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间关系曲线图解读

合集下载

画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画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对数增长期:细菌种群数量呈对数 增长,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期:细菌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逐渐走向消亡
生长阶段
延迟期:细菌 适应环境,繁
殖速度较慢
对数增长期: 细菌种群数量 呈指数增长, 繁殖速度最快
平台期:细菌 种群数量达到 最大值,繁殖
速度减缓
下降期:细菌 死亡速度大于 繁殖速度,种
群数量下降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还可用于研究细菌的耐药性,了解其抗药机制和传播途径,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
在生态学领域,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用于探究细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支持。
评估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如温度、湿度、pH等。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计算分析等环节可能引入误差 减小误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高测量精度,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误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并修正误差,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结果可靠性:正确评估误差大小,合理解读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03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的应用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 线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细菌种群数量 增长的特点
02
细菌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的绘 制方法
03
细菌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的应 用
04
细菌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的研 究进展
01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 点
指数增长
在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 指数增长阶段表现为斜率不 变的直线
监测传染病疫情
04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总结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总结

三、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析(科学思维——演绎与推理)
例3 [2020山东滨州一中月考]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 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3. [2020甘肃兰州高三模拟] 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B )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D. 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所以该 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项正确;该种成年鱼生活在 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 物和浮游藻类,不同的发育阶段,其捕食对象不同,B项正确;所有生物物 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 物的分层也属于垂直结构,C项正确;该种鱼的成年鱼与幼体属于同一个物 种,不足以构成垂直结构,D项错误。
7.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 漠、草原、⑩____森__林______等类型。 8.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 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⑪__不__同__物__种_____ 的天然群聚。 9.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⑫____代__替_____的过 程。

情境解读21 生态对策(K对策与R对策)

情境解读21 生态对策(K对策与R对策)

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典例: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 点就会走向绝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FH)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也不可能为负值C.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D.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E.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F.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H.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分析:所谓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生态对策包括两种对策:对策和k对策。

(一)r对策r对策: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内的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r对策种群它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表示种群生殖力强。

属于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寿命一般不足一年,它们的生殖率很高。

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

r对策种群的发展常常要靠机会,也就是说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在这些生境中,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

r对策种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二)k对策k对策种群: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和曲线图总结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和曲线图总结

是→
细胞中是否具 有同源染色体
有→有丝分裂中期 无→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结论: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一次
分裂中期。
整理课件
(3)五个后期图的判断
染色体是否含 有染色单体
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
染色体中是否具 有同源染色体
有→有丝分裂后期 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结论: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或第
6.(2017·广安模拟)在二倍体动物(染色体数为2n) 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细胞内染色体(a) 和核DNA分子(b)的数目关系如图所示。正常情 况下,此时期细胞内可能发生 A.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B.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为n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 D.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4N
2N
0 间期
精 卵

前中 减Ⅰ
后前
初级
精 卵

整理课件
中后末 减Ⅱ
次级
精 卵

DNA变化规律(核)
加倍 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原因:DNA分子的复制
减半 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原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减半 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原因:姐妹染色体的分离
整理课件
染色体变化规律(核)
4N
2N
0
间期
精 卵

前 中 后前
减Ⅰ
初级
精 卵

整理课件
中后末
减Ⅱ
次级
精 卵

染色体变化规律(核) 减半
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过程) 原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加倍 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开始(瞬间) 原因:着丝点的分裂 减半 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原因:姐妹染色体的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
➢ 入侵杂草。
二、Lotka-Volterra模型
两个物种单独生长,其增长方程是: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N2 (K2 N2 / K2 )
如果将这两个物种放置在一起,则它们就要发生 竞争,从而影响种群的增长。设物种1和2的竞争系数 为和 (表示在物种l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 个体,对于物种1种群的效应。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 每存在一个物种l的个体,对于物种2种群的效应),并 假定两种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系数保持稳定,则物种1和 物种2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分别为:
◆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 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4、R.H.Whittaker(1970)
时空位置、功能地位
5、E.P.Odum(1971):物理空间、功能作用、环境变化 梯度中的位置
(二)生态位分化
dd
物种 物种 物种
1
2
3
w
w
dd
物种 物种 物种
生态位是一个种所占有的微环境。 2、C.Elton(1927)的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与功能作用”。
3、G.E.Hutchinson(1957)的n维生态位、基础生态 位与实际生态位
◆ n维生态位(multidimensioanl niche space):影响有 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 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diensional hypervolume)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 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种群结构》难点突破河北省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刘淑娥 061800摘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寄生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捕食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者的数量增多而灭绝。

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1:的不同步变化,且一般捕食者的最大量要低于被捕食者,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如羊与草、狼与兔等。

竞争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2,呈现“您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图2表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寄生就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 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这种关系的特点就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物有利。

如果两者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互利共生就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曲线呈“同升同降”特点。

如地衣内的真菌与单细胞藻类、大豆与根瘤菌等。

如图4所示:小试牛刀:1、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1)判断A-C三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就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课件 种间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课件  种间关系

A竞
C

B者
生 物
生物B


生物A
时间
★竞争实力相当时相互抑制 ★竞争实力悬殊时
“此消彼长”(牛与羊) “你死我活”(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捕食
概念: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捕食
资料分析: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 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果: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噬 菌 体 和 大 肠 杆 菌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寄生
体内寄生
新冠病毒
冬虫夏草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寄生
体表寄生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寄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寄主
A
寄生者
B
A

B
A


B
体内寄生
体表寄生
时间
寄生物与宿主相互影响 a.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会有适应宿主环境的特征。 b.寄生物和宿主之间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 相互作用很相似。
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真菌
提供水、CO2、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藻类
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

物 数
生物A

生物B
时间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特点:①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其他实例: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与人;反刍动物和其瘤胃中的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大家好
3
【研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及识图分析判断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审]——提取信息
信息①:甲和丙两种生物之间无能量传递。 信息②:甲、乙两条曲线表现出不同步性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现出同 步性关系。
[析]——解读信息
解读①:甲、丙两种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或寄生关系。 解读②: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甲曲线峰值高于乙。 乙、丙表现出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少的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判]——研判选项
甲和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大家好
4
[标准答案]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D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大家好
[借题发挥]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巧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此消彼长)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结束
大家好
8
大家好
1Hale Waihona Puke [典例训练]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 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大家好
2
[分步研析]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