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又称楹联、对子,是写在纸 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 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 ※文字条件:商周-两汉的对偶句;
魏晋南北朝的骈俪句(pián lì)。 ※载体条件:宋代桃符板
明代中期的红纸对联
桃符
桃符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 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 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 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 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 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 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 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 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 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 祈福纳祥。
胜迹联
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 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
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
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 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 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
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起六
中 国 人 民 。 妙 极 !
字 , 意 思 是 袁 世 凯 对 不
此 对 联 上 联 五 字 , 下 联
对联技法欣赏(一)
※藏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拆字: 琴瑟琵琶,八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鬼靠边。
※嵌字: 李花开太白 苏木长东坡 ※叠字和重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今天店铺就来告诉你对联的起源简介,欢迎阅读。

对联的起源简介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

对联

9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绕寺千嶂,松苍竹翠 出门一笑,海阔天空 昆明华亭寺钟楼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泰山雨花道院联。尚非俗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明]董其昌题杭州飞来峰冷泉亭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
10
13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三)修养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14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对联欣赏

对联欣赏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 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 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据历史记载,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 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 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 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入清以后,乾隆、嘉庆、 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 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11
对联欣赏
(二)治学联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二、对联常识(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孕育于先唐,产生于唐至五代,然后受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与促进,发展于宋元,到明清达于鼎盛。

1.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1)对偶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对偶,指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是一种反映汉语特点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发展·对偶这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存在于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西汉时期的赋体作品中,对偶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趋向骈体化,追求形式的齐整,通篇由对偶句组成,并开始讲究平仄。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宋元思书》)·赋和骈体文对后世文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骈体讲宄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2.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古人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后来就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再后来又发展为书写联语。

这就是春联乃至所有对联的起源。

传统的说法认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ä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1)对联与赋和骈体文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注重文采和用典等,与赋和骈体文都有相似之处;它的讲究平仄,不讲押韵,则更像骈体文。

(2)对联与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将对联与它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对联不像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以外,其余在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大体与律诗相同,但又不像律诗那么严格。

律诗对仗不允许同字相对,对联则可以这样。

这些特点,与词相似。

(4)对联与曲元曲的体式与词接近,但比词更为通俗和口语化:也比诗词有更多的复字、叠字等。

对联是怎样来的如何起源的

对联是怎样来的如何起源的

对联是怎样来的如何起源的对联有两个源头,其载体源头是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文本源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最早出现的对联,从五代十国的后蜀到南北朝时的梁,再到西晋,上推三大步,前移七百多年.对联在北宋时成为时髦,在明朝蔚然成风,在清朝出现鼎盛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对联实现其内容政治化、语言现代化."“”"中对联艺术遭到严重破坏,对联文体蜕化成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改革开放以来,对联创作及收集整理大见成效,但也存在公式化、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以及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现在,应当开展对联研究,提倡对联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使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艺苑奇葩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那么对联又是如何源起的呢?以下是店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一、对联的来源对联,又称对子、对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由两句相对呼应、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的。

对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俗。

1. 古代祭祀习俗对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在神龛或祭坛上贴上对联,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之意。

这种对联的形式最早比较简单,通常是对仗的诗句,如“上联:天地玄黄,下联:宇宙洪荒”。

2. 文人雅士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创作形式。

文人们通过对联的创作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对联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些对联往往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上联:春风送暖,下联:百花齐放”。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 官方机构的推广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官方机构对对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明代的礼部曾规定官方对联的格式和内容,使得对联得到了更加规范和严谨的发展。

这些官方对联往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弘扬正统文化,如“上联:明德惟馨,下联:崇文光大”。

2. 民间传承与创新除了官方机构的推广,对联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创新。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对联的创作,表达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思想观念。

例如,广东的对联常常以谐音和幽默为特点,如“上联:吃饭不忘碗筷,下联:睡觉不忘被褥”。

3. 对联的艺术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从纯粹的文字形式发展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人们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同时,对联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和技巧。

总结: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经历了祭祀习俗、文人雅士的创作、官方机构的推广以及民间传承与创新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与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它在音、义上的特点,具有易于工整对偶的天然优势。

对偶语句,比参差不齐的语句容易念读记忆,人们审美心理又趋向对称、均衡、稳定。

所以,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就不断出现对偶句。

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
致虚极,安静笃。

〔《老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辅周那么国必强,辅隙那么国必弱。

〔《孙子·谋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易·系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
以上,都具有对偶的特征。

汉代的赋,为铺陈其事,更重视对偶句的运用。

进入六朝,逐步精雕细刻,后期又介入音韵的要求,对偶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

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词性、句式结构、平仄声,对仗工整。

只不过那时对仗出句尾字多是平声,对句尾字多是仄声,与后来对联尾字平仄相反。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

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唐代由于律诗的成熟和盛行,文人中联句对句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使对联也成熟起来。

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

文人与民俗相结合,所以五代时期,春联的质量已高,后蜀主孟昶写出了那副有名的春节门联:
新年纳馀庆;
嘉节号长春。

在后蜀担任过兵部尚书的王瑶为孟昶御花园的百花潭题了一副对联,成了我国最早的胜迹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向各个领域延伸,应用场所逐步增多,种类也逐渐增多。

除了春联、门联、胜迹联等以外,又出现了书斋联、书院联、灯联、寿联、挽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

宋、元两代,一些大联家同时又是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等,使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审美功能。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明初,皇帝朱元璋受民俗的影响,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公卿士庶家必贴春联,亲自为阉猪户题联,又撰联赠开国元勋,还为秦淮河题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上令下行、上行下效。

对联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写春联和其他对联,蔚然成风。

清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热衷对联,并且是撰联的行家里手,京城内外都有他们题联。

这也推动了全国对联的大普及、大提高。

清代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

对联种类繁多,除原有品种外,又有婚联、行业联、装饰联、集联、课联、应制联等。

对联形式多样,有律句、散句,短联、长联,嵌字、回文等。

其内容更是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怀言志、歌颂讽刺,各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名作。

明、清两代,对联名家大家层出不穷,如解缙、祝允明、杨慎、唐寅、徐渭、郑燮、孙髯、袁枚、纪昀、阮元、林那么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俞樾、张之洞、康有为、钟云舫、梁启超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汇集、谈论对联的书籍,如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系列,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为后世对联研究积累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民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新民主革命的影响,对联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性加强。

刘师亮的讽刺谐联,别开生面。

不少文化人士如于右任、陶行知、郭沫假设、郁达夫,革命家孙中山、黄兴、李大钊、董必武、陈毅等,均有名联传世。

但由于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的变革,对课取消,对联创作的群众基础开始削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风气改变,对联创作跌入谷底。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迅速回升,对联进入振兴时期。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地方楹联组织如雨后春笋,创办对联报刊,征联、联赛、电台讲座、函授、书写赠送春联等活动频频举行,促进了对联的复兴和发展。

在不长的时间里,对联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和研究,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开始出现一些有代表性的联家。

对联文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