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及人类社 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各个变量 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 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 出来进行独立分析。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一)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1、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纯粹的财政政 策在刺激经济方面是无效的; 2、由于政府支出(或投资)往往是非生产性 的, 而私人投资一般是生产性的,因而 “挤出”发 生的结果往往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总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无助于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反而会 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1
第5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和理性预期 和理性预期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诞生的背景
20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严重动 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 1、难以解释滞胀现象。 2、难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3、长期的政府干预导致严重后 果。
弗里德曼:价格指数P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 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M同比例变 化,故此M应该是P和Y的一次齐次式。则:
f ( λ P , rb , re , r P , ω , λ Y , u ) = λ f ( P , rb , re , r P , ω , Y , u )
约 定:
1 λ = P
P E` P` P E
AS`S AS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 y ` y* y` y
一、货币主义(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 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 代表之一。1932年在拉特格斯大学毕业,1933年获 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1937年在美国自然资源 委员会工作,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赋税研究署 工作。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去芝 加哥大学任教,1948年任该校教授。1977年退休后 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67年任 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1969-1971年任尼克松总统经 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chaper7-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3、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ytd =yts
预期误差(短期) 预期调整 理性预期
C
p2 p1 p0
p
LS
SS1(pe = p2 ) SS0(pe = p0 )
B
A
AD1(M1) ADO(M0)
yn
y1
y
四、基本结论:
1、能够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改变 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2、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 量和就业有影响。
图示:
需求冲击 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 p LS AS0 AS1 pn p1 p2 p3 AD1 y1 y2 yn AS2
AD0 y
四、政策结论: 政策结论:
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到充分就业均衡 状态是一个缓慢和痛苦的过程,所以用 政策来刺激从需求是必要的。
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五、政策含义: 政策含义:
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性的货币政策有害。 宏观经济政策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你在一段时间中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你在长期中 可以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长时期中欺 骗所有的人。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不会在长期中系
统性和持续性地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经 济政策是无效的。 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结束语
六、评价: 评价:
货币主义的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具有很大 的影响。 货币主义理论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较 多的重视,使控制货币数量成为政策的 首要目标。 货币主义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市场的自 发作用。
第三节 供给学派
一、理论观点: 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 率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生 产要素的激励。 3、降低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能刺激供 、 给。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 性预期学派这三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概念: 货币主义 新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 数 单一政策规则 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 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自然失业率 萨伊定律 税收 的供给效应 理性预期 卢卡斯批判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
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把货币存量的变动看作解释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是因为一些真实的扰 动(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在失业的情况下,货币被视为较不重要的 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 因素。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时,货币供应的增加会被货币流通速度 的相反变化完全抵消,增加的货币数量会按不变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完全被闲 置余款或投机余款所吸纳。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分析的基础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假设,对货币的 需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财富总量 第二,持有货币可以给持有人带来收益 第三,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把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形式写成: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在理性预期学派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既没有必要, 也没有依据,除非如上面所述的随机冲击有可能影响劳动力供求和商品供求, 从而扰乱经济,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即使出 现随机扰乱,也是暂时的。 第二,如果政府根据经济波动情况,使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实施调控,举 例来说,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失业率上升,政府为了把失业率控制在一 定水平之下,将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是如果微观经济行为人 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这种操作规则,因而对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有充分 的预期,并且在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时充分考虑已经预期到的有关变量的变 动,这时货币政策就变得无效。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李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政府无论是选择通过减免税收还是通过赤字财政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其结果 都是一样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卢卡 斯批判” 斯批判”了。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一书序言李其庆[摘要]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
在实践上,新自由主义具有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的特点。
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综合,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发达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结果,一方面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从而引发了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斗争。
这场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全面展开,其发展趋势将取决于影响斗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
新自由主义具有多元性,它有多种名称如新保守主义、新古典综合主义等,又区分为多种理论流派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但又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可追溯到二战后甚至更早,但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全球化时期,它才得到充分发展。
新自由主义内在矛盾的展开,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新自由主义,并对它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新自由主义的定义是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新自由主义,我们对它的分析首先从它的定义开始。
《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的作者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所谓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在经济脆弱的国家,这些理论经常用做严厉的结构调整方案。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
西方经济学主流派代表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心凯恩斯主义。
非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市场是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西方经济学非主流派代表有: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新剑桥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瑞典学派)。
一古典经济学定义:(1)凯恩斯将自己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古典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将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
假设:(1)理性人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他们具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没有货币幻觉;(2)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时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因此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3)完全竞争假设: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们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4)市场出清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不存在持续短缺或持续过剩。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生产函数:()K N Af y ,= 其中,0'>=dNdy f ,但是0''<f 。
短期生产函数,技术与资本投入保持不变,劳动投入为唯一可变要素,且边际产出大于零并递减; 劳动需求满足:PW dN dy = 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 劳动供给:⎪⎭⎫ ⎝⎛=P W N N s s 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实际工资上升,休闲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减少休闲,增加劳动供给)大于其收入效应(实际工资上升,收入增加,对休闲的消费增加)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劳动市场均衡:⎪⎭⎫ ⎝⎛=⎪⎭⎫ ⎝⎛P W N P W N d s ; 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PT MV =;现金余额方程式:kPy kY M ==。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11章: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三、劳动市场
(一)劳动市场的均衡
• 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 f (N, K ) (11.5) 其中,Y代表总产出水平,N代表就业量, K 代表资本存量。在短期内,资本存量 是既定不变的,总产出只是劳动投入的函 数。因此,可以从生产函数导出劳动的边 际产出(即边际产量)函数。
9
20
三、理性预期学派
•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理性预期学派 的经济学家主张货币供给应该保持稳定 的增长率,税率也应该保持稳定性,同 时财政政策应该具有公开性并能取信于 民。
21
习
题
1.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 要点是什么? 2. 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进行了“革命”? 3. 试述对经济行为的预期的重要性。
图11-2 古典经济学的挤出效应
6
二、货币市场
(一)货币数量论
•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 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 1. 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的。费雪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V=PY (11.3) 按照费雪的解释,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是因, 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
图11-3 劳动市场均衡
10
(二)失业概念
• 西方经济学认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 (self-employment)状态(即自己经营,从事有 收入的工作)就是就业(employment)。所有愿 意工作的人都处于受雇佣或自我雇佣状态,就被 称为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古典经济学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就业再充分,也仍然 会存在一部分失业(unemployment),其中包括: • 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由于不 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 起的失业。 •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由于 劳动者变换工作,以及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引起 的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的增长。
弗雷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函数)Md/P=f(Y、W、Rm、Rb、Re、(1/P) ×(dp/dt)、U)Md为个人财富持有者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平均物价水平;Md/P为持有者手中的货币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总财富,恒久收入,多年国民收入的均值;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值;Rm是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b是预期固定收益的报酬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1/P*dp/dt是物价变动率;U表示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和兴趣。
Y和W是收入变化因素;Rm、Rb、Re和1/P*dp/dt是持币机会成本因素;U是持币效用因素。
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
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弗里德曼在1956年《货币数量论之重申》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倡经济自由和货币杠杆作用的发挥。
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方面的影响,即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带来的效用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总结1:“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
总结2:弗里德曼把正确的货币政策归结为三点:第一,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
第二,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背景。
第三,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具体政策:三点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
3、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五、简要评论积极意义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和传递机制。
消极意义提出的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一时奏效,但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反而导致了1980-198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增加现象,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失败“供给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1)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
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24岁时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蒙代尔先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部门、世界银行、欧共体(欧盟前身)的货币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工作,1974年至今一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因提出了“区域货币理论”,提倡欧洲货币统一而被称为“欧元之父”。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
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有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1971年4月,罗伯特·蒙代尔对美国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放松货币供给量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主张在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通过减税,增加对投资的刺激来促进经济增长。
认为减税后,政府的税收量未必会减少。
即减税不一定增加政府的预算赤字。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供给学派的基本经济思想。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罗伯特·蒙特尔被美国的报刊称为“供给学派的先驱者”。
由于蒙特尔在有些方面接受凯恩斯主义,他没有成为供给学派引人注目的主要代表人物。
但他在1999年因为货币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供给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则没有一个获得此奖项。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雷格·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其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的革命》(1984年,这是一部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系统论述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凯恩斯模型的破产》(1984年)等;迈克尔·K·埃文斯(Michael E.Evans),其主要著作有《凯恩斯主义计量经济的破产》(1980年)、《供给学派的真理》(1983年)等;阿瑟·拉弗(Arther ffer,1941年出生),其主要著作有《税率、生产要素之运用以及市场生产》(1981年)、《政府的苛捐杂税与税收不足》(1984年);其他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和社论撰稿人丘德·万尼斯基(Judd Wanniski,1936)、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主要著作有《财富与贫困》,1980年)、布鲁斯·巴特利特(BruceBartler)和蒂莫西·罗斯(Timothy Roth,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解》,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曾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S. Feldstein,1939)。
二、思想渊源供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经济影响》,1982年第2期)。
不仅局外人这样认为,就是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这样承认。
例如乔治·吉尔德认为,“自从斯密为供应学派经济学赢得首次胜利以后的两个世纪中,需求派经济学接二连三获胜”(吉尔德:财富与贫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吉尔德等供给学派成员竭力呼吁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返回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如果经济经常偏离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一定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低工资法)或私人垄断(工会)妨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
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对自己的需求,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供应上。
“所以一个好的政府以刺激生产为目的,而一个坏的政府则鼓励消费”。
供给学派接受了萨伊定律,直接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刺激储蓄与投资、提高生产率等强调供给的基本经济思想。
乔治·吉尔德曾这样说过:“萨伊定律,它的各种变化,是供应学派理论的基本规则……萨伊定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供应、刺激(工作、储蓄)的能力或资本的投资方面。
它使经济学家们首先关心各个生产音的动机和刺激,使他们从专心于分配和需求转过来,并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手段。
”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同样如此。
凯恩斯主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否定,而供给学派则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即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
这一否定在内容上绝不是对萨伊定律简单的复归。
萨伊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他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反对任何性质和形式的国家调节。
供给学派则处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领域的阶段,他们自然不可能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