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古音系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
声
韵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语
音
学
)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重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端
透
定
泥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7
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 今粤方言区是古代越人杂居的地区。
8
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 今日的闽语各分支中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汉代音系的成分。
上、下、中、亦(腋)、厷(肱)、本
末、朱、寸、刃、甘
15
(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 字,呈现新的意义。
会意字又分两类: 即象形会意和象义会意。
秉、及、牧、看、饮 典、毓、安、北、突
信、男、明
16
(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即形旁表义,声 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为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北方方言下面又分: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因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古又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汉字,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 代中后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的 陶文已有形音义三种成分,是汉字产生的雏形。 后来,汉字形体经甲骨文、金文、篆文,至隶书 而成熟、定型。
13
一、汉字六书
(一)象形
《训诂学》第五章考点手册

《训诂学》第五章测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点19 考释与证明综述、考证的两大类型、考证的结构(★三级考点,选择、填空)(整合知识点045-047)1.考证工作在清代最为发达,但不等于说清代才有考证。
汉代的文献词义训释也是有考证的,只不过是受书写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考证的过程记载出来。
2.考证工作到了清代发展到巅峰,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术上的原因:(1)清人反思宋明理学的末流空谈义理的空疏,崇尚汉儒以实事求是阐明古义的精神;(2)受到宋代学术不迷信、敢于怀疑精神的影响。
3.考证的步骤:(1)指出考证对象,提出问题,说明进行考证的原因;(2)考求并列举文献材料;(3)论证(正面论述或驳论),得出结论。
★4.考证因考释目的和论证取向的不同,可以分成证实与反驳两大类。
5.【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加以考察核实,证明其正确。
6.初证如果有直接证据,可视为定论。
但初证往往是先提出疑问,任何学者都会受到一定的时代的或个人见闻的限制,所以初证有的可以当时定论,也有的是有待后人的复证。
7.【复证】指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补充证据或补充论证思路,进一步加以证实。
8.【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9.方法:(1)因声以求义,体现为破假借。
(2)对文以见义,说明其语言结构和意义应当相对应。
(3)以古代文化背景为观照,即用《尔雅》所记来互证。
10.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11.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有针对性。
(1)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或论证不详而发疑。
①语义不明的。
②证据不足的。
③论证不详的。
(2)反驳类考证的产生,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或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或违背语言规律,或违背训释体例,或违背事理,因而发疑。
①有证据若不能正确理解,那也得不出正确结论。
②违背语言规律的。
③违背训释体例的。
第五章古汉语

赣语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 为“早晏”,且通行于赣语区大部分市县。
三、客家方言古语词
赣南客家方言尤其是较为封闭地方的客家方 言保留了很多古语词,从上古汉语词到中古 汉语词、再到近代汉语词,都有丰富的例子, 今以石城话为例。
捼[no24]:揉搓。
《说文· 手部》:“捼,推也。从手,委声。 一曰两手相切摩。” 《广韵》奴禾切。 唐李寿延《南史· 王志传》:“因取庭树叶捼 服之,伪闷不署名。”句中“捼”正是“两 手相切摩”的意思。
班固《汉书· 景帝帝纪》:“有能捕告,畀其 所受臧。”颜师古注:“畀,与也,以所受 之臧与捕告者也。” 又,刘宋范晔《后汉书· 桓谭传》:“今可令 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 告者。”李贤注:“畀,与也。”
赣语区抚广片广昌,吉茶片吉安、泰和
等市县,“畀”用之“给予”义,正与 古义契合。抚广、吉茶片一些地方还作 介词“被”、“用”等义,此实为其本 义之虚化。
拌[phan43]:摔东西。
《方言》卷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 谓之拌。” 《广韵》平声桓韵普官切,又上 声旱韵蒲旱切。 《广雅· 释诂一》:“拌,弃也。” 唐温庭筠:“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 梦多。”
四、潮汕方言古语词
潮汕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别称,亦称潮州 话、潮汕话,也有叫汕头话的。它属于闽方 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 潮州市、揭阳市大部分地区,人口约1000万 左右。潮籍港、澳、台同胞及在海外的潮籍 华侨、华人,为数也近千万。
第三节
方言中的古语词
认识汉语方言古语词具有古代汉语词汇“活 化石”的意义,共同语消失的词汇很可能在 方言仍然活跃,理解方言古语在语言史上的 意义。 古语词价值、来源。方言古语词(难点)
汉语音韵学》

按照 某字常见 的读音去 读,叫做 如字。这 种情况是 相对于破 读而说的。
返回本章目录
如 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谦。 《礼记· 大学》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三、反切的产生
以上各种材料虽有主次之分,适用方面侧重 有别,要求综合运用。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这一章介绍汉语音韵学的有关基本 概念、基本知识
第一节
• 一、反切的原理:
•
反切
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 下字,被切字,双声叠韵。如《广韵》: 都:当孤切。眷:居倦切。康:苦冈切。 哀:乌开切。 Nhomakorabea 反切法
练: 郎 甸 切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母类别标目。 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音方法
分类
全浊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
三、音韵学是训古学研究的工具
训诂学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 来解决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学名家, 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者本身就是音韵 学大家。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 裁、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 传无不可通。”
《吕氏春秋 · 重言》: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 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 谋未发而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国必 有圣人也。’ …… 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 ‘此必是也。’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 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 ‘臣闻君子有三色。 ……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第五章同源字

同源字論
• 說文:“捨,釋也。”左傳哀公八年注: “釋,舍也。” • 說文:“窮,極也。”楚辭離騷注: “極,窮也。” • 說文:“晚,莫也。”詩齊風東方未明 傳:“莫,晚也。”
同源字論
• 同訓的例子是: • 說文:“省,視也。”又:“相,省視也。”爾雅釋 詁:“相,視也。” • 說文:“扶,佐也。”又:“輔,佐也。” • 說文:“國,邦也。”又:“或(域),邦也。” • 說文:“句,曲也。”又:“鉤,曲也。” • 說文:“溢,器滿也。”又:“盈,器滿也。” • 說文:“仰,舉也。”說文新附:“昂,舉也。” • 說文:“迫,近也。”說文新附:“偪,近也。” • 說文:“噣,喙也。’詩曹風候人傳:“咮,喙也。”
同源字論
• 還有一類很常見的同源字,那就是分別字(王 筠叫做“分別文”)。分别字歷代都有。背東 西的“背”,晚近寫作“揹”,以區別於背脊 的“背”。嘗味的“嘗”,晚近許多人寫作 “嚐”,以區別於曾經的“嘗”。這些字曾經 行用一個時期,漢字簡化後,才又取消了。有 些近代產生的分別字,至今還没有取消。例如 阻擋的“擋’本來寫作“當”(螳臂當車), 近代造了一個分別字“擋’,以區別於應當的 “當”。
同源字論
• 同源字必然是同義訶,或意義相關的 詞。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凡同 義詞都是同源字。例如,“關”與 “閉”同義,“管”與“籥”同義, 但是,它們不是同源字,因為讀音相 差很遠,即使在原始時代,也不可能 同音。語音的轉化是有條件的。
同பைடு நூலகம்字論
• 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為它們不是同 義詞,或意義相近的詞。例如“蚤” 和“早”,“政”和“征”。我們不 能說,跳蚤的“蚤”和早晚的“早” 有什麼關係,也很難說政治的“政” 和征伐的“征”,有什麽必然的關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古音系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一、中古音的声母《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
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
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
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中古声母发音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部位新名部位旧名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零声母影,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舌尖中半舌来,舌面鼻半齿日擦音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
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
《韵镜》开三合三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
两开三)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三个韵母。
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三三开三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
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1中古韵母音值表1(东开一,?屋开一, 开二?黠开二?, 46(山2(东开三 ,?屋开三 , 47(山合二,?黠合二,?, 3(冬合一,?沃合一,48(先开四屑开四 , 4(钟合三 ,?烛合三,,? 49(先合四, 屑合四, , 5(江开二?觉开二 50(仙开三?薛开三?, 6(支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 7(支合三 , 52(萧开四 ,8(脂开三 53(宵开三?, 9(脂合三 , 54(肴开二!,10(之开三 55(豪开一 ,11(微开三 56(歌开一12(微合三 , 57(戈合一,13(鱼开三 , 58(戈开三14(虞合三 , 59(戈合三 ,15(模合一, 60(麻开二!16(齐开四 61(麻合二,!17(齐合四, 62(麻开三 !18(祭开三 63(阳开三?药开三 19(祭合三 , 64(阳合三 , ?药合三 ,20(泰开一 65(唐开一?铎开一 21(泰合一, 66(唐合一, ?铎合一, 22(佳开二! 67(庚开二!?陌开二! 23(佳合二,! 68(庚合二,!?陌合二,! 24(皆开二 69(庚开三 !?陌开三 ! 25(皆合二, 70(庚合三 ,!? 26(夬开二? 71(耕开二?麦开二 27(夬合二,? 72(耕合二, ?麦合二, 28(灰合一, 73(清开三??昔开三? 29(咍开一 74(清合三 ,??昔合三 ,? 30(废开三 75(青开四?锡开四31(废合三 , 76(青合四, ?锡合四, 32(真开三质开三 , 77(蒸开三?职开三33(真合三 , 质合三 , , 78( 职合三 , 34(谆合三 , 朮合三 , , 79(登开一?德开一 35(臻开三栉开三 , 80(登合一, ?德合一, 36(文合三 , 物合三 , ,81(尤开三 ,37(欣开三迄开三 , 82(侯开一 ,38(元开三月开三 , 83(幽开三 ,39(元合三 , 月合三 , , 84(侵开三 , 缉开三 ,, 40(魂合一, 没合一, ,85(覃开一 , 合开一 , 41(痕开一没开一 , 86(谈开一 , 盍开一 , 42(寒开一曷开一 , 87(盐开三?, 叶开三?, 43(桓合一, 末合一, , 88(添开四 , 帖开四 , 44(删开二! 鎋开二!, 89(咸开二 , 洽开二 , 45(删合二,! 鎋合二,!,90(衔开二!, 狎开二!,291(严开三 , 业开三 , 92(凡合三 , , 乏合三 , , 三、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前面在介绍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同时,已经涉及到了声、韵之间的配合关系,现在我们将中古的声母与韵母列成一个配合简表,以便全面了解声、韵的配合规律。
表中不列具体的韵母,只列出其等属。
三等韵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类。
此三类所代表的韵母及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三节(《韵镜》)“对中古韵母的分析”部分。
表中“+”号表示声、韵交叉处有音节。
中古声韵配合简表韵母声韵配合等属一等韵二等韵三等a 三等b 三等c 四等韵关系三十七声母帮 + + + + + +滂 + + + + + +並 + + + + + +明 + + + + + +端 + +透 + +定 + +泥 + + + + +知 + + +彻 + + +澄 + + +娘 + + +精 + + + +清 + + + +从 + + + +心 + + + +邪 + +庄 + + +初 + + +崇 + + +生 + + +俟 +章 + +昌 + +船 + +书 + +禅 + +见 + + + + + + 溪 + + + + + + 群 + + +疑 + + + + + + 影 + + + + + + 晓 + + + + + + 匣 + + + + + +以 + +3来 + + + + +日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帮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晓1匣来;能和二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20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庄初崇生见溪疑影晓匣来;能和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1个:帮滂並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並明2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3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
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b、c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三等a相拼)。
第二节中古音的声调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
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4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5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6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
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
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
逐条读之,合调成趣。
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中古四声歌诀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依草附木钩腿鬥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怒目相翦太急挥手告别趋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兰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尧禹帝喾相忍为国惩忿去隙君子意笃模范事迹重返教育夫子圣哲书好字黑人手二册王冕善笛回也好学秦女弄玉天狗望月欢饮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虽苦快活车马炮卒中午对弈拿土换锡如此妙极1例外:“打”字韵属二等,声属端母。
2如果认为云母(喻三)已经从匣母中分化出来,象《韵镜》中所列的那样,则匣母就应从这些声母中去掉。
3例外:“地”字属三等c类韵,声母为定母。
4刘善经,隋河间人,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载《四声论》一篇,据潘规考证是刘氏所撰。
5见于《大广益会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6见《悉昙经?卷五中?定异音》条。
4第三节几种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一、《集韵》《广韵》之后,陆续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系的韵书和韵图,这些韵书和韵图主要有《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太常博《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
《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皇帝遂诏宋祁、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7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李淑主持其事。
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
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赐名《集韵》。
《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广韵》共分五卷。
《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五六卷为上声,1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与《广韵》有所不同。
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集韵》分别作“爻”、“沾”;《广韵》“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问”,《集韵》作“问”。
独用与焮通3(《广韵》收字26194个,《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273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