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引言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独特的心学思想,对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的角度出发,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一、个体成长与自我认知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具备良知,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方式,可以实现自我成长和了解自我。
在当代社会,个人发展和自我认知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和自我认知是人类个体发展和幸福感的关键要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此背景下,为当代人提供了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和实现个体成长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王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理念,也可以指导当代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网络。
当代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三、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王阳明心学在美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主张“致良知”可以通过美的欣赏和体验来培养,从而提高个体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当代社会中,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缺乏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体验。
王阳明心学提供了一种审美和情感的新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四、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王阳明心学强调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人都有责任去行善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当代社会,常常出现着道德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在于提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知行合一”的践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王阳明,明朝末年著名哲学家、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非凡的实践家。
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阳明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开放性、革新性和现代性的一种哲学体系。
王阳明是一个勇敢、正义、豁达、慷慨的人,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个人感情。
他的精神特质是自信、果断、有为,并且具有爱国、民主、平等、公正等人道主义情感和社会理念。
王阳明坚持“知行合一”的思想,表现出人格力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于面对自己,坦诚面对真相。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心学、实践哲学、环境哲学和天道哲学。
心学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主张“致良知”,强调实践与反思、经验与理性的统一,强调“抱一”的精神价值,提出“知行合一”反对空洞的学究哲学,主张“理直、事实、道法相合”,强调实践是实现哲学的真正途径。
实践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的一切认识和改造都是通过实践来达成的,同时他也强调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否则就会变成一种盲目而无效的行动。
环境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另一个内容,他坚持了“物我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为了维护人的心灵健康,必须营造适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天道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顶峰与终点,他认为人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性的自我完备、自我建构和自我接受。
王阳明认为天道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道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人们确定道德的标准和方向。
总的来说,王阳明哲学包含了心学、实践哲学、环境哲学和天道哲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心学是其核心,实践哲学和环境哲学是其基础,天道哲学是其顶峰,四者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哲学体系。
王阳明推崇实践,注重及时行动,倡导人的心灵自我塑造,鼓励人们实践“良知在心,行而不离”、“众善之长,孝悌之本”等原则,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姜璠/文摘要:王阳明家训思想是王阳明立足阳明心学,对子孙晚辈的训导和教诲,意蕴深远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发出诸多社会问题。
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章以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为重点深入分析王阳明家训的思想内涵,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家训思想当代价值一、引言家训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树德教子等方面的训诫,要求世代传承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
家训思想往往具有强制性,使家庭成员自觉地接受家训的教化。
而且由于祖辈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王阳明作为中国明代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称于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他将其对晚辈的关怀与教育,以及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对晚辈的劝诫教导中。
其家训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对家族后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对后世人格的培养、家风的塑造、社会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对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威胁和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会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谈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1272-1329年)是中国古典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受到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重视和追随。
王阳明有着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要以自然为根据,教育要以弘扬真善美为目标,要以亲师友善为方式。
在他看来,德行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教育学生恪守道德,学生才能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来行事,这是共创美好社会的前提。
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
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侵略行为、滥用政治权力,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恪守道德为前提。
其次,我们要坚持把弘扬真善美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此外,亲师友善也是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老师和家长应当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当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一种道德自律的新准则,推动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总之,王阳明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其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将王阳明的
道德教育思想落实到实践之中,才能建立起一个秩序良好、和谐和睦的社会。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由明代学者王阳明创立。
它主张人的心即天下心,强调心与道的合一。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框架有一定的关联,这对于理解和应用现代心理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的影响阳明心学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自我意识,这与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有相似之处。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取向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阳明心学强调人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个人发展和社会互动能力,从而符合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
二、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动机与意义的研究的影响阳明心学关注人的动机和意义,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
当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意义心理学也重视解释人的动机和意义的作用。
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当代心理学在动机和意义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个体的选择、目标设定和自我实现,更加强调人的内在驱动和意义感的追求。
三、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智慧的影响阳明心学强调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调节,在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智慧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中,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来管理和调整情绪状态。
阳明心学提出的“知情达理”的理念,即通过理解情感的产生原因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情感的调节和管理。
这与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相契合,为当代心理学的情绪智力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的影响阳明心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把人的自我实现和他人关系结合起来。
在当代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中,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阳明心学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主张,可以为现代心理学理解和促进人际关系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与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着密切的关联。
【精品】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_毕业论文设计

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摘要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思想理论体系有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心学”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但是作为实践哲学,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运用。
“心学”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强调道德对人的言行举止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很重大的意义。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等。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大学生;道德素质;修身论;人生论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college studentsAbstractWang founded by "psychology" theoretical system has its far-reaching impact. "Psychology" Although idealist philosophy, but as a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factors that can be applied. "Mind,"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ing morality of human demeanor restraints, such restraints to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very great significan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nde; "psychology" in fav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morality;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Blacki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justi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ocial mor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 on.Key words: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University Student;moral anomie;The Theory of accomplishment;Belives of lif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第一章引言 (1)1.1选题的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 (3)1.4重点和难点 (3)1.5创新与不足之处 (4)1.6研究方法 (4)第二章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5)2.1求仁和无我 (5)2.2修孝和行孝 (5)2.3去傲和改过 (6)2.4为善最乐和不计毁誉 (7)2.5超俗即俗和出处之道 (7)2.6生死之道 (8)第三章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 (10)3.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10)3.2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乏 (10)3.3社会公德缺失 (11)3.4大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冲突 (12)3.5情感缺失 (12)第四章“心学”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 (15)4.1“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 (15) (16)4.3“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17)4.4“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8)4.5“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19)4.6 “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第一章引言1.1 选题的意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虽然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本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简体版)》序言节选。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王阳明心学中宝贵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体现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阳明美育;大学生;人格建构一、引言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越来越紧迫,探求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首先要解决“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再次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成效。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阳明,他的心学中具有丰富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都是重要的美育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人总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他的重知行合一,对后来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早期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
本文从阳明美育的来源及其实践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求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建构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阳明美育思想溯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探源溯流,作为儒家思想的阳明心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佛老思想的扬弃,也成为王阳明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王阳明之前,儒家思想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开始,历经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
隋唐的佛学和宋明理学等阶段。
从思想体系来看,王阳明美育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美育思想,特别是孟子对其的影响,更为直接。
孟子直接继承孔子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其心性之学,他在美学方面强调的是人格美育,填补了孔子人格理论的缺失,孟子明确地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良与审美愉悦联系起来,比如他论到“乐”时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李泽厚认为,孟子的“乐”就是“乐”仁义(事亲从兄),而且达到手舞足蹈的地步,这就明显与审美愉悦联在一起。
[1]实际上,孟子的“乐”与人的内在的精神上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认为人性本善,也讲得是道德情感是个体的内在的要求。
既然是内在的要求,孟子认为通向“善”之途,自觉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经过努力是很难体现出个体人格美的,例如,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上》“待文王而兴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凡天下未平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一种浩然开阔,敢于承担的精神,个体以天下为己任,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传统。
个体的善,在孟子看来十分重要,他又提出了“养气说”,即“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可以说,孟子的心性之学以“尽心”、“知性”、“知天”填补了孔子的美学理论的缺失。
孟子的“心性说”到了王阳明那里。
具体可以概括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三者蕴涵了深刻的美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和人性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阳明美育思想的内涵阳明心学创立是对朱熹理学的批判继承,早年他对朱子深信不疑,并按照朱子的“即物穷理”的理论“格”竹子,结果“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2]后来失败,便确立了“心即理”的立场。
“心即理”是其美育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在这基础上,又有了实践其美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致良知”),阳明的实践美育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1.人格境界。
“传统美育与人格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
”儒家的美育思想的焦点一直投注在对人格塑造的问题上。
[3] “成圣成贤”是儒家学者的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理想。
王阳明少年时即以成为圣人作为人生的第一等事事见《年谱》成化十八条)。
弘治二年(1489)年,携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江西广信时,他特地拜访名儒娄谅,相互谈及宋儒格物之学,后者告之以“圣人必可学而至”[4]什么是圣人?这是阳明心学必须要明晰的问题。
“圣”本为聪明之士,成圣是儒家的最高目标。
儒家思想认为“仁且智”具备才是圣人。
在阳明心学里,王阳明将圣人的标准单一规定为“内圣”,即德性,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欲。
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5]可见“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是阳明心学圣人观的终极标准和根据,然而何谓天理?在宋明理学那里,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代表正义的、光明的,都是天理,反过来都是人欲。
“心即理”是说这些规范本身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这明显地继承了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没有把“心”确立为主宰地位,而阳明心学的“心”是被确立为人的主宰地位的“本心”基础。
同时“心即理”又是对陆氏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之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是具是理。
”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阳明心学的人格之境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天地境界”。
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是人的最高理想。
这也正是阳明心学中有光芒的部分。
2.主体性价值的体现在阳明心学看来,一切价值都是离不开主体存在,他反对朱熹抛开主体去谈价值的做法。
“心之体。
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忠之心即无忠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外于吾心耶?”(《传习录上》)“理”在朱熹那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也就是理是宇宙和万物的法则。
因此,朱熹在“理”的自然规律和价值两种意义之间不断摇摆。
“理”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具有自然意义,它表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义。
如:忠君、孝顺等。
他认为在心之外都不能作为理的源泉,因为自然规律不可能产生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都凸显了阳明心学的价值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在价值评价中体现。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云:“朱子所谓…格物‟云者。
在即物而穷理也。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
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
求孝之理在于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上文中的“理”,一个是客观事实之理(朱子);另外一种即是阳明心学之“理”,即道德之“理”,道德体现价值的存在,因此,阳明心学之“理”,体现了伦理价值,也彰显主体性的需要。
主体性或者说主动性,是阳明美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失去了主体性,便无美育可言,因为美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而主体性是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的养成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更具备现实精神的部分,即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关怀的态度。
没有批判创新,就不可能产生阳明心学,明朝初年,理学的独尊地位已经确立,到了明中叶,社会危机加剧,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朱子理学受到了批判,于是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理论弥补缺失,阳明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关怀意识即为同情意识或者怜悯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将孟子的恻隐之心放大到宇宙中间。
他在《大学问》中提出:“大人只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自顾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而有憷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
”[6]人类具有普遍的同情性,从人到物,谁也无法否认,这也是人类的天性,阳明美育思想中,利用了这一点,为他的万物一体之仁做出了十分有力的论证。
四、阳明美育的实践途径研究阳明美育思想,首先在于认知,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更好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上文提到的阳明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内涵,也是为实践阳明美育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阳明美育思想具体到大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建构中,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首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途径中“致”的作用。
阳明美育思想中,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他的美育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致”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有新的含义,“致”除了“至”的含义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理解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思想上的差异,能够更好领会“致”的内涵。
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主要缺点在于“即物”,阳明“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格物就等于致知。
可窥,“致”是诚意和正心的统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
在主体人格建构中,情感因素在人格美育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阳明认为,“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
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
”[7]鲁洁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8]阳明美育思想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都会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联系到格物和致知,都是在认知的前提下,达到明事理,达到人格的境界。
第二、实践途径中的重要因素。
在“格物”的基础上,关键在于道德实践,因为道德实践决定了道德认知存在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无论多么好的人生哲学或者生命哲学,“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阳明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9]从文中可以看出,阳明美育思想强调实践作用,但也强调要达到人格境界,也要树立理想,也就是要立志,只有“立志贵专一”,才能真正地做到“人皆可为尧舜”,否则便是一句空话。
居敬存养是阳明美育思想中的首要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去思考实现这种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居敬”在阳明人格美育中,就确定了标高。
“事上磨练”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挫折)来磨练自己。
也就说,居敬相当于静态的思索,而“磨练”即是动态的砥砺。
结合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居敬”不足,他们不能很好思考自己要做怎样的人,德育课也以理论教育为主,缺少十分必要的“居敬”阶段,“居敬”可以去出昏蔽,破除旧的成见,养成宽容的性格。
而“事上磨练”也是人建构人格境界的重要条件,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都是必经之途。
阳明实践美育中,他还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天赋才能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因材施教不仅用于知识的传授,用在道德实践中也颇为贴切。
人的无知,有时是认知上的,有时则是道德上,认知上的无知往往使人产生狭隘,愚昧,而道德上的无知,使人行为乖戾,甚至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影响或者危害。
五、结语阳明美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