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由两句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上上下句字数相等或相近,内容上意义相对,形成一种对比或呼应的关系。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据史书记载,对联的起源与汉代的“对对子”有关。
汉代的“对对子”是指在祭祀活动中,为了增加祈福的效果,人们会在祭祀场所的两侧挂上一对对联,通过对联的呼应与对比,来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唐代,对联的使用更加普遍,成为文人雅士们赋诗作文的一种方式。
唐代文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对联,这是对联在文学领域中的早期应用。
二、对联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代,对联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出现在宫廷和贵族的府邸中,还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庙宇、商铺和家庭。
明代文人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提到了对联的重要性,他认为对联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到了清代,对联的发展进一步扩展。
清代文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提到,对联是一种文化传统,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起到了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在清代,对联的使用也更加普及,不仅出现在庙宇和商铺中,还广泛应用于农村的民间活动中。
近代以来,对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联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出现在公共场所和政府机关中,还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对联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对联的特点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句需要在形式上达到对仗的效果,即上下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在音韵和意义上相对呼应。
2. 内容相对: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通常是相对的,通过对比或呼应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意境或情感。
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

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篇1:对联的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的分类按用途分1、通用联――如春联,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1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
桃符,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对联的起源-2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
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於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
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於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对联的起源-3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
对句起源极早,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
初唐沈、宋完成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於唐代。
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
」久无对句,刘谓:「人生分外愁。
」这是五言诗的对句。
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温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成熟的口头对联,於此时出现。
对联的起源-4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后蜀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为最早的春联,春联是对联之一。
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有二。
一是据清末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学篇》中语,说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
那时的一位文学家刘孝绰(481-539年)罢官不出,题句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仰"。
其三妹题"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谭以为,此虽称诗,而出于门上,语皆骄俑,为对联之始。
若如此说,则上四句为最早的两副对联。
二是比较规范的说法,起源于"桃符"说。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
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何谓"桃符"。
据《淮南子》一书说,这"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读音"仲舒"、"郁律")二神之名,悬挂在大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左神荼右郁垒。
对联的特点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 ※文字条件:商周-两汉的对偶句;
魏晋南北朝的骈俪句(pián lì)。 ※载体条件:宋代桃符板
明代中期的红纸对联
桃符
桃符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 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 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 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 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 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 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 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 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 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 祈福纳祥。
胜迹联
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 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
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
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 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 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
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起六
中 国 人 民 。 妙 极 !
字 , 意 思 是 袁 世 凯 对 不
此 对 联 上 联 五 字 , 下 联
对联技法欣赏(一)
※藏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拆字: 琴瑟琵琶,八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鬼靠边。
※嵌字: 李花开太白 苏木长东坡 ※叠字和重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奇对趣联

奇对趣联1、对联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
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
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今天店铺就来告诉你对联的起源简介,欢迎阅读。
对联的起源简介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对联

9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绕寺千嶂,松苍竹翠 出门一笑,海阔天空 昆明华亭寺钟楼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泰山雨花道院联。尚非俗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明]董其昌题杭州飞来峰冷泉亭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
10
13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三)修养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14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对联欣赏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对联欣赏
对联欣赏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 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 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据历史记载,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 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 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 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入清以后,乾隆、嘉庆、 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 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武威铁路职工培训学校 11
对联欣赏
(二)治学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备课人:朱国朝【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含义;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联系。
2、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及写作。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对联含义及特点,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双边互动式创造课教学【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
值此新春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鉴赏,实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二、激趣:对联故事(1)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
他随口吟道:“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
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 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2)五十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即兴吟诵对联,是一段颇具情趣的佳话。
据说,有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车游览长沙市容,车行至湘江橘子洲畔,毛泽东诗兴勃发,提出要与周恩来作对联,并随即吟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小车离开橘子洲,直驶市区各处名胜古迹,行至天心阁,恰遇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周恩来见景立即悟出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副对联作得如此工整对仗,又珠联璧合,足见两位伟人文学艺术功底之深厚。
(3)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
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4)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5)一书生门对富人家的竹园,故在门上贴对联一幅: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富人见后将竹子全部砍去,此人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人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此人又各加一字,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三、对联的起源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
远在周代,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画像,后来直接是名字,分别画或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是对联的萌芽。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宋史蜀世家》均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明代,人们才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春联之设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怀瑾先生更是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
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第二课时一、关于对联起源的各种说法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
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二、名联传世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
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
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
”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
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赵孟�\题西湖灵隐寺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到:安秀才花柳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
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
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
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
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
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
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
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
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
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
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
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
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
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
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