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word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文档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十三章内能第 1 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相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缝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发生扩散现象,可是扩散的快慢不相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激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0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 r 〔 r =10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连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连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稍微,能够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资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达。
①做功:做功能够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变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若是机械能〕的互相转变的过程。
②热传达:定义:热传达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达过程中,传达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取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够说“含〞、“有〞热量。
“传达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
2.扩散是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表明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相关。
4.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第2节内能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2.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与温度无关。
3.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量。
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热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存在温度差。
5.温度、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③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水沸腾和晶体熔化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凝固过程)。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它们是等效的。
7.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机械能内能)。
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内能机械能)。
8.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第3节比热容1.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①实验要控制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吸热能力强的物质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升温,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相同的温度下,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③实验也可以控制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温度升高的程度。
温度升高程度低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
2.比热容是一定质量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
单位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4.水的比热容较大,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加热和散热。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课堂笔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024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复习电压的概念,并展示一个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模型,分别连接有小灯泡和电压表。
提问:“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是如何分配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回顾电压的定义,观察电路模型,思考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配情况。
•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复习旧知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教学过程2.1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行为:•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即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演示实验:使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以及电源两端的总电压。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尝试总结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惑。
过程点评:•实验设计合理,数据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规律。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
2.2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行为:•讲解并联电路的特点,即电流有多条路径,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演示实验:使用电压表测量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验证其是否相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验证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与串联电路的规律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过程点评:•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不同规律。
•实验验证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信服度和记忆深度。
3. 板书设计(提纲式)•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导入:复习电压概念,引入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实验:测量各用电器两端及总电压•规律:总电压= 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特点:电流多条路径,各支路电压相等•实验:测量各支路两端电压•规律:各支路电压= 电源电压4.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巩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理解。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一、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分子很小,直径约为10^-10m。
- 扩散现象。
- 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 当r = r_0(r_0约为10^-10m)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 当r< r_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 当r> r_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 当r>10r_0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3. 内能。
-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单位:焦耳(J)。
-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等。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 例如:钻木取火(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瓶塞跳起(通过对外做功的方式减少内能)。
- 热传递。
-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结果: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 热机。
- 定义: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 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 内燃机。
- 工作原理: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 汽油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的效率》

新听课记录课程名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的效率》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热机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源效率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树立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一段关于不同型号汽车燃油消耗量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行驶一段距离,不同汽车的燃油消耗量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1.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对汽车燃油消耗量的差异产生好奇,并尝试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提出可能与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有关。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展示了热机效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热机效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做了良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1. 热机效率的概念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效率的定义,即热机在工作过程中,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通过图示和公式说明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热机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尝试理解热机效率的物理意义,即衡量热机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理解迅速,为后续学习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如燃料的热值、热机的设计、工作状况等。
•通过实例分析,如改进燃烧室结构、提高气缸密封性等措施对热机效率的影响。
1.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每组选取一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汇报讨论结果,提出提高热机效率的建议。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实例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还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1 教师行为•总结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优化热机设计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十三章内能21.分子热运动22.内能33.比热容C4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61.热机62、热机的效率η7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91、两种电荷92、电流和电路103、串联和并联114、电流的测量11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2第十六章电压电阻131.电压(U)13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43.电阻(R)144、变阻器15第十七章欧姆定律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72.欧姆定律183、电阻的测量18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9第十八章电功率211、电能212.电功率(P)22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34.焦耳定律2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261、家庭电路26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27第二十章电与磁283、电磁铁304、电动机305、磁生电3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32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直径大约10-10m演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是密度很大的气体。
过一段时间上下两个瓶子均变成是淡红棕色气体。
液体扩散实验:开使水的下方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溶液。
经过一段时间,界面模糊,最终两种溶液会混合。
固体扩散: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合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看到他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空隙。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铅柱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上学期课堂笔记走进实验室一.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1)基本单位:米 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1 m= 1 06μm; 1m=109nm3.测量工具(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3)测量方法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
刻度尺要正放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1)基本单位:秒 s(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2)常用工具:钟表3. 停表/秒表的使用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六.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上学期课堂笔记走进实验室一.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1)基本单位:米 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 1 m= 1 06μm; 1m=109nm3.测量工具(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3)测量方法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
刻度尺要正放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1)基本单位:秒 s(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2)常用工具:钟表3. 停表/秒表的使用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六.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七、特殊测法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
(测一张纸厚,细丝直径)2.等量代替法:当物体的长度不便直接测量时,想办法将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如硬币的直径、球的直径等。
3.化曲为直:测量某个与被测物体相等的物体量,用以代替对被测物体的直接测量。
如:地图上某条大河的长度,铁路的长度。
海岸线的长度等。
4.化直为曲法: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让此轮在被测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然后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可得曲线路径的长度。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定义: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分类: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3、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参照物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被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若变化,则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若无变化,则是静止的。
3.说明:(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由所选的参照物决定的。
(2)参照物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可选运动的,也可选静止的物体。
(但参照物是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被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4)为研究方便,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5、相对静止:两个物体,选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称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6.找参照物(1)明确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是运动还是静止;(3)分析研究对象以什么为参照物可描述成要求的状态。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运动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
(路程大的就快)(观众)2、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裁判员)二.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即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4.公式变形:v= s/t → t = s/vs = v×t5.单位(1)基本单位:米每秒m/s 或 m·s-1(2)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交通运输中常用)㎞/h 或㎞·h-1(3)换算关系:1 m/s = 3.6 ㎞/h1 ㎞/h = 5/18 m/s ≈ 0.28 m/s6. 15m/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7.速度表可以直接显示出速度。
三. 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说明:a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且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
b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中,V与S、t不成任何比例,但S与t成正比。
(3)图像:2. 变速运动:(1)定义: 快慢不断变化的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 (2)说明:a. 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只能用平均速度粗略表示, 平均速度公式:v= s /t注:s:总路程 t :总时间 v :平均速度b.变速运动中每时每刻的速度与平均速度不同,不同时间间隔、路程间隔平均速度不同。
c.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
四、计算题格式:1.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2.如果相同物理量的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
3.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tt第三节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 s/t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作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很小的坡度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5、交流评估:在研究平均速度时,取的路程不同得到的平均速度一般也不同。
1.典型例题:火车过桥问题:s=火车长+桥长相遇时间:t=s距/(v1+v2)追击时间:t=s距/(v大-v小)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发声的物体。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4.声音可以保存。
二、.声音的传播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 声音的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三.声速1.声速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影响因素(1)介质的种类: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温度相同时,一般V固> V液> V气(2)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人感知声音的途径(1)通过空气传导(2)利用骨传导。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定义:指声音的高(尖细)低(低沉)。
2.频率(1)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及其符号:赫兹,简称赫, Hz。
(4)公式:频率=次数/时间。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做法:控制按压尺子的力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尖细。
方法:控制变量法(2)结论: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高于20 000Hz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6.声音的波形可在示波器上显示。
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大)弱(小)。
2.振幅:振动的幅度。
3.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四.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五.乐器1.分类: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2.打击乐器:(1)例:鼓、锣、编钟等。
(2)以鼓为例:①鼓皮松紧决定音调:鼓皮越紧,音调越高。
②击鼓的力量决定响度:力量越大,响度越大。
3.弦乐器:(1)例:二胡、小提琴、钢琴等。
(2)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高低:弦越短、细、紧,音调越高。
(3)弦的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管乐器:(1)例:长笛、萧等。
(2)空气柱长短影响音调: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六.人耳听到声音应同时具备的条件:1.有声波传入人耳;(1)有声源;(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2.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 ——20000Hz。
3.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第三节声的利用一.声可以传递信息1.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听到的响度。
2. 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2).形成原理:声音的反射。
(3).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4)、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会加强原声。
2.回声定位(1)定义: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应用:①声呐;作用:Ⅰ探测海深;Ⅱ探测鱼群②B超;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二.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应用:(1)用超声波清洗机械;(2)用超声波出去人体内结石;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1.定义:(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乐音: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2.乐音有时能变成噪声,噪声有时也有好处。
二. 声强级1.定义:声音强弱的等级。
2.物理意义: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单位及其符号:分贝 dB。
三.噪声的危害1.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3.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四.控制噪声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2.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传播/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3.表面粗糙的物体和多孔的物体容易吸收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