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中医院骨伤科文献整理及应用Microsoft-Word-文档详解

合集下载

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

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

骨伤科疾病一、颈椎病(一)、临床表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1、颈型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

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3、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5、交感型颈椎病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及咽部异物感等。

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一、引言在骨科临床中,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二、中成药的分类1.骨科病症类别- 骨折类- 骨质疏松类- 骨关节炎类- 软组织损伤类2.中成药名称和成分- 伤骨止痛丸(川芎、红花、天麻、桑枝)- 乌骨腾软胶囊(乌骨腾)- 矿脉舒胶囊(矿脉舒)- 通络活血颗粒(红花、当归、独活)- 骨伤灵胶囊(白花蛇舌草、红花)三、中成药的应用1.骨折类疾病- 骨折后的骨折愈合- 骨折后的炎症缓解2.骨质疏松类疾病- 骨质疏松的防治- 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治疗3.骨关节炎类疾病- 疼痛缓解- 关节功能改善4.软组织损伤类疾病- 肌肉劳损的治疗- 腱鞘炎的缓解四、中成药的疗效评估1.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研究数据对中成药的疗效进行评估2.安全性评估- 中成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中成药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临床试验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药研发法:- 指导和规范新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审评工作,保证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药品管理法:- 对药品的研制、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进行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药品使用权益。

七、结论中成药在骨科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使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数据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 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正骨、固定、中药内服外敷- 效果:加速愈合,减少并发症
-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敷- 效果: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实践经验总结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未来展望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与潜力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创新与突破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创新与突破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新方法、新技术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多学科协作与融合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中药治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使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杜仲、川断、当归等,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
颈椎病:使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杜仲、川断、当归等,改善颈椎功能
关节炎:使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羌活、独活、川芎等,缓解疼痛和炎症
骨折:使用接骨药,如续断、骨碎补等,促进骨折愈合
针灸治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针灸治疗效果:对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骨科疾病有显著疗效
针灸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式
针灸治疗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治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推拿治疗的原理:通过手法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骨伤科学演示文稿

中医骨伤科学演示文稿
中医骨伤科学演示文稿
第1页,共54页。
中医骨伤科学
第2页,共54页。
上篇 总论
• 第一章 发展简史
• 一、中医骨伤科学的慨念
•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组织伤病的科学(防治人体损伤的学科)。
• 二、结合体育系卫生方向(体卫)的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情况:
•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骨伤科的知识,对中、小学校学生的运动创伤有能熟练处理的能力。(动手、
•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
• 损伤可分为:外损:皮肉筋骨。内伤:气血、经络、脏腑、津液。
• 关系:皮肉、筋骨 气血
气滞血瘀

外损 内伤: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脏腑不和
• 一、气血与损伤的关系:
• 气与血的慨念:“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损伤后,内、外出血 血液的丧失
一、全身情况
轻微损伤一般无全身症状。①较重损伤往往伴有神疲纳呆、夜寐不安、便秘、形体消瘦。②如积瘀化热,常有口渴、口苦、便秘、 尿赤、烦躁不安等表现;③如严重损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小腿肌间隔综合症、脂肪栓塞等则可出现面色苍白、肢体 厥冷、冷汗淋漓、口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微细或消失、烦躁、神志淡漠等休克现象。
实践能力)

2、掌握上篇及下篇的慨论(治则)及重要的各论。
• 3、掌握、了解各论的知识小点。
• 三、本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广,难点所在,力求学生有全新的学习兴趣。
• 1、中医方面:《医古文》、《内经》、《中医学基础》、《温病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推拿学》、《针灸学》。
加病人的痛苦和加重损伤。手捏断端之感受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骨伤科疾病应用中医外治的效果较佳,中医熏洗疗法是其中特色治疗方法。

因此,本文特对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对为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热罨法三种方法在骨伤科的应用进行总结,中医熏洗疗法在临床后续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标签:中医熏洗疗法;骨伤科;中医外治中医熏洗疗法是根据中医处方将中草药用水煎煮沸开后,先用蒸汽熏疗,然后用药液淋洗及浸浴全身或局部,导致治疗与预防目的。

中医熏洗疗法是通过热力将药力经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进气血流畅、脉络调和、疏通腠理之效,进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1]。

骨伤科治疗领域中有大量文献资料与经验方剂记载中医熏洗疗法治疗,是中医骨伤外科的特殊疗法,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尤其在骨伤科疾病熏洗方法方面更是推陈出新,获得较高的成就。

1 熏洗疗法分类中医熏洗疗法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热罨法等方法。

全身熏洗疗法的药物用量较多,是将中藥煎汤后倒入浴盆中进行全身浸浴,或是将药汤倒入木盆或木桶内,于木桶内放置木凳,用毯子或布単将上面开口盖住,待药汤不烫时进入,全身浸入药汤内,以出汗为度。

全身熏洗结束后需用全身浴巾包裹,卧床休息,消汗后在换穿衣服。

局部熏洗法包括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四类[2]。

手熏洗法是根据病症选取处方,根据处方煎药,乘热倒入盆内,将手臂放于盆口处,上覆盖布単,避免热力外泄影响治疗效果,待药液不烫手时,将患手放入药液中进行洗浴。

熏洗完毕用干毛巾擦干并避风。

足熏洗法将煎好药汤乘热木桶中,桶内放一小木凳高于药汤面。

患者坐于椅子上,将患足放于小木凳上,用布单盖住腿部与桶口进行熏疗,药汤不烫足时,将小木凳取出,患足放于药汤中进行泡洗。

熏洗完毕用干毛巾擦干并避风。

眼熏洗疗法是将煎好药液放入脸盆内,患者取坐位,将脸盆放于前方,向前弯腰将面向药汤,紧闭双眼,用布单盖住脸盆进行熏洗,用毛巾擦干双眼,闭目休息十分钟作用。

骨科病人中医特色护理的应用

骨科病人中医特色护理的应用

指南
学时(分)要求 副主任护师:每两年的Ⅰ类学分中,中医护
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主 管护师:每年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
少于6学分。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
内少于100学时。
精品
指南
学时分配:
中医理论知识培训:15学时 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培训:15学时 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和护理记录书写培训:
精品
中医病情描述用语:
神志 形态 面容表情 寒热 出汗 皮肤颜色 水肿 头痛
胸胁 脘腹 腰背 肢体 呼吸 咳嗽与痰 大便 小便 饮食
精品
护理评估有以下主要内容:
神志:评估神志状态。如清楚、模糊、 昏迷、烦躁、恍惚等。
面色:如常色、红润、潮红、苍白、青紫、 萎黄、晦暗等。
如平稳、气粗、气短、哮、喘。
精品
咳 嗽:包括有痰无痰、咳嗽性质、痰质、色、 痰量。如顿咳、阵咳、干咳、咳声重 浊、咳声无力、痰黄黏稠
嗅气味:口气和各种分泌物的异味
呕 吐:呕吐物的量、色、味、质,呕吐的性 质、方式等
精品
寒热:包括寒热轻重、出现时间和特点。如 恶寒、畏寒、寒战、低热、壮热、五 心烦热、潮热、寒热往来
精品
二、中医特色护理内容
辨证施护 生活起居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给药护理 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精品
(一)辨证施护
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
人症状、体征及病史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辨明病机、病位、判断为何种“证候”,
而后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护理原则和方法,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精品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
(二)配备要求
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指毕业于中 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 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 小时)的护士,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 上。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中药熏洗疗法为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尤其在骨伤科方面骨,活血通络祛瘀,健脾祛湿化痰治法。

中药应用广泛, 历史可追述较长。

从《五十二病方》开始记载到《医宗金鉴》的理论提升,临床应用推广,再到近现代的发展, 充分发挥了中药熏洗的巨大作用,表现在简便、有效、副作用小、易于推广等方面。

本文结合中医药物熏洗疗法的主要类别,对中药熏洗方在骨伤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疗效,为进一步提升骨伤科患者疗效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医熏洗疗法;骨伤科;临床应用中医药物熏洗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对患者受伤部位的皮肤用熏蒸、再进行冲洗、浸泡等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手段。

《黄帝内经》中就有“淋洗”、“淋浴”、“淋拓”等记载,例如《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成书于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也有“凡肿是血伤,用热药水泡洗”的记载。

《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下面就这一治疗手段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1中医药物熏洗疗法的主要类别熏洗疗法的分类:熏洗法可分为局部熏洗法、全身熏洗法及热罨法。

1.1局部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手熏洗法,根据病症先选定用药处方,将煎好的药物乘热倾入脸盆,患者先把手臂搁于盆口上,上覆布单不使热气外泄。

待药液不烫手时,把患手浸于药液中洗浴。

熏洗完毕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避风。

第二、足熏洗法,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倾入木桶或铁桶中,桶内置1只小木凳,略高出药汤面。

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搁在桶内小木凳上,用布单将桶口及腿盖严,进行熏疗。

待药汤不烫足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没于药汤中泡洗。

熏洗完毕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处皮肤,注意避风。

第三、眼熏洗法,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倾入脸盆,患者取端坐姿势,向前微微弯腰,面向药汤,两眼紧闭,然后用布单将脸盆口盖严。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中医熏洗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3%);观察组患者术后24h、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熏洗疗法;骨伤科;临床应用外伤疾病属于骨伤科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肢体受到创伤后常常疼痛难忍,不能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性锻炼,严重者还会引发关节功能障碍[1]。

当前,中医熏洗疗法在我国中医理论研究指导下,根据患者骨伤病症选择适合的中草药对其皮肤予以熏洗。

该种方法通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中药熏洗对骨科疾病治疗效果显著[2]。

为此,本文将对中医熏洗疗法在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48例,使用常规治疗法,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3.97±10.71)岁;观察组48例,使用中医熏洗疗法,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4.01±10.97)岁。

上述患者均通过X 光片等诊断方式予以确诊,其中19例软组织损伤、24例闭合性骨折、13例关节僵硬、42例脱位。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没有合并消化道溃疡关节炎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天75mg;对于存在合并消化道溃疡炎症患者口服罗非昔布片,每天25mg;对于骨折患者则实施固定手术复位治疗;而软组织损伤患者应先为其止血,然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内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0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562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

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

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

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

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

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内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

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内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颈椎病辨证论治研究1、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

(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葛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汤治疗;(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杨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

3冯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陈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姜l0克,陈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l~3个疗程。

总有效率87.69%。

专病专方研究1.高飞等以葛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葛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姜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

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

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内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内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2.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

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3.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

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

4.陈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1 13例,并与单纯内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

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

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内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5.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

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6、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

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

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

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

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

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

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

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

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则。

[郑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

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

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

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