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30)-《绝句》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句赏析等方面,对《绝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生于唐代贞元四年(712年),逝世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57年)。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作家,经历了盛世的兴衰,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饱受贫困之苦,多次辗转于各地,时常在逃亡中写下他的诗歌,抒发着内心的哀愁和对社会的忧患。
《绝句》的主题《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思考,杜甫试图唤起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艺术特点1. 凝练的语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字字数相等,使整首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
2. 抒发真情:杜甫以真实的感情表达诗中的主题,借助短小而深刻的语句,传递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3. 借景抒发:杜甫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体现他内心的情感。
《绝句》中,他以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河水,表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常。
诗句赏析1. "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世界的壮丽景色的震撼。
这句诗字体雄浑有力,通过"登高"二字,体现了作者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2. "心随材亦复然"——这句诗中的"心随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心灵的困扰。
"亦复然"则暗示了无奈和痛苦的现实。
3. "日落馀辉起烟波"——这句诗通过对夕阳余晖和起伏的烟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社会动荡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种对景物的感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5篇)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绝句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5篇)绝句原文、翻译、赏析1煎盐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注释灶户: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
每户熬得的盐须向官府缴纳,折合充赋税。
低草房:灶户居处。
注释①灶户: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
每户熬得的盐须向官府缴纳,折合充赋税。
②低草房:灶户居处。
赏析这首诗所写的是烧盐工人的生活和劳动的惨状。
诗人自己曾从事过烧盐的劳动。
入清以后,诗人居于海滨,多与烧盐工人相往来,目睹了他们的悲惨生活,也深深了解官吏与盐商对工人的重利盘剥,因此对烧盐工人诗人给予深切的同情。
此诗只是截取了灶户煎盐的一个场景,来反映他们悲惨的境遇。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煎盐工人的工作条件,由此烘托出工人的艰苦处境:六月酷暑,在低矮的草房劳作在烈火旁。
海滨的人民生活极为艰苦,很多煎盐工人一生都从事着这样艰辛的劳动,诗人特地选取了“白头灶户”,暗喻了工人一生的艰辛。
后二句是对工人艰苦劳动的渲染:六月当暑,烈日炎炎,但对煎盐工人来说也是“乘凉”了,反衬出工人在烈火旁的煎熬。
在写法上,此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词语平淡无华,但在质朴的现实描写中隐含着作者的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吴嘉纪诗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盐民苦难生活的诗。
诗人家住东淘,地处海滨,因家境贫苦,青少年时曾在盐场劳动,以后同下层人民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首反映盐民疾苦的诗尤为真实动人。
前两句诗直接描述了灶户生活的艰辛。
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阳的曝晒下,本已闷热得令人窒息,但灶户们此时却不得不守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取盐,劳累不息,大汗淋漓。
这种非人的生活条件连年轻力壮者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这位盐民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哩。
末句诗中,诗人又透过一层去写,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户劳动生活的苦难辛酸。
盛夏之时,常人都到阴凉处避暑,而这位年迈的盐民却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备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对于他来说,居然算是“乘凉”了。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季太阳落入较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和雌鸟常接对生活。
杜甫《绝句》配图
古诗译文:
秀丽江山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鸳鸯睡在暖暖的沙子上。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秀丽春光所作。
首句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喣、万物欣荣的特
点。
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后两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绚丽之感。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广为流传,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价值。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绝句》是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它通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传达出了深刻的情感和意义,这也是小学生必学的古诗之一。
一、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涉及广泛,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学风格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在现代汉语文学中仍然广受欢迎。
二、《绝句》的理解和赏析1. 题目来源《绝句》这首诗的题目来源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滁州西涧》,其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句子,杜甫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绝句》。
2. 诗歌分析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四行的诗歌,主要通过对凋零和消逝的事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中,杜甫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表面上是对一幅美丽的景象的描绘,但在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哲理和情感。
在第一句中,“黄鹂鸣翠柳”是对春天的描绘,但表现出的是生命力的旺盛与美好。
而“白鹭上青天”则是对大自然的歌颂,表现出自由的飞翔和美妙的舞姿。
第二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则是在描述北方的美景和一种雪的洁白之美。
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表现了一种远行和远航的决心和勇气。
这些景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杜甫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3.古诗的含义杜甫的《绝句》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自由和追求美好,只有在努力追寻和坚定信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验和感悟人生的真谛。
最后,作为小学生,学习杜甫的《绝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世界。
《绝句》原文注释及简析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
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杜甫《绝句》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绝句》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绝句杜甫〔唐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丽,春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
泥土已经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二: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可人,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芬芳。
燕子衔着湿润的泥土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绝句》赏析

《绝句》赏析《绝句》赏析《绝句》赏析1br />《绝句》赏析2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
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
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
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
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
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
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
“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
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
小学古诗:《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绝句》原文译文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扩展阅读: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0 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30)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今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 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