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鲁迅。
这本书主要回忆了鲁迅在牛棚生活的一段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困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也为他的英勇和坚毅所折服。
这本书以鲁迅在牛棚生活的日记和散文为主,内容非常真实而具有震撼力。
在这里,贫苦和病痛笼罩了每一个人,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压抑。
鲁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那些残疾人和流浪儿童的形象,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生悲凉。
他们或被遗弃,或被打残,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痛苦。
这些形象让人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让人反思人性的善恶。
在牛棚生活的那段时间,鲁迅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相比,算得上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书可以阅读,有写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然而,他却选择了呆在牛棚,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共同度过。
这种选择虽然令人惋惜,但也让人敬佩。
鲁迅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坚持和勇气,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社会底层的苦难和黑暗。
他站在了社会的最底层,用尊严与忍耐面对着困苦和艰辛。
与此同时,鲁迅对社会的批判也是震撼人心的。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虚假。
他对知识分子的思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指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只有在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鲁迅不仅指责社会的黑暗,还要求每个人都要对社会的黑暗负一定的责任,而不是逃避。
他给予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觉醒,引领人们走向改变。
读完《牛棚杂忆》,我被书中那种无尽的苦难和压抑所深深触动。
从鲁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对社会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凉。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鲁迅强大的精神能量和人性的光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的忠诚和对社会的悲愤。
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批判和改变社会。
鲁迅鞭挞社会、教诲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让我深思自己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人。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在牛棚生活的回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篇散文以其真实、深刻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牛棚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苦难。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在阅读《牛棚杂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在阅读《牛棚杂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此外,鲁迅先生在《牛棚杂忆》中还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对牛棚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对牛棚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通过阅读《牛棚杂忆》,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季老描述的那些遭遇,就像一场场黑色幽默剧。
你能想象吗?一群人被莫名其妙地划分成不同的阵营,然后被各种各样奇怪的规矩束缚着。
那些所谓的“罪名”,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帽子,不管合不合适,就扣在了脑袋上。
季老自己就被这无端的浪潮裹挟着,毫无还手之力。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不合理的事情发生,还得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这其中最让我觉得荒诞的是,那些人在“牛棚”里制定的规则。
这规则不是为了什么公平正义或者是让人改过自新,更像是一种折腾人的游戏。
他们得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劳动,仅仅是为了显示对这些被批判者的“改造”。
季老他们就像一群被牵线的木偶,线在那些混乱时期掌权者的手里,只能按照他们的想法机械地动着。
这就好比让一群学者去做一些小学生都能做的体力活,还美其名曰“思想改造”,这不是瞎胡闹嘛!
不过在这黑暗荒诞的情节里,也能看到一点点人性的微光。
季老偶尔提到一些在同样境遇中的难友之间互相的支持和理解,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在那个时候都显得特别珍贵。
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子,虽然不能取暖,但至少能给心里带来一丝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总是会努力挣扎着冒出头来。
读完这一章,我心里是既气愤又感慨。
气愤的是那个错乱的时代对人的迫害,感慨的是季老这样的人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后,还能够用平和的文字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
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一个小角落,虽然黑暗,但也有着希望的影子,让我更加珍惜现在这种能讲道理、讲人权的时代,可别再让那样的荒诞剧重演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2018-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牛棚杂忆》读后感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读牛棚杂忆有感很久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作者在1917年至1918年间,写下的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本书以作者在牛棚生活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揭示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在《牛棚杂忆》中,鲁迅以自己深深印象的牛棚为切入点,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他以牛棚中众多不幸的灵魂为代表,通过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命运,展示了一个个悲惨的形象。
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无一不在牛棚中发生。
鲁迅以残酷的现实,直击读者的心灵,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除了揭示社会的黑暗面,鲁迅还通过《牛棚杂忆》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陋。
在牛棚中,人们为了争夺一块薄煮黄瓜的汤水,互相争斗,甚至不择手段地欺骗、残害对方。
这些人,他们除了饥饿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了。
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了最基本、最低级的欲望和本能。
整个社会都成了一个巨大的牛棚,充满了腐败、欺骗和无望的气息。
读完《牛棚杂忆》,我深感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是多么可怕。
但是,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揭示出这些真相,他将社会的黑暗带给了世人,同时唤醒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改变的意识。
他通过书中的描写,告诉我们,社会问题不是可以忽视的,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尽一份力量。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将社会问题放在心上,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够慢慢改变社会的现状。
《牛棚杂忆》是一本深入人心的书,它通过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陋,呼唤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的决心。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尽一份力量。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范文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范文作者:“这一本《牛棚杂忆》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篇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革命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篇一:文革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读后感文革是一面镜子——读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有感都说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但作为90后的我却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甚至不能清楚地说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希望这段历史有些更深入的了解,这次选修的《大学语文》课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最终选择了这本《牛棚杂忆》。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泰斗,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文革时期打击的就是这类知识分子,老先生自然也在文革期间吃尽了苦头。
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写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翻旧账,打击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而是真诚的希望后人能够通过亲历者的角度真实的看到这段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
这本书中,季老先生没有抱怨,没有声讨,而是以一个诙谐幽默的方式去描述一件件惨无人道的事情。
先生对地狱学有很深的研究,在描述受到他的学生残忍对待时,他还能够暗自评价他们的各种方式是如何学来的,在台上被批斗得大汗淋漓时,他还能够在心里嘲笑那群人的丑恶嘴脸。
他在文革刚开始不久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即将付出行动,却戏剧般的撞见了要批斗他的人,从而渐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文革中有很多知识份子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他们是无畏的,是有骨气的,而我认为像季先生这样勇敢的活下来的,挺过来一次又一次身体和内心的摧残,仍保持内心的善良,能够现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来面对那段历史,亲手揭开伤疤来劝诫后人,这样是更加难得的,是同样值得敬佩的。
从本书中,我们不仅清楚地看清了文革的兴起过程,文革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还看到了不同的人在文革中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
首先是那些文革中的领导者,比如文中的“老佛爷”,这些人在文革之前多是些小人物,通过歪曲事实栽赃陷害而迅速上位,左右逢源,无所不用其极,为自己牟利,打倒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风光一时,却暗地勾心斗角,转眼间又被拉下台去成为了被打击对象,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和当今的贪官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是“革命小将”们,主要是些学生和工人,学生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充满热血激情搞“革命”,却不分青红皂白,被人利用,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让自己后悔终生。
而工人则多半是激发了自己内心罪恶的一面,以害人为乐,不明白所谓“革命”,而只是把这当做自己发泄的一个出口,害人至深。
第三类是庞大的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季先生所处的这一类人,他们本应专心学问,却被打成“反革命”,在革命中受尽苦头,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奄奄一息,他们的悲惨遭遇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几乎停滞,这些在困境中仍坚守自我,坚持到黑暗结束、光明到来的那一天,重新振兴起中国的发展,这是一群最悲惨也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們。
王步高老师上课时曾说过,“文革虽然不算革命,但触及了人的灵魂,至少让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拿出来亮了相,你是好是坏,在这种环境下一目了然”。
我想就可以把文革比作这样一面镜子,让人更好的审视自己的内心,积极地看待文革对我们的影响。
季先生作为文革中的受害者写出这本书之后,还有这样一个希望,希望那些害人的人也能够出来诚实的写一写自己的经历,真诚的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如今季羡林先生已经与世长辞,他的希望却还没能实现,我也抱着与先生同样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重新的看清那段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更好的看清历史,才能让我们更明晰地看向未来。
文革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历史长河,照着国家兴替,也照着你我。
篇二:《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智者乐,仁者寿,长着随心所欲。
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
季羡林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陌生。
他于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时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
先后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副校长等。
是著名的教育家、东方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读景》一书是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收录选编并于季老去世一周年时出版的,旨在用朴素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和“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
整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
我比较喜欢历史和山水风景,以前经常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但很少读写景方面的书,这一次偶然看到《季羡林读景》一书,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
《季羡林读景》这本书收录了季先生从22岁到91岁近70年的写景散文。
有趣的是,在季先生31岁到51岁这整整2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收录一篇文章,不知道从1942年到1962年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书中大部分文章都不是很长,可能是因为我文学修养太低,通读这些文章时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
如果单从文字表面来看的确是平淡无奇,用一个文雅一点的词——朴实无华——来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在这60余篇散文里我找不到太多华丽的词藻,很多时候看似都是平铺直叙。
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难道就是大师之作吗?还文绉绉地冠以“宁静致远”的封号,是不是太过于矫揉造作了。
但后来,尤其是当我回味读过的一些文章时,才渐渐明白“宁静致远”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
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喧闹的都市里读,而是适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如果外面飘着雪就再好不过了),一个人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一处景。
一簇海棠花、一株夹竹桃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正如编者评价的那样: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
我只把这本书细读了一遍,不能完全领会书中潜藏的思想精华,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突兀,题目是《母与子》。
说它突兀,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并不是什么写景散文,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来看。
文章大意是作者母亲去世,作者回家乡奔丧,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
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了进去”的老妇人。
这个老妇人显然是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有点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家里没有饭吃,出去当兵。
老妇人每天都盼着儿子回来,后来终于收到了一封早该在半年前寄来的信。
因为村里只有作者认识字,所以老妇人兴奋不已的把信交给作者,请作者帮她读信。
然而信的内容却是她的儿子已经阵亡了,让她找一个人把她儿子的棺材运回来。
作者不愿让这位已经饱受摧残的母亲再次受到打击,便谎称她儿子升了官,很快就会回来看她。
文章以作者自己与母亲和老妇人与当兵的儿子一暗一明两条线展开,非常带有文学色彩,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两对残缺的母子、不加修饰的文字,竟将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母亲健在时,唠唠叨叨,我们或许还会感到烦,但当你读到“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里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时,你的心恐怕要颤抖了。
当我们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母亲,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把母亲忘了。
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在情人节也许会不惜重金买一大堆玫瑰送给不知道最终属于谁的女孩子,但在母亲节却吝啬得连一条祝福的短信都不舍得给母亲发。
殊不知母亲每天都在某一个角落里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孩子的身影。
面对装着母亲的木匣子,作者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这是回忆、内疚交织的结果。
母子亲情剪不断,怎几颗眼泪了得?季先生留德十年,其中哥廷根这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成了先生的第二故乡。
不是因为在哥廷根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是因为一座塑像。
这座塑像是有生命的,他是一位教授,也是季先生的“博士父亲”。
季先生留德十年里经常去这位教授家吃饭,季先生几乎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二战期间,教授的儿子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教授自己也被征从军。
留下教授夫人一人孤苦伶仃,季先生就成了她最亲近的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老教授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季先生加以教导,才使得季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
同时季先生与教授夫妇之间也结下了难解的师生情。
时隔35年,当季先生再次踏上哥廷根时,教授夫妇已经是老态龙钟了。
师徒促膝长谈,共同回忆那些老哥廷根的老生活直到深夜,最后依依惜别。
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都不愿承认。
老教授把先生送上车,车开走了,老教授却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成了一座塑像。
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完全没有了隔阂,超越了国界,黯淡了学术。
一座塑像诠释了一种不寻常的情愫。
我时常在想中国的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
季先生与老教授夫妇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身处异国、孤独无依的季先生把自己的导师作为亲人,痛失爱子的教授夫妇也把季先生作为精神的寄托。
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因为一场战争,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这种真情与亲情有多大区别呢?也许是编者故意安排的,在这本书中另有两篇文章描述的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作者是从花园为切入点来引入的。
也是一对老夫妇,不同的是,这对老夫妇住在中国,而且他们的家离季先生的家不远。
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
男的非常喜欢侍弄花,女的则有点怪,三十多年从未打理过花园。
一夜之间男的突然死去,别人都以为女的会回德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季先生在一天中午竟然发现女的在花园里采摘丈夫所种牵牛花的种子,季先生问她采摘这些种子干什么,她的回答极其简单:“我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
”短短一句话反映出多么厚重的夫妻情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这本书既然是写景散文当然不应该少了对山水美景的描写。
季先生一生去过不少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景观也有所了解。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太多专门描写著名景点的文章。
《登黄山记》《在敦煌》是比较少有的几篇相对较纯的写景之作。
很多文章都是写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像《枸杞树》《海棠花》等,但即使是写一些小花小草也掺杂有其它的成分,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在书中经常会读到作者同外国友人一道观景的内容。
文章基本套路是前面大部分写景,后面笔锋一转升华到两国友谊的高度。
比如“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夹竹桃》)“大米上写着‘印中友谊万岁’几个字”(《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应该是季老的一种写作风格吧,但我并不想就此做太多评论,论写作,季老是专家,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季老的敬意。
季老作为一个文人,却时刻关注着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在这里他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