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介入综合治疗的分析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介入综合治疗的分析
(6)建 立 信息 沟 通 系统 和 严 密 的沟 通机 制 。药房 管 理 需 要 与患 者 、医生 及 医 院管 理 方 保 持联 系 ,一 旦 发现 不 正 常 的 情况 ,需 要 及 时 取 得 联 系 ,需 求 解决 方 法 。依靠 信 息 化 和 自动化 ,有 助 干加 强医 院 药 房 管 理 。 参 考 文 献 【1] 孙 文 娜 .利用 信 息化 提 升 医院 药 事管 理 水平 的 探索 [J].当代医
(5)加 强 药 品 管 理 。药 房 是 以 药 品 为 基 础 展 开 工 作 的 ,所以 药
房 务 必 做 好 药 品 从 购 进 到 使 用 的 一 系 列 。在 采 购 时 ,注 意 药 品的 商 标 、规 格 、用 量 、用 法 、批 号 和 有 效 期 限 ,在 存 放 时 注 意 药 品安 全 ,通 过 信 息化 和 自动 化 进 行 分 发 ,供患 者 使 用 。
会 [J].中 国药业 ,2011,20(24):73~74. [5】 陈 敏 亚 ,陆 一 ,施 佳 毅 .医 院 自 动 化 药 房 建 设 的 实 践 与 体 会 [J】.
实 用 药物 与 临床 ,2011,14(4):353~354.
【收 稿 日期 】 201 2-02-18
(上 接 1 22页 ) 其 中行 单 纯 球囊 扩 张5例 ,合 并 支架 治 疗 4例 。表 现 为患 肢 疼 痛
(4)建立 摆 药 制度 及操 作守 则 。对 一 般 用 药 ,需 要 分 门 别 类 摆 放 ,以 方 便 取 得 ,对 于 非常 规 用 药 ,需要 单 独 存放 ,妥善 保 管 ,以 防 止 不 必 要 的 损 失 。另外 ,药 房也 需 要 对 摆 药 环 境 及 工 具 进 行 定 时 清 洗 和 消 毒 ,对 过 期 药物 进 行 清 除 ,对 拆 散 药 物 妥 善 保 管 ,确保 药 物 管 理 的 安 全性 。尽 可 能使 用 自动 化 技 术 ,减 少 人 与 药物 的 接 触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管壁硬化、狭窄甚至闭塞,从而使下肢血供不足、肌肉无氧代谢,引起下肢疼痛、肌肉无力、跛行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早期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下肢功能丧失的进展。

传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包括运动锻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戒烟戒酒等,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术、旁路术等,或单独或联合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但手术强度较大、风险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介入治疗,即将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血管内,直接治疗病变部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主要有经皮腹主动脉导管输送、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成形术和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内支架植入等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溶栓介入治疗。

溶栓介入治疗即在血管内注入溶栓药物,将血栓分解,恢复血流通畅。

该方法适用于下肢动脉突发性闭塞,即较短时间内(通常是24小时内)下肢疼痛、跛行、感觉异常等症状显著加重,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和感觉异常、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溶栓效果和并发症等,以及在围手术期做好药物治疗、抗感染等支持性治疗。

溶栓的药物主要有肝素、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tPA)等。

肝素常常作为溶栓药物的辅助药物,可以达到抑制凝血系统和增强纤溶系统的效果;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结合,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分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rtPA是细胞因子链的第二代皮肤纤维蛋白原激活剂,具有高度的疏通血管闭塞、分解血栓以及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溶栓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出血、溶栓药物过敏史、脑中风、外伤、大面积肌肉出血、严重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此外,溶栓药物在治疗时可能产生出血、肌肉损伤、过敏、局部血肿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导管溶栓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密切观察监护。

结果:38例均获成功,无肺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

结论:直接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术后高质量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护理;病人满意度key words dvt ;cdt;nursing ;patient satisfaction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12-02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老龄化的到来,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血管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会出现患肢疼痛、肿胀;乏力溃疡等严重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量研究证明,在抗凝基础上,结合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能够得到较好保护,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

[1]我院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从血管外科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38例,病程在1天—14天平均7天,男26例,女12例,年龄31—78(47+-10.5)岁,其中股、腘静脉血栓21例,髂、股静脉血栓17例,病因:发病前有手术病史7例,无明显诱因者3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扩张等下肢深静脉阻塞症状,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精选文档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精选文档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年龄是PAD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

此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介入的迅猛发展,支架置入材料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恢复动脉血流、减少下肢缺血坏死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必然发展趋势[1]。

其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岁1.2 方法1.2.1 选取合适病例①Fontaine分级II级以上临床症状;②血管造影(DSA)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③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微克、或罂粟碱10-20毫克后,跨狭窄压差>10-20mmHg;④身体欠佳不适合外科手术者。

1.2.2 准备术前三天予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玻立维。

1.2.3 入路选择经对侧股动脉跨越或翻山径路(traversing technique):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以远,则采用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导管经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到达对侧髂动脉(跨越或翻山技术)并进行对侧病变的PTA及置入支架操作。

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天,之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或玻立维,术后1、3、6、12个月应常规进行彩超复查,以了解动脉病变处有无再次狭窄或血栓形成。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现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

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
Me o s T iy f e csswt ct lw ret mi r r le b lm w r t a d b i b a e a i et n o h t d hr v ae i aue o e x e t at a m o s ee r t y l r r l n ci f ti h r y e i i ee m ti j o
凝 、 聚 、 动 脉 药物 治 疗 , 祛 扩 维持 6个 月 以 上 。诊 治 期 间观 察 是 否 有 出血 等 并发 症 , 栓 期 间监 测 多 项 凝 血 相 关 溶
实验 室检 查 : 际标 准化 比值 (N 控 制 于 20 25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控 制 于 2 以 内 , 国 I R) . ., ~ 5S 活化 部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tr mb l t h r p .T e ,t a e t n io g ln ,p ae e g r g t n r re x a d n r g fr mo e t a h o o yi t e a y h n r t d wi a t a u a t l tl t a g e ai ,a ti s e p n i g d u r h n 6 c e h c o e o
fP T控 制 于 正 常值 1 ~ . , 维 蛋 白原(I ) 制 于 1 / 以上 , A1) r . 20倍 纤 5 FB控 .g 0 L 必要 时 给 予 药 物 剂 量 调 整 。评 价 3 5例 患
者 溶 栓 总治 愈 率 。 结 果 2 2例 患 者 在 治 疗后 6 7 — 2h患 肢 血 供 恢 复 正 常 , 愈 率 6 . %。 1 例 血供 得 以 改善 , 治 28 6 1 有 效 率 3 .3 , 1 % 总有 效 率 9 .9 2例 无效 行 截 肢 手 术 , 效 率 57 %。 4 42 %。 无 .1 有效 l 例 中 3 股 浅 动脉 全程 血 栓 , 1 例 溶 栓 后 血 栓 头 端部 分 溶 解 , 影 示 小 腿 广 泛 侧 支 循 环 形 成 , 床 症 状 显 著 减 弱 , 血 范 畴 控 制 ; 造 临 缺 2例 溶 栓 前 已 有足 踝 之 下 皮 肤 变黑 , 治后 坏死 平 面减 少 , 死 感 染 转好 ; 6例 溶 栓 后 部 分 开 通 。 例 仍 有 不 同程 度 间歇 性 跛 行 , 诊 坏 余 3 出 院进 一 步 诊 治 后 都 改 善 。 结 论 患肢 动脉 导管 注 药 溶栓 治 疗 急性 下 肢 动脉 栓 塞安 全 有 效 。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来我院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60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溶栓术治疗后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肢体缺血后再灌注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血尿、鼻出血、牙龈出血、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等出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显著较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3%,与对照组患者的73.3%相比,显著较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患者,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各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使患者历程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并发症;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33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240-01下肢动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导致下肢动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与患者长期卧床、手术、危重疾病等因素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下肢动脉血栓是导致患者的肢体坏死、截肢的重要原因[1]。

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方式为溶栓,溶栓术在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患者在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会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2]。

因此,临床如何对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来降低患者溶栓术并发症发生率,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以下就对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来我院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60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观察与护理作者:宋亚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总结了152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持续动脉置管溶栓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加强患肢护理术后加强溶栓导管的护理,做好溶栓药物使用后的观察和护理,评估患肢症状,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血栓溶解疗法;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51—01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合并血栓形成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药物作用直接,用药量少,避免麻醉和手术切口等优点,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溶栓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论文采用案例是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2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106例,女46例,年龄18-76岁。

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血栓80例,及行动受限38例,伯格氏病34例。

临床表现:慢性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在此基础上逐渐加重至静息痛和溃疡;慢性缺血基础上逐渐加重,即间歇性跛行基础上数日内进展到静息痛和足坏死;急性缺血,即平时无缺血表现,突发缺血症状,各类病例分布及临床表现见表1。

2 护理2.1术前护理入院后进行患肢保护相关知识的指导,避免患肢受冷热刺激,避免损伤,注意修剪趾甲和足部保暖。

告知患者不宜用热水袋,取暖器等取暖。

以免加重组织缺氧。

保持皮肤干燥,穿棉质或者羊毛质地的袜子,不要过紧或过松,保持鞋袜干燥洁净,足部涂凡士林油保持滋润。

本组56例下肢皮肤无溃疡,对患者进行行走锻炼指导。

下肢皮肤无溃疡者,对患者进行行走锻炼指导,以促进其侧枝循环形成。

96例形成溃疡,其中39例患者溃疡表面湿润有渗出液,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足20min,2次/d,浸泡结束后用毛巾擦干,趾间用棉签把水吸干;对57例表面干燥或已成为干性坏疽的患足,局部保持干燥避免刺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重点及措施。

方法:对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血管成形、内支架置入、血栓及斑块旋切、溶栓、血栓抽出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实施护理。

结果:本组138例患者有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9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假性动脉瘤3例、消化道出血3例、支架内急性闭塞4例、支架再狭窄10例,造影剂迟发型变态反应1例,占手术的23.2%。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标签:动脉闭塞;介入放射學;并发症;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re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严重的肢体缺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

笔者对138例患者介入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现将资料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对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入院的138例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单侧下肢阳性体征者97例,双侧肢体阳性体征者41例,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单侧肢体动脉病变81例,双侧下肢动脉病变57例。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男116例,女22例,年龄36~82岁,平均62.8岁。

合并有高血压91例、糖尿病57例、吸烟82例、高血压及糖尿病47例、血脂增高101例。

1.2介入治疗方法138例患者根据造影检查结果,针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分别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1-09 11:21:00 ]阅读:3作者:隋成旭李巍张雪松编辑:studa1211 【摘要】目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

方法采用2007年4月-2010年8月,1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证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9例)。

对19例患者均行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

术中采用Seldinger 穿刺健侧股动脉后留置动脉导管,在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情况后行用尿激酶30万单位于30分钟缓慢灌注,造影观察血栓开通情况,若血栓未开通或开通不全则留置导管回病房,每天用尿激酶30万单位经导管分6小时缓慢泵入,持续2- 6天。

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改变再次行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

结果治疗后造影复查,19例患者中,24 小时内即获完全开通11例,72 小时内完全开通5例,部分溶通3例,1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

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尿激酶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Methods nineteen c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April 2007 to August 2010,whose diagnosis were confirmed by CTA (left,n=10;right,n=9). The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were used as researched objects , by Seldinger method to puncture contralateral femoral arterial vascular and the catheter was placed in specific parts of the blood clot and narrow in line with the urine dared enzymes 300,000 u in 30 minutes slow, then observe full and open. If the thrombus does not open ,the catheter should be taken back to the ward every day with urokinase 300,000 u / h slow infusion catheter 2 - 6 days. Based on skin colo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o decide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rombolytic situation. Results: The DSA was repeated after therapy, 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24 hours, 5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72 hours, 3 cases were partly recanalized, 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in relief was relief or disappearance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Key word】lower limb vein thrombus;inventional therapy;clincial curative effect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痉挛及血管的异常刺激造成原已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而形成的血栓。

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后常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截肢致残。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好的疗效,对患者来说创伤小[1]。

介入动脉置管灌注尿激酶来激活血栓是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优先选择的方法。

2007年4月-2010年8月年我科运用此方法治疗1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37~68岁。

其中外伤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

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9例,左下肢动脉10例,阻塞部位: 股动脉起始部6例,中部7例,动脉6例。

19 例均有下肢疼痛,10例出现下肢剧烈疼痛,9例为阵发性疼痛。

7例小腿皮肤青紫、皮温下降。

17例足背及腘动脉均消失,2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较对侧减弱,其中有11例足拇趾皮色已呈暗紫色。

1.2 手术方法
穿刺健侧股动脉, 选用Seldinger穿刺法后,造影明确患肢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丝穿过血栓及狭窄处使导管尽量靠近血栓后,沿导管使用微量泵30分钟泵入尿激酶30万u+ NS50 ml。

溶栓后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未开通或开通不明显则保留导管反病房后继续溶栓, 每天尿激酶用微量泵按5万单位每小时经导管泵入6小时,连续2- 6天。

同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共用14天。

每2天监测凝血指标。

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进行造影,若血管通畅或患肢无缺血表现后则拔管,并且给予华法林2.5 mg/d口服。

1.3结果
全部19 例患者中,其中11例患者手术中已完全开通。

5例病人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溶栓之后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

3例患者虽未完全溶通,但造影复查证实血栓也已部分开通,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3讨论
血栓形成后导致患侧肢体的缺血表现。

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缺血则病情严重。

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尽可能缩短组织缺血时间[2]。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很多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救治,免去了截肢的痛苦。

传统经静脉行溶栓治疗药物用量大、副作用多且疗效不确切。

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及风险均较大且易再次形成血栓等缺点[3]。

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在理论上可以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并且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

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带,溶栓后临床症状的恢复与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时间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密切相关[4]。

采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溶栓效果好、手术创伤小、用药量小、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及时恢复肢体血供等优点[5]。

本组病例均选用尿激酶作为溶栓用药,对新鲜较软的血栓尽可能用注射器将其吸出,以缩短溶栓时间。

经导管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可发生在胃肠道、颅内等重要器官,所以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要观察监测血凝指标,使INR波动于1.8-2.3为宜[6]。

溶栓时定位要准确,防止溶栓过程中栓子脱落、返流而造成异位栓塞。

使用导丝导管开通闭塞段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动脉内膜而导致动脉夹层、破裂穿孔等[7]。

通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无. 经皮腔内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报告标准——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CVIR,2001). 放射学实践. 2003. 18(10): 744-746.
[2] 陈根生, 刘伟, 姚红响等. 周围动脉创伤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9): 598-601.
[3] 史德刚, 张家雄, 彭加友等. 下肢缺血性疾病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6. 15(7): 438-440.
[4] 李志欣, 梁则霞, 于黄河. 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 15(8): 469-470.
[5] Thromboly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a consensus document.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3. 14(9 Pt 2): S337-49.
[6] 刘章锁, 谢海富, 张军祥.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6例体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9(6): 1108-1109.
[7] 连耀植, 杨敏, 张钰等. 经股动脉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 17(2): 9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