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与功能研究
树突状细胞体外分离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体外分离扩增技术研究进展彭卫斌1综述;沙卫红2+审校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被称为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哨兵”,在移植排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获得大量高纯度且表型、功能典型的DC是上述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提。
从直接分离提取到添加细胞因子诱导扩增DC研究获得很大进展,成为当今免疫学及肿瘤治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DC体外分离、纯化及扩增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分离;扩增;细胞培养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12009)11-0679-04SeparationandamplificationofdendriticcellsinvitroPENGWei-bin。
SHAWei—hong”.1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GuangzhouFirstPeople,stt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MedicalCollege,Guan磐zhou510180.China;2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GuangdongGeneralHospital,Guangzhou51008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E—mail:wh-sha@163.eomAbstract:Dendriticcell(DC)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allograftrejection,anti—tumor,anti—viralin-feetionsandautoimmunediseasesisknownasthemostpowerfulandprofessionalantigen-presentingcellinvi—VO.HowtocultivateandpurifyDCwithhi。
树突状细胞

谢谢观看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 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17张)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 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 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 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 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 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 瘤血管的形成。
树突状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来源 05 荣誉
目录
02 分布 04 功能
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 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
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
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
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
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
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粒细胞诱生的DC特征与经典DC的群体相似;5.从人外周血或脐血CD34+前体细胞诱导DC:由于CD34+造血干细胞含量非常少,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为克服这一难点,有人即采取分离外周血或脐血中含量较高的CD34+前体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大量培养扩增,诱导生成DC;6.由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DC:目前的研究发现,可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功能成熟的DC,且这些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可提供大量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并进行肿瘤抗原呈递,而无需体外预激过程,从而减少了污染的机会,这种体外扩增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应用上极具吸引力。
树突状细胞分类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获取方式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2期2019年3月Vol. 10 No. 2Mar.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树突状细胞(DC )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
研究表明DC 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 )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 亚群。
DCreg 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DC 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含量少,生理情况下半衰期短,建立成熟的DC 培养技术,特别是如何获取足量的DCreg ,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就DC 的分类和DCreg 体外获取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剂;凋亡;基因工程技术【中图分类号】R392,R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2-0014-04·综述·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最主要的功能是抗原提呈,它也被认为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几十年来,在学者的不断探索中,不同的DC 亚群及其免疫功能被认识。
DC 不但能提呈抗原、激活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其还能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正因如此,DC 开始作为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领域崭露头角。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的DC 往往具备不同的细胞表型,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发挥不同的免疫作用,成为不同的DC 亚群。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C ,DCreg )则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亚群,它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自身免疫耐受,成为免疫学界关注的对象。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带参考文献)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APC),1973年Steiman和Cohn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突状突起,故命名为树突状细胞。
DC膜表面高度表达MHC的I类和MHCⅡ类分子以及其他多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DC能有效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并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结构功能免疫激活免疫耐受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人们认识到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成分,在调控机体细胞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开启免疫反应的始动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DC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DC的生物学特征1.1 DC的来源在研究中人们发现DC的来源主要起源于两种途径:1)骨髓来源的DC,大多数DC 来源于骨髓,由骨髓CD34+细胞分化而来,数量较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以下。
骨髓CD34+具有双潜能,由M-CSF可诱生为巨噬细胞,而由Ⅵ-CSF/TNF-α可诱生为DC。
骨髓来源的DC 分布广泛,外周血中存在有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后进一步分化成熟。
2)淋巴组织来源的DC,是胸腺中分离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的CD34,无其他T细胞标志,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T细胞居留区,这类细胞可能与自身及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有关。
1.2 DC的形态特征及表面标志不同发育阶段的DC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谢遵江等在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观察研究中,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分化增殖,在光镜下观察。
培养7天后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周边刺突十分明显,突起较粗大,分支较明显,细胞形态似星形或梭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聚集生长。
体外活性实验

体外活性试验相关知识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其为树突状细胞(DC ),分别负载多肽抗原,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 ),以探讨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抗原肽诱导CTL 制备:①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的分离:分别选取(经BCG 免疫,PPD 阳性)HLA-A2.1+、HLA-A3+ 人抗凝外周全血,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PBMC 。
② 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将PBMC 在24孔板中贴壁培养,分离贴壁的单核细胞,每孔加含FBS 、GM-CSF 和IL-4的1640培养基,于37℃、5%CO2孵箱中,培养至第5天加LPS 诱导成熟,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 诱导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a 、CD83、CD80、HLA-DR 的表达。
③ 细胞毒T 淋巴细胞(CTL )的体外诱导:DC 诱导至第5天,加入待测肽,第7天收获DC 。
于24孔板中加入用免疫磁珠分选的CD8+ T 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DC 作为刺激细胞,第2天加IL-2,置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用肽负载的DC 按前述方法再重复刺激3次。
收获CTL 用于检测。
细胞毒性分析:④细胞毒活性检测:CTL杀伤实验用MTT法和4小时51Cr释放法。
以抗原肽诱导CTL为效应细胞(E),负载抗原肽的T2细胞作为靶细胞(T)。
MTT法按效靶比20:1加入96孔板中,靶细胞每孔1×103个,设单独靶细胞孔和单独CTL孔,每组3复孔,每孔200 μL。
37 ℃、5 %CO2孵育48 h后,加入MTT 0.2 mg/孔,继续培养4-6 h,去上清,加入DMSO 100 μL/孔,显色,酶标仪于波长570 nm下读数。
按以下公式计算杀伤率。
同时以不相关肽诱导的CTL作为阴性对照。
杀伤率=[1-(试验孔A值-效应细胞孔A值)/靶细胞孔A值]×100% 4h51Cr释放法MTT 实验中与阴性对照比较杀伤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候选肽使用更精确的4h51Cr 释放法来验证。
不同诱导方法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 bt c】 O jcv T vsgt t m nyee f ie n ct i nim t e A s at r bete oi ei e h i ui fc o dfet y k eo a r i n ta e m t ft fr o n m u
d n rt el n vt . M e h d T e h ma n c t — e v d d n r i el we e i d c d i h e d i c l i i o i c s r t o s h u n mo o ye d r e e d i c c l r n u e n t e i t s
e d c t c ii ,T c l t l tr r l e ai n c p ct n o yi a t t c vy el si ao y p oi r t a a i s mu f o y,a d I 一 2 4 r d cin n L 1 p 0 p o u to .Re u t Amo g sl s n
・
不 同诱 导方法对人外 周血树 突状 细胞体 外 成 熟 的影 响
刘璐 李琳 伍 衡 闵军 王 捷 曾 育杰 褚 忠华
探讨 不 同诱 导方式对 于体外 培养 的树突状 细胞 (edt l ,C 免疫刺 激 dnric l D ) i es c
通过 rG C F和 I一 h M. S L4体外诱 导 的人外周 血单核细胞来 源 的 D 分别用肿 瘤 C,
标 记 小 鼠 抗 人 C 8 与 HL . D3 ADR、 异 硫 氰 酸 (urcii ticaaeFT ) l f oeens hoynt,IC 标记 小 鼠抗 人 C 8 、 o D 6
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培养方法的研究

・5 61・
人 外 周 血 来 源树 突 状 细 胞 的诱 导 及 培 养 方 法 的研 究
张 秀敏 曲 萍 郭风 袁媛 王净 王超 王 慧 ( 1第四 军 医大学基础 部 病理 与病理 生理 学教研 室 ; 四军 医大 学教 学实验 中心 ; 2第 3第 四军 医大 学西京 消化 病 医院 陕西 西安 703 ) 102
a ah s no C peusr t rmoesse dn ela ds ogyahs ecl ; D eei lt o u a e p ea bodwt ei— l d ei f rcr s o e v up n i cl t n l d ei el ④ Cw r oa df m h m np r hrl l i t o D o g s n r v s s er i hh n d ci fm n n e a el b eo bn thma rnlct/ c p aecl ysm lt gfco n eo bn n hma tr u i 4 u tno oou l r l yrcm ia u ngauoyemar h g oo t uai atradrcm iat u ni el kn .⑤ o e c s n o n i n n e
一
曲 gH si l o r layMein nvrt, in S a ni 10 2, hn . o t ,F u hMitr dc eU i sy X " ,h ax 0 3 C i pa t i i ei a 7 a
【 bt c】 O jcv T ius n t lh h e o r as uu n ed t esr u a epea b o. tos A s at r be e o s s adea i em t df s clr g nricl o hm n rhrl ld Me d i t dc sb s t h om t i d i c lfm pi i o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 J NG Z e — u og Jn eateto coio) adl nn l y Mei lC lg ia nvrt - , I hny ,D n ..Dp r n fMi b l l u o g , d a o eeo Jnn U i sy i f A o m r o g l mr o c l f ei,
m n c ts P b ) o o ye ( B l .Meh d P MC slt f m h a h h m n p r h rl l dw r c b tda 3 ℃ . u d e C to s B i ae r e h y u a e p ea bo e i u ae t 7 h mi f d o d o i o en i i
【 yw rs Mooy s D nri cl Ga uo) ae paee ln— iua n c r It l ki一 Ke od 1 n ct edi el e t c s rn l m rr hg l o)sm lt gf t n r u — 4 ct e o o rt i ao ee n
l r e a u t fDC o l e id c d f m e i h r lb o d mo o ye n p e e c fGM— S n I 4 h b an d D a g mo n sc ud b n u e r p rp e a l o n e tsi r s n e o o o C F a d I 一 .t e o t ie es h x y ia mo p oo y a d a t e r s n ig a i t . a, tp c l r h l g n n i n p e e t bl y e g n i
树突状细胞 (edic es C dnri cl,D )由 S i a t l tn n和 em
司 , P I6 0 自Gbo R M 14 购 i 公司 , 巴细胞分离液购 自 c 淋
天津 T D研究所 ,S B B A C试 剂盒 购 自武汉博士 德公 司。
Ch 在 17 on 93年首先发现 ,它是哺乳动物体内功能最 强 也 是 唯 一 能 激 活 初 始 T细 胞 的抗 原 呈 递 细 胞
维普资讯
实用医学 杂志 2 0 年第 2 卷第 4 05 1 期
3l 6
・
基 础 研 究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的 形态学观察与功能研究
史毓杰 江振友 董 军
摘 要 目的:探讨从人 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 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 (ediccl, C d nri el D )形 态学特征及 其活 t 性。方 法 : 人外周血 常规 分 离单个核细胞 , 附 6h后去 除悬浮细胞 ,以细胞 因子粒细胞 一巨噬细胞 集落刺激 因子 粘 ( M—S ) 白细胞介素 一 ( 一 ) G CF 、 4 I 4 进行诱 导培养 7d, L 并进行形 态学特征 , 细胞表 型和淋巴细胞 刺激 能力鉴定。结果 : 培养 1周即可得到 大量 D 形态学观 察可见细胞形 态不规 则 , C, 细胞表 面大量 突起 , 为典型的 D C特征 , 免疫组化和 间 接免疫 荧光显示 C l D a阳性表达率达 8 % ~ 5 , 0 9 % 并能刺激 同种淋 巴细胞增 殖反应 。结论 : 外周血单核 细胞 可经 人
5 % C . Af r 6 h u s n n d e e tc l e e g n l e O2 t o r. o a h r n e l w r e t rmm . a d t e a h r n el w r u t r d i d u i e s y e d n h d e e tc l e e c lu e n me i m w t s h
维普资讯
实用医学杂志 20 年第 2 巷第 4 05 1 期
呈圆形、 椭圆形 、 不规则形等 , 体积 比单核细胞大 1 ~ 细胞并鉴定 。 15 图 1. . 倍( ) 13 瑞氏染色 收集细胞 , . 涂片 、 干燥后丙酮固定 , 22 形态学观察 瑞氏染色细胞染成蓝色 ,体积稍 . P S 2次, B洗 空气干燥 , 氏染液染 l i后加蒸馏水 大, 瑞 n a r 核深染 , 形态不规则 , 细胞膜边界不清. 表面有毛 混匀, 染色 1 i, 0rn 流水冲洗, a 干燥后中性树胶封片, 刺样或树突样突起 ( 2 扫描电镜见细胞形态不规 图 ) 镜检 则, 表面有大量突起。 14 扫描电镜 细胞接种盖玻片 ( . 用多聚赖氨酸处 理 )干燥后 PS清洗 5mn 次 x ,.%戊二醛固定 , B i t / 25 3 2h B 清洗 5rn 次 x ,酒精梯度睨水 (O 、 .PS i/ a 5 5%
Gr u ct/ arp ae oo)smu t gf tr G — S ) n tr u i一(L4 a3 ℃ . u df d % C 2o oe a l ye m co hg ln一 i l i c ( M C F adi e ekn4 I一 ) t 7 no c ,t a n a o n l h mi i ie 5 O r r f m
m o/ , m lL 青霉素、 链霉素各 10U m ,0 0 / L 1%小牛血清) 调整细胞数 2 m , 1 / L 加入 6孔板, X0 每孔 2 L 3 c ,7 m c
5 C2 % 0 培养箱培养 6h 吸弃上清, P S , 用 B 轻洗 2 , 次 去除非粘 附细胞 ,每 ̄ ; 人含 1%新鲜小牛血清 的 L g J 0 14 培养液 2m 及细胞因子 G —S 、I一( 60 L M C F L4 终浓度
1 资 料 与 方 法
12 正常人外周血 D . C体外诱导培养 无菌取新鲜
人外周血 5 E 来 自广州市 中心血站) 肝素抗凝 (0 0m ( , 2 U m ) 用生理盐水 1 1 / L, : 比例稀释后缓慢沿离心管管 壁加到淋 巴细胞分离液上 , 离心( 80g mn 2 i) 1 0 / i, mn 0 取 中间白色云雾层细胞 , 生理盐水洗涤 2 ( 00g 次 1 0 /
G C F 1 0n / , 一 0n / )置 3 ℃ 5 C 2 M— S 0 g mL I 45 g mL , 7 L % O
作者单 位: 16 2 广州 市, 5 0 3 暨南大学微生物 与免疫学 教研室 ( 史 毓杰 , 振友) 病理生理 教研室( 江 , 董 军)
培养箱继续培养 , 每隔 3d 半量换液 , 加入全量细胞因
( te r et g e , P ) 在机体的免疫应答 中 a i n pe ni l A C , ng s ncl 起关键 的调节作用 。 但是 由于 D 在组织中含量极少 , C
在血液中仅 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 0 1 ~10 _, .% . % 】 难 1 以分离 、 纯化 , 因此限制 了 D C的研究和应用 。本研究 从正常外周血获取贴壁单核细胞 ,在细胞因子作用下 培养扩增出 D , C 并通过对其形态、 表面标记及功能进 行鉴定 , D 为 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Gu n z o 6 2 Ch n a g h u 51 3 . 0 ia
【 btat Obet e T t vt op o g n n t no dnr i cl D s f m h m npr hr lo A s c r 1 jci os d em rhl yadf c o f edic el e ) r u a ei eM bod v u h o u i t s( o p
1 1 主要试剂 重组人粒细胞 一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 ( G —S )重组人 白细胞介素 一 ( l一) 自 r MC F , h 4 r L4 购 h 深圳晶美公 司,鼠抗人 C 1 单克隆抗体购 自 京中 Da 北 山生物技术公司 , 小牛血清 (C ) 自杭州 四季青公 FS 购
idrc i n i tn e mmnf oeen asy(r )adptn ysn ae epoirt no l ee mpoy s o cuin A o u r e t sa IA n oet t ml dt r f ai f l gn i l hct .C nls l s l i t h le o ao ey e o
d s l y d y ia mo p o o y i ma y ub u p or so s n i e ua i s a e h n b e  ̄ d y h s — o t s ipa e t p c l r h lg w t h n b l o s r t i n a d r g lr n h p w e o s r e b p a e c n r t u r a mir s o y a d ee t n mi r s o e h e e fe p e s n CD1 a 0 ~9 % wi mmu o it e e c lsan n n c o c p n lc r c o c p ,t e lv l x rs i o o o w s8 % a 5 t i h n h so h mi a ti ig a d
G C F I一 导培养成 D , M—S 、L4诱 C 具有典型的树 突状 细胞 的形 态学特征及抗原 呈递 能力。 关键 词 单核 细胞 树突细胞 粒细胞 巨噬 细胞 集落刺激 因子 白细胞介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