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学教学大纲.doc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群中医骨伤中医骨伤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bone jure science curriculum)课程编号:1023404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医学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解剖学方剂学解剖学后续课程:推拿学总学分:3.5学分总课时:56 学时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医骨伤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防治人体筋骨、关节、皮肉、经络、脏腑等方面各种损伤性疾患的一门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
设置本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并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损伤性疾患所取得的新方法、新成果,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分十个篇幅;分述中医骨伤科学发展概况、损伤分类和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大法等。
尤其按部位着重介绍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主要诊治方法。
同时有所侧重介绍颈肩腰腿痛、关节病的中医诊断与特色治疗等。
2.教学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结合临床实践讲解中医治疗方面的传统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新经验、新成果。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演示法和练习法,充分利用X 线片、骨胳标本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深入浅出地展示教学内容,加强辅导,介绍相关内容教学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实践水平。
3.对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二、教学单元与课时安排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2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源流、发展和悠久历史。
正确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意义,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二)课程内容中医骨伤科学源流、形成和发展。
历代中医骨伤科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成就。
坚持中医结合研究方向,使骨伤科学在医疗实践和研究中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中西医结合骨伤学教学大纲:小腿部创伤

中西医结合骨伤学教学大纲:小腿部创伤
【目的要求】
1.掌握胫腓骨干骨折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2.熟悉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
3.了解胫骨中下1/3骨折愈合时间。
【教学内容】
胫腓骨干骨折
(I)病因病理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骨折。
可分为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
易造成开放骨折,在儿童可发生青枝骨折。
(2)临床表现局部严重肿胀、疼痛、骨擦音、假关节活动等。
胫骨骨折发生在中下1/3时,血运较差,愈合较慢。
同时检查中不要遗漏腓骨上段骨折。
X片有助确诊。
(3)治疗1.重点治疗胫骨。
整复、夹板或牵引固定、练功活动,应注意有无继发腓总神经损伤。
(4)预后防止并发症,胫骨中下1/3骨折愈合较慢。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1)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72,理论48,实验(见习)24,网络××一、课程简介《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课程。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与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分为总论、各论两部份。
总论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阐述中医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治疗方法及创伤急救等内容:各论从第六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等骨伤科常见疾患的诊治要领。
二、课程目标: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常见病的辩证诊治规律急重病疑难病的诊断、救治的原则杨凌以及了解和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新成果。
在教学中既强调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又要突出伤科的学术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重要学术内容必须讲深讲透,既强调临床实用性,又能反映当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造就新世纪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安医学特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要通过创新的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习积极性,以适应新世纪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一)总论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中医伤科的起源、发展。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目的: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骨伤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实践知识 . 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以研究防治人体骨骼、关节、筋肉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医学类中医骨伤专业的临床课程。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医骨病学》共十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中医骨病学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及治疗原则;第二章介绍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第三章至第十三章介绍各类骨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对部分章节做了重点介绍,使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骨病学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 热爱中医骨伤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遵守医学伦理,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在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尽可能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
2.知识目标:学会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注重经典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熟悉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中医伤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伤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伤科学是培养骨伤科学基本技能和训练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骨伤方向本科学生的必选课和专业临床课程之一。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中、西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通过中医骨伤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具体病人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诊断、熟练的骨伤急救,运用所学的骨伤整复手法、手术和康复等疗法处理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常见内伤疾病、以及骨肿瘤的诊治,了解创伤急救的基本常识;熟悉常见筋伤疾病的诊治及关节脱位的诊治要点;掌握骨伤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各部位常见骨折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常用正骨手法和固定方法,能够独立诊治骨伤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二、考核方式《中医伤科学》课程是考试课,理论考试形式是闭卷,理论与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为10:1。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伤科的源流、发展和悠久历史。
【教学内容】1.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历代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2.重点: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难点: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3.伤科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损伤分类【目的要求】了解损伤的分类。
【教学内容】1.按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按受伤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按受伤部位分为外伤、内伤。
按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损伤、陈旧损伤。
2.重点:无。
难点:损伤的分类3.闭合性损伤的研究进展第三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了解伤科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外因、内因的定义。
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力和持续劳累等。
内因:包括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和病理因素等。
2.重点:伤科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伤科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3.伤科疾病发生的病因的研究进展第二节病机【目的要求】了解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伤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骨伤科手术学教学大纲

《骨伤科手术学》教学大纲前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今后的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
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X线、幻灯片、挂图、实物、电脑及电视录象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临床见习时应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骨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书本所学习的内容,防治常见的骨折、脱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骨伤手术学的源流和发展概况。
掌握建国以来骨伤手术学的重大发展。
掌握骨伤等常见骨折与脱位诊疗方法及手术治疗新进展。
[教学内容]:介绍骨伤手术学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讲述历代骨伤手术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章骨伤科手术的基本知识[目的要求]掌握骨伤科一般手术器械使用方法,止血带与驱学带的应用、术前准备、无菌操作及术后处理。
[学习要点]骨伤科手术的基本原则,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无菌操作原则及步骤,术前准备与处理,止血带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骨伤科手术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功能恢复原则、微创操作原则、合理应用新技术第二节围手术期准备及处理一、术前准备拟定手术方案备皮备血术前治疗挑选手术器械术前谈话麻醉的选择二、术后处理全身处理短期全身处理:失血反应麻醉反应止痛排尿术后饮食抗感染长期全身处理术后并发症防治功能活动锻炼局部处理短期局部处理观察切口出血情况更换敷料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抬高患肢拔引流长期局部处理石膏护理感染创口的护理拆线拆石膏第三节无菌操作一、无茵操作的原则二、无菌操作步骤手术人员刷手。
穿手术衣和带手套。
麻醉与体位。
绑扎止血带。
皮肤消毒。
铺消毒巾。
手术进行中的一般规则第四节骨伤科手术基本操作一、显露二、解剖分离三、止血四、结扎五、缝合与断线六、引流第五节止血带与驱血带的应用1.驱血带及其应用2.止血带及其应用3.使用止血带的禁忌症。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BZ0403007BZ0403007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修学时/学分:4.5学分,总学时72,理论60,实验(见习)12。
一.课程简介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以研究防治非创伤性的骨科疾病,是骨伤专业课程之一。
本教学大纲着重介绍各种骨病的概念.病因病理.中西医辨证诊断和治则治法。
教学时数为72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结合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见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辅导,重点讲授骨病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布置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目标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骨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骨病研究国内外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科检查.病理活检操作技能。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辩病与辩证。
2.熟悉治疗原则。
3.了解中医骨病学的发展概况.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1.重点介绍关节运动检查,肌力分级和深.浅反射的检查方法,神经支配及其阳性意义。
2.简要介绍内.外治法的分类.四诊内容。
3.粗略介绍病因病机,发展概况及重要书籍及其成就。
第二章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目的要求】1.掌握骨的代谢.骨的发育和生长以及骨关节退行性改变。
2.熟悉骨的形态和机能。
3.了解骨的修复.关节的形成和生物性能。
中医正骨学教学大纲.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正骨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德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考核类别:考试考查□授课专业:中医骨伤课程所属系部:针炙骨伤系课程所属教研室:骨伤教研室审核意见开始执行时间:2007年9月《中医正骨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3年制高职高专中医骨伤专业课程编号:编写时间:2007年9月课程名称:中医正骨学英文名称:学时:108学时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中医骨伤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一、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中医正骨学》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医骨伤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本课程的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拟定。
本大纲的编制是在对中医骨伤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调研,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中的课程剖析和课程内容调整方案的反馈信息,听取相关课程教师意见,在教研室充分讨论,并广泛征求校内外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
最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可行性论证。
针对中医骨伤专业课和相关课程对正骨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部分内容参考了2005年版中医正骨学教学大纲编写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医正骨学》是中医骨伤专业的核心内容及主干课程,是专门研究诊治人体骨折和脱位的一门学科。
运用中医手法复位与夹板、牵引固定、中药内外治疗以及功能锻炼治疗骨折与脱位是本门学科的特点。
《中医正骨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骨伤基本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本学科各类骨折、脱位的辨证治疗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本门课程范围内的常见骨折、脱位的辨证施治技术,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概况为主的内容,以“其他疗法”列入辨证治疗中,旨在既突出中医正骨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又增以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中医正骨学》诊治人体各类骨折、脱位临床实践所必须,更好地适应培养中医医疗对中医骨伤专门人才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学》教学大纲(供辅修本科班及骨伤专业使用)前言《中医骨伤学》骨伤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防治骨折和脱位的一门科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专业临床课程之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安桢主编的《中医骨伤学》共八章,第一章总论,着重介绍常见骨折的诊疗。
第二至第四章,着重介绍常见四肢骨折、颅骨与躯干骨折,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第五至第八章,着重介绍常见关节脱位的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本课程教学分堂讲学及见习,共110学时,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X 线、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临床见习时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骨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防治常见的骨折、脱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概况。
2 了解隋唐以来骨伤学的主要著作和成就。
3 掌握建国以来骨伤学的重大发展。
4 掌握骨伤等常见骨折与脱位诊疗方法及新发展。
教学内容:l 介绍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2 讲述历代骨伤学的主要成就。
3 列举事实说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使骨伤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第一章骨折概论【目的要求】!.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掌握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其并发症。
4.掌握骨折的治疗(急救、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练功活动等)原则。
5了解骨折愈合标准。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愈合标准和时间。
2.介绍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骨折的定义、分类1.骨折的定义2、骨折分类:介绍骨折分类,是决定治疗方法。
(二)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2)骨折周围软组织和脏器损伤程度。
(3)骨折损伤程度。
(4)骨折线的形态。
(5)骨折端的稳定程度。
(6)骨折后的时间。
(7)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等分类法。
第二节骨折的病因病病机骨折常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持续性劳损及其他原因。
第三节骨折的诊断1.根据望、闻、问、切、摸、量、X线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
2.注意受伤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
第四节骨折的并发症除骨折外,发生各种全身或局部并发症,例如: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道感染和结石、损伤性骨化、损伤性关节生、关节僵硬、缺血性性坏死、迟发性畸形等。
第五节骨折的愈合过程和愈合时间二.骨折的愈合过程:根据“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
2.骨折愈合标准: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
3.常见骨折的愈合时间。
第六节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2.局部因素:断面接触、骨折段血供、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感染、治疗措施的影响。
第七节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
第八节骨折的整复方法有手法复位、针拨复位、切开复位等。
第九节骨折的固定方法1 外固定方法: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持续固定、支架固定。
2 内固定方法:接骨板、螺丝钉、骨圆钉、髓内针等。
第十节骨折的药物治疗1 药物治疗的原则。
2 药物治疗的方法。
(1)内治法:着重介绍三期辨证施治。
(2)外治法:各种外治药物。
第十一节骨折的练功疗法介绍练功的分类、作用、原则、具体方法。
第十二节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介绍病情的估计、清创、固定、并发症早期处理、药物治疗。
第十三节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介绍骨折的畸形愈台、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章上肢骨折【目的要求】1、掌握锁骨、肱骨干、肱骨髁上、桡骨远端等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断、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
2熟悉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桡尺骨干双骨折,桡、尺骨于单骨折的诊断、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
3 了解上肢其他骨折的诊治方法。
【教学内容】复习上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讲授上肢各种常见骨折的发病机理、诊断、整复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及练功疗法等。
第一节锁骨骨折1 病因病机:多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发生在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
儿童可为青枝骨折,成人多为横断。
内侧段向后上移位,外侧段向下移位,同时可有重迭移位。
2 诊断:局部肿痛、功能障碍及典型姿态。
3 治疗;重点讲解整复方法和“8”字绷带、双圈等固定方法。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1 病因病机: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可分为外展型、内收型等。
2 诊断: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可有畸形及骨擦音等。
3 治疗:着重讲解两种不同类型骨折的整复手法、固定方法及练功疗法等。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1 病因病机: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可发生在肱骨干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损伤。
着重讲解因肌肉牵拉而造成骨折移位的规律。
2 诊断:除肿痛及功能障碍外,常有明显的骨擦音、假关节活动、畸形等骨折特征。
3 治疗:重点讲解方法整复、夹板加压垫固定、练功活动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过牵及挠神经的损伤。
第四节肱骨髁上骨折1 病因病机: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多见于儿童。
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重点讲解伸直型受伤机制。
2 诊断:局部急剧肿胀疼痛,甚至可出现水泡、明显畸形、骨擦音和功能障碍等。
应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
密切注意有无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
3 治疗:重点讲解伸直型骨折整复方法、夹板固定及早期练功疗法。
应防止肘内翻和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第五节肱骨外髁骨折1 病因病机: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可造成骨折不同程度的移位。
2 诊断:肘外侧明显肿胀、疼痛、压痛、骨擦音、功能障碍等。
骨片旋转移位时可摸到活动骨片。
3 治疗:根据骨折不同移位,采用整复与固定方法,手法整复失败者,需手术切开复位。
第六节肱骨内上髁骨折1 病因病机: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临床可分为四度骨折。
2 诊断: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可摸及骨片。
3 治疗:讲解l-4度骨折的整复与固定方法。
第七节尺骨鹰嘴骨折1 病因病机:直接暴力或肌肉猛烈收缩而造成。
2 诊断:局部肿胀、疼痛、骨擦音、肘关节功能障碍,常可扪及明显的骨折裂缝。
3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与固定治疗。
第八节桡骨头骨折1 病因病机: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
有裂纹、粉碎及歪戴帽等类型。
2 诊断: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较为突出。
3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固定等治疗方法。
第九节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1 病因病机: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根据暴力方向及骨折移位情况,可分为伸直、屈曲、内收等不同类型。
2 诊断:局部肿痛、功能障碍及典型畸形。
3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固定、练功等治疗方法c第十节桡、尺骨干双骨折1 病因病机: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
介绍不同外力所致不同类型的骨折。
儿童常以青枝骨折多见。
2 诊断:局部肿胀、疼痛、骨擦音、异常活动等。
X线片应注意上、下桡尺关节位置是否正常。
3 治疗:重点讲解手法整复、夹板、分骨垫及有柄托板固定,强调要正确使用压垫,在骨折尚未愈合前,禁止作前臂旋转活动,以防骨折再移位。
第十一节桡、尺骨于单骨折1 病因病机:多由直接暴力所致。
讲解因受肌肉收缩等因素影响,可使断骨向不同方向移位的规律。
2 诊断:局部肿痛、功能障碍、骨擦音、畸形或假关节活动等。
3 治疗: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练功疗法等,应强调待骨折愈合后方可作前臂旋转活动。
第十二节桡骨远端骨折1 病因病机: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重点讲述伸直型骨折。
2 诊断: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伸直型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
3 治疗:着重介绍整复方法、夹板固定及练功疗法等。
第十三节腕舟骨骨折1 病因病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可发生在舟骨近端、结节处和腰部。
以腰部骨折多见,愈合较难。
2 诊断:腕部活动受限,在“鼻烟窝”有明显的压病,X线摄片可疑者,可于2-3周后重复摄片。
3 治疗:多数骨折无移位,一般不须整复,可用塑形夹板、纸壳或短臂石膏管形外固定。
第十四节掌、指骨骨折1 病因病机:多数为直接暴力所致,也可因强力扭转等间接暴力所造成。
临床以第1掌基底部、第5掌骨颈部及近节指骨骨折为多见。
2 诊断:局部肿胀、疼痛、压病、骨擦音、畸形等。
3 治疗:重点讲解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
第三章下肢骨折【目的要求]1.掌握股骨颈、股骨干、胫腓骨干、髌骨及踝部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整复方法、固定与牵引方法。
2.熟悉股骨粗隆间、跟骨骨折的诊断、治疗原则、整复方法与固定方法。
3.了解其他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简要复习下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讲授下肢各种常见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断、整复方法、夹板固定、牵引及练功疗法等。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1.病因病机: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
可分为外展型与内收型。
内收型移位较多,血运破坏较大,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
2.诊断: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步行,患肢屈曲、短缩、外旋畸形及腹股处压痛等。
3.治疗:重点讲解牵引、整复手法、内固定、练功疗法等。
第二节股骨粗隆间骨折1.病因病机: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骨折可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下型。
2.诊断: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肢内收、短缩、外旋畸形,讲解与股骨颈骨折的鉴别点。
第三节股骨干骨折1.病因病机:多数为直接暴力所致。
以儿童多见,骨折可发生在股骨上1/3、中l/3、下1/3,讲解因受附着肌肉的影响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移位的规律。
2.诊断: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患肢有明显畸形、假关节活动等。
下1/3骨折时应注意有无动脉受压。
3.治疗:按上、中、下1/3骨折采取不同的整复方法,夹板固定加牵引、练功疗法。
2岁以下儿童常采用双下肢垂直悬牵引法。
第四节股骨髁间骨折1.病因病机:多为严重的间接暴力所到常形成“T”或“丫”形骨折。
2.诊断:局部肿痛剧烈,功能障碍,关节腔常有大量积血。
3.治疗:重点讲解抽吸关节内积血。
整复方法、夹板固定加牵引。
骨折线波及关节面可影响日后关节功能要注意加强关节练功疗法。
第五节髌骨骨折1.病因病机:多为间接暴力造成横断分离骨折。
少数为直接暴力所致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