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精品教案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下册重力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掌握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学会用重力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2. 重力作用点的确定。
3.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不同质量的物体。
3. 绳子、细线等实验器材。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力的作用效果。
-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知识讲解:- 讲解重力的概念,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
3.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公式讲解:- 讲解重力公式 G=mg,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重力。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 强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3.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G=mg。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重力概念的理解2. 重力方向的理解3.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入重力概念。
2. 讲解重力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 讲解重力的方向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心概念,让学生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计算公式G=mg,解释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巩固知识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8.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重力知识。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做准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掌握重力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九、课程复习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成果,加深对重力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7.3重力教学设计

3.视频作品要求画面清晰、文字说明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展示重力现象。
4.思考题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作业提交时间:
1.必做题和思考题在下次课前提交。
2.选做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教师将组织展示和评价。
2.针对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设计梯度性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规律。
3.在讲解重力计算公式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重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情感。
4.通过学习重力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重力环境的影响。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重力定义:介绍重力的概念,指出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关系。
3.重力计算方法: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即重力G=mg,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4.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形状等。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楼层高度、估算物体质量等。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 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质量的电子秤、不同质量的重物。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如“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授新课:a.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含义。
b.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d.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得出公式G=mg。
3. 巩固知识: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方向的确认以及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教案

(1)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
(2)检查仪器并强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分组实验,观察各组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表格。
(4)分析实验结果,画出G-m图像并得出实验结论。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4.根据实验数据画出G-m图像。
5.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针对目标3:(1)提问: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2)写出公式:G=mg,并写出各物理量的单位,引出g的单位是牛每千克,符号为N/kg,并解释其物理含义。
(g是一个常数,取值为9.8,初略计算可取10。
)(3)例题计算:通过书上P11的例题,板书重力计算题的格式,强调物理计算题的书写。
1. 学生理解记忆重力公式。
2. 学生解释g的物理含义,比如10N/kg代表什么。
3. 学生尝试做书上的例题并抄写题目格式。
4. 学生上交实验记录和计算题例题答案。
【课时练习】:1. 小明对身边一些物体所受重力的估测,其中正确的是()A. 一本物理书所受的重力大约是40NB. 一个鸡蛋所受的重力大约是0.5NC. 一枚大头针所受的重力大约是0.1ND. 餐桌所受的重力大约是8N2. 针对“质量为100g的木块,所受重力是多大”这一问题,班上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计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 100g=1000NB. 100g=0.1kg×10N/kg=1NC. G=mg=100g×10N/kg=1000ND. G=mg=0.1kg×10N/kg=1N3.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
若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kg的宇航员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对他的引力大约是多少牛?(g地取10N/k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重力(最新整理)

课题7.3、重力课型新授知识技能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过程方法1、在搜寻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重力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用具天平、测力计、钩码、不倒翁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思考回答:哪些因素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板书“方向、作用点、大小。
”哪位同学愿意把“苹果落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合作探究1、万有引力:用细线拴住橡皮,甩起来:(1)先绕手做圆周运动,后放手,橡皮会飞出去。
分析:还能做圆周运动吗?为什么?(2)再做实验,绕手做圆周运动,不放手。
分析:此时为什么橡皮不会跑掉?教师引导学生引入万有引力。
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力的定义2、重力:板书:(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们提出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2)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学生思考、回答。
体会万有引力。
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分析逐一排除,重力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找学生配合教师共同演示(天平测质量弹簧秤称重力)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做好上新课的准备使学生初步了解万有引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归类,并告诉学生:有的在本节课研究,有的在课后研究,有的在将来研究。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计算: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地球仪,提问:“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吸引力叫什么名字?”引入重力的概念。
2. 讲解重力的概念: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教师演示重锤,提问:“重锤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竖直向下。
”教师进一步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教师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的计算:教师演示天平和砝码,讲解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7.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的计算方法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重力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无论如何向空中抛乒乓球,最终乒乓球都要落到地面的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重力。
2.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会用数学上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
3.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学会利用G=mg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画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
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重力的产生
1.观察现象:让学生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①苹果下落;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感受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3.形成概念: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4.拓展总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5.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下图所示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出去。
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绕地球转动?吊灯为什么把悬线拉得很紧?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是因为地球吸引月球。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接着,设疑“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探究点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1.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P10图7.3-2,利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钩码
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2.探究影响重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说重力是否有大小?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提问: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可能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所受的重力越大。
(3)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
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②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③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一:测量一块橡皮泥(质量为200克)的重力,并改变其形状,测出三组数据。
验证猜想二: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据。
④设计实验表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此期间,走到学生中去。
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掉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统一成国际单位。
探究点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1)铅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铅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
活动:利用铅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
让学生交流检查的结果和依据。
学生领悟到: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
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作“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作“向上”。
探究点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
一点,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教师讲解: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如粗细均匀直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处,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处。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教师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板书设计
第3节重力
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应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