽状交错层理:一种特殊类型的交错层理。

特点是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向相反,延伸至层系界面彼此成锐角相交,呈羽毛状或人字状。

丘状交错层理:有一些大的宽缓波状层系组成,外型上象隆起的圆丘状,向四周缓倾斜,丘高为20~50cm’,宽为1~5m,底底部与下伏泥质层呈侵蚀接触,顶面有时可见到小型的浪成对称波痕。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

在横切面上,层系界面是槽状,纹层与之一致也是槽状;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弧状,纹层与之斜交。

顶视为重叠的花瓣状。

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冲刷面明显,底部常有泥砾。

多见于河流环境中。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

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

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和三角洲地区。

波状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29脉状层理:特征是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而在波脊上很薄或消失,以致使泥质沉积物呈脉状体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

透镜状层理:特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

30杂基:与砂、砾等碎屑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淀杂基:它是成岩期从孔隙水中沉淀形成的粘土矿物,一般成分单纯,实际上是粘土胶结物,在碎屑颗粒周围可呈栉壳状或薄膜状分布。

31胶结物:沉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的自生矿物。

接触胶结:颗粒支撑的碎屑岩胶结物只分布在颗粒接触处附近,而在孔隙中央没有胶结物。

32砾岩:含大量(>50%)砾石级颗粒(粒径大于2mm),圆状或次圆状的碎屑岩。

33角砾岩:含大量(>50%)砾石级颗粒,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的碎屑岩。

34底砾岩:(根据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分类)分布于侵蚀面上,常位于海侵层位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成分较简单,稳定性较高的砾石。

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35层间砾岩:(同上)整合的夹于其他岩层之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成分复杂,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大的砾石。

近源堆积产物。

36砂级碎屑(2~0.1mm)含量大于50%的碎屑岩。

37石英砂岩:石英颗粒占90%以上,有少量的长石颗粒和燧石岩屑。

38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大于25%,岩屑含量小于25%。

长石含量高是该类砂岩主要特点。

39岩屑砂岩:(岩屑砂岩类总特征是岩屑含量大于长石含量。

)岩屑含量大于25%,长石含量小于25%,即岩屑含量大于长石含量,石英含量小于75%。

40杂砂岩:杂砂含量大于15%,分选极差、泥沙混杂的砂岩。

41粉砂岩:主要由0.1~0.01mm粒级(含量大于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42成熟度: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中,被改造趋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3结构成熟度: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4成分成熟度: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5 ZTR指数:在重矿物中,锆石、电气石、金红石这三种最稳定的矿物在透明重矿物中所占比例。

Z(=zircon)—锆石;T(=tourmaline)—电气石;R(rutile)—金红石。

QFR指数:石英与长石加岩屑之比。

Q(=Quartz)—石英;F (=Feldspar)—长石;R(=Rock Fragment)—岩屑。

46粘土岩: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47泥质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粒径<0.0039mm的细碎屑(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48页岩:具有纹层或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泥岩:无纹层、无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49压实作用(compaction):物理成岩作用。

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50压溶作用(pressure solution):物理—化学成岩作用。

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在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的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

51胶结作用(cementation):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52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

这一过程使砂岩的胶结物形成特征的连晶或嵌晶结构,并未形成新的矿物。

56交代作用(replacement):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交代作用可以交代颗粒的边缘,将颗粒溶蚀为锯齿状或鸡冠状的不规则边缘,也可以完全交代碎屑颗粒,从而成为它的“假象”。

后来的胶结物还可以交代早成的胶结物。

交代彻底甚至可以使被交代的矿物影迹消失。

57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 rock):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按照粒度可划为:火山集块(>100mm)、火山角砾(100~2mm)、火山灰(2~0.01mm)、火山尘(<0.01mm)。

58集块结构:粒度大于100mm的火山碎屑物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

即火山集块的体积分数大于50%。

59火山角砾结构:粒度介于100~2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质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

即火山角砾的体积分数大于50%。

60凝灰结构:粒度介于2~0.1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质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

即火山灰的体积分数大于50%。

61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s):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沉积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2内颗粒(异化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岩颗粒。

福克称其为“异化颗粒”,即“内颗粒”,简称“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