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DOC 22页)

合集下载

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制作竞赛方案

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制作竞赛方案

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制作”竞赛方案第一部分竞赛规程一、竞赛名称机器人制作。

二、竞赛目的通过竞赛,考察高职院校在机械结构技术、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成果。

普及机器人技术、展示高职院校在机器人项目的制作、控制与应用等领域的风采。

激发学生对机构组装、控制原理、传感器、编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次竞赛提倡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完成各功能模块的搭建。

培养队员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以及计算机控制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竞赛方式和内容(一)竞赛方式竞赛采取团体竞赛方式,每支参赛队由2名选手组成,选手须为2014年同校在籍学生,其中队长1名,性别和年级不限。

(二)竞赛内容§1、机器人及参赛队伍相关信息机器人应该安装有便于裁判操作的启动与停止按钮。

每一个比赛队伍中,只允许有一台机器人报名参赛。

应明确每台参赛机器人的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

机器人命名:每台机器人必须取名,并粘贴于机器人身上,用于报名、登记、标示、识别。

姓名长度不超过5个汉字,2个字母/数字算一个汉字。

外形尺寸:尺寸形状要适应比赛场地,其水平面投影的尺寸小于200mm×300mm。

传感器:在不违反规则和规范的情况下,不限制机器人传感器的类型和数量。

动力:请在每组比赛点名前为机器人充好蓄电池。

点名检录后,不得充电。

其他: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不得损坏场地、景点与环境。

§2、场地、路线、环境§2.1场地比赛场地约为2.4m×4.8m,采用背胶亚膜绿色喷绘,场地上引导线为黑色电工胶布黏贴。

场地线路有宽度约20mm的黑色引导线,用以引导机器人。

整个场地参考2014年驾驶员考试科目二的路线图设置,具体场地路线图如附图所示分为起止区、半坡起步区、侧方停车区、直角转弯及S转弯区、倒车入库区共五个部分组成。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22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22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高职组机器人项目规程细则主办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承办单位: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一、赛项名称机器人技术应用主题:智能工厂二、赛项指导思想机器人项目方案将紧紧围绕大赛指导思想——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展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引领相关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展示和考察选手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吸引企业(用人部门)参与,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而展开。

赛项综合了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物联网等专业技术,与机器人应用与推广需要有相应的使用和维护维修人才的需求相吻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建设,进而为提高我国机器人应用水平作贡献。

通过机器人大赛,可以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创新、展示能力、交流经验、竞技角逐的大平台;同时也为专业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展示高职风采提供一个良好的楔机。

三、竞赛目的设计本方案的目的,寄希望于通过技能大赛,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探索培养企业需要的机器人使用、维护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途径、新方法。

本方案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手段,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运用物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实现的智慧工厂模式,提炼竞赛内容;按照技术应用要求和策略选择(反映动手能力和体现创新意识)的实际过程编排竞赛过程;检阅参赛队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高职院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物化竞赛结果,提高竞赛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增强观赏性和扩大宣传效应。

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尤其是自主识别、自主决策技术)及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的普及。

四、竞赛方式采取团体比赛形式,每个高职院校选派1~2支代表队,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设场上队长一名)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

模拟智能工厂的工作过程,由2台机器人相互配合实现比赛任务。

五、比赛内容与规则(一)、比赛场地图1 场地立体效果图图2 场地俯视图本场地模拟了一个智能工厂的布局。

“机器人”项目竞赛方案

“机器人”项目竞赛方案

“机器人”项目竞赛方案(初稿)第一部分竞赛规程一、竞赛项目名称机器人二、竞赛目的通过此项目竞赛,展示高职院校在单片机领域,自动控制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普及机器人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应用电子类,自动化类以及计算机控制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竞赛方式与内容(一)竞赛方式竞赛采取团队竞赛方式,每个参赛队由4名在校专科学生组成,男女不限,指定其中1名为队长。

(二)竞赛内容全部竞赛任务在竞赛现场完成,包括机器人的装配、调试、运行、记录,以及技术文件编写等内容。

参赛队根据给定竞赛任务,按照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竞赛题目要求,预先进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工作,比赛当天根据实际比赛场地,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机器人进行适应性调整和装配工作。

调试工作完成后,参赛队依次在比赛场地上运行本队机器人,使其完成赛题规定的动作,并编写所设计机器人的报告文件。

(三)竞赛成果各参赛队根据赛题独立设计能够完成比赛任务的机器人,竞赛结束后提交机器人实机及参赛队电子文档,包括:1.机器人作品的设计方案;2.机器人完成任务的主要程序、流程等;3.机器人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4.比赛过程总结与分析等。

四、竞赛规则1.每个参赛队仅限一台自主机器人去完成任务,必须使用教学中所学的单片机作为机器人控制器,机器人身上要有明显的本队标志;2.可以采用机器人套件作为基础平台,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开发,也可以是学校完全自制机器人;3.竞赛用的软件、计算机等由组委会提供,参赛队不得使用自带软件和仪器;4.参赛队按照参赛时段进入比赛场地,自行决定选手分工、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利用现场提供的所有条件,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竞赛任务;5.比赛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参赛队组装、编程和调试机器人系统;第二阶段,根据比赛抽签次序,完成比赛任务;6.比赛在二天内完成,竞赛过程中,食品和饮水由赛场统一提供,选手休息、饮食或如厕时间都计算在比赛时间内;7.比赛第一天为第一阶段,用以组装、编程和调试机器人系统。

第十六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规程

第十六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规程

第十六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规程一、赛项名称赛项名称: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组别:高职组(教师赛)赛项归属产业:装备制造大类二、竞赛目的本赛项对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新技术发展需求,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P1C控制技术、虚拟调试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和离线编程技术、ME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

通过竞赛,一方面培养老师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综合实践技能,更好的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岗课赛融通,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检验和展示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产业新技术转化为竞赛设备和竞赛资源,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开展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为山东省“机器换人''培养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山东省制造强省战略。

三、竞赛内容本赛项主要覆盖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生产应用类企业中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安装调试、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等岗位,主要考察选手的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控系统、机器视觉等智能装备的操作编程能力,以机器人为主要作业单元的系统集成能力,以及虚拟调试软件、MES系统的应用能力。

本赛项采用团体比赛方式,每支队2名选手在5小时内,以现场操作的方式,根据赛场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赛项任务书,完成任务书要求的内容。

具体的竞赛内容和成绩占比如下:(一)机器人系统方案设计和仿真调试(40%)1系统方案设计和仿真调试(30%)(D系统方案设计。

根据竞赛任务,设计工业机器人及周边设备整体方案。

(2)系统仿真搭建.根据整体方案,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搭建由工业机器人、数控、工具、仓储、分拣、检测等组成的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

规程-高职组机器人赛项2011-4-17重点

规程-高职组机器人赛项2011-4-17重点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赛项规程一、竞赛项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适应国家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展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提高机器人先进技术应用为主题,引领相关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展示和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竞赛水平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做到以赛促学,培养特长。

基本原则:(一)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努力适应机器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引导高职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二)高技能与新技术相结合。

按照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三级(高级技能)命题,适当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相关知识。

(三)团队合作与个人技能展示相结合。

以团队形式参赛,突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展示选手个人风采。

二、竞赛项目名称机器人技术应用三、竞赛目的通过技能大赛,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探索培养企业需要的机器人使用、维护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途径、新方法,引导高职院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

展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普及机器人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高职院校间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成果交流,促进机器人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竞赛内容与规则模拟建造高铁的工作过程,在机器人平台实现工件的自动识别、抓取、运输和投放功能。

1.竞赛内容参赛队使用大赛组委会指定的机器人平台,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能够满足比赛要求的机器人,使机器人在比赛场地中完成比赛任务。

2.竞赛方式本项目为团队比赛,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设场上队长一名)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

3.比赛场地及道具3.1.场地示意图图1 场地立体示意图图2 场地示意图3.2. 比赛场地规格比赛在方形场地(12000mm╳8000mm)上进行,场地四周有木质围栏(高100mm,厚30mm)。

机器人竞赛策划

机器人竞赛策划

机器人竞赛策划一、引言机器人竞赛作为一项创新性和未来向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专业团队,我们制定了一份全面而具体的机器人竞赛策划方案,旨在促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技术的热情。

二、竞赛概述本次机器人竞赛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参赛团队展示他们在机器人设计、编程和操作方面的创新能力。

竞赛将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足球、迷宫探索和航天任务等。

通过竞赛,参赛者将有机会展示其技术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竞赛规则1. 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伍由3-5名队员组成,年龄限制为14-18岁。

队员之间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有一定的机器人设计和编程经验。

2. 比赛项目(1)机器人足球比赛:参赛队伍将设计和制作能够自动控制、进行足球比赛的机器人。

比赛规则将根据国际机器人足球联合会的标准进行制定。

(2)迷宫探索:参赛队伍将设计机器人,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探索迷宫,并完成特定任务。

(3)航天任务:参赛队伍将设计机器人模拟太空探测任务,包括收集样本、搭建基地和完成操控等任务。

3. 比赛评判比赛评判将综合考虑机器人的设计创新性、任务完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评判团队将由专业人士组成,确保评判过程公正、客观。

四、竞赛流程1. 报名阶段参赛队伍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手续,详细填写参赛队伍信息、项目选择和成员介绍等。

2. 筹备阶段参赛队伍将根据竞赛规则和要求,着手机器人的设计、制作和编程工作。

此外,团队成员还需进行相关培训和讨论,提高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比赛阶段比赛将在规定地点举行,参赛队伍需携带完成的机器人,并按照竞赛规则进行比赛。

比赛过程将全程录制和监控,以保证比赛的公正性。

4. 颁奖仪式比赛结束后,将进行颁奖仪式,表彰获奖队伍,并对参赛团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竞赛宣传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赛队伍和观众,我们将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渠道:1. 制作宣传册、海报等宣传材料,进行线下和线上发布。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
一、参赛资格要求
1.1 只有在校高职机器人专业学生才有资格参赛。

1.2 每支参赛队伍需由一名指导老师带队。

二、赛前准备
2.1 参赛队伍需提前一周提交参赛申请,包括队伍人员名单、指导老师信息等。

2.2 每支队伍需要在比赛当天携带完整的机器人装备,并经过裁判检验合格。

2.3 每支队伍需在比赛前参加一次技术检查,确保机器人正常运作。

三、比赛规则
3.1 比赛分为自动化竞赛和手动操控竞赛两个部分。

3.2 自动化竞赛阶段,机器人需根据指定路线完成任务,得分高者获胜。

3.3 手动操控竞赛阶段,队伍成员需通过遥控器操作机器人完成任务,得分高者获胜。

四、评分标准
4.1 自动化竞赛和手动操控竞赛分别设有评分标准,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用时等因素进行评分。

4.2 最终总分计算方法为自动化竞赛得分与手动操控竞赛得分之和。

五、奖励设置
5.1 比赛设立冠军、亚军、季军等奖项,同时设有最佳创意奖、
最佳设计奖等特殊奖项。

5.2 颁奖方式为颁发证书、奖杯等奖品。

六、违规处理
6.1 在比赛过程中,如发现有队伍违反规定,经裁判组认定属实,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6.2 严重违规者将进行严肃处理,包括暂时禁赛、被取消参赛资
格等。

七、其他事项
7.1 比赛过程中,参赛人员需服从裁判的指挥,不得有任何不当
行为。

7.2 比赛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由主办方决定是否暂停比赛或调整比赛规则。

以上为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希望各位参赛队伍能遵守规则,共同创造一场成功的比赛。

G-04“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高职组)资料

G-04“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高职组)资料

201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一、赛项名称赛项编号:G-05赛项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组别:高职组赛项归属大类:制造类二、竞赛目的通过技能大赛,展示参赛选手维护、调试、操控机器人的技能,检阅参赛队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职业学校关注行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的普及;提升高职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

三、竞赛内容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2.5小时)内,通过示教编程或离线编程的方式,根据赛场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赛项任务书,完成如下以下全部或部分任务(具体按任务书要求):1.多关节机器人和视觉系统调试。

2.参赛选手将放置小包装食品的托盘手动放置在磁导AGV上,磁导AGV 每次可以携带3个托盘,参赛选手手动启动AGV。

3.磁导AGV沿着地上铺设的磁导线运动对接到托盘流水线,将托盘放入托盘流水线上。

4.托盘流水线上设置了视觉检测系统,通过对托盘上的各种食品进行图案或外形识别,区分出不同的小包装食品。

5.参赛选手通过工业网络程序操控多关节机器人抓取托盘上不同规格的小包装食品,根据赛项任务书的要求,放入位于礼品盒流水线上的礼品盒中指定格子完成分类包装。

每个礼品盒分为多个小格,每小格从下往上可以叠加放置2-4个同类食品;不同小格放置的食品种类可以不同(同一小格叠加放置的食品是同一种类的),具体在赛项任务书中有明确规定。

比赛共需要完成3个礼品盒的包装。

四、竞赛方式1.正式比赛采用团体赛方式,不计选手个人成绩,统计参赛队的总成绩进行排序。

2.正式比赛队伍组成:每支参赛队由3名比赛选手组成,3名选手须为同校在籍学生,其中队长1名,性别与年级不限。

每队可配2名指导教师。

参赛对象为高职院校全日制学生(含本科院校高职学生)。

五、竞赛流程1.竞赛准备:参赛队于正式比赛前一天下午到指定地点进行比赛场次的抽签并熟悉比赛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组机器人竞赛项目规程(DOC 22页)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高职组机器人项目规程细则主办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承办单位: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四、竞赛方式采取团体比赛形式,每个高职院校选派1~2支代表队,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设场上队长一名)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

模拟智能工厂的工作过程,由2台机器人相互配合实现比赛任务。

五、比赛内容与规则(一)、比赛场地图1 场地立体效果图关键关键关键关键装配装配1号3号第1组交通灯图2 场地俯视图本场地模拟了一个智能工厂的布局。

1、尺寸:大小为8米*6米。

其中外围档板高10cm,材质为木工板。

2、货架:分为单面货架1个(3号货架,上下2层,可以存放6个工件);双面货架2个(1号和2号货架,上下2层,分别可以存放12个工件);1号货架存放位置编号A1-A6、B1-B6,2号货架存放位置编号C1-C6、D1-D6,3号货架存放位置编号E1-E6。

3、出发区:机器人正式启动前所停泊的区域,大小为1000mm*1000mm。

4、交通灯:3组交通灯,每一组交通灯有红绿2盏交通灯。

比赛时,2组亮红灯,1组亮绿灯,机器人必须从绿灯下的道路通过。

比赛开始后,安装在框架上的交通灯控制器将3组交通灯亮灯情况以无线通讯方式发送给机器人。

5、装配台:共有4个装配台,编号从0A-0D,在场地上按照顺时针摆放,机器人在此处将携带的工件根据任务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堆放。

每个装配台周围有一个500mm*500mm的装配区。

6、工件:使用尼龙,30个工件,每个工件均贴有RFID标签,RFID标签符合ISO18000-6C标准,内储存该工件的编号及工件名称、重量、基本尺寸等信息。

工件分为4种,形状均如图3所示,直径有80mm和60mm两种,每一种分为红蓝两色,具体为红色大直径工件9个(编号1-9)、红色小直径工件9个(编号10-18)、蓝色大直径工件6个(编号19-24)、蓝色小直径工件6个(编号25-30)。

每个工件底部均开有圆孔,小直径工件可以叠加在大直径工件上。

图3 工件7、仓库门:场地上有2扇仓库门,机器人必须通过仓库门进入或者离开仓库。

8、关键点:在场地上共有4个关键位置,前3个关键点代号分别是55、81、189,关键点4选取绿灯亮者所在点(即1组绿灯亮,关键点代号96;2组绿灯亮,关键点代号95;3组绿灯亮,关键点代号94),如图1中标注红色圆点处(注意:实际场地上并没有红点),当机器人运行经过这些关键点时,需要将位置信息上传给场边电脑。

所有比赛道具的图纸另外发布,各参赛学校可以根据图纸自行制作,也可以向大赛合作企业购买。

(二)、比赛机器人大赛的机器人设备由机器人平台、扩展主板、机器人上部机构、RFID读写器、ZIGBEE无线模块、监控软件组成,其中机器人上部机构需要参赛队自行开发。

每个参赛队使用2台机器人,每队机器人总重不超过50公斤。

1、机器人平台:使用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的A200型机器人平台,组成如图4所示,参加过2011年全国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的学校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A200平台。

机器人平台在使用中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平台使用规范:(1)指定的机器人平台除了铝板可以拆卸外,其余所有部件需要更换时必须使用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

(2)机器人平台的电池、巡线传感器信号处理板、主控制板、电机驱动板、巡线传感器可根据上部机械机构及整体设计需求改变安装位置,平台的车轮、万向轮安装位置可以前后移动。

(3)机器人的供电全部来自于指定的三块电池,不能使用另外的供电方式。

(4)机器人的行走必须使用所提供的主控制器控制。

(5)机器人的运行必须依靠平台所提供的巡线传感器。

图4 A200机器人平台组成每个参赛队必须使用大赛组委会指定的机器人平台,否则不得参加比赛,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机器人参加比赛,对指定的机器人平台所做的改动必须符合“机器人平台使用规范”的要求,否则不得参加比赛,成绩以0分计。

2.扩展主板:由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用于扩展A200机器人平台的外部接口。

3.机器人上部机构: 由参赛队根据比赛任务自行设计制作。

4.RFID读写器:读写器通过RS232与机器人平台主控制板通讯,必须符合ISO 18000-6C标准。

大赛使用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的ZKR6806M型嵌入式超高频读写模块。

5.ZIGBEE无线通讯模块:用于机器人与场边电脑以及机器人之间的相互通讯。

大赛使用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的ZKM101型,如图5所示。

图5 ZIGBEE模块6.监控软件:监控软件采用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ZK3D-RObotCAD1.0版机器人状态实时监控软件,软件安装在场边电脑上,由裁判操作,采集并显示机器人发来的信息,软件使用开发平台,参赛队需要将机器人运行的信息上传给场边电脑,机器人与场边电脑监控软件之间的通讯程序由参赛队根据公布的通讯协议编写,机器人与场边电脑监控软件之间的通讯协议见附件1。

监控软件拥有功能:①比赛开始时,由裁判下发抓取工件任务(需要抓取的工件编号,每一台机器人指定4个工件)、下发工件装配任务(工件在装配台上安放位置)、下发交通灯控制命令、下发机器人启动命令。

②接受机器人上传的信息,显示当前车载工件数量、实时更新货架情况、实时更新装配区工件情况。

③接受机器人上传的信息,在场地图上实时显示机器人关键点位置信息。

④显示路灯状态。

六、比赛任务1.任务要求:(1)裁判使用场边电脑向机器人发出启动指令,并下发任务。

(2)机器人出发后,通过入库门进入仓库;(3)仓库中的货架上共有30个工件,每个工件上贴有RFID标签型号:ZKRI1066D,具有唯一的信息,工件在货架上随机摆放,每个队从30个工件中,抓取8个指定编号的工件,由2台机器人共同完成,工件放在机器人上;同时,机器人将采集到的工件信息以及在货架上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场边电脑。

每个队2台机器人,1号机器人指定抓取2个红色大直径工件和2个蓝色小直径工件,2号机器人指定抓取2个蓝色大直径工件和2个红色小直径工件。

(4)机器人通过出库门离开仓库。

(5)在仓库与装配区之间有3条道路,机器人接受红绿灯信息,从亮着绿灯的道路上通过,前往装配区。

(6)在装配区,机器人按照指定的工件装配要求,将工件放置在装配台上,并将放置信息发送给场边电脑。

装配时,每个装配台放置2个工件,要求:同一种颜色的工件装配在一起,大直径工件在下,小直径工件在上。

每个装配台所需要放置的工件颜色在比赛开始时,通过场边电脑下发给机器人。

(7)机器人在场上运行时,经过场上关键点时,将机器人位置信息发送给场边电脑。

2、竞赛时长:任务完成10分钟。

3、机器人要求:(1)每台机器人由队员启动后必须是自主运动的。

(2)比赛开始后,由裁判给机器人下达启动指令,所有自动机器人可以依次启动,但是必须在50秒以内全部启动完毕,超过50秒后,没有启动的机器人再次启动必须申请重试。

(3)所有机器人在出发区放置完毕后,操作机器人的队员必须立即退出赛地,站在木质围栏外。

(4)一旦机器人启动,参赛队员不得接触机器人。

(5)启动前,所有自动机器人在启动区内必须纳入1000mm长、1000mm 宽、1500mm高的空间范围,机器人所有部件在水平投影的任何方向上都不能超出启动区。

(6)启动后,自动机器人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改变,但高度限制在2000mm 以内,任一时刻瞬时宽度不能超过1500mm。

(在水平投影的任何方向上测量都应符合此要求)(7)比赛一旦开始,自动机器人不允许分离。

机器人在场上发生故障时,为保护机器人,参赛队员可以向裁判申请关闭机器人电源,但是关闭电源后,机器人在场上的位置不允许改变。

4、机器人的重试(1)每场比赛每队允许一次“重试”(但可以利用该机会重启多个机器人)。

(2)“重试”的申请被裁判允许后,参赛队员必须把机器人搬回到机器人启动区,并尽快启动(允许人工启动),允许重试的机器人必须符合上述机器人的规定。

(3)“重试”时,机器人的任何部件均不能更换,机器人的能源也不能补充或增加,机器人已经抓取的工件可以继续放在机器人上。

(4)当“重试”违反规则时,由裁判作出裁决,包括“重试”是否有效。

(5)重试的时间是30秒钟,从队员入场接触到任何一台要重试的机器人开始计时。

30秒内没有启动的机器人将被留在启动区。

5、能源(1)比赛期间各队应为自己的所有机器人准备能源。

(2)允许使用的电源电压不得超过24VDC。

(3)压缩空气的压强应小于0.8MPa,每台机器人所用气瓶的总容积不应超过1.5L。

(4)不允许使用组委会认为危险和不适当的能源。

6、重量所有机器人包括能源和机器人其他部件都必须在赛前称重,每个队用于整个比赛的所用的机器人总重不得超过50.00kg,否则,不得参加比赛,成绩以0分计。

七、评分方法参赛队的成绩由上部机构设计分(占总分15%)、职业素养分(占总分5%)、和任务得分(占总分80%)组成。

(一)上部机构设计分评分方法1.上部机构设计分满分为15分。

2.上部机构设计分由该场比赛裁判按照机构设计的自创性、先进性、合理性、稳定性和经济环保、可拓展性等因素进行评定。

(二)职业素养分评分方法1.职业素养分满分为5分。

2.职业素养分由该场比赛裁判按照参赛队以下方面表现进行评定:(1)公平竞赛,遵守赛场纪律。

(2)遵守操作规程,安全、文明参赛。

(3)冷静、高效,分工合作,一丝不苟。

(4)着装规范整洁,爱护设备,保持竞赛环境清洁有序。

(5)抗工作环境干扰能力强、善于与裁判沟通。

(三)任务得分1. 任务得分满分为80分。

2.机器人接受场边电脑指令后启动,得1分/机器人3.机器人从仓库入口进入仓库,得1分/机器人。

4.每个参赛队需要从比赛场地上的货架上鉴别并抓取8个指定的工件,放在机器人上,2分/工件;向电脑上传工件信息并正确显示,1分/工件;上传工件在货架中位置信息并正确显示,0.5分/工件。

5.机器人从仓库出口离开仓库,得1分/机器人。

6.机器人前往装配区时,正确感知途中路线情况,从绿灯处通过,得3分/机器人。

7.机器人进入装配区,按照正确顺序将工件放置在装配台上,得3分/工件;若安装顺序不正确,得1分/个;若没有放置在装配台上,但是进入了装配区,得0.5分/个;向电脑上传装配台工件位置信息并正确显示,得1分/工件。

8.机器人在场地运行时,将经过的4个关键点位置发送给电脑,并正确显示机器人位置信息,得2分/点。

(四)违规扣分选手有下列情形,需从比赛成绩中扣分:1.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破坏赛场提供的设备,视情节扣5-10分;2.出现污染赛场环境,工具遗忘在赛场等不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视情节扣5-10分。

八、安全1.制成的所有机器人均不能对操作者、裁判、比赛工作人员、观众、对方的设备和比赛场地造成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