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棚杂忆》有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牛棚杂忆》一书说是写的“”,其实写的是建国后历次运动,其中重点讲述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供大家阅读!《牛棚杂忆》读后感篇1捧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看到季老在“”中遭到的批斗,不仅仅身体上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而且心灵上更是受到了难以承受的伤害,然而季老都挺过来了。

我突然悟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咬咬牙,再大的困难也能过去,就像那时妈妈和弟弟长病并相继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痛苦,好几年都被这种痛苦折磨着,可是,这不也过来了吗?虽然想到逝去的亲人们,心里还不免痛苦,但毕竟振作起来了,所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牛棚杂忆》读后感篇2很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

借着这次生病住在亲戚家终于有机会读到它,读过之后感觉很心痛。

那是怎样的一段时期。

真无法想象我的父母是怎样度过那些年的,他们一定有很多委屈吧!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在那段时期生活的是怎样的胆战心惊,怎样的苟延残喘。

平日在妈妈片段的回忆里面我只知道:家里四口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干校,夫妻不能见面,母亲也见不到孩子,我的哥哥们一定在这段分离的日子里心灵受损——小小的年纪就被迫和父母分离。

妈妈在学校里被批斗,爸爸被发配到遥远的乡下社教,一年才允许回家一次。

才三十多岁就给自己建公墓,我想那时候他们真的没有盼望吧。

不过妈妈说还算走运,因为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劳改,没有挨打。

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在那段时间被打的浑身青肿,逃出来躲在车站里度日——买张次日的火车票可以在车站的长椅上过一夜,早上再将票退掉,战战兢兢生怕别人起疑心查问。

妈妈大学里最聪明的一位同学因为太聪明,看懂了这个政治斗争的实质而说了一句实话,结果被判刑关押了近10年。

受尽折磨,后来也早早离世。

那是一个多么没有人性的年代。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就是文化大革命的诠释。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您喜欢!牛棚杂忆读后感篇一一本《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血与泪的凝结。

而一场文化大革命却是中国历史悲惨的浩劫。

作为晚辈,那段刻骨铭心的痛,我们无法理解。

但从让人心碎裂的文字中,从老人们埋藏心底的仍隐隐疼痛的伤口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惧和痛心?季老用他诚恳真诚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他的亲生经历,每一个字都是心里挚真的话。

当我读到在牛棚那些知识分子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却百缘莫明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崩出一道口子,鲜血溢出来,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满血腥的文化大革命。

那些折磨人的红卫队是没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们,平时对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时候,揭底最多、最残忍的就是他们,而他们却往往是被批斗的人身边最亲近的,而这一切就仅仅只为了头上的一个虚伪的头衔。

人的本性,人的残暴,毫无遮拦的被挖掘出来。

灵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

或许,有什么能清洗一下,人们也就不会那么糊涂,那么无情。

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它是致命的罂粟花,轻易的触摸便会窒息;它是弥漫在宇宙间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吞噬着一切光明与生命;它是人间的十九层地狱,置身于炼狱中的人必定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那段峥嵘岁月,扼杀了多少无辜的生灵,毁害了多少宝贵的知识财富,它垄断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历史遥远,但文化大革命的罪证却在身边,《牛棚杂忆》就是其中一件。

那时的社会多黑暗,生活多糟糕,知识分子都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成了不可接触者。

他们是低微的蚂蚁,别人轻轻一捏就成了手中的齑粉。

那时的人是冷血动物,冷漠得令人不寒而栗。

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这也是她老师讲给她听的,说的是一帮同学欺负老师。

同学们揪着老师来到一间教室,四面都是毛主席的画像,他们命令老师要是哪一面背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就是大不敬就要挨打。

最终那个老师被打得遍体粼伤,衣服全被撕烂了。

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

读《牛棚杂忆》有感看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感触很深,从他的自叙中,我对那个年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现在美好生活一对比,我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人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下面我将写一些他的回忆。

其实季羡林一开始是没有卷入那场风波的,他得到了暂时的逍遥,并且颇为得意。

可是他苦思苦想:自己也因该对号入座。

当时帽子满天飞,号也很多。

他觉得有两顶帽子,两个号对自己是现成的: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反动学术权威。

之后季羡林先生快活了半年。

就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和全校正为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暴所席卷,可是季羡林头上暂时是晴天。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北大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老佛爷”为首的新北大公社,一派是对立的井冈山。

后来季羡林还是顶着压力上了井冈山,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跳了出来”。

不跳不要紧,一跳就有麻烦了,老佛爷能放过他吗?接着季羡林就开始被抄家啦。

1967年11月30号深夜,正在睡觉的季羡林被老佛爷的铁杆信徒吵醒,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入厨房,年近古稀的婶母和自己的老伴也被赶入厨房。

天气很冷,让人都浑身打寒战,接着就是抄家。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遇到锁着的东西,他们就把开启的手段一律简化,不用钥匙,而用斧头凿开。

管你书箱衣箱,咔嚓一声,铁断木飞。

自己多年攒下的小古董,小玩意,都被他们毁了,季老是多么痛心呀!自己的处境没有得到井冈山的同情,反而想推掉包袱,季老被这个东西搞得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处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于是他设计好了自己的死亡方法和地点,下一步就是实践了。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自己被拉去了批斗,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是陪斗的,被人管不了这么多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双腿已经没有力气支撑啦,腿痛得无法忍受。

后来一口浓痰啪的一声吐在自己的脸上,自己只能咬紧牙根了。

后来就被押去“示众”,马路两旁的人用石头砸他,自己是眼冒金星呀。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鲁迅。

这本书主要回忆了鲁迅在牛棚生活的一段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困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也为他的英勇和坚毅所折服。

这本书以鲁迅在牛棚生活的日记和散文为主,内容非常真实而具有震撼力。

在这里,贫苦和病痛笼罩了每一个人,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压抑。

鲁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那些残疾人和流浪儿童的形象,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生悲凉。

他们或被遗弃,或被打残,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痛苦。

这些形象让人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让人反思人性的善恶。

在牛棚生活的那段时间,鲁迅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相比,算得上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书可以阅读,有写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然而,他却选择了呆在牛棚,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共同度过。

这种选择虽然令人惋惜,但也让人敬佩。

鲁迅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坚持和勇气,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社会底层的苦难和黑暗。

他站在了社会的最底层,用尊严与忍耐面对着困苦和艰辛。

与此同时,鲁迅对社会的批判也是震撼人心的。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虚假。

他对知识分子的思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指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只有在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鲁迅不仅指责社会的黑暗,还要求每个人都要对社会的黑暗负一定的责任,而不是逃避。

他给予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觉醒,引领人们走向改变。

读完《牛棚杂忆》,我被书中那种无尽的苦难和压抑所深深触动。

从鲁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对社会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凉。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鲁迅强大的精神能量和人性的光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的忠诚和对社会的悲愤。

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批判和改变社会。

鲁迅鞭挞社会、教诲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让我深思自己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人。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牛棚杂忆》有感】
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革”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

牛棚杂记读后感

牛棚杂记读后感

牛棚杂记读后感《牛棚杂记》是中国当代作家马克思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农村牛棚的生活进行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面对困境的顽强精神。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农民的辛苦和坚持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农民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

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宛然置身于牛棚中,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艰辛。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忙碌于田间地头,承受着风雨的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坚持。

这种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使我更加敬佩他们的勤劳和顽强。

其次,小说中对农民精神面貌的刻划令人感动。

在困境面前,农民们并没有抛却,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难点和社会压力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农民也是有智慧和勇气的,他们的精神面貌令人动容。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农民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对农民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仍然努力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农民之间的互助和团结精神。

在面对困境时,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描写,让我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作者反映了农村的贫困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农民工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也让我对农民的处境有了更深的思量。

同时,作者也通过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总之,《牛棚杂记》这本小说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农民精神面貌的刻划,使我对农民的辛劳和坚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量和关注。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牛棚杂忆》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牛棚杂忆》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痛感
——读《牛棚杂忆》有感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年度人物季羡林老先生的嘉奖词。

也许没有人会对这位国宝级大师不曾耳闻,正如嘉奖词中所说的一样,不仅是道德文章实然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历程,更在于季老璞玉般的良知与品格,即使在最困难时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

《牛棚杂忆》是一本用血和泪写出的回忆录,它真实还原了历史详情,极尽刻画了人物本真。

1992年,81岁高龄的季老成书《牛棚杂忆》。

一生从不讲假话的他用最朴实的文笔将一段历史走向与人物悲惨娓娓道来,写出了宽容胸襟,写尽了人性恶善。

我们无法在这本书中获取多数事件活动的主角,因为秉着宽宏之心,季老不愿将他们的身份诉控于世。

怀着虔诚与悲痛之心,季老深情追忆了在他人生历程中起着至要影响的先师侪辈。

在望九之年,回忆老友莫不是一件凄凉之事,但成书缘由却又饱含无奈:一是鲜有人下笔忠实记录这段历史,二是寥有写者仍未写尽深思,让人抱憾。

于是,即便寒凉,也要出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欲免后人再遭祸乱的虔心,为后辈留下真实的历史,以示警予。

本书前半部分写关于"文革"记忆,后记则是关于大师追忆。

季老是幽默的。

他以自嘲调侃的笔调将"文革"时所遭受的苦痛折磨详尽写来:"喷气式"的惩罚手段,看不上眼的"家常便饭",只打二三十分的批斗水平……在人生大悲、毫无光明之际,仍保持最纯正的乐观,不禁让人感叹感喟。

人性的真实展现是本书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笔。

有掌权北大、无法无天的"老佛爷",有先前尊贤礼让、敬师如父,在革命浪潮中实则道貌岸然、为虎作伥的某君,有恪守尊严不惜自我了断的大师,也有在困难之际不吝帮扶的老教授……是啊,只有在最艰辛的人生拐点,才能明辩人鬼。

想到季老在无论难易的生活环境之中,都竭力提携后辈,严谨治学,捍卫良知,两端相较,不尽唏嘘。

季老的虔诚同他的真诚一样出名。

晚年,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追悼了在求学
治学路上给予他提携和帮助的人。

这些知识分子中几乎全是名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胡适之,陈寅恪,冯友兰,许国璋,臧克家等。

这些大家们不但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不吝帮助真正有才华的后辈担当重任,给予肯定。

比如对于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季羡林经胡适先生引荐,陈寅恪等三位国学泰斗同意,得以在北大执教。

按当时的规矩,获博士学位留学归来的新师至多成为副教授,但仅一年多的时间后,陈老先生就通知季羡林担任正教授兼系主任。

这种不将传统教条奉为圭臬而力促中国学术界发展的精神在今天始终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无疑,也正因此才成就了像季老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大师。

在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洪流中,人们惯常不能忘却的想必应是痴癫疯狂的一代人,那显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二标识。

而当所有人都在向重获尊严与自由的"复出者们"行注目礼的时候,又渐淡忘了在历史考验中选择站在另一边的人。

历史没有对错,逃避与自我安慰才是民族的痛结。

于是,有年届七旬的陈毅元帅三子陈小鲁主动站出来为四十多年前的错行道歉,"低下了高贵的头"。

他的真诚与勇气或许是关于"罪与罚"的最好注脚。

是什么能让"红二代"主动站出来呢,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由于历史的使命感。

不过,这些都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