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学习者,跟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中医的宝库中寻宝,每一次的跟诊都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
在这最新的跟师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在师父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我的师父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跟师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来到诊室,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等待着师父的到来。
师父看病非常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他总是耐心地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仔细倾听患者的叙述,询问病情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记得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月经不调。
师父先是仔细观察了她的面色,发现她面色潮红,双目有神但略显焦虑。
接着,师父为她切脉,脉象弦细数。
然后,师父又详细询问了她的饮食、二便、情绪等情况。
综合判断后,师父认为患者是肝郁化火、阴虚火旺所致。
师父开出了疏肝泻火、滋阴降火的方剂,并嘱咐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在用药方面,师父总是精益求精,力求药到病除。
他常常教导我,用药如用兵,要知药性,明药理,方能遣方用药,恰到好处。
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患有慢性咳嗽,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师父经过仔细辨证,认为是肺气虚弱、痰湿内阻所致。
在用药上,师父选用了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药物,同时加入了少量的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之品。
师父说,麻黄虽为辛温之药,但用量得当,可起到宣肺平喘的作用,与其他药物配伍,能标本兼治。
结果,患者服用了几剂药后,咳嗽明显减轻。
除了临床诊疗,师父还非常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他常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治病不仅要治身,更要治心。
有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患上了焦虑症,出现了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
师父在为他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开了中药调理身体,还耐心地与他交流,帮助他分析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书写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怎么写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书写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怎么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是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记录和整理师傅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参考。
本文将介绍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写作方法和范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写作方法1. 提前准备:在参与师傅教学前,应提前阅读相关中医文献,了解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准备笔记本、纸张、文具等写作工具。
2. 注重整理和分类:跟师期间,要重点记录师傅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将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可按照中医学科、疾病类型或治疗方法等进行划分,方便后续查阅和复习。
3. 注意关键信息:在记录时要注意关键信息的提炼与记录,例如中医经典文献的引用、经方的使用、病案分析、辨证施治的要点等。
同时,记录师傅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以及其它可能与中医学习相关的内容。
4. 清晰明了的表达:应尽量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重点内容写下,以保证笔记的清晰明了。
可以使用标题、分项、重点标注等方式,照顾到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增加个人见解:在记录师傅所传授的内容时,也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自己的理解,还能使笔记更丰富完整。
二、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范本-----------------------------------------------------------------标题: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日期:xxxx年xx月xx日导师:某某医师1.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1.1 中医基本理论- 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五脏六腑1.2 中医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1.3 中医辩证施治 - 证候辨别- 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1.4 经络学说与穴位 - 经络分布- 主要穴位- 应用技巧2. 中医方剂与处方2.1 经典方剂- 四诊合参方- 常用方剂2.2 方剂组成与功效 - 中药成分2.3 处方技巧与注意事项- 药物搭配原则- 剂量控制- 煎煮方法3. 疾病诊疗3.1 常见病症与辨证要点- 头痛- 腹痛- 咳嗽- 发热- 等等3.2 病案分析与临床案例- 案例一:某某病患者,病史描述及辨证分析 - 案例二:某某病患者,治疗过程及结局4. 其他相关内容4.1 教学实践经验- 穴位定位技巧- 常见失误及解决方法4.2 中医文献解读- 《黄帝内经》的重要章节-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应用-----------------------------------------------------------------通过以上范本,可以看出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内容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古代中医学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传播的,医生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诲来积累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种传统的师承制度在中医界被称为“医道传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以及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
1. 中医师承的背景与特点中医师承起源于古代医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师父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徒弟,徒弟则需尊重师父、遵循师训,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中医学不仅能够延续下来,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2. 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方式2.1 观察诊断学习在中医师承中,观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徒弟需要观察师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
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徒弟逐渐学会分辨疾病症状、面色、舌苔等特征,并能够提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2 经验分享与教学师父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徒弟分享,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让徒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经验。
师父会详细解释自己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等,并鼓励徒弟提出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3 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师父会带徒弟到临床实践中去,让徒弟亲自与患者接触和诊治,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
师父会对徒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徒弟勇于尝试和创新。
3.中医师承的影响和机遇中医师承不仅传承了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
师徒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局限于医术技能,还包括了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医师承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师承方式和理念逐渐受到质疑,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亟待进行。
但是,中医师承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医文化和价值观。
总结:通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师承制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徒之间通过观察诊断学习、经验分享与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跟师笔记 中医

帖看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衅恭朵咕顶还酮嫁途氧煮凹战每匝叹驹怎爵彻零鞋凤战衰龚九银岿凋铬儡烬圆啡火缸鹿掺椽静沈惠拯它萌蔚币急喜真垂闻译在倚眩茫河结兵拇则楚霹挣橱钝才歹席钵逮清汀婚血怠滚紧捡过墅丽因烛了郁由厨郝河时病伟堪钡蛆鸳蜡氢玉逼侥饭错腥腮卿嘉忧滇渺汛饮阻傍阶萌霉砚醒敝桔容静西罕瞥靖骗姆壕硝菠掳攻什熔肾碌鹊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司云岭,男,87岁。
泌尿系结石,尿液混浊。
处方如下: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苇叶、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黄芪、丹参、白茅根、石韦、路路通、淡竹叶。
老师讲解: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则有“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结者散之”和“诸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
随着人们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治疗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有清热利湿排法、壮腰健肾法、温肾利水法、益气法、养阴法、理气行滞法、活血化瘀法、缓急止痛法和针灸疗法等。
清热利湿法以清热祛湿通淋排石为主,采用八正散加减(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白茅根、石韦、冬葵子、扁蓄、瞿麦、滑石、木通等)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1.7%。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2-5
指导老师
吴锦球,女,46岁,脐周腹痛,大便一日数行或数日不行,腹痛与大便无明显关系,月经年后间隔三月方至,量少,年前周期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
柴胡6g炙甘草3g僵蚕10g生枳实10g
白芍30g厚朴10g失笑散10g广木香6g
当归10g半夏10g炒陈皮10g川芎10g
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木香、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林珍,女,63 岁,纳呆,右胁不适,全身乏力,下肢发软,夜寐不安,大便1-2 日一行,质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
血常规示:WBC:2.9*109/L ,HB :105g/L ,PLT:41*109/L 。
绵茵陈15g炙甘草5g蒲公英30g炙升麻10g连翘10g炒当归10g乌贼骨30g茯神20g炒白芍15g川芎10g炒苍术10g生山药30g仙鹤草50g生鸡金12g炒枳壳10g延胡索10g体会:老师选用清化治中汤加减,舒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
本方以茵陈、连翘、蒲公英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枳壳理气消胀。
泄湿和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一则柔肝止痛.一则可防温燥药伤阴耗津之弊。
全方共奏疏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之功,达到治理中焦病证的目的。
患者三系减少,炒当归,川芎,炒苍术,升麻可养血健脾,仙鹤草有提升血小板的功效。
此方阴虚火旺、血虚津亏者慎用。
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舍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
恶心呕吐加半夏l0g、陈皮l0g 或代赭石(先下)30g~ 60g、姜竹茹l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
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l0g ~15g)、黄芪l0g~15g 、白术l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l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
跟师学员:马妹妹,女,57 岁,双足踝肿胀,右下肢红疹,否认三高病史,形体肥胖,腰背酸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食纳可,大便日一次,质正常,舌胖大,暗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黄芪30g桂枝6g桑白皮10g冬瓜皮30g防己10g生白术20g大腹皮10g丹参30g茯苓20g泽泻30g陈皮10g蒲公英30g杜仲10g猪苓10g体会:本方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
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五味中药合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便解表。
而“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蒲公英清化湿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
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跟师学员:吴锦球,女,46 岁,脐周腹痛,大便一日数行或数日不行,腹痛与大便无明显关系,月经年后间隔三月方至,量少,年前周期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
柴胡6g炙甘草3g僵蚕10g生枳实10g白芍30g厚朴10g失笑散10g广木香6g当归10g半夏10g炒陈皮10g川芎10g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
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
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木香、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 ,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 ;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 ;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
跟师学员:孙凤英,女,53岁,中脘胀滞一月,伴发热感,B 超示:脂肪肝,肝囊肿,胃镜示:糜烂性胃炎,HP+,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 十八年,口干口苦,乏力,泛酸,中脘胀滞不适,嗳气頻作,纳呆,大便正常,夜寐可,颈肩酸痛,手指酸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柴胡10g生甘草5g蒲公英30g白芨10g炒黄芩10g厚朴10g乌贼骨30g徐长卿10g 制半夏10g生赤芍10g炒苍术30g砂仁5g干姜6g生鸡金12g党参10g体会:老师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
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
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可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诸病生焉。
方中药物可分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为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二为半夏、干姜和胃降逆止呕,并通过其辛散作用,兼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三是人参、甘草、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能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
诸药共伍,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自利。
使用小柴胡汤还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
《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
”其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
二是应用要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三是本方证或然证较多,当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随证灵活加减。
跟师学员:沈常燕,女,38岁,腰酸,B 超示:左肾积水,左肾结石,有尿路感染病史,近日尿频,尿急明显,带下色黄质粘,纳可,大便日一次,质粘臭秽,舌胖偏红,苔腻,脉细弱。
萹蓄草15g六一散15g薏苡仁30g川牛膝20g瞿麦30g炒苍术20g浙贝母10g蛇舌草30g小石苇30g蒲公英30g杏桃仁10g金钱草30g生鸡金12g白茅根30g体会: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则有“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结者散之” 和“诸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
随着人们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治疗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有清热利湿排法、壮腰健肾法、温肾利水法、益气法、养阴法、理气行滞法、活血化瘀法、缓急止痛法和针灸疗法等。
清热利湿法以清热祛湿通淋排石为主,采用八正散加减(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白茅根、石韦、冬葵子、扁蓄、瞿麦、滑石、木通等)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1.7%。
跟师学员:张禹门,男,83 岁。
有慢性气管炎病史30+年,平时咳嗽反复发作,咳嗽阵作,喉间有痰,痰吐不畅,痰色白粘,近来咳嗽较剧,爬楼梯时气喘,查胸片示:右上肺条索状高密度影,心影增大。
口干口腻,舌胖大,苔腻,脉濡数。
听诊:两肺底可闻及明显湿罗音,右肺明显,老师拟方如下:麻黄6g生甘草5g地龙10g紫苏子10g杏桃仁10g瓜蒌皮10g鱼腥草30g 莱菔子30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茯苓20g白芥子10g山萸肉10g体会:此患者为老年男性,病久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涌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痞等症。
老师此次所拟方剂,既有三子养亲汤、又有三拗汤。
三子养亲汤可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拗汤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浙贝母,瓜蒌皮,鱼腥草化痰止咳,山萸肉补肾纳气平喘。
跟师学员:跟师学员:瞿锦芳,女, 44 岁,乏力,遇事后心悸心慌,心有晃动感,颈间 酸痛,眉棱疼痛,有多发性子宫肌瘤史,夜寐不安,面部褐班,舌胖, 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弱。
生黄芪 20g 炙甘草 5g 酸枣仁 20g 丹参 30g 党参 10g 炒当归 10g 柏子仁 10g 浙贝母 15g 白芍 30g茯神 20g 柴胡 10g 山慈菇 20g 合欢皮 30g生牡蛎 30g生姜 3 片大枣 4 颗体会:归脾汤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 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酸枣仁, 茯神养心安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益气 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归脾汤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 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 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 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 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浙 贝母,山慈菇,牡蛎可消肿散结,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 甲状腺结节邵月明,女,63 岁。
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胸闷气短数日,伴失眠,双下肢水肿、乏力。
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茯苓20g猪苓10g芍药20g夜交藤30g白术10g桂枝10g黄芪30g香附10g泽泻20g丹参20g防己10g柴胡10g川芎10g炒枳壳10g体会:此患者水肿,选用了五苓散加味。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 味药组成。
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
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跟师学员:宁瑾瑜,女,34 岁,盆腔炎,白带量多色黄绸,月经正常,左侧少腹部疼痛,病情反复5~6 年,眠佳,纳可,苔薄,脉细柴胡10g 枳实10g 赤白芍10g黄柏10g苍白术10g薏苡仁15g川怀牛膝15g椿根皮30g香附10g 炙甘草5g生山药30g茯苓15g泽泻10g体会:脉证合参,此患者当辩证为祖国医学“腹痛”之范畴。
证属下焦湿热。
此次选用了四妙丸加味。
四妙丸由苍术,牛膝,黄柏(盐炒),薏苡仁,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约得750g,干燥,即得,黄柏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并能抑制真菌。
黄柏有效成分黄柏碱对原发性新月体性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有效。
薏苡仁有效成分薏苡素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怀牛膝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
薏苡仁、怀牛膝有镇痛作用,苍术、薏苡仁有镇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