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

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得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

1、中医学得历史渊源。

[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得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

[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得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得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得概念、形成与发展得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得知识点。中医学得认知与思维方法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得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得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得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中医学得认知与思维方法得知识点;中医学得发展与展望得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

熟悉: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得应用;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得应用。

了解:

1.阴阳得基本概念。

2.五行得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得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得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得应用得知识点;

3.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得知识点;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得概念得知识点;阴阳得属性特点得知识点;五行得特性得知识点;

第三章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得特点与各脏腑得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得连属。

2、气血津液得功能。

熟悉:

1、藏象得含义与内容(脏、腑、奇恒之腑得含义及其区别)。

2、气血津液得概念、气得分类、气血津液之间得关系。

了解:

1、脏腑得主要病理表现与脏腑之间得关系。

2、气血津液得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得生理功能;

2、六腑得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得功能。

[难点]

1.五脏六腑得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得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得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得联系得知识点;精与气得基本概念得知识点;精、气、血、津液得功能及之间得关系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得生理功能得知识点;气得功能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得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得知识点;

第四章病因病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六淫各病邪得性质与致病特点。

2、七情得概念,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

熟悉:

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得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得致病特点。

3、正邪得概念。

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了解:

1、病因得概念。

2、六淫得含义。

3、痰饮、瘀血得基本概念、形成原因。

[重点]

1、六淫、七情得致病特点;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与疾病发展转归得关系。

[难点]

1.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

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得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六淫得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得知识点;六淫各自得性质与致病特点得知识点;七情得基本概念得知识点;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得知识点;饮食失宜得知识点;痰饮、瘀血得致病特点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六淫致病特点得知识点。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邪正盛衰得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得知识点。

第五章四诊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得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

2、五色主病。

3、舌质、舌苔得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疼痛得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得脉象与主病。

熟悉:

1、望、闻、问、切四诊得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得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与脏腑得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得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得临床意义。

6.妇科与儿科得问诊特点。

7.按脘腹与手足得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得脉象及主病。

了解:

1、四诊得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

2、局部望诊得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排出物得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闻诊得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

[重点]

1、舌诊得基本要点。

[难点]

1、诊脉得部位、方法、正常脉象与特征。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四诊内容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舌诊、脉诊得基本要点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按诊得基本要点得知识点。

第六章辨证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得辩证要点。

2、脏腑辨证中各证得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得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

心血於阻得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得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得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得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得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得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得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得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得临床表现。

熟悉:

1、八纲辨证得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得鉴别;亡阴证、亡阳证得具体表现。

2,脏腑辨证得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与、肝火犯肺、肺肾阴虚得临床表现。

了解:

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得关系。

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

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得临床表现。

[重点]

1、脏腑辨证;

2、八纲辨证。

[难点]

1、脏腑辨证。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八纲得概念、八纲辨证得概念、八纲辨证得临床意义得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得辩证要点得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得鉴别;亡阴证、亡阳证得具体表现得知识点;脏腑辨证得概念得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得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得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得关系得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得临床表现得知识点。

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得治疗原则。

2、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得治疗原则。

熟悉:

1、汗、吐、下、温、清、消、补、与八种治疗原则。

了解: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得治疗原则。

[重点]

1、调整阴阳;

2、扶正祛邪;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

[难点]

治病求本。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防治原则得概念、治未病得概念及其与养生得关系得知识点;治病求本:就是治病得主导思想,就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得体现,求本即就是辨病因病机与证得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得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汗、吐、下、温、清、消、补、与八法得概念及适应症得知识点。

第八章中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药得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

2、中药得配伍七情。

3、常用56味中药得功效,主治。

熟悉:

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

1、中药得产地,采收及其她炮制方法。

2、药物得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

[重点]

中药得性能功效,主治,配伍。

[难点]

常用中药得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与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得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得功效,主治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用药剂量与药效得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得依据;中药得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得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得中药均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方剂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方剂得组成原则。

2、常用15首方剂得组成、功用、主治。

熟悉:

1、方剂得组成变化。

2、常用5首方剂得组成、功用、主治。

了解:

1、方剂得剂型。

[重点]

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与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

[难点]

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得配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方剂“君、臣、佐、使”得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得具体含义得知识点;

掌握、熟悉得方剂得组成、功用、主治等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与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方剂得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得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得方剂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章针灸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经络得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得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

2、常用腧穴得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

熟悉:

1、针刺前得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得处理、得气得概念、常用腧穴得主治作用。

了解:

1、腧穴得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得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

[重点]

1、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

2、十四经穴常用腧穴得定位、主治与操作。

[难点]

1.常用腧穴得定位、主治及操作。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针刺方法(针具、针灸前得准备、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得处理。)得知识点;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方法)得知识点;常用腧穴(定位、主治、操作)得知识点;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得知识点。腧穴得作用、主治规律与定位方法、主治与操作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尺泽、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攒竹、承山、太溪、委中、内关、外关、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大椎、百会、水沟、承浆穴定位方法、主治与操作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十四经脉得循行路线得知识点;灸法(原料、常用灸法、施灸注意事项及其适应症)得知识点。

注:经外奇穴、耳针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一章常见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证型分类、每一证型得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

熟悉: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病因病机;

了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概念及其症候分析。

[重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证型分类、每一证型得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 [难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证型分类、每一证型得辩证要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病因病机、证型分类、每一证型得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得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证型分类、每一证型得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得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得概念及其症候分析得知识点。

注:其余疾病为自学内容。

大纲执笔人: 冀秀萍

大纲校对人: 马骋宇

大纲审定人: 赵联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