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资料_资料阅读完美版
地震的资料

地震来了怎么办(1)紧急避险的重要性。
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
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
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
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
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则。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
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
”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
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这是因为: -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
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
“伏而待定”,“伏”在哪里更安全呢?经验表明: a. 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关于地震的资料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
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关于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
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地震资料

排序(从上到下为顺序)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1973年2月6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炉霍县发生了7.9极地震,甘孜、道孚、色达、新龙、壤塘等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次地震发生在川西印支期的甘孜-阿坝褶邹带内的炉霍-道孚断裂带上。
断裂带呈北50o西方向展布,沿断裂带有中、基性岩侵入,具有深断裂特征。
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十分显著,沿此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发生地震,震级达到7.8级,死亡24.2万人,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唐山地震的孕震过程是复杂的,其前兆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包括岩石膨胀、断层蠕滑、物质上涌或迁移等。
1970年1月5日,在云南省通海、峨山间发生了7.7级的强烈地震,死亡人数15,621人,使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玉溪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损失。
本区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盆地、山区、河谷相间出现。
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其中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次之。
这次地震既发生在北西向的曲江断裂上。
通海地震的烈度分布与曲江断裂的位置密切相关,总的趋势是离曲江断裂越近,烈度越高,震害越重。
极震区沿曲江断裂呈北西向狭长条带展布于曲江河谷,长轴长约52公里。
震区居民点多为砖柱承重的砖墙结构、土坯墙结构和木架结构的房屋。
在极震区,房屋基本倒毁。
1988年11月-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地震,震级7.6级/7.2级,死亡人数为743人,波及范围:云南省澜沧、耿马县。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一):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
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
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
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
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
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
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
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由
整理]。
地震知识资料

认识地震天有不测风云。
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已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变化现象,人类也早已适应了它的变化。
然而,大自然也有一些无规律的变化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水灾、雪崩、台风等。
这种无规律的变化,可能给地球上的生物、设施等带来巨大影响或破坏。
人类尽管对此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由于难以把握和适应它,往往会陷入险境以至绝境之中。
此时,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在瞬间作出有效反应,也许就可以绝处逢生或死里逃生;相反,就可能死于非命(图I—1)。
一、地震发生时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或许是自然界中最可怕的暴力。
它与别的自然灾害如洪水、火灾等不同,人类很少能对它采取防范措施。
地震震幅范围很大,小的震动只有精密的测量仪器才能探测出,大的地壳隆起可将整个山体撕开(图1—2)。
小的地震处处都能发生,但大多数地震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地震带上。
那里的建筑物都作了抗震设计,如果倒塌,也只能引起微小的损失——如日本的传统建筑。
地震带位于形成地壳的半硬性板块的边缘。
最深的地震沿着海沟发生,可以毁灭火山岛屿。
最剧烈的地震常发生在一板块插入另一板块底部的地域。
2、地震发生前征候低于3级的地震,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对生命财产也不会带来什么损害。
然而,生活在地震区的动物是有感觉的。
大于3级的地震,特别是6级以上的地震,在震前会表现出一系列征候。
因为每一次大震之前,会发生若干次前震或小震(只不过人可能感觉不明显),灵敏的动物靠嗅觉会感到强烈的地震波对它们的刺激,表现出相当强的警觉、紧张,会有异常行为。
如,鱼缸里的鱼会乱蹦,蛇会出洞,蚂蚁会搬家,许多鸟会发出异常叫声。
冬眠的动物会提前返回地面;哺乳动物会频繁地向同类发出警戒信号。
大震来临前,猴子、狗、猫等动物会朝房外跑,躁动不安。
如果人在震中,在大震到来时,可看到地光,闻到地面上有异味,听到有地声。
如果发现这些征候,走出屋,就可以躲避地震,保证安全。
(图1-3)3、地震对人的可能伤害地震会给人类社会、人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平安知识学习资料防震减灾知识资料一、地震是群灾之首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立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宏大的灾难。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
据结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假如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假如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平安,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
1995年1月17日____皈神大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
另外,我国大局部城市的根底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织,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才能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
广阔农村多属土、石构造建筑,抗震才能更差。
据估计,地震假设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程度高得多。
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年邢台地震开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究和理论,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兴旺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地震知识的资料(一篇)

地震知识的资料(一篇)地震知识的资料 1地震知识:地震的监测与预报问题一:为何同一地震不同机构说的震级不一样?世界各国对地震震级的参数标准有一定差异。
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
比如尼泊尔地震,我国测得8.1级是面波震级,而__测得7.9级是矩震级。
问题二: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__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则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问题三: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__列岛南下至我国__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__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问题四: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问题五:地震能预报吗?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__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震的资料》关于地震的资料(一):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2]。
地震(earthquake)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理解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与地震级别没有联系。
按震源深度地震能够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
[2-3]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释放能量轻微地震时至少也要放出10^3~10^8焦耳的能量,足以把一万吨的物体抬高1米,而一个8。
5级的大震,能量约为3。
610^17焦耳,比一颗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还大,相当于100万千瓦的发电站连续10年的发电总电量总合。
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震带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必须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必须的规律。
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构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地球中的太平洋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5大地震,4次在这。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关于地震的资料(二):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某地点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该地点地壳运动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动对个人、家具、房屋、地质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来断定。
[1]在地球的表面,地震会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
震动可能引发山泥倾泻甚或火山活动。
如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
类型介绍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地震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一样分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按地震的远近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
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
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按破坏程度分类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构造地震的分类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
4级以上。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十分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
7~2。
4级。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透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
7级以下。
关于地震的资料(三):地震自救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决定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结有以下几点:1.持续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期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我。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超多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持续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
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
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
不一样部位骨折,按不一样要求进行固定。
并参照不一样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持续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
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
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
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最新自救推荐:不要躲在桌子下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
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
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能够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学校避震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家庭避震秘笈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
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能够。
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但是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取适宜避震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取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