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
【儿童少年卫生学】 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过程,包括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人格和社会化适应等多个方面。
一、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1.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动作)②前运算阶段(3-7岁,表象思维,思维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③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可以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抽象的、系统的,稳定的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二)感知觉发育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
①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在环境的刺激下,视力和立体视觉都逐渐发育。
②出生时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基本成熟。
③味觉在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④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
⑤出生时嗅觉发育已比较成熟,能表现出对不同气味的反应。
2.知觉是人体对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赖多种感觉器官。
①知觉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注意力及记忆力的发展1.注意力的发展①注意是认知过程的开始,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2.记忆力的发展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需经历感知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②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③动作记忆出现最早,6个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
④有意识记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的重要标志。
3.儿童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识忆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②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③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的速度。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具备的几个条件一、充分认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全面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他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面向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环境中夹杂着爱、尊重和理解,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成长。
2、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和老师应做一些教育和训练工作,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目的,和社会的联系,更好的让他们融入社会中,获得自己的位置。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1、保持良好的心理氛围。
应该把孩子融入到积极情感丰富的环境中,通过倾听、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自己的生活与发展。
2、培养友谊。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应该支持儿童青少年友谊的发展,促进他们能够和同伴进行健康的沟通和相处,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攻击和侮辱。
三、建立积极自信1、积极自信。
激励孩子坚定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懈地坚持下去,并学会健康抗争、坚韧不拔及逐渐走向成功。
2、情绪管理。
孩子们需要学会有效的表达自我,平静而有效的宣泄心中的情绪,也要努力把家里、学校的尴尬和紧张的气氛缓解,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四、增强适应能力1、丰富生活体验。
让孩子们更多的参加各类体验活动,肩负起一些简单的责任,有效的发展他们的自信和判断力,使其对大环境有所了解,最终逐渐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任务特定需求的人才。
2、调整思维方式。
鼓励儿童青少年用正向思维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关注正向的一面,选择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这样能帮助孩子们以健康、融洽的态度学会去适应环境变化,获得更多成功和快乐。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的内容:
1.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帮助儿童和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教授他们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
这包括情绪表达、冷静下来的方法以及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建立积极的自尊心: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培养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 增强社交技巧:教导儿童和青少年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同理心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4. 压力管理:帮助儿童和青少年了解压力的原因和影响,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放松技巧、时间管理和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
5. 成功与失败的处理:教导儿童和青少年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鼓励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坚持追求目标。
6. 网络安全和媒体素养:提供关于网络安全、信息的可信度和媒体的影响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避免沉迷和受到负面影响。
7. 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预防:介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并提供预防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8. 促进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只是一些可能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具体年龄段和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与学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关注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展望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的所有工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校园活动、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不良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致力于帮助解决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近年来,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受到关注的,发展到今天只有30多年的历史。
尽管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但经历了效仿阶段、启动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四个明显不同的时期。
效仿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一些研究者在报刊上介绍美国、德国和苏联等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始的。
从1981年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效仿发达国家的模式,相继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发表了一系列调查报告。
此后,学者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情持续增加,不断呼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反思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并不断引入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理念和经验模式。
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尤其是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并首次揭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
启动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6年,研究者提出“心育”概念,将其与“德、智、体、美”教育相区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1988年底,《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ppt课件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第一节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二、儿少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和内容 三、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四、儿童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表现 五、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 第三节 学校心理卫生服务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内容
1.一般卫生措施 建立优生咨询机构,加强围生期保健,从婴幼儿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尽力减少各种有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致病因素。 2.改善家庭、学校环境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早期发现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时采取干预、矫治措施。 3.开展儿童行为指导 多学科专业人员密切配合,重点进行儿童青少年认知、情绪及行为问题方面的指导矫治。
儿少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
1.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2.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身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环境,减少或消除不良因素,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
初入学儿童(尤其女孩)多见,表现为对学校这一特定环境感到异常恐惧,强烈拒绝上学;发作时还伴有焦虑情绪、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 多因童年期分离性焦虑引起,也可能与学习成绩不良,适应学校环境困难,家长过度的溺爱、保护和干预,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内容
4. 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使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溺爱、放纵、忽视、虐待、简单粗暴等都有增加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性。要加强法制教育,禁止虐待儿童和歧视缺陷儿童的行为,禁止性别歧视。 5.建立跨学科防治网 对社区、学校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普查,早期发现心理问题倾向;通过家访、追踪观察等方式,分析其病因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6. 建立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培训学校、幼儿园心理指导教师,建立基层心理卫生服务队伍,开展儿童心理问题的群防群治。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个有意义的词 出现; 个月后 个月后, 出现;18个月后, 词汇量迅速增加; 词汇量迅速增加;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从单词句发展到两词的 电报句; 电报句;句子中表达了 不同的语义关系; 不同的语义关系;
用手势和语调信息弄清 楚信息表达的意思; 楚信息表达的意思;对 轮流的规则理解得更深; 轮流的规则理解得更深; 说话中出现了表达礼节 的符号 理解了语言中所表达的 意图; 意图;用不同的说话方 式适应不同的对象; 式适应不同的对象;试 图弄清不清楚的信息
2、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 •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汇量直线上升,3-4岁词 汇量年增长率最高。 •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词汇内容广泛, 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 • 词类范围的扩大
• 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
• 积极词汇的增长
• 积极词汇比婴儿期
二、语法的掌握 •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 复合句比例增加,联合复合句-偏正复合句
1、脑的发育
1.脑的形态发育 1.脑的形态发育
(1)脑重量与头围
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 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 350 个月时达700 800克左右 7006个月时达700-800克左右 12个月时达800-900克 个月时达800 12个月时达800-900克 24个月时增加到1050-1150克 个月时增加到1050 24个月时增加到1050-1150克 36个月时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 36个月时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 15岁时达成人水平 1400克 岁时达成人水平( 15岁时达成人水平(1400克)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年级(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岁)基本上属于具体形象概 括; 二、三年级(8-10岁)从具体形象概括 向形象抽象概括过渡。 四、五年级(10-12岁)大多数儿童进入 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4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ADHD)评估诊断与治疗体系

督导与评估
– 时间
» 每年进行次督导与评估,每学期一次。 » 区教研中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导与评估
– 评估方法
• 采取现场督导与查看资料或开督导会议的方式进行。 • 评估内容: • (一)\组织管理 • 各区心理教研中心专业学校心理教师负责项目管理和组织实施. • (二)培训情况: • (三)健康教育落实情况 • •
– 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科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评估技术,指导区 心理教研中心和学校的筛查与诊断评估工作,接受各区教研中心转诊病 例,承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最后诊断评估。收集和统计全市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数据,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 各区心理教研中心配置专业学校心理教师,接受辖区内儿童注意缺陷多 动障碍病例的二级评估筛查,并将辖区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例的 二级评估筛查阳性病例向深圳市康宁医院转诊,收集与统计本区儿童注 意缺陷多动障碍二级评估筛查、诊断评估等方面的各项数据,并上报深 圳市康宁医院。
• 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仍须要家庭给予适当的帮助、照顾, • 约三分之一患者可能有精神病、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发育迟滞等
问题。 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的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在学龄期曾被 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75.53% • 约四分之一能完成大学学业,能担当较为复杂的工作。 • 一般来说,智力偏低,有明显攻击等反社会行为,家庭环境不良,未 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差。
及问卷筛查结果和判断及干预过程与效果, 说明转介的原因与期望并将一级诊断干预 的资料转交医院)
• 三级诊断与干预
1)专科诊断、评估、建立干预计划
2)医院转给区教育局学生心理发展中心的反 馈说明(医院诊断干预情况说明及学校需 要做的步骤说明---定期评估时间、内容、 干预方式)
【儿童少年卫生学】3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心理发育,指个 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 规津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需掌握两个要点: • 其一是儿童的运动能力、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随年龄的发育规律,
✓节律性(rhythmicity):儿童反复性生理功能的规律性,如对饮食、 睡眠、排便等进行评价。
✓趋避性(approach and withdrawal):儿童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接近 或退缩。
✓适应性(adaptability):描述儿童对新事物、新情境的接受过程。
✓情绪本质(quality of mood):每日中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 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的比例。
✓坚持度(persistence):指儿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克服阻碍继续进 行的能力。
✓注意分散度(distractibility):外界刺激对正进行的活动的干扰程度。
✓反应阈(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引起儿童产生可分辨反应的外 界刺激水平,如对声、光、温度等的刺激。
二、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言语、认知、情绪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只有动作性智慧,而 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气质(temperament)是婴儿出生 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描述儿童身体的运动量,如儿童洗澡、室 内外活动、玩耍时的活动水平。
评价儿童的心理发育通常以年龄别心理发育水平作为标准。
一、大脑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
在现在的教育中令很多老师头痛的问题是: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其实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尚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在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各种困难和障碍,也容易受到心灵伤害。
他们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应此,帮助中小学生克服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心理健全发育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呢?
(一):我们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心理健康标准有7条:
(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主动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我们要知道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1)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从小学入学开始,生活方式出现变化,由以游戏为主转变到以学习为主活动,由个体活动转变到以集体活动为主,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活。
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往往凭个人兴趣学习。
(2)学习的心理特征表现。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从口头语言为主,到四年级左右可转化为书面语言占优势。
(3)智力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主要以形象直觉思维为主,思维开始向抽象性过度,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4)集体生活意识逐渐形成。
进入学校后,成为班集体的一员,从而加入学校大集体。
以后,还要参加学校的某些团体。
小学生通过集体活动,集体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和纪律教育,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独立生活。
(5)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较优越,智力发展较好,喜欢想象部分独生子女因家庭教育不当,可能存在懒惰、自私、怯懦、无能等表现。
自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性成熟是该阶段最重要的事件,身心急剧变化,心理活动表现出有许多特殊性。
中学生的心理尽管存在巨大个体差异,但仍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2)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3)个性、意志和行为方式形成。
(4)情绪强烈而不稳定。
(5)兴趣广泛,广交朋友。
(6)性意识觉醒。
(7)心理发展滞后于躯体发育。
(8)社会适应性逐步增强。
青少年个性不断发展,心理社会化逐渐完善。
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