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 圣诞节B. 春节C. 感恩节D. 万圣节答案:B. 春节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不包括以下哪部?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史记》答案:D. 《史记》3.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是指什么?A. 五种不同的戏剧情节B. 五种不同的戏剧角色C. 五种不同的戏剧音乐D. 五种不同的戏剧道具答案:B. 五种不同的戏剧角色4.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的传统艺术?A. 书法B. 京剧C. 茶艺D. 油画答案:D. 油画5.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包括哪项?A. 指南针B. 火药C. 造纸术D. 所有以上答案:D. 所有以上二、填空题1. 请写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种主要哲学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家、道家、法家2. 中国的春节,也被称为__________。
答案:农历新年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是指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艺术。
答案:文学4. 中国的__________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色彩而闻名。
答案:刺绣5. 中国的__________是一种传统的棋类游戏,有着超过3000年的历史。
答案:围棋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饮茶的行为,还包括了茶道、茶艺、茶宴等多种形式。
茶文化强调的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礼仪、交际和修身养性的活动。
在中国,茶被视为一种社交媒介,通过品茶、赏茶、交流茶艺,人们可以增进友谊、陶冶情操。
2. 描述中国春节的主要习俗。
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主要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通常用红纸写上吉祥的话语,然后贴在门框上,以期带来好运。
放鞭炮则是用来驱邪避凶,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是亲友间互相拜访,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中考语文(完整版)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完整版)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一、初中语文试卷文化常识1.八年级(3)班开展“遵义旅游资源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
(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
不能与示例重复。
)①贵州茅台酒②赤水丹霞地貌③凤冈锌硒茶、循潭翠芽、正安白茶④沙滩文化遗址⑤乌江小三峡⑥娄山关⑦海龙屯军事古堡⑧遵义会议会址答题示例:分类①③理由:按照地区特产分类(2)在小组活动交流会上,语文老师把上述资源的某一项用谜语形式展示了出来,请你写出谜底,并简述你猜出谜底的方法。
谜面:起楼不要木,有人便是仙。
天上两滴雨,残阳铺满天。
(打一遵义旅游景点)(3)老师准备儿童节开展本次主题的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下面是语文小组写的一则通知.请找出三处错误。
通知全班同学:请大家于6月1日下午到学校礼堂参加语文老师开展的活动,望大家做好准备,准时参加。
2018年5月30日八(3)班语文小组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用了比喻的修辞。
C.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不同)D.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有答案)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1.[2019·扬州]汉字是世界上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字。
某学校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说文解字]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金文见形辨义止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走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奔(2)[看图赏字]在“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幅书法作品。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3)[文字应用]学校将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
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①内容上:②格式上:2.[2019·扬州联考]中国的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生活的浓缩。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戏曲,校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参与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走近直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4月28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在瘦西湖上演。
众多观众一起邂逅了这场青春情深的牡丹梦。
伴随着琵琶丝竹之声,盛装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缓缓走向舞台,昆曲特有的吴侬软语将观众带入那个悠远的世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随着蹁跹的水袖,大家的思绪流连在《牡丹亭》至真至情的世界里。
3小时的演出,浓缩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演员们倾其真情的演绎,留给观众的是撼动人心的美,惊艳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不含标点)[推介讲座](2)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昆曲与扬州的渊源,校文学社拟邀请语文组王老师5月16日下午2:00在学校报告厅为七、八年级师生做昆曲知识讲座,小李同学拟写了通知,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修改意见:错误二:,修改意见:[分享体验](3)小李同学想分享走近戏曲的快乐,推荐爸爸妈妈去大剧院观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但爸爸妈妈认为看戏没意思,不如看书。
【精品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B.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C.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南京市钟英中学级语文下学期考试考试题含答案.doc

南京市钟英中学级语文下学期考试考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题) 1.(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4)__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
(8)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10)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11)莫愁前路无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12)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14)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_____。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17)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难度:中等 知识点:诗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⑴辨年龄排座位。
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古诗获报酬。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
凯里市某校八年级学生在开展怎样搜集资料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语文老师明确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
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三则材料,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参与完成活动任务。
(5分)【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
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科。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
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三】:匾额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品的体现。
某同学在探访名胜古迹时搜集到以下建筑物的匾额题字:①贡院唯才是举②孔庙万世师表③岳飞庙还我河山(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分)答: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内容,请你从文化或历史学科知识等角度任选一组建筑物与匾额题字来解说两者之间对应联系。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1)专家呼吁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和国家实验课程,当前国学经典正在走进中小学,走向世界。
(意思对即可,2分)参考示例:①贡院唯才是举: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匾额题字唯才举,即高度概括了贡院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标准。
②孔庙万世师表:孔庙姓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匾额题字万世师表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孔子给后人的榜样和影响。
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语文语言运用及材料探究题训练 共四套

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一【福建省莆田市】三、综合性学习(8分)今年三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
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7.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2分)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探究结论:。
19.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60字左右。
)(4分)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
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你的帖子:读书可以。
【福建省泉州市】4.综合性学习:汉字文化(8分)【材料三】现在汉字听写大赛越来越难,字也越来越偏。
这些电视节目因为有商业化的倾向,它要收视率、要比赛,就不再考虑节目的教育功能。
要参加这个节目的参赛选手是初中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有学习任务,考的字越来越难,这就必然让少数参赛的学生去背字典,成为比赛明星。
而多数的学生更加认为汉字太难、不可企及。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答记者问)【福建省漳州市】4.综合性学习。
(10分)“墨香书法展示”是教育部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之一。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校九年级⑴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二·观点交流】⑶根据设置的情境,完成下面对话。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
“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 D【解析】【分析】D 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级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理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 D【解析】【分析】A.“水落石出”一词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C.“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所以年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天命”应在“花甲”之前,故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试
题及答案
导读: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
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耳顺②垂髫③而立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1分)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2)作古诗获报酬。
汤姆创作一首五言律诗被《南方论刊》登载了,稿费是以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1分)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3)读经书长知识。
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
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2分)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春秋》,《》、《》四本书。
借期为一个月。
此据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1分)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1分)
参考答案:
(1)①④③②(评分意见:全对给1分,否则0分)
(2)贰佰圆(元)或贰佰圆(元)整。
(评分意见:错一字该空为0分。
)
(3)①《论语》《孟子》《大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或:《诗》《书》《礼》《易》)(评分意见:每空0.5分)②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借书人下方要写上“2015年6月16日”(其它答案不给分)。
(评分意见:指出错误0.5分,改正0.5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