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作者:加入日期:09-03-26《猫》课堂实录课前老师下座位检查预习情况师: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

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说读。

(教师板书: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

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

(教师板书:说猫、说人、说文)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话题:说猫。

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

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

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那就准备一下,把相应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一下,然后再说,好不好啊?(生认真浏览课文)生1: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作者捉老鼠,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别人抱走了。

师:请坐。

他简单地说了猫的来历,说了猫的特点,还说了一件小事——帮作者捉老鼠,交代了猫的去向。

不就说好了嘛。

当然啦,他说第二只猫还遗漏掉了一些东西,还可以补充的是什么内容?(提问生2)你觉得有补充的东西吗?其他同学怎么说?生3: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师:你读书就比较仔细啦,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这就是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关注的细节的东西。

你还有补充。

(点生4)生4: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师:很好。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补充,咱们说第二只猫的时候就更加的丰满了,是不是?好,下面谁来说第三只猫?生5: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课堂教学实录

怜尔蠢然物,却令我心哀——《猫》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的课要从一封80多年前的信说起。

1925年,郑振铎先生收到了一封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是这样写的:“振铎先生:本期《文学周报》登载大作《猫》一篇,拜读一过,深受启发。

但文中以家庭中所养之三只猫为主要叙写对象,标题若拟作《我家的三只猫》岂不更契文意。

存疑于心,望先生赐教。

”乍一看,郑振铎先生的《猫》这个题目平淡无奇、大而化之,缺少耐人深思的文学味儿,也没有点出写作对象——“三只猫”。

热心读者的这个疑问是否有一定道理呢?同学们,如果你是郑振铎先生,你将如何回应这位热心读者?生1:我觉得这位读者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像我们平时写猫,就要写那只猫的习性、习惯等。

《我家的三只猫》,更为具体。

生2:我也觉得《我家的三只猫》作为标题要好一些,因为这里主要讲的是他们家三只猫从得到到亡失,然后由这三只猫带给他的感受。

师:看来,你们都认同热心读者,是吗?生3:我觉得用“猫”更好,因为作者说的是自己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他就是想以自己最深刻体验的事情来告诉人们,要爱护动物,不要误解。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否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相信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填写表格,初读文本师:正如热心读者所说,本文的确写了家庭三只猫的故事,他们形貌各异、性格迥然、特征鲜明,遭遇的不同给作者带来的内心震撼也不同。

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个学习板块,“找一找•妙眼寻猫”,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的相关信息,找出三只猫的不同之处。

老师将你们按照座位作为分成三个大组,请你们在各自所代表的“猫”的段落里筛选信息。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策略小贴士,“尽量摘用原文中的词语,适度概括”。

找到的同学可以立刻上来填写,余下的同学帮忙矫正。

(约两分钟后,生上台填写表格。

待同学基本填完表格。

)师:表格已经填完,我们来看一下三大组的完成情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猫》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猫》

《猫》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是猫》和猫的照片)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伊能静的《我是猫》,接下来请欣赏一组猫的照片。

……生活中大家都见过猫,有的还养过猫,请说说猫在你心中有着怎样的印象。

生:猫是一个温柔的小动物。

生:猫逮老鼠时很勇敢。

生:我家的猫浑身雪白,颜色很漂亮。

……师:郑振铎先生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猫》去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1、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

2、品读体会作者感情,懂得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

3、理解文章主题。

二、检查预习师:请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

生:作者郑振铎是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生:他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报》。

生:《猫》是郑振铎早期的作品。

生:《猫》反映了作者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师:大家搜集资料很认真,很全面。

请看我总结的资料。

(大屏幕显示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师:下面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请同学们看着屏幕抢答。

……师:注意“怂恿”一词的读音和意思,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看,它是个贬义词。

三、整体感知师:请听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的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显示表格)(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解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郑先生家的三只猫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和个性特征,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下面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只猫,朗读品味这只猫的故事,完成下面句子:“读第只猫,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要求:所填词语应抓住猫的性格特征,并能在文中找到依据。

)(多媒体显示以上内容)例如:读第一只猫,我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

依据:“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用红带或绳子逗它,“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师:“滚来滚去”和“扑”、“抢”的动作,用朴素的语言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抓住细节进行描写,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使小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艺术镜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艺术镜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艺术镜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于是”就发现了文本的密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温兴标读到“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一句,“于是”引发了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第三只猫的罪状怎么就被证实了,证据呢?生:你看,这只花白猫对这对芙蓉鸟,特别关注,特别有“爱心”。

有时甚至跳上桌子,盯着鸟笼,跟着鸟儿打招呼,显然别有用心,动机不纯啊。

生(笑):不仅如此,张婶赶走猫后,这猫又跳上桌子看芙蓉鸟了。

有连续的作案动机,更容易引起怀疑。

生:从案发现场来看,笼板面上都是血。

有打斗的痕迹,可能就是猫的所作所为。

生:还有发现这只猫时,恰好它嘴里吃着什么,可以说证据确凿,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了。

生:还可能这只猫本身不争气,长得不好看,又不活泼。

难免就不招人待见,谁喜欢这样的猫呢?生:丑点不要紧,还不做事。

终日懒惰地伏着,老鼠都不抓,好吃懒做又胖的猫往往会对鸟这类新鲜事物有非分之想。

比如,上次我就发现我们二外的鸽子被一只猫给咬嘴里,咋一看,也还真是一只很胖的猫呢。

气死我了,哼!生笑师:看来,我们(2)班的同学有非常强的侦查能力,从作案动机到作案现场,推断的头头是道。

顺理成章,猫的罪状就这样坐实了,没有任何狡辩的余地了。

所以,作者在写“猫的罪状证实了”这句话前用上了哪个关联词?生(齐声):于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师:你是怎么读这个句子的,特别是“于是”这个词?生:我想读出因果关系。

因为第三只猫的罪行证据,所以罪状就自然而然的证实了。

生:我想读出的是嘲讽的意味。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这只猫是被冤枉的,也就是我们的误解,造成了猫最后的命运。

生:我想读出的是懊悔。

这些猫最后的死亡,都是我们精心策划的闹剧,凶手是我们自己才对。

师:你们有想过怎么避免这个顺理成章、嘲讽、懊悔式的“于是”吗?生:对一些事物少一些主观偏见。

不因简单的外在的美丑,自己的喜恶下定论,这样往往会得罪好人。

生:人性当中应该多一些善良和包容。

生:这只猫也是一条生命,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有必要尊重它。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师:作者家养的三只猫,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它们的结局如何?用原文回答
生:全文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师: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先概括再从文中找句子)
生:第一只猫——酸辛,课文第2段
生:第二只猫——怅然,课文第13、14段(学生齐读这句话,重读“好久”、“不”)
生:我喜欢第二只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看第3段“它在园中乱跑……晒太阳”
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喜欢第一只猫,是因为它也很漂亮,很活泼,看第1段“白雪球似的”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猫的呢?
生: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作者一家人对第一只猫是喜欢的
师:这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
师: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的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吗?谈谈感受。
学生发言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
1 2 3
态度:喜欢更喜欢不喜欢
情感:酸辛怅然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它?
生:冤枉、误解
师:第三只猫得死责任在我,所以第三只猫得亡死,我心里更难受
师:那为什么会造成冤案呢?联系猫的动作以及我对猫的态度思考
生:第17段,“凝望”,本来作者就不怎么喜欢这只猫,所以更会怀疑了
师:如果是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的话,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作者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1段。从一家人对它的关心可以看出一家人对它的重视、喜爱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精选14篇)《猫》第一课时篇1一、导入(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师):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猫?(生):猫很调皮、贪吃、小猫很可爱。

(生):我奶奶家有一只猫很贪吃。

有一次吃饭,爬进我奶奶家的锅里了。

(生):猫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令人讨厌。

有一次,把家里东西都偷吃光了。

(师):猫有时候贪吃、调皮,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字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我想你学了课文,一定会喜欢猫的。

二、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字词,我们一起把这课的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得整齐、响亮。

那课文你会读吗?自己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给课文分段。

学生汇报。

三、教学第一段(师):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一)了解大猫性格古怪(生):我读懂了猫很老实。

/有时候猫很贪玩。

/猫捉老鼠时很尽职。

/猫很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猫很胆小,又很勇猛。

(加粗字为教师板书)(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把猫的性格全找出来了。

老师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动脑筋,把句子读好,读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个别读。

结合教师、优秀学生范读,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好、读美句子。

(师):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生):每一行中的两种性格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性格联系起来的。

(说它……的确……可是……)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学生练说。

(二)品词品句,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师):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教学难点:1.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生:四只猫,写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进行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 ”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的猫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只猫,我从文章第3段的“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看出,它是一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猫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我从第1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看出,它也是一只很漂亮,很活泼的猫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二只猫,从文章第3段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能干的猫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从文章第1段的“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看出,它非常的活泼、顽皮生: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黑猫,从文章第29段“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可以看出它身手非常敏捷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集中谈到了前面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还有的同学谈到了那只作为凶手的黑猫,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猫呢?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它既不好看,又不活泼,更谈不上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谁会喜欢这样一只猫?师:同学们既谈到了自己喜欢的猫,又说了自己喜欢的理由,就连不喜欢理由也很具体,大家谈得很全面,很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作者一家人对第一只猫是喜欢的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从文章第1段比如“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和“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可以看出一家人对它的重视、喜爱师:那第二只猫呢?家人对它的态度如何?生:更喜欢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从文章第3段“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忙乱地在寻找”中可以看出来师:那第三只猫呢?生:不喜欢从文章第15段可以看出来生: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都不加注意,所以家人对第三只猫是不喜欢的师:作者家养的三只猫,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它们的结局如何?用原文回答生:全文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师:“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先概括再从文中找句子)生:第一只猫——酸辛,课文第2段生:第二只猫——怅然,课文第13、14段(学生齐读这句话,重读“好久”、“不”)生:第三只猫——伤心,课文第30段生:第三只猫——内疚,因为作者打了猫,良心受到谴责(学生齐读最后五段)师:哪句话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生:第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愧疚、自责(重读“永不”,读得果断,齐读)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结局的态度无比歉疚,因为冤屈了这只不会辩诉的动物,平时不曾关爱过它,与它沟通太少刚才大家也谈到自己对第三只猫的看法是不喜欢,因为它外形丑陋、性格忧郁、生性懒惰,似乎是一家人对它也不大喜欢的主要原因,难道这种结果仅仅是由于第三只猫的性格造成的吗?生:不是它自己还有其他人吗?师:咱们暂且撇开这只猫,看看大家都喜欢的前两只猫,它们真的“幸福”吗?!众生惊愕!师: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这两只猫在作者家中的地位如何?生:“小侣”、“亲爱的同伴”,难道这样还不幸福吗?师:未必,在与它们生活的过程中,作者一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到这两只猫呢?生:第一只猫“我坐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二只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生:它们不是很快乐吗?师:请注意它们出现的时间,是我们娱乐的时间,而其他时间我们是否会关注到它,这是个未知数生:它是我们娱乐的工具师:你的用词很残酷但很准确,它们也是生命却在充当人类的玩偶生:不会吧,我们也非常关心它呀!第一只猫“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三妹想着种种办法逗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生:是呀,一家人那么关心它,它肯定很幸福师:三妹替它买铜铃的目的是要挂在它的颈下,目的是什么?生:丁丁当当的响,让我们开心生:是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开心生:丁丁当当猫也应该很开心师:或许它也很开心,我们不是它,真的不能代它体会第一只猫最后病死了,我们全家确实很伤心,可这个生命逝去后我们是否一直在怀念它而不能自拔?生:没有吧隔了几天,我们又抱了第二只猫回来,全家很快又被它吸引去了师:你们对课文研究得很仔细,这时还有丧失第一只猫的伤痛吗?没有了!生:死去还有替代者师:第二只猫更加活泼可爱带给我们的欢乐也更多,当它亡失后,我们一家人表现又如何?生:愤恨、诅骂那个夺去我们所爱东西的人师:因为它再也不能带给我们快乐了,那这种伤心又维持了多久呢?生:好久师:是很长时间,但“第三只猫还是在这年的冬天来到了我家”生:丢了就丢了呀!师:对,它们在活着时是我们娱乐的工具,丢了大家可以了无牵挂,死去可以有替代者,它们幸福吗?生:未必呀!师:那么第三只猫的命运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吗?生:噢——,原来它们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养它的人呀!师:对,人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可以决定一个生命的命运,这就是弱小生命的悲剧!《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大家认为郑振铎先生想通过这三只猫的遭遇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生:关注弱小的生命,好好对待它们师:大家总结得很准确!我们也注意到第三只猫无论外表、性格还是能力都无法与前面两只相提并论,在它悲楚的“咪呜”的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跳读17-34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给大家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思考生:我是冤枉的!生:真正的凶手是那只黑猫,“嘴里衔着一只黄鸟”生:我没有咬死芙蓉鸟,我“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因为我想和它交朋友生:你老婆血口喷猫“留心猫,它会吃鸟呢”,“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小心了”,都是无端猜测生:我“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动动嘴招谁了!生:张婶你为什么不为我辩护?老实人要帮老实人呀!生:我长相不帅,性格懒惰可我不是坏猫,就凭这些你们就把我送上西天,天理何在!生:主人,你就是再难过,再写上一篇悼《猫》,也无法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师:就像大家所说所想,一篇文章永远不能和一个生命划等号,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所以第三只猫的亡死,“我”心里更难受,这种心情作者用了五个小节文字进行详细描述,请大家齐读30-34节,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师:第三只猫的冤死与作者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其他人就没有责任吗?生:有,妻子和张婶,如果没有两人在旁边添油加醋我也不会贸然断定第三只猫的罪状师: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师:妻子与张婶也有责任,那么她们对于自己的过失有没有像作者这样进行深刻的反省生:好像没有师: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勇于进行自我反省师:大家用词很准确,他是一个勇于自责、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们所接触过的作家中大家发现还有哪位与他很相像?生:鲁迅,《风筝》中的鲁迅,因为年轻时踏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一直念念不忘并勇于反省自己的武断和专横师:对,大家可以从这一代作家研究中发现:他们都勇于自责,敢于承担并能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到一直被这个社会所忽略的小人物,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探索拯救国民灵魂的方法,把这种人文关怀写入作品并投放到社会现实中,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读一颗颗充满爱的灵魂师:对于对文中的“我”、猫、妻、周家丫头,你想说点什么,请用下列句式尽情发挥“对于,我想说:”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生: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生: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生:对于周家丫头我想说:人不能太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不是你的冷漠,第二只猫也不会走失,你也会有需要帮助的一天师:大家都说得非常感人动情,看得出大家已经深深体会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不仅再次认识了三只性格各异的小猫,更体会到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更让我们真切地走近郑振铎先生,感受了他敢于解剖自己,勇于自责的勇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郑振铎敢于把自己人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点让老师特别佩服,或许他做得还不够,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希望这根人文关怀的接力棒能一代代不断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猫》(郑振铎)课堂教学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猫》(郑振铎)课堂教学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猫》(郑振铎)课堂教学实录优质课一等奖一、图片导入: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边展示图片边描述)草地翻滚的猫,含情脉脉的猫,钻到花瓶的猫,攀爬高树的猫,与花蜜语的猫,性情忧郁的猫。

大家喜欢猫吗?生:喜欢。

师:你知道猫怎么叫吗?拿出手,做个动作,模仿一下好吗?生:喵……(生模仿猫叫,笑)师:模仿得像极了。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家,也曾经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猫》(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95 页。

二、速读,知猫故事师:在同学们读课文之前,先来读准下面这些字:一生读: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师:这位同学发音准,读很正确,是这节课第一个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吧!(生鼓掌)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出示的这几个问题,速度课文。

读完后,你能用第一人称讲述一下这三只猫的故事吗?(大屏幕出示:——速读,知猫故事作者一共养了三只猫,他们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发现班里的同学读书习惯非常好,边读边标注、勾画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问题。

)师:谁能用第一人称介绍这三只猫的故事吗?(猫的自述表演,给学生戴上老师制作的猫头饰)生一表演:喵,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生二:喵,我是郑家养的第二只猫。

我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穿着黄色的毛茸大衣,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我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我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1段。从一家人对它的关心可以看出一家人对它的重视、喜爱
师:那第二只猫呢?家人对它的态度如何?
生:更喜欢。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文章第3段,“一天问个好几遍”“忙乱的寻找”中可以看出来
师:那第三只猫呢?
生:不喜欢。从文章第15段可以看出来
生: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也不加注意,所以家人对第三只猫是不喜欢的
师:作者家养的三只猫,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它们的结局如何?用原文回答
生:全文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师: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先概括再从文中找句子)
生:第一只猫——酸辛,课文第2段
生:第二只猫——怅然,课文第13、14段(学生齐读这句话,重读“好久”、“不”)
生:我喜欢第二只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看第3段“它在园中乱跑……晒太阳”
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喜欢第一只猫,是因为它也很漂亮,很活泼,看第1段“白雪球似的”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猫的呢?
生: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作者一家人对第一只猫是喜欢的
郑振铎《猫物,可以逗人开心,所以很多人家都养它,但是它的亡失却给人带来忧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2、三次猫中,作者详细写了养第三只猫的过程,在这三只猫中,你最喜欢哪只,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理由。以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是因为,看。”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也了解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有了很多的收获,生活中同情弱者,同情生活中的“可怜猫”。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它?
生:冤枉、误解
师:第三只猫得死责任在我,所以第三只猫得亡死,我心里更难受
师:那为什么会造成冤案呢?联系猫的动作以及我对猫的态度思考
生:第17段,“凝望”,本来作者就不怎么喜欢这只猫,所以更会怀疑了
师:如果是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的话,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作者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
生:第三只猫——伤心,课文第30段
生:第三只猫——内疚,因为作者打了猫,良心受到谴责(学生齐读最后五段)
师:哪句话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生:第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愧疚、自责(重读“永不”,读得果断,齐读)
师:为什么对第三只猫的亡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生:饿死、冻死、打死、病死、搏斗而死、忧郁而死……
师:这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
师: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的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吗?谈谈感受。
学生发言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
1 2 3
态度:喜欢更喜欢不喜欢
情感:酸辛怅然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
分析:猫所处的位置相对于人而言,它是弱者。由于我的偏见,猫的弱小,所以造成了冤案,造成冤案的主要责任在我,那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生:不要妄下定论,要经过思考
不要有偏见,要用平等的眼光
要善待动物
师总结: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