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 期末复习资料分析
普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

1、衣鱼和石蛃上颚与头壳以双关节连接;复眼退化或消失,背面不相接。
上颚与头壳以单关节连接;复眼发达,常背面相接。
2、跳虫和跳蚤跳虫为弹尾目昆虫,第四腹节具弹器,体深灰色。
跳蚤为蚤目,腹末无弹器,体褐色。
3、脉翅目和广翅目两对翅的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前胸背板的形状变化大。
前翅大,后翅臀区扩大,休息时呈扇状折叠;前胸背板宽大,呈方形。
4、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小纵室,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可以活动。
无背侧缝,后翅无小纵室,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可以活动。
5、螳螂和竹节虫科体中到大型,头大,三角形,爱爱活动,前足捕捉式,基节很长。
体大型,体躯延长成棒状或阔叶状,后胸与腹部第一节常愈合,腹部长。
6、蟋蟀科和螽斯科蟋蟀科: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跗节3节,产卵器矛状,尾须细长。
螽斯科:前足胫节基部上有听器,跗节4节,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尾须短。
7、蝗科和螽斯科蝗科:触角短于体长之半;产卵器凿状。
螽斯科:触角30节以上,长过于或等于体长;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8、白蚁和蚂蚁白蚁:前后两翅的大小,脉序相同,触角长。
蚂蚁: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触角膝状,前胸背板达翅基片。
9、蜂类和蚁类蜂类:三个单眼鼎立,后足特化成花粉篮。
蚁类: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腹节1-2节有瘤状突起。
10、蜜蜂科和木蜂科蜜蜂科:体中小型,后足胫节特化成花粉篮,无端距。
木蜂科:体中大型,后足胫节不成花粉篮,有两个端距。
11、蜜蜂科和食蚜蝇科蜜蜂科:口器为嚼吸式;腹基部溢缩,呈细腰状,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
食蚜蝇科:口器舔吸式,腹部具皱褶,刺或毛,后端有鼠尾状呼吸管。
12、叶蜂科和茎蜂科叶蜂科: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足胫节有2距。
茎蜂科: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一个端距。
13、胡蜂科和蜾蠃蜂科胡蜂科: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无齿;腹部圆锥形,第1—2节间无细溢沟。
蜾蠃蜂科:中足胫节仅有1端距;爪有1—2个齿;腹部第1—2节有明显细溢沟。
昆虫学备考资料汇总讲解

昆虫纲的特征:①身体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②头部具有3对口器附肢,I 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为感觉和取食中心;③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为运动中心;(所以昆虫纲也称六足纲)④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为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⑤昆虫属于变态发育。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中较为重要的还有蜘蛛纲(蜘蛛、蜱螨、蝎子)、甲壳纲(虾、蟹)、多足纲(蜈蚣、马陆)、结合纲。
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血液循环为开放式;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身体的腹面。
昆虫纲繁盛的原因有哪些?1、体小势优2、有翅能飞3、取食器官多样化4、繁殖力强5、适应能力强昆虫的发生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昆虫纲种类繁多,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3、数量大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巨大;4、分布广几乎遍及整个地球。
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的例子。
有害的方面:1、农业害虫水稻害虫、棉花害虫等,2、卫生害虫人类传染病约有2/3是以昆虫为媒介的。
有益的方面:1、提供工业原料蚕丝、白蜡,2、传粉在显花植物中85%为虫媒植物,3、天敌捕食和寄生性昆虫作为害虫天敌对控制害虫具有重要作用,4、药用食用昆虫许多种类可以入药,如冬虫夏草,5、科研材料,6、环境清洁与检测腐食性昆虫,7、观赏文化价值蝴蝶等。
昆虫口器类型及代表性昆虫:1.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为直、脉、鞘翅目及部分膜翅目所具有。
鳞翅目幼虫、蝗虫2.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3.虹吸式口器 :其显著特点: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处长形成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4. 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
昆虫学复习资料.doc

昆虫学复习资料.doc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昆虫:体躯分三段:头、胸、腹,一对触角、2对翅膀、三对足,腹部分多节,骨骼包在体外部,从幼虫到成虫要通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散布于昆虫体内,经血液运送到靶标部位,以调节、控制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变态、交配、生殖和生理代谢的微量化学物质。
(昆虫内分泌激素有三类: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3、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核结合,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法。
4、孤雌生殖:即卵不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法。
5、世代(异态)交替: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
6、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称为变态。
7若虫:渐变态的昆虫,幼期和成期在外表、生活环境和习性方面都相像,所不同的是翅未长成和内生殖系统未发育完成,其幼虫称为若虫。
8、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有效温度积累,即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9、蛹期:全变态类昆虫幼虫老熟后,在幼虫变化成蛹,蛹变为成虫以前的一段时期。
10龄期:相邻两次蜕皮间经历的时间。
11、性二型:除生殖器官(直接产生性细胞)和外生殖器(实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构造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表现在个体的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方面。
12、孵化: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13、化蛹:完全变态昆虫在幼虫和成虫之间的一个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成为虫的过程的过渡时期。
14、羽化:不完全变态昆虫的老熟幼虫和完全变态的蛹蜕皮后都变为成虫,这个过程称为羽化。
15、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16、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发育史。
17、年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并开始活动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为止,这中间的世代变化及各个虫期出现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普通昆虫学知识点总结

五、六章二..昆虫蜕皮过程及激素调控作用过程:皮层溶解———旧表皮的消化———新表皮的沉积(同时进行)目前已知的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直接参与蜕皮过程的调控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表皮鞣化、暗化的启动因子,调控细胞核合成活化酶并将酪氨酸酶原激活,激发昆虫蜕皮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直接作用于真皮细胞的核物质,促使合成幼期的表皮和结构,抑制成虫的器官的分化和发育,维持幼虫特征三.体壁主要构造与杀虫剂的关系昆虫上表皮含丰富的蜡层和定向排列的亲脂分子单层,所以非极性脂溶性杀虫剂易于透过上表皮;原表皮中有大量蛋白质和几丁质,极性物质更容易通过,所以杀虫剂一般兼有脂溶性和水溶性。
四.昆虫的蜕包括哪些层次五.体壁的通透性屏障是由哪些层次和物质构成,体壁功能体壁功能1.保护昆虫体形2.保护屏障3.防止水分蒸发4.防止外来物侵染5.形成内骨骼使肌肉着生6.体壁的外长物,各具一定生理功能7.营养储存第九章一.昆虫前,中,后肠组织结构功能有何异同相同:都有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围膜二.昆虫消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消化道 消化系统 唾腺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调节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及排除代谢废物 三.昆虫围食膜有什么作用 1.包围食物,保护肠壁细胞 2.具选择通透性 3.具有保护酶的功能 4.提高消化和吸收效率 四.何为液流循环学说即肠液流动循环学说,是营养物质和排泄物的液流循环理(吸收循环液流和排泄循环液流) 胃盲囊(中肠)的吸收循环 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中肠细胞的分泌循环排泄血液中代谢废物,同时 直肠垫的再吸收循环 调节渗透压和离子平衡马氏管的排泄循环五.昆虫消化酶有哪几类?各主要功能? 1.蛋白酶肽链内切酶:长链变短链肽链端解酶:氨肽酶 水解氨基酸;羧肽酶,水解羧基端2.脂肪酶裂解中性脂肪,长链甘油酯。
高级脂肪酸的脂肪酶(消化道内) 分解短链甘油酯。
低级脂肪酸的脂肪酶(细胞内)3.糖酶 α-淀粉酶、葡萄糖苷酶、异麦芽糖酶、半乳糖酶、海藻糖酶 主要作用于淀粉、糖原和一些双糖 六.昆虫对营养的需求1.用来建造身体和能量来源的物质2.用来调节生理功能的辅助物质或附加物质3.决定某些昆虫选择食物或次刺激取食的激食要素(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甾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第十章一.昆虫学循环系统的特点1.开放式:体腔就是血腔,血压低,血量大,血液的组成变化大2.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血液,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3.昆虫血液无运送氧气的功能二.昆虫血细胞的类型及主要功能1.原血细胞:通过分裂补充血细胞(转化为浆血细胞、粒血细胞或珠血细胞)2.浆血细胞:吞噬异物,参与包被和成瘤作用3.粒血细胞:贮存代谢,并与浆血细胞共同参与昆虫的免疫作用4.凝血细胞:凝血和防卫(粒血细胞发育而来)5.珠血细胞:贮存和分泌(粒血细胞发育而来)6.类绛色细胞:参与表皮的黑化作用、伤口愈合和包囊作用三.昆虫血液在体内循环的途径及动力来源途径:心室舒张时,血液经昆虫中后部的背隔开口进入背血窦,再从心门进入心室,心室收缩时,由于心门瓣组的阻隔作用,阻止血液倒流回血腔,促使血液向前一个心室流动,神经和神经激素的调控下心脏各心室自后向前依次舒张和收缩,促使血液向前流动,并由动脉流入头部,浸浴头部的组织和器官,进入头部的血液在血液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同时在背隔和腹隔搏动协助下和腹部的扩张影响下,不断向后端和背侧面流动,流入胸部和腹部,浸浴头部的组织和器官。
普通昆虫学复习材料

普通昆虫学复习材料1、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的过程。
胚后发育:指从卵孵化出幼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2、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通过两性交配,卵子与精子结合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有性生殖。
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单性生殖。
3、多胚生殖多胚生殖: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与世代重叠异态交替/世代交替:指一些多化性昆虫在年生活史中出现两性生殖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现象。
世代重叠: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常由于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等原因,造成不同世代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的现象。
5、孵化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体破壳而出的过程。
6、化蛹和羽化化蛹:全变态昆虫从自由自在的幼虫脱皮变为不食不动的蛹的过程。
羽化:昆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7、生长性脱皮和变态性脱皮生长性脱皮:在虫体不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伴随着幼体的脱皮。
变态性脱皮:当幼体脱皮后变为蛹或成虫,或蛹脱皮变成虫,这类脱皮是与变态相联系的,成为变态脱皮。
8、雌雄二型现象与多型现象雌雄二型现象:指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间,除生殖器官不同外,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多型现象:指一种昆虫的同一虫态的个体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9、补充营养习性: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其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趋势一段时间,才能性成熟,这种对生殖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10、世代:一个生命周期通常称为一个世代,(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世代历期: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
11、生活史:指在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史。
年生活史:生活史常在1年或1个世代为单位,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称为年生活史。
昆虫学考试复习题总结

第一大项:名词解释1、警戒色:是指昆虫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具有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防御行为。
2、多型现象:在同种群中,除雌雄异性以外,即在同一性别中,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3、耐害性:系指有些作物品种受害后,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使害虫造成的损失很低。
4、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
5、假死性:是昆虫受到异常刺激时,立即卷缩不动或坠落地面假死,状似“休克”的习性。
6、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能单独产生后代,或未受精卵能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7、游离脉:食蚜蝇科昆虫前翅中,游离于R脉和M脉之间的脉叫游离脉也叫伪脉。
8、补充营养:昆虫羽化后生殖器官未发育完全,必须继续进行取食,一段时期后,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才能交配产卵,这种成虫期对性成熟进行的取食现象称为补充营养。
9、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K=N(T-C)。
10、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常因为发生期不整齐,成虫羽化和卵期长,造成第一代和后几代混合发生,形成上下代间界不清的现象。
11、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个体发育过程,如发生的代数,各虫态发生的时间,与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合及越冬情况等。
12、拟态:昆虫在外形、姿态、斑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它生物以躲避天地的想象。
13、卵胎生:卵受精后继续在母体内进行取食,发育成熟后由母体直接产下幼虫,这种子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14、化蛹:未龄幼虫脱去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15、种:是指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区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16、模式标本:当一个分类单元被作为一个新种而描述发表时,描述者必须指定一个或多个标本作为其模式,这就是模式标本。
17、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温度的比值。
18、生态对策:指昆虫适应环境并朝着有利于其繁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
普通昆虫学期末复习资料分析

普通昆虫学期末复习资料分析1、名词解释(5个,共15分)2、选择题(单选,30个,共30分)3、判断题(10个,共10分)4、填空题(20个,共10分)5、简答题(5个,共25分)6、论述题(1个,共10分)第一章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体分头胸腹,4翅并6足,一生多变态,举国百万数。
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地球上的昆虫可能达1000万种,目前被命名的昆虫在102万种左右,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中国有昆虫60万~100万种,目前仅记载了10万余种. (3)数量大(4)分布广。
第二篇昆虫的外部形态1、对大部分昆虫而言,体长多在5~15mm,而翅展在15~45mm。
昆虫分为巨、大、中、小、微,体长在100mm以上为巨,40~99mm为大,39~15mm为中,3~14mm为小,2mm以下为微。
2、昆虫的体躯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次生分节。
P34(看图)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
次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
3、头部,头壳上的线、沟有8条。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故称口上沟,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
在沟的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的内骨骼——幕骨前臂。
可据前幕骨陷的位置确定额唇基沟的位置。
围眼沟:是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而形成的沟,里面有一环形的起支持与保护复眼的宽脊——眼膈。
次后头沟: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1条拱形沟,其两端的头壁内陷成1对幕股后壁,其外的陷口称后幕股陷;内面具很宽的脊,供来自颈、胸部的肌肉着生。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骨,由1对幕骨前臂和1对幕骨后壁组成。
P39 图4、触角分三节:柄节、梗节、鞭节。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小,初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均有江氏器(与听觉有关)。
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

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沟:骨板褶陷而在体表留下的狭槽。
2、节肢动物:体躯分节,体节有成对附肢,体被外骨骼,开放式血液循环。
3、生物多样性: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生物的变异性,主要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
4、翅脉:由气管伸入双层翅脉面形成。
5、脉序:翅脉的排列方式。
6、外生殖器:用以交配或产卵的器官,由生殖节的附肢特化而成,雌虫为产卵器,雄虫为交配器。
7、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
8、突触传导:神经元之间在组织学上的连续性,使动作电位不能直接通过突触,而必须借助神经递质进展传导。
9、昆虫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
10、反射弧:感受器承受的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经间接神经联络运动神经,将刺激传导到反响器,产生肌肉运动或腺体分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神经传导又叫反射弧。
11、信息素〔外激素〕: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种间或种内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12、授精:两性交配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的生殖器官内,使精子储存及雄虫的受精囊中的过程,称为授精。
13、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形态变化的现象。
14、雌雄二型现象〔性二型现象〕: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构造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构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象。
15、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构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16、雌雄同体:在正常情况下卵巢及精巢并存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
17、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在精子及卵子结合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18、胚后发育:昆虫从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
19、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
20、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21、世代〔生命周期〕: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5个,共15分)2、选择题(单选,30个,共30分)3、判断题(10个,共10分)4、填空题(20个,共10分)5、简答题(5个,共25分)6、论述题(1个,共10分)第一章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体分头胸腹,4翅并6足,一生多变态,举国百万数。
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地球上的昆虫可能达1000万种,目前被命名的昆虫在102万种左右,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中国有昆虫60万~100万种,目前仅记载了10万余种. (3)数量大(4)分布广。
第二篇昆虫的外部形态1、对大部分昆虫而言,体长多在5~15mm,而翅展在15~45mm。
昆虫分为巨、大、中、小、微,体长在100mm以上为巨,40~99mm为大,39~15mm为中,3~14mm为小,2mm以下为微。
2、昆虫的体躯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次生分节。
P34(看图)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
次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
3、头部,头壳上的线、沟有8条。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故称口上沟,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
在沟的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的内骨骼——幕骨前臂。
可据前幕骨陷的位置确定额唇基沟的位置。
围眼沟:是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而形成的沟,里面有一环形的起支持与保护复眼的宽脊——眼膈。
次后头沟: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1条拱形沟,其两端的头壁内陷成1对幕股后壁,其外的陷口称后幕股陷;内面具很宽的脊,供来自颈、胸部的肌肉着生。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骨,由1对幕骨前臂和1对幕骨后壁组成。
P39 图4、触角分三节:柄节、梗节、鞭节。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小,初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均有江氏器(与听觉有关)。
鞭节:是触角的端节,常分成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
5、Imms(1938)曾根据昆虫触角各节的肌肉将触角分为两大类,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的触角各节性状相似,除端节外各节均具肌肉;而缨尾目及有翅亚纲昆虫的触角除基部两节具有肌肉外,鞭节无论多长及有多少亚节均不具肌肉。
6、触角的类型:刚毛状(蜻蜓、蝉、叶蝉)、线状(天牛类)、念珠状(白蚁、褐蛉)、棒状、锤状、锯齿状(叩甲、芜菁雄虫)、栉齿状、羽状、肘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状7、触角的功能: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和听觉。
见P42。
8、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组成。
9、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嚼吸式、舐吸式、刮吸式、虹吸式、捕吸式、锉吸式、刺舐式、刺吸式口器。
P45~5410、口式(选择题,见P56):根据口器着生的方向,可将昆虫的头部形式分为3大类。
下口式(如蝗虫、鳞翅目幼虫等);前口式;后口式(如蝉、叶蝉等同翅目)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3个体节组成。
各节具1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后足。
大多数有翅亚纲昆虫的中、后胸上有1对翅,分别叫前翅和后翅。
11、具翅胸节(P61):8沟8突8桥18片昆虫背部的内骨骼称悬骨。
12、足(重点)足分六节:基节、转节、股节(又称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图见P64)13、胸足的类型(图P66)名词解释:步行足(虎甲、步甲、蜚蠊)、跳跃足(蝗虫、跳甲、跳蚤)、捕捉足(螳螂、猎蝽)、开掘足(蝼蛄、金龟甲)、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握足。
14、翅一般有3缘3角3线4区。
15、翅的类型:膜翅、毛翅、鳞翅、缨翅、半覆翅、覆翅、半鞘翅、鞘翅、棒翅。
(P70)16、翅脉的类型:纵脉与横脉;凸脉与凹脉;副脉、闰脉与系脉。
(六横七纵)脉序:前缘脉(C);亚前缘脉(Sc)、第二亚前缘脉(Sc2);径脉(最强壮的一条脉,Rs);中脉(M);肘脉(Cu);臀脉(A);轭脉(J)17、翅的连锁:在2对翅都用以飞行的昆虫中,前、后翅间常借一些连锁器官或称连翅器连接起来,使前、后翅能相互配合,动作协调。
昆虫的连翅器大体可分为5类:翅抱型、翅轭型、翅缰型、翅褶型、翅嵌型。
(图P77)18、腹节的节数及分区:一般昆虫的腹节分为9或10节,但弹尾目昆虫的腹节不超过6节,膜翅目的青蜂科、部分双翅目昆虫的可见腹节仅为3~5节。
昆虫腹节的构造总体而言比较简单;但雌成虫的第8、9两节和雄成虫的第9节与其他各节很不相同,这些节称为生殖节,这有腹部就被分成了3段:脏节、生殖节、后生殖节。
19、产卵器(雌)由腹产卵瓣、内产卵瓣、背产卵瓣组成。
交配器(雄):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阳茎和抱握器组成。
第三篇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1、昆虫的体腔是一个纵贯的通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血淋巴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做血腔。
2、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里内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表皮层是脾细胞分泌的产物,底膜则由血细胞分泌而成。
皮层: 1)内表皮:当昆虫饥饿和脱皮时,内表皮可被消化、吸收,因而内表皮具有贮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2)外表皮:昆虫在蜕皮时,外表皮全部脱去。
昆虫的内表皮和外表皮统称为前表皮。
3)上表皮3、昆虫体壁通常具有不同的色彩,因其形成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3类:色素色、结构色、结合色。
4、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和技能的不同,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和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而中肠则起源于内胚层。
5、前肠的功能P108:接收食物、磨碎食物、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
前肠没有吸收作用。
6、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围食膜功能:a)选择性穿透功能。
b)具有保护消化液的功能。
c)包围食物,保护肠壁。
d)提高吸收效率。
e)参与茧的形成(裸蛛甲)后肠分为回肠、结肠、直肠。
主要功能是吸回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
7、马氏管是排泄系统、中后肠的分界。
8、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但背膈和腹膈也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活动,使血液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
背血管:纵贯于背血窦中央的一条管状器官。
心脏是背血管中呈连续膨大的部分。
辅搏器:通常位于触角、翅和附肢的基部。
9、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血液的主要功能包括:止血作用、免疫作用、解毒作用、阻止天敌捕食、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机械作用。
免疫作用又包括:吞噬作用、成瘤作用、包被作用、溶菌作用。
10、昆虫的神经系统由外胚层的一部分细胞特化形成,属腹神经索型。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
从功能上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11、脑是联系和协调的中心。
脑分为:前脑、中脑(是触角的神经中心)、后脑。
12、(重)P179雌性的生殖器官包括1对卵巢、两根侧输卵管及一根开口于生殖孔中的输卵管。
另外,大多数昆虫还在中输卵管后端连接着由体壁内陷形成的交尾囊、一个接受和贮藏精子的受精囊及一对附腺。
卵巢是由卵母细胞的卵巢管组成雄性生殖器官主要包括1对产生精子的精巢、贮精囊和输送精子到雌虫体内的输精管,还有一些附腺能分泌精液,以提供精子所需营养和合适的环境。
13、昆虫的激素:促胸腺激素;保幼激素:来源器官:咽侧体;主要功能:调节生长、脱皮、变态、卵巢发育。
蜕皮激素,来源器官:前胸腺;主要功能:调节蜕皮。
第四篇昆虫的生物学1、昆虫的生殖方式按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按受精机制看,可分为: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按产后代的个数可分为:单胚生殖和多胚生殖;按产后代的虫态,可分为:卵生和胎生。
大多数情况下昆虫为双体、两性、单胚、成体、卵生的生殖方式。
2、胚胎发育分为三个时期: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3、昆虫的变态分为: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全变态(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全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而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
4、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的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蜕去的过程叫做蜕皮,蜕下的皮叫做蜕。
5、关于虫龄P2306、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孵化。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成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叫蛹化或化蛹。
成虫从他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羽化。
7、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幼虫8、蛹的类型分为3类:离蛹、被蛹、围蛹。
9、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
10、昆虫的化性:昆虫,特别具有滞育性的昆虫1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叫化性,1年内只发生一代的叫一化性,1年发生两代的叫二化性,1年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而把两年以上才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者称为部化性。
11、了解世代重叠与世代交替。
P24012、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的停滞现象。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滞育有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
专性滞育又称绝对滞育,是昆虫在每一代的固定虫态都发生滞育,该类滞育常常为一化性昆虫所有。
13、引起滞育的外交生态因子主要是光周期、温度、湿度、食物等(先周期),内在因子为激素。
14、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拟态有两种类型:贝氏拟态和谬氏拟态。
15、伪装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
第五篇昆虫的分类1、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P2622、P277图表3、直翅目分两亚目: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
P289 简答题剑尾:触角线状,一般长于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上,跗节4节或3节;产卵器较长,刀状、剑状或长矛状。
锥尾:触角线状、剑状或棒状,短于体;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跗节3节或更少;产卵器短,凿状。
论述题一、昆虫繁盛的原因是?1)有翅能飞,在觅食、求偶、避敌、扩散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繁殖力强,大多数昆虫产卵在数百粒范围内,强大的生殖潜能是种群繁盛的基础。
3)体小势优,既能满足生长与繁殖的营养需求,又能在生存空间、灵活度、顺风迁飞等方面有优势。
4)取食器官多样化,口器不同,能避免对事物的竞争,又能改善昆虫对取食对象的关系。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昆虫的变态与发育不同,能避免同种或同类昆虫在空间与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
6)适应力强,对温度、饥饿、干旱、药剂等有很强的适应力,生活周期短,易保存对种群有益的突变。
对周期性或长期的不良环境条件,昆虫还可以休眠或滞育,以保持其种群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