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背影》ppt课件

《背影》ppt课件

语言简练
运用简洁流畅的文字,表 达深沉的情感,体现了作 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情感真挚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 与怀念,情感真挚动人。
关键段落解读
开头段
结尾段
交代背景,点明主题,为全文奠定情 感基调。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 父亲的思念之情。
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段落
通过详细描绘父亲过铁道、爬上月台 买橘子的过程,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深沉关爱。
《背影》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2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背景及影响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
早期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 他到浦口火车站的情形,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 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把父亲对 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 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新旧文化、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朱自清作 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通过回忆中的父亲背影,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情感渲染和共鸣效果

朱自清《背影》ppt课件

朱自清《背影》ppt课件

CHAPTER出生于江苏扬州,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展现出文学天赋。

早期经历文学成就代表作品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清新、朴实、优美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030201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背影》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1925年,朱自清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有感于父亲的关爱和人生经历,创作了这篇散文。

历史意义通过描述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孝”的精神内涵。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家庭伦理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政治变革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

文化革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传统家庭结构和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社会转型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CHAPTER《背影》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接着描述家境和父子分别的情景;主体部分详细描绘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结尾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平凡的事件和朴实的语言,表达父子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父亲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父亲形象肥胖、行动不便却努力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展现出父爱如山的形象;与儿子分别时细心叮咛,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

象征意义父亲形象象征着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爱,强调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同时,也代表着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情感表达:父子情深与人生感悟父子情深通过描绘父亲买橘子、分别时的细心叮咛等场景,表现出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作者通过自责和反思,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

人生感悟文章通过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引发了对人生、亲情、责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启示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关注家庭、关爱家人。

《背影》ppt课件

《背影》ppt课件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
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 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当堂检测
1.第6段“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流的是什么泪? 在“望父买橘”中,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
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这时流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
当堂检测
2.“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 谈。
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 “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 悟”的过程。
第14课 背 影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鉴赏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籍贯: 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身份: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 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重点探究
(3)感人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
而十分感人。由于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 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 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4)白描手法
文中“望父买橘”的场面运用白描的手法,把父亲一系列的动作 表现出来,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
伸或补充,实则内容丰富。它补叙了“近几 年来”父亲的状况,重点展现了“我”对父 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写作动机,并 再次定格“背影”,为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 号。
1、详略得当 2行文朴实典雅,多用白描手 法,以书面语为主。
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某一细节, 来抒写父子情深,不少于300字。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 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 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 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xiè
交卸
yíng
晶莹
sāng
奔丧
chóu chú chāi
踌躇 差使
xiè极目攀山速
琐屑
狼藉
蹒跚
tuí
颓唐
簌簌
通读全文。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请找 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文章四次描写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 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我”对父亲的情感始终深厚,只是偶尔会 感到些许不耐烦。这份不耐烦源于两件事: 一是父亲在车站讨价还价时言语不当,让 “我”觉得他“说话不大好听”;二是父亲 在茶房叮嘱其“好好照顾我”,让“我”觉 得他有些迂腐。然而,“我”的情感态度转 变的契机出现在父亲上上下下车站月台之时, 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背影》课件PPT课件

《背影》课件PPT课件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 然,不矫揉造作,给人以 清新、流畅之感。
用词精准
朱自清在《背影》中用词 极为精准,每一个词语都 有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节奏感强
朱自清的语言节奏感强烈, 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 美的享受。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大量 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动作、 神态的刻画,展现了父亲对儿子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 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和总结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成功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 导和鼓励。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增加课堂 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THANKS
《背影》课件ppt
• 《背影》的作者介绍 • 《背影》的创作背景 • 《背影》的主要内容 • 《背影》的艺术特色 • 《背影》的影响和评价 • 《背影》的教案设计
01
《背影》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 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06
《背影》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的主 题和情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态 度,激发阅读兴趣。
知识目标
掌握《背影》的背景、作者介 绍、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课件(共2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
01
课文导读
目录
02
识字识词
03
课文赏析
04
延伸拓展
01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
作 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
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
课文赏析 动作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 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 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04
延伸拓展
知识拓展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 具体说明。
课文赏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 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 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课文赏析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 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 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 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介 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

《背影》朱自清PPT课件

《背影》朱自清PPT课件
《背影》朱自清PPT 课件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章内容解读与赏析 • 写作手法与技巧剖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环节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
早期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 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 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民国时期其他优秀散文家介绍
周作人
梁实秋
周作人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翻译 家,其散文风格独特,注重表现个性 和情感,代表作有《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等。
梁实秋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学者 ,其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现生 活细节和人情世态,代表作有《雅舍 小品》、《槐园梦忆》等。
林语堂
林语堂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其 散文风格幽默诙谐,富有智慧和人生 哲理,代表作有《生活的艺术》、《 吾国与吾民》等。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 家和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文章内容解读与赏析
父亲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分析
01 父亲的外貌形象
通过描述父亲的穿着和体态,展现出一个朴实、 厚重的形象。
02 父亲的性格特点
通过父亲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他善良、坚强、有 担当的性格。
03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通过父亲送儿子上车、买橘子等细节,展现出父 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情感表达与传递方式探讨
01 质朴自然的语言
朱自清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将情感融入其中, 使读者产生共鸣。

《背影》ppt课件共26张

《背影》ppt课件共26张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采用特写镜头,运用“攀”“缩”“倾”等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 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吃力与艰难,再现了一个朴实、平易、感人至深的 慈父形象。
品读背影,体会深沉父爱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
材料链接: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 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 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 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朱国华《朱自清与 〈背影〉》)
——三毛《背影》
拓展阅读
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背影》 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这种有隔膜的爱正是《背 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错位的亲子之爱是普遍的,作为 儿女应该更用心地去解读父爱,体悟父爱。
——朱自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信中所写的那句话是什么?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 去之期不远矣。”
追问:这些文字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朱自清读到这些文字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 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品读背影,体会深沉父爱
3.再读课文,你还能找出哪些表现父亲对我关爱的细节?
③ 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 着和他们讲价钱……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 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父亲为我忙前忙后,足见父亲的周详、细致,对我的关心照料无微不至。
品读背影,体会深沉父爱
3.再读课文,你还能找出哪些表现父亲对我关爱的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赏析
先生的《》与《悼亡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

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现代经典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但是,近来,有些人在网上对先生的这篇美文大加指责,并斥之为病态文学,叫应当把斯文从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中裁掉等等。

看罢这些人在网上发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几番哀叹,眼前也不由得浮现出一群赤膊叉腰,张口唾沫四溅,闭嘴白沫满唇,翘足延颈,当街谩骂的泼妇形象来。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去衡量,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几乎无不是病态的文化艺术,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了。

而他们自己却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们自己的非病态的作品来供人们一饱眼福,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不仅联想起先生“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战士和苍蝇》)的话来,并以此馈赠那些当街叫的泼妇们。

一、写作背景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

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

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
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三、文章分
《背影》是记实散文。

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乃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

以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旨在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

第二层:自“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始于“我说道”止于“……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