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解释学透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
文化误读

比较文学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摘要]: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者在理解异质文化时,因“文化过滤”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成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文化“模子”之间的文学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语言差异、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还要在“期待视野”中寻找理据。
以此来研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并看到它们都可能产生的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关键词]:文化误读;意向;文化模子;期待视野;关于误读的探讨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误读是错误的解读这一粗浅认识,把误读和创新连在一起。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影响即误读”的观点,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法国学者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 )在他的《文学社会学》(1987)一书中说:误读是“创造性的背叛”;保罗·德曼在《盲点与洞见》(1971)中也竭力推崇误读。
那么文化误读是怎样产生的呢?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论》中详细的对此进行了研究,概括而言就是: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而导致发送信息的减损和接受者文化的渗入,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即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像文化过滤一样是复杂的,是接受客体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
它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从其后果来看,可分为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1无意识误读无意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产生的。
例如,庞德在译《神州集》时,并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也缺乏了解,他的翻译完全建立在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Fenellosa留下的有关汉诗、汉字的注释和解说的笔记之上。
所以在翻译时,误读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词语。
在译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译成:But you,Sir,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去西北边疆的诗,其中“阳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的。接 受理论 的“ 文本 空 白” 理论 和 读 者 “ 待 视 期 野” 论 , 强调 了文本 的不 确定性 和读 者 的能 动 理 都
作用, 而文本 的意义 不 确 定 性 和有 不 同 先结 构 的
“ 待视 野” 或 日“ 期 , 先结构 ” 。因而 , 对一 部 文 学作 品而言 , 文作 品读 者 自然 会 有 不 同 于 原 文 读 者 译 的感受 。“ 期待 视野 ” 并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同时 不 代 的人 们 因为不 同 的阅读 经验 而 具 有 不 同 的“ 期 待视 野” 这也 对 翻译 提 出 了要 求 。 2 , 0世 纪 英 美
维普资讯
风” 中的“ 风” 西 的理 解 与 中 国人 的 理解 是 不 一样
力源 泉 。英伽 登认 为 , 品是 一个 开 放 的体 系 , 作 一
个纲要 式 的提 示 , 步步 引导 读 者 凭 借 自己 的阅 一 读经 验去揣 测 与填 补作 品 的空 白 。显 然 , 两 位 这 哲人 从共 时与历 时的角度指 出 了文 学 作 品 的开放
基 金 项 目 :江 苏省 教 育 厅 高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5 J 70 2 ) 0 S D 50 0 作 者 简 介 :王 建 忠 (9 6 )男 , 苏 高 淳 人 , 苏 科 技 大 学 副 教 授 , 16 一 , 江 江 主要 从 事 比较 文 学 和 跨 文 化 交 际 研 究
土 文化 的“ 滤 ” 过 而传播 和 产 生 影 响 的 。 关 键 词 :文 学翻 译 ;误 读 ;文 化 误 读 ;过 滤 中 图分 类 号 : 1 . H3 5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文四川 成都 60 6 ) 10 4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 文化误读 ; 误读理论 ; 受美学 接 摘 要 : 学翻译是一种跨 文化的交际活动 , 文 更是一种创造性 的活动 。 在文 学翻译 的过程 中有许 多制约 因素 。 难免会 出现误读现 象。 因此文化误读成 了文学翻译研 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误读理论和接受美学两个方面阐 述 了文学翻译 中文化误读 的理论基础 , 然后探讨 了文学翻译 中文化误读的成 因及表现 。 再后分析 了文学翻译 中文化
一
、
创作本义相符 , 反之成为“ 误读”【 。关于误读现象 , 是 不可避 免 的 。 】 国 2接受 美学 . . 内亦有其他学者对此做了阐发。 乐黛云教授 曾从文化 传统 的文学研究强调作者——作品中心论 , 而接 的宏观角度对误读做过如下界定 :所谓误读是按照 “ 把读者研究抬到了很 自身的文化传统 , 思维方式 , 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 受美学强调读者研究 的重要性 , 读者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 一部作 品只 读另一种文化 。 一般说来 , 人们 只能按照 自己的思维 高的地位。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 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 的 ‘ 视域 ’ 定了他 的 有经过读者阅读才具有意义 。 决 塞尔 认为 :文 学文 本具 有 两级 ,即艺术 级 与审美 级 。 “ ‘ 不见 ’ ‘ 和 洞见 ’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 , 审美级是 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 如何切割 ,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闭 艺术级是作者的文本 , ” ” 就成为审美对象 , 2 世纪 6 年代后期 ,西方文学批评逐渐走 向后现代 实现 。作品一旦 与读者发生关系 , 0 0
收稿 日期 :0 6 0 — 8 2 0 — 9 1
文化误读

比较文学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摘要]: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者在理解异质文化时,因“文化过滤”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成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文化“模子”之间的文学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语言差异、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还要在“期待视野”中寻找理据。
以此来研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并看到它们都可能产生的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关键词]:文化误读;意向;文化模子;期待视野;关于误读的探讨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误读是错误的解读这一粗浅认识,把误读和创新连在一起。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影响即误读”的观点,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法国学者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 )在他的《文学社会学》(1987)一书中说:误读是“创造性的背叛”;保罗·德曼在《盲点与洞见》(1971)中也竭力推崇误读。
那么文化误读是怎样产生的呢?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论》中详细的对此进行了研究,概括而言就是: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而导致发送信息的减损和接受者文化的渗入,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即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像文化过滤一样是复杂的,是接受客体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
它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从其后果来看,可分为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1无意识误读无意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产生的。
例如,庞德在译《神州集》时,并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也缺乏了解,他的翻译完全建立在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Fenellosa留下的有关汉诗、汉字的注释和解说的笔记之上。
所以在翻译时,误读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词语。
在译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译成:But you,Sir,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去西北边疆的诗,其中“阳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视界融合”看翻译中“误读”的必然性

可避免的。更有甚者 , 西方还有 “ 误解作 者, 误告 读者, 是为译者” 的说法。这些 因为某些质 量不高
的译文而引起的偏颇议论 , 恰恰是对译事和译者的 “ 误解 ” 。 我们在上文中提过原文本作者和译者的视界 是有差距 的。对于这种差距 , 达默尔主张, 伽 应该
点出发所 能看 到的一切。 视域 并非 是静 止不 变 ” 的 ,视域其实就是我们进入其 中并与我们一起活 “ 动的东西。人类的生活有赖于过去 的视域 , 这种视 域以传统的形式存在 , 但总是处于运动之 中……” 根据视域“ 总是处 于运动之 中” 这一特点 , 我们将
二、 视 界 融合 ” 误 读” “ 与“
中外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 , 都曾对翻译标 准和规范翻译 工作的原则提 出过有 价值 的意见。 中西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论述也有很多, 从泰特勒
的“ 三原则” 到奈达的“ 动态对等”从严复的“ , 信达
雅” 到钱钟书的“ 化境论” 广大学者对翻译标准的 , 讨论莫衷 一是。但不管这些标准 到底 谁是谁非 , “ , 忠实于原文本” 信” 即“ 这一标准却 是众望所归 的。在“ 忠实” 这一无可怀 疑的最 高标 准的指 导 下, 很多译文被归为“ 误译” 一类 , 研究者认为这是
解 。然 而 , 释 者 的视界 又不是 凝 固不 变而 是 动态 解
开放的, 当前 的视界可以扩大到包容过去的视界。 这样便构成新的更广 阔的视界 。 由此 可见 , ” 翻译
特征 , 而译者也有在现在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
收稿 日期 :0 6—1 0 20 0— 4
作者简介 : 唐丽伟 ( 90一 , 湖南株洲人 , 1 8 ) 女, 硕士 , 研究方向为翻译 理沦 与实践及外语教学 。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一、文化误读的起源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向在20世纪70年代时,就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学翻译中,学者们的课题主要是研究文化信息是否能得到准确的传递。
在交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主要是因为存在客观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就涉及到了文化误读的理论研究课题。
想要忠实的表达出本文的涵义和文化意义,就必须正确的理解和阅读作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文化误读主要来源于诗学误读。
文化误读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主要是因为西方理论思潮的引进。
同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者都对它毁誉参半,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客观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其理论概念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这样学者们在谈论误读时,才不会对其草率而论,莫衷一是。
在最初的阶段,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正式提出了“误读”的文学理论术语。
在这本书中,哈罗德•布鲁姆还提出了“诗学误读”理论及“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但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泽”。
随后,误读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和概念。
其与文学理论上的误读有一定的区别,在翻译学科中研究的文化误读是属于狭义的误读,只限于文学翻译中对文化信息存在偏离的理解与表达。
如果误读的绝对性和合理性太过于注重,那么翻译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也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二、文化误读的误读性质当前文化文章在进行分类文化误读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是最常见的划分类型。
有的学者认为:无意识误读主要是受制于客观的原因影响,有意识误读则是和它相反的原因。
有意误读和无意误读及为自觉性误读和非自觉性误读。
通过文学翻译的实际实践,有学者认为,结合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文化误读类型,主要是: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
理解性误读、目的性误读和有意误读、无意误读进行相比较,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更能把文化误读形成的机制全面的体现出来。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点最为著名 。布鲁姆认 为阅读 “ 是一种异延 的、 几 乎 不 可 能的 行 为 ,如 果 更 强 调 一 下 的 话 ,那 么 阅读 总 是一 种 误 读 。 ”…也 就 是 说 9文 本 不 可 能 存 在绝对 的或 唯一正确 的理解 , 对文本 的任何解读 , 其 根 本特 点 都 是 不 确 定 的 、 多元 化 的 , 这 与 海 德 格 尔所 阐述 的 “ 一切 理解 都是 一种误解 ” 、 伽达默 尔提 出的 “ 所有理解都不可避免包含某种偏 见 ” 可 谓 殊 途 同 归 。2 0世 纪 8 0年 代 后 ,误 读 一 词频 繁 出现在 国内,且越来越有 中国特色 。如 乐黛云 从文化角度解释误读 : “ 在阅读异文化时很难避免 误 解 。人 们 总 是 按 照 自身 的 文 化 传 统 ,思 维方 式 和 自己所 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方法 。一般来 说 ,他只 能按照 自己的思维方式模式去认识这个 世界 。 ”【 2 】 陈跃 红则从跨文化交流角度 阐发误读 :
第l 5 卷第 3 期 2 0 l 3年 6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b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化误读也成 为中外译 界炙手可热 的研究课题 。奈 达把翻译 中的误读 理解 为严重的翻译错误 ,并说 “ 是 因错 误 的文 化 预 设 所 导 致 的 ” 【 4 J , 应 予 以消 除 。
从阐释学角度看误读

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特色, 因而在介绍异国文学作品时 , 文化 成因 及不可 避免 性 。
信息 的失 落 与误 读 在翻 译过 程 中非 常普 遍 。文 学 翻译 中 的文
( 一) 前 理解 与误 读
化误读包括文化信息的丢失 、 增添和信息 的误解 、 扭 曲。著名
前理解 是 阐释 学 中的一 个非 常 重要 的理论 与概 念 ,为 理
引 言
理论 。误 读 与 阐释共 生 , 也就 离不 开 阐释学 。1 9 6 0 年, 伽 达 默
不 同国 家和 地 区 由于各 自环 境 地域 、生 活 习惯 、思 维模 尔出版 了《 真理与方法一 哲学阐释学的基本特征》 , 在文学领域
式、 社会习俗 、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 同, 有着不为外人所熟知 掀 起 了 阐释 学思 潮 ,继 而从 阐释 学角 度看 文 学 翻译 中误 读 的
By e mp l o y i n g t h e h e r me n e u t i c c o n c e p t s o f p r e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 f u s i o n o f h o iz r o n s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a n d a n a l y z e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哲学解释学透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
作者:杜玉生, 何三宁, 范勇, DU Yu-sheng, HE San-ning, FAN Yong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31(1)
1.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1995
2.Lefevere Ander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 1992
3.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1975
4.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2)
5.张德让迦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4)
6.夏晓虹斯托夫人与批茶女士 2000
7.魏家海解构主义与翻译文学中的文化误读[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 2003(03)
8.吕俊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3)
9.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思[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6(06)
10.董洪川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1(02)
11.崔丽芳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期刊论文]-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12.自立平文化误读与误译 1999(01)
13.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 2005
14.乐黛云独角兽与龙 1997
15.俞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 2006
16.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2001
17.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现代翻译小说论 2000
18.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1999
19.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2005
20.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个建构主义视角 2006
21.迦达默尔;夏征平哲学解释学 2004
22.迦达默尔;洪汉鼎真理与方法 199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cxyxb2009010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