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亮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程凯华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
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
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相继写出了《登记》、《三里湾》、《灵泉洞》、《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等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
周扬同志称赵树理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赵树理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实际生活,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塑造农民(包括他们的干部)形象的第一座丰碑。
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还不能确定赵树理小说的全部价位,因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这些题材和形象里有什么新的发现,提供了哪些为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新的东西。
歌德说得好:“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是这样,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象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
……由此看来,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歌德文学语录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8)第一一五页)。
那么,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究竟有哪些新的东西是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呢?解放区涌现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以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为小说题材的。
他笔下的农民大多备受苦难而尚不觉醒。
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发展的农村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左翼作家笔下开始出现了觉醒的反抗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形象,如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多多头,蒋光慈《田野的风》中的王贵才,叶紫《丰收》中的立秋、癫大哥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现代汉语部分1.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2.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3.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4.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5.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6.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7.论词义误用的原因8.缩略词语与新词语9.缩略方式与缩略词的形成10.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11.成语意义的常规与变异(如“道貌岸然")12.成语变用与广告策划(成语变用的正负效应)13.报刊标题中成语的运用14.歇后语与言语幽默15.汉语中新词新语面面观16.汉语中的外来词研究17.青少年口头语的语用分析18.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19.试论汉语广告用语中的同音呼应现象20.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21.词语运用中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22.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的传承与变迁23.怎样对待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24.汉语声调的辨义作用25.《围城》中比喻的运用26.《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27.语法化现象举隅28.普通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语用考察29.量词的运用30.“副+名"结构研究(例如“很男人”、“很中国”等)31.现代汉语句式考察(例如:把字句、被字句、把被共现句、存现句、比较句、连动句、兼语句、由字句等)32.特殊结构和句式考察(例如“将……进行到底”句式考察、“动宾+宾”结构考察、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考察、“A不A,B不B”句式等)33.联合短语的语义分析34.复句关联词语的功能浅析(如:标示复句关系,兼作句子成分,单句中突出某种意义等)35.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36.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37.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38.方言词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以本人所用方言为例)39.××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40.××方言的特殊词汇(如亲属称谓等)调查研究41.××方言中量词研究42.××方言的代词研究43.××方言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44.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45.时髦用语与校园文化46。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作者:于静静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6期摘要:赵树理被称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他长期生活在群众中,对群众思想的变化非常熟悉,尤其是对“五四”来的新文学与传统的农民文化之间的距离有了深切的理解,他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想要打通新文学与农村读者的隔阂,将新文学推进到人民大众中,《李有才板话》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虽然这部小说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完成的作品,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这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
本文通过对《李有才板话》中农民形象的分析,对赵树理成功塑造农民形象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李有才;农民形象;民间《李有才板话》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气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中篇小说。
它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作品采用又说有偿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
在这部小说里,赵树理主要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农民形象。
一、新农民形象赵树理笔下的新农民以李有才、小顺等为代表。
在他们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地热情,赞颂了在追求自由中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
他们除了具有敦厚、善良的美好品质,还敢于与剥削人民的地主作斗争。
李有才虽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饱经风霜,但他仍然不放弃希望,不向恶势力低头。
村西头老槐树底下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气不死”,这是对他,也是对所有新农民性格特点的概括。
他的名字叫“有才”,在小说里他也是一位善于把各种人物、各种现象编成快板的能手,这种歌谣顺口又好记,体现了李有才的机智和聪慧。
还有心直口快的小顺,敢于向老杨(真正的农民干部)说真话,另外还有小元、小保等小字辈的年轻人。
他们都是以农民中的战斗者的姿态出现的,敢于揭穿阎恒元父子一次次的阴谋诡计,暴露了腐败干部剥削农民的丑恶嘴脸。
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

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描写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享有盛誉。
他以生动的情节、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细致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本文将从赵树理农民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学特色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一、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领导对在农村的土地、资产和人口进行全面的改革。
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学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影响。
赵树理作为一位对社会变革敏感的作家,透过故事,反映了当代农民生活的各种问题,如土地改革、合作化、集体化、劳改、移民等等。
他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时期的深层次变革,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潜在素材。
二、文学特色1、真实的生活赵树理非常注重表现生活的真实性。
他通过小说描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将读者引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他让农民和农村成为小说的主角,将他们的习俗、文化、闲话、神话、梦想等等细节化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细节描述,不仅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也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赞颂。
2、细腻的情感描写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被精心地刻画。
他不仅描写了人物之间的爱情、友情、亲情,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为人物塑造了更为生动立体的形象。
3、生动的故事情节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生动,悬念丛生,精彩纷呈。
他通过复杂而紧凑的结构组织,将故事情节加以补充和丰富。
在许多作品中,他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沉浸在故事当中,使人物和情节逐步展开,让人们对生活的际遇更加共情。
三、社会意义赵树理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通过诸如土地改革、集体化等社会变革为主题,探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人类的生存本质,揭示出生产资料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的矛盾,呼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我建构。
同时,他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性,揭示人们之间的贪婪和冲突,呼吁社会公正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最新后改:新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问题 3

目录引言 (1)一、赵树理关注农民问题的源起 (1)(一)生活经历 (1)(二)农民的喜好 (2)二、封建家长制影响下的农民家庭弊病 (2)(一)封建家长制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2)(二)封建家长制对老一辈妇女的影响 (3)(三)封建家长制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4)三、新旧思想对婚姻问题的较量 (5)(一)年轻一代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5)(二)老一辈农民对包办婚姻的维护 (7)(三)官僚主义者对封建传统势力的维护 (8)小结 (9)参考文献 (10)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问题引言农民问题一向以来都深受文学家的关注。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民就开始觉醒,并逐渐有了明显的反抗意识。
在赵树理之前,能够真实、深刻地反映农民的思想、生活问题的作家有鲁迅、矛盾等。
鲁迅“以一个洞明一切的哲学家的目光,以微带忧愁的中年人的感情,冷峻地客观地写他们,在一片灰寒、阴冷、叫人绝望的背景面前显出他们的愚昧和卑微,不幸与挣扎”1而赵树理则站在农民中间,从农民的角度,以一颗诚挚的心,用农民的逻辑思维和农民的语言去展示农民的内心独白,描写农民的生活状况。
赵树理是第一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为我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人物形象。
一、赵树理关注农民问题的源起(一)生活经历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里,他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尝试过农村生活的辛酸苦辣,因为所在的家庭和生长环境的影响,他懂得农民的辛苦,真正尝试过农民艰苦滋味,懂得农村的经济生活,知道农村各阶层的日子都是怎样过的,还熟悉农村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人情等。
当“五四”文学以全新的面貌显赫于世时,他受到“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并满怀热情的接受了它们。
同时又敏感地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打不进农民中去”。
与农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对乡村民间文艺的强烈兴趣,使赵树理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终为之实践的意愿:为了农民,为了让文学“变成为大众的,由由大众的东西”,就决心做一个真正为广大农民所热爱的通俗文学家,因此他走上了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文章适应下层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口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
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前言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
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
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
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
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口头承诺就可以决定下一代的婚姻大事。
虽然也有一些努力传播自由恋爱的思想的人,但很多人,尤其是像二诸葛和三仙姑这样的“老一代”并不接受。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新女性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新女性形象一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好得多。
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洗衣服,马上有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芹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
在众多的青年中,他唯一中意的只有二诸葛家的小二黑。
年轻貌美是小芹的一个基本特点,大胆地反抗、勇敢地追求则是其主要特点,这也是她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在争取自己婚姻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中,小芹是坚定而勇敢的,她不畏惧金旺、兴旺的强势权威,大胆地反抗三仙姑的包办婚姻,强硬的声明: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
[3]她一方面要和老一代人,自己的母亲三仙姑一干人的封建落后分子进行思想斗争,反对他们顽固的干涉青年婚姻以及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包办婚姻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和混进了村政权中的流氓恶霸分子金旺、兴旺一干人进行政治斗争,反对他们阴险、强横的无赖行为,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活动。
面对这些强势力和种种困难,小芹并没有一味地屈服、退让、胆怯,而是据理力争,勇敢地反抗这些不合情的行为,当自己与小二黑的关系被公开之后,小芹也没有沉默,忍受不合理的惩罚,她拉着妇求会主席来找村长,一进门就说: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主席就不说理了。
反映出她的大胆与泼辣。
小芹的顽强的战斗精神,热烈纯贞的恋爱生活,爽朗朴素的性格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记》中的艾艾也与小芹软英一样,努力地争取自己的幸福,只不过她的反抗要比她们俩稍微容易些。
她的反抗包办婚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艾艾已不是同钻进人民政权中来的封建恶霸势力作斗争,也不是和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而是同政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分子,自私自利的封建残余分子以及相当多的老一辈人思想中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斗争。
作品中的艾艾渴望婚姻的自由和幸福,并勇于获取幸福而斗争。
当艾艾去婚姻登记所登记时,办公人员以某种理由拒绝艾艾,艾艾骂民事主任:老顽固!死脑筋!外甥路线![8]骂王助理员:不要真,光要假,多少假的都准了,一对真的要调查![9]这是艾艾对婚姻自主的主张的具体表现。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在 他答复 《邪不压 正》时真 诚表 白:“据我 的经 验 ,土 改 中最 不 容 易 防范 的就 是 流 氓 钻 空 子 ,因为 流
氓 也是穷人 ,其身份很容 易和贫民相混 。在土改时 期 ,忠厚的贫 民,早 在封建压力之下折 了锐气 ,不经
过相当时期鼓励不敢 出头 ;中农顾虑多端 ,往往要抱 一 个时期 的观望态度 。只有 流氓 毫不顾忌 ,只要 眼前
那些气有什么好 处?”县农会 主席 老杨来 了以后 ,他 一 听说老杨是长 工出身 ,便立 刻变 了脸 ,大有不 屑一 顾 的样子。后来 又听说老杨跟村长说话 很 “硬气”,
“自然又恭敬起来 ,把晌午剩 下的面条热 了一热 ,双 手捧 了一碗送给老杨 同志 ”。当老杨把他押给恒元的
地夺 回来后 ,又是他拦住老杨“跪在地上咕咚咕咚磕 了几个头道 :‘你老先 生真是救命恩人呀 !”’这里 “唯
关 键 词 :农 民形 象 ;乡 土 ;描 述
正因为赵树理 的笔一生耕耘与农村 ,所 以他被 誉为“现代 的农 民作家”。这不仅是对他的小说创作 的概括 ,更是对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关注农 民和揭示
农 民问题的肯定 。在赵树理 的笔下成功地塑造了许 多 农 民典 型 ,主要 可 以 分 为 四大 类 :新 农 民形 象 、旧
品 质 。 二 、旧农 民形 象
以(UJ,-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二诸葛 ”,《锻炼 锻炼》中的“小腿疼 ”“吃不饱 ”等形象 为代表 。在他们
的身上或展现农民的落后思想——封建迷信 ,或展 现农 民身上的奸懒 习气等 ,无不 淋漓尽致 ,在此不在 累赘 。
三 、赵 树 理 对 于 农 民的 劣 根 性 暴 露 最 为 成 功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明:为了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我特别提供了这篇稿件!【标题】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作者】徐亮【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新农民形象【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在现代文学里,赵树理以其独有的风格开创了“山药蛋派”作家群,他的作品具有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农民出身的赵树理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特殊的认识。
因而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更鲜明,从而使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的展现和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他最熟悉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特别是在人民政权下翻身农民的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与农民群众结合的创作道路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里。
他在农民的泪水和汗水中泡大,在农民们苦中作乐的丝竹管弦鼓板声中上了民间文艺的最初一课。
青年时代,他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满怀热情的接受了它们。
同时又敏感地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打不进农民中去”。
与农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对乡村民间文艺的强烈兴趣,使赵树理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终为之实践的意愿:为了农民,为了让文学“变成为大众的,由大众的东西”,做个“文摊文学家”[1]。
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关注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农民在时代中前进的步伐。
他亲自参加农村中的各项工作,观察和体验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反应和心态。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农村生活真切的反映。
他自己也说过:“我写的小说,都是我在下乡工作时所碰到的问题。
”[2]赵树理又是一个热爱农民,关心农民,立志为农民写作的农民作家。
他观察事物,描绘生活的视角和出发点,总是从农民的立场出发,与农民取得一致。
最重要的是,赵树理处于土地革命的新时代。
在解放区,他目睹了农民获得翻身的全过程,对农民的命运和农民思想把握有着充分的客观条件。
只有在赵树理的小说里,农民才成为真正的主人公,成为具有历史创造性,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物。
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觉醒和变化以及中国农民的解放、憧憬和欢乐。
赵树理建国前的小说创作,为“五四”新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显示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3】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从《小二黑结婚》以后,到1949 第一次文代会前,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3)、《刘二和和王继圣》(1947)、《邪不压正》(1948),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短篇小说《地板》《孟祥英翻身》(1944)、《福贵》(1946)、《小经理》(1947)、《传家宝》《田寡妇看瓜》(1949)等。
这些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在反奸除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权中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揭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满怀喜悦的歌颂中国农民在挣脱了封建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传统的束缚后,政治经济地位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建国后,作为一个从泥土里滚大的农民作家,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与他长期生活过的农民,没有忘记一个“文摊文学家”的使命。
他不仅深入生活,而且“身入”生活,以农村为家。
他以生活和战斗过的山西农村为根据地,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从1951---1966 年十多年间,他经常回到山西农村生活,从事实际的农村工作,参加了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大跃进”、反“五风”到“四清”等一系列农村运动。
急剧变革的农村生活,给赵树理以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他跟随不断发展的时代前进,写下了一篇篇跳动着生活脉搏,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作品。
其中包括描写与封建残余思想和官僚主义做斗争,获得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短篇小说《登记》(1950),描写农业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赞美农民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求实精神的《套不住的手》(1960)和《实干家潘永福》(1961)等,这些作品不但热情的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敏锐地揭示了大量存在于人民内部和干部队伍中的矛盾。
周扬称赵树理是一位把自己全部创作都贡献给农民群众的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是描写农村的“铁笔”和“圣手”。
二.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一) 建国前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1。
新时代青年形象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代表,他们是农村建立新的政权初期涌现出来的,敢于同旧的传统决裂,不畏强暴,具有崭新精神面貌的青年人。
《小二黑结婚》以小二黑和小芹这一对青年自由恋爱经历波折最后获得胜利的故事,热情的歌颂新政权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为争取婚姻自主所作的英勇斗争,辛辣地批判和讽刺农村中的封建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揭露和鞭挞封建反动势力横行霸道的罪恶,赋予作品以崭新的主题和思想意义。
小二黑和小芹是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热情,纯朴,活泼,乐观,具有斗争的勇气。
小二黑是特等射手,英俊,聪明,识字,在同父亲二诸葛的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时态度坚决,不管二诸葛怎么说收养童养媳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一口咬定“不要”。
尤其面对刘家蛟的两只虎金旺兄弟的打击迫害,他理直气壮地针锋相对,至死不屈。
小芹的貌美伶俐,引起金旺的垂涎,调戏不成,竟设计陷害。
但小芹同母亲三仙姑的风流作风不同,她朴实正派,出淤泥而不染,为争取自由婚姻不受利诱,不畏强暴。
比如她不信那套“前世姻缘由天定”的鬼话,把退职旅长送来的财礼扔了一地,跟母亲闭起来:“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这和小二黑的性格如出一辙。
如小二黑对父亲收养童养媳不认帐,说:“你愿意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他们都强调一个“我”字,不服这种带有愚昧思想的尊长的约束。
尤其,这两位青年人代表着农村中的新生力量,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得到了民主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战胜恶势力,冲破家庭的阻挠,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爱情和婚姻”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崭新的表现。
不仅如此,小说深刻揭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小”的斗争,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事情,而是解放区人民反暴除霸,移风易俗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时代的来临。
“二小”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和他们的胜利,不但为无数青年男女树立了榜样,也改变了“五四”以来爱情小说以悲剧结尾的格局。
2。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老一辈的新农民形象李有才就是这类先进农民的代表人物,在李有才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和智慧才干。
在《李有才板话》中,新型农民形象最为杰出的代表已不是年轻人,而是李有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一代农民。
李有才是一个饱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之苦的贫苦农民。
他只有一间土窑,靠给人放牛,看庄稼为生。
尽管他生活极为贫困,但性格仍然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他常说:“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了不怕饿死小板凳。
”这种痛心话却被他说成了“开心话”。
他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深沉老练。
这里,李有才虽然在年龄上是老农民,但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与小顺、小明等一样,同样是“新的农民”。
小说中阎恒元是恶势力的代表,与之相对立的是以李有才为代表的贫苦农民群众。
李有才一贫如洗,但富有才干,正直顽强,机智乐观,对现实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是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农民骨干,又是一个天才的民间歌手。
他善于运用朴素明快,幽默尖锐的快板,揭露阎恒元及其爪牙的面目和罪恶,表达了贫苦农民的情绪和愿望,影响带动了小顺,小福,小保,小明等一批“小字辈”青年,勇敢而巧妙地和地主阶级进行不解的较量,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斗争经验,在阎家村的村民推翻地主的统治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李有才仿佛大家的“开心果”,是农村娱乐生活中的“丑角艺术家”。
李有才利用他的快板给那些生活寂寞、没有娱乐手段的农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但“小字辈”的人之所以喜欢他的快板,喜欢到他的窑洞中聚会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快板的娱乐功能,更重要的原因是李有才以自己独有的“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唱出了贫苦农民心中欲说而又不敢说心声,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了他们心中的股股怨气。
而在当时所有的政权都把持在地主的手里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农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的反抗方式,让我们来看一看李有才的快板。
如讽刺阎家山模范村的:“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再如讽刺挖苦恶霸地主阎恒元的:“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自从有村长,一当十几年,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版,刻个大名片,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烂。
”还有讽刺变质了的陈小元的:“陈小元,坏得快,当了主任要气派,改了装,挽了戴,坐在庙上不下来,不担水,不割柴,蹄子爪子不想抬,锄个地,也派差,逼着邻居当奴才。
”他的快板在轻松幽默的调子中,表现了对地主阶级的仇恨、轻蔑和反抗。
表面上,他似乎是一个嘻嘻哈哈、口无遮拦之人,但事实上,李有才是村中最有智慧、最冷静而又富有斗争策略的一个人,当听到地主阎恒元的爪牙、村长喜富被撤职的消息时,全村的“小字辈”们只有李有才一人想到了:“光撤了村里的差,放在村里还是个大害,什么时候毁了他才算干净,可不知道县里还办他不办?”在村政权的选举中,他能对小明、小保、小元三人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结合阎家山的情况,提出了最可能获胜的人选。
老谋深算的阎恒元及其走狗们收买了小元,收买了马鸣凤,甚至将党派来的章工作员也摆弄得服服帖帖,但李有才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块垒”,所以他们找机会将他撵出阎家村,撵走了老槐树底第一名能人,也撵走了群众的诸葛亮。
李有才走后的阎家村陷入了“黑暗”之中。
李有才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懂得看准反抗的时机,不会去做无畏的牺牲,能够将强烈的反抗要求与客观的环境结合起来。
他是堪称一名手持“快板”这个文艺武器与地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农民群众的领袖。
3。
不甘示弱勇于反抗的年轻农民有不甘世代为奴,力争掌握自己命运而不惜生命之险逐步走上武装反抗的铁锁;有不忍奴颜,逆来顺受,燃烧着斗争激情的小保,小顺等。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铁锁性格最鲜明。
作品描写了他在革命低潮,高潮几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
他受李如珍经济、政治上的几重压迫,对于不公的世道有过怀疑和不满,心存翻身复仇的愿望。
正当他寻找出路而不得时,遇到了共产党员小常。
党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此后在实际斗争中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
铁锁从一个有自发反抗要求的农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变成自觉的阶级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