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教学大纲(可打印修改)

《中药学》教学大纲(可打印修改)

《中药学》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包括书名、书名简称、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总数、编写方法、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目的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

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

主要是水飞、煅、煨。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药性理论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掌握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含义,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病证用药禁忌、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饮食禁忌。

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2.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教学内容】剂量与特殊用法。

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本章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4味。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大纲(中医学专业针推七年制)

《中药学》大纲(中医学专业针推七年制)

《中药学》(含实验)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 " (includingexperimental) Syllabus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中药学》Course: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课程编号:04110Course Number:04110适用学生: 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七年制学生Designed for: Students of seven-year pro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direction) Major学分:5 总学时: 85Credit: Class hour: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Preparatory Courses: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1 )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 ) 属于掌握的中药,主要掌握该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 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 ) 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 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大纲(整理)

中药学大纲(整理)

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解表药②教学内容:⑴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白芷防风羌活;熟悉:紫苏生姜荆芥细辛;⑵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熟悉:蝉蜕葛根柴胡;③教学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掌握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和适应证;明确散风寒、散风热、祛风、透疹、通鼻窍、宣肺、通阳、祛暑化湿等概念。

第九章清热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清热药②教学内容:⑴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熟悉:天花粉夏枯草;⑵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熟悉:龙胆草苦参;⑶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连翘;熟悉:蒲公英白头翁板蓝根;⑷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⑸清虚热药:掌握:青蒿;熟悉:地骨皮。

③教学要求: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明确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生津、清虚热等概念。

第十章泻下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泻下药。

②教学内容:掌握:大黄芒硝;③教学要求:掌握泻下药的含义、主要作用、分类及使用注意;明确泻下攻积、润肠通便、峻下逐水等概念。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祛风湿药。

②教学内容:掌握:独活川乌秦艽;熟悉:蕲蛇木瓜防己桑寄生;③教学要求: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性能特点、作用、适应证、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明确祛风湿、舒筋通络、强筋骨等概念。

第十二章化湿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化湿药。

②教学内容:掌握:苍术厚朴;熟悉:藿香佩兰。

③教学要求:掌握化湿药的含义、性能特点、作用、适应证、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明确化湿、燥湿等概念。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利水渗湿药。

②教学内容:掌握:茯苓薏苡仁车前子茵陈;熟悉:猪苓泽泻滑石金钱草;③教学要求: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性能特点、作用、适应证、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明确淡渗利湿、清热利湿、通淋、利湿退黄等概念。

第十四章温里药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温里药。

②教学内容: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熟悉:小茴香丁香。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 累 教 教学目标 学时 计 学 理 实 学 方 论践时 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2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 总授 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论用药的需要。

第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 一般采收原则 .章第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1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二 授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章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 中药的炮制。

11讲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三授 法等常用炮制方法章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22讲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四毒性五节。

授 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章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举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意义。

例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 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 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 中药的配伍22讲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 五授 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章第 用药禁忌。

22讲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六授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章第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七章各 1. 发散风寒药论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 第 紫苏梗 ) 防风 荆芥 羌活白芷一熟悉:香薷 细辛苍耳子 (附章苍耳草 ) 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 ) 藁本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注: 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 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淡豆豉 (附大豆黄卷 )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参考:浮萍木贼实验: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22 讲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授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春季。

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顺序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总计总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内容学时理论242实践合计1061062421131190《中药学》教学大纲一、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概况,着重了解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

【内容】1.中药及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2.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目的要求】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适时采集中药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内容】1.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

2.中药的采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道地药材?2.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目的。

熟悉火制法的常用炮制方法。

了解炮制的方法及其作用。

【内容】1.炮制的目的。

2.炮制的方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中药炮制?2.中药炮制的目的有那些?3.炮制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性能理论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含义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了解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内容】1.四气。

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五味。

五味的含义,确定的依据,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含义,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4.归经。

归经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毒性。

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2.四气的作用及临床意义?3.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意义?4.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什么指导意义?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配伍的含义、目的及药物“七情”的含义。

了解药物“七情”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内容】1.配伍。

2.七情,药物“七情”含义,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配伍?2.中药的配伍关系有哪几种?3.药物“七情”的意义?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十八反”、“十九畏”。

熟悉配伍禁忌的含义、病证用药禁忌、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内容】1.配伍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第七章用药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熟悉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因素。

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了解中药的常用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内容】1.中药的用药剂量。

2.中药的用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1.药物、应用、患者三方面对用药剂量的影响?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掌握药物8味: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细辛、薄荷、蝉蜕、柴胡的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要点。

熟悉使用解表药时的禁忌注意事项;熟悉药物12味:紫苏(附:紫苏梗)、羌活、生姜、白芷、香薷、辛夷、牛蒡子、菊花、桑叶、蔓荆子、升麻、葛根的功效、主治。

了解药物4味:淡豆豉、浮萍、藁本、苍耳子的功效、主治。

【内容】1.解表药概述:含义、性能特点及分类、适应症、使用注意等。

2.发散风寒药:含义、性能特点、适应症——风寒表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用药配伍及使用注意。

3.麻黄、桂枝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对比麻黄、桂枝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防风、荆芥、羌活性能特点、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4.发散风热药:含义、性能特点、适应症——风寒表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用药配伍及使用注意。

5."柴胡、薄荷、牛蒡子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对比防风与荆芥、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6.熟悉葛根、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蔓荆子等药物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

7.解表药小结。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图片、影像、标本实物增加感性认识。

以对比的方法讲解药物的功用,便于学生从共性中找出个性进行理解记忆。

【复习思考题】1.简述解表药的作用、适应证及使用注意?2.比较麻黄、桂枝功效、应用的异同点?3.比较防风、荆芥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薄荷、柴胡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第九章清热药【目的要求】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应用、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掌握药物14味: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的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要点。

熟悉药物24味:芦根、夏枯草、天花粉、决明子、龙胆草、苦参、蒲公英、地丁、青黛、鱼腥草、熊胆、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野菊花、穿心莲、贯众、白花蛇舌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紫草、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的功效、主治。

了解药物9味:淡竹叶、马勃、水牛角、大血藤、重楼、熊胆、马齿苋、秦皮、白鲜皮、白薇的功效。

【内容】1.清热药的含义、分类、适应证、配伍及使用注意。

2.清热泻火药:生石膏与知母效用比较;芦根与天花粉的比较。

3.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效用比较。

4.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湿热病的药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穿心莲、贯众;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药物:蒲公英、地丁、鱼腥草、熊胆、土茯苓、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野菊花、重楼、熊胆、白花蛇舌草;主治咽喉肿痛的药物:射干、山豆根、马勃、板蓝根;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马齿苋。

5.清热凉血药:生地与玄参功效异同;丹皮与赤芍的功用异同。

6.清虚热药:清虚热药的适应证;青蒿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

7.清热药小结。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图片、影像、标本实物增加感性认识。

以对比的方法讲解药物的功用,便于学生从共性中找出个性进行理解记忆。

【复习思考题】1.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功效?2.比较石膏、知母功效、应用的异同点?3.比较黄芩、黄连、黄柏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比较银花、连翘功效、应用的异同点?5.比较生地、玄参功效、应用的异同点?6.青蒿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第十章泻下药【目的要求】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掌握药物2味:大黄、芒硝的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熟悉药物4味:甘遂、番泻叶、芦荟、巴豆的功效、主治。

了解药物6味:牵牛子、芫花、商陆、千金子、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

【内容】1.泻下药概述:泻下药的含义、功效、分类、适应范围、配伍方法、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大黄、芒硝的功效、应用、适应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3.攻下、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掌握用法(含炮制方法)、剂量、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4.泻下药小结。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图片、影像、标本实物增加感性认识。

以对比的方法讲解药物的功用,便于学生从共性中找出个性进行理解记忆。

【复习思考题】1.简述泻下药的分类及功效、适应证?2.比较大黄、芒硝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目的要求】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掌握药物6味:独活、威灵仙、蕲蛇(附:金钱白花蛇)、秦艽、防已、五加皮的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