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
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
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各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4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 十一、推拿按摩 2 2 4 机动 2 0 2 合计26+3 4+3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为4学分(二)教学要求1. 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中医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本大纲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具备中医基本临床技能,并能够继续深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知识。
3.2 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3.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3.4 病症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3.5 动手实践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
4. 教学要求4.1 学生需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概念。
4.2 学生需熟悉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准确判断病情。
4.3 学生需掌握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4.4 学生需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5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提高动手实践和临床操作能力。
5. 考核方式5.1 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实习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中医教学大纲规范了中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是规范中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文件,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育指导,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等内容;2. 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常见疾病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3. 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中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尊重中医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内容;2.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红外线、CT等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相结合的内容;3. 中医治疗学: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4. 中医预防学:包括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医养生、饮食调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3. 注重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实践案例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2. 以讨论和研究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3. 以实践教学为主,提倡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六、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综合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七、总结中医学教学大纲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02020适用专业:临床(四年制本科)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学分:56(56/0)学时/3学分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性质:必修二、课程教学目的《中医学》是临床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中医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属自然科学范畴。
就是在今天,她仍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常见证、病,常用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以中医学基础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应用,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利用图标、标本、影像资料等教具进行讲授,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以方便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逐步具备中医思维,整体观念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诊察疾病、辨证分析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所学辨证理论与方法,对常见病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并具备基本的方药和针灸治疗方法。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的自助学习、思考能力,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考试于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平时以书面作业和留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理论考核成绩80%,平时成绩20%。
五、教材及参考书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第六版2.贺志光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第四版3.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4.李飞主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第三版5.石学敏主编《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6.张廷模主编《中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七、教学基本内容及目标要求理论部分绪论[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重点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基本把握: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3.一般把握:中医学的起源,方药学及针灸学和中医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学时: 51
课程简介: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健康,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章节,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透的结果。
开设中医学教程,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比较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了解其各自的优势、略势。
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中医学》应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认识观与方法论,与社会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常见病证的临床思维及不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中医方药学与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二)阴阳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熟悉】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般了了解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肝旺泻心法、肾实泻肝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三)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教学内容】:脏腑: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六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掌握】中医的脏腑概念、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基本概念。
【熟悉】六腑的概念、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运动形式、分类,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津液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气血之间的关系。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病因: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掌握】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六淫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了解】饮食、劳逸、疠气及其他致病因素。
(五)诊法
【教学内容】: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与妇女;切诊:脉诊,按诊。
【掌握】中医诊法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四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及意义。
【熟悉】神的含义,望神、望色的内容,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了解】常见病脉象的特点,望小儿指纹、问诊、闻诊、切诊的内容。
(六)辨证
【教学内容】: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的辨证,肺与大肠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
【掌握】辨证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
【熟悉】常见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治疗及处方用药。
【了解】。
一般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
(七)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治疗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体的治疗法则。
【熟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基本治疗八法。
【了解】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防治手段。
(八)中药
【教学内容】: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
【熟悉】中药的配伍应用原则、用药禁忌、剂量、服用方法,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九)方剂
【教学内容】: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剂型,治法;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
【熟悉】方剂的应用及变化。
【了解】方剂的分类,常用的方剂。
(十)针灸
【教学内容】: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的定义,经络的组成,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腧穴的定位法,5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刺法的操作,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灸法的种类,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的组成,腧穴的基本概念。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灸法的种类。
【熟悉】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5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刺法的操作。
【了解】腧穴的定位法。
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十一)其他疗法
【教学内容】: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的常见手法,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耳穴的定位与主治,耳穴的应用,罐具的种类,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掌握】推拿的作用原理,拔罐方法。
【熟悉】推拿的常见手法、耳穴的应用、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了解】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耳穴的定位与主治,罐具的种类。
(十二)针灸治疗常见病证
【教学内容】:常见病证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配穴治疗
【掌握】重点病证的概念、处方、配穴
【熟悉】重点病证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原则。
【了解】一般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