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
第07章公共选择理论

AC→C, BC→B
BC→B, AB→B
方案
中位投票人定理
中位选民:指对某个议案或公共产品需求量持中间态度的人, 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
中位投票人定理认为:在个人偏好满足单峰偏好,同时方案 两两表决的规则下,在投票赢得胜利的将会是被中位投票人 最为赞成的方案。中位投票人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常常 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四节 集中决策机制
集中决策机制: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 地作出政府决定的机制。 当权者:可以听取民众的呼声,但是他可以根据自己的 意愿独立作出决策。 优点:较低的决策成本和较快的决策速度。 在战争等特殊时期是适用的,但是在和平时期的影响要 作分析其结果。
当权者也是一个经济人,他也要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和 边际收益来做决策。
1234567住户a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b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c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d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住户e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住户f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住户g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结果通过通过通过通过否决否决否决多峰形偏好的投票结果甲
如果多数投票机制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 现投票的问题,我们把他叫做投票决策困境。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民主社会里,不能找到一种投票程 序,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 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 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 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Kenneth J.Arrow 美国经济学家
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 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
一、与市场机制的研究方法的异同点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本文将以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者和个人一样会追求自身利益,而不一定为整个社会谋福祉。
因此,政府决策也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存在政治压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1. 完全理性:公共选择理论默认政府决策者能够完全理性地评估各种政策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做出最佳决策。
2. 个人利益导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者与个人一样,也追求自身利益。
政府决策也受到政治压力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3. 信息有限:公共选择理论承认政府决策者对于社会各方利益和信息的了解往往是有限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1. 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决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政治压力,寻求权衡和平衡。
2. 政府干预: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干预的效果和范围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也应注意政府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资源分配效率下降等。
3. 选民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选民的行为,分析选民参与政治过程的激励机制。
研究表明,选民在进行政治投票时也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整体社会的福利。
四、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的启示1. 政府决策的复杂性: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政府决策并非简单的为社会谋福祉,而是面临各种利益冲突和权衡考虑。
2. 政府干预需要谨慎: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干预应该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整体社会的效益。
3. 选民参与的重要性: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选民的参与对于政治过程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选民应具备更全面的信息和理性地参与政治投票。
公共选择理论

Part 1
Part 2
Part 3
3.当前财政活动中的各种浪费、腐败、失误、低效率等 现象,其真正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只有依靠法律制度、政 治程序和具体政治制度的完善和规范才能达到; 4.我国财政预算的运行,存在较着的人为的、主观因素 的影响,法律性和制度性的规范与约束监督作用还较弱。
Thank you
1.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分支之一,它又被叫做
"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确切地说,它是经济学 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 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 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他类似的社会体 制下进行的互动。 2.用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 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 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
Part 1
Part 2
寻租 寻租 租金可以理解为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超过使用该 要素机会成本的报酬,其实质是超额利润。 寻租指的是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
Part 1
Part 2
Part 3
寻租与寻利的区别 寻利指的是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人们利用自己的资 本、能力和机会,为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其结果能够带来 社会福利的改善。这种活动可称为“创租(rent creation)”或称之为“寻利(profit-seeking)”。 寻租是在某种受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 富的转移,其结果是资源的浪费。
经济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1.决策过程的民主化。2.决策权力实行分权化管理。 3.促进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形成。4.对经济政策进行立宪。
《新政 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2、欧洲早期的政治哲学
西方国家的政治观念、伦理思想等都来自欧洲 。 (1)人性的观念:自利、利益驱动。 (2)社会契约论 (3)集体决策的立宪层次与操作层次
霍布斯(Hobbes, 1588-1679):社会 契约论。
《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 和权力》
戈登· 塔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学基本 上是运用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科学中的传统问题的一门科 学”;其最大特点是将所有主体(包括工商业者、政治家、 选民和官僚等)看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 。 丹尼斯· 缪勒(Dennis C. Mueller)也指出,公共选择是 “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 科学的分析。就研究对象而言,公共选择无异于政治科学: 国家理论、投票规则、选民行为、党派、官僚体制等等。然 而,公共选择的方法论却是经济学的” 埃恩· 麦克里恩(Iain Mclean)指出,从行为者来看,公共 选择“关心的是投票者、党派、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 从理论上讲,它的主题择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 行为、党派政治学以及官僚政治等。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政府论》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自由宪政民主。 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 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 的权力。 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 社会契约论:来自霍布斯 “人民仍保留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 们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其职责相违背时, 就会将其取消或改组……”。 大多数人统治。政府不能拥有无限的权力。 “不许选代表,就不许征税。”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 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 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 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 (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 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 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 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熊彼特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
学》教科书第16版中认为:“约瑟夫·熊彼特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开创了 公共选择理论。”
8
熊彼特之所以被冠以“公共选择理论的开 创者”,是因为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 民主》一书中对民主的方式、民主与政治制度 的兼容性、民主政治成功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过 探讨。这些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 问题。
14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 Lindahl)提出 了公共物品理论。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 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赛尔的自愿交易
学说,认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同私人物品的生产
一样,都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易各自获益的行动 的结果。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
(Pantaleoni)、德·维蒂(De Viti)、德·马尔
伯格森(A.Bergson)发表《福利经济学 某些方面的重新系统论述》一文,提出用一个 多元函数来表示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函 数表述为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1951年阿罗(K.J.Arrow)出版《社会选择 和个人价值》一书(1963年又出了修订版), 试图在任何条件下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
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 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 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 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 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ppt课件

(不平等性 间进行的复杂
和强制性服
交易
从与统治) (政客、组织)
ppt课件
9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Alan Peacock)皮科克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
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个
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ppt课件
16
投票的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公平但缺乏效率) 多数票规则(有效率但缺乏公平)
• 三分之二多数 • 简单多数
ppt课件
11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1896年,Knut Wicksell.经济政策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影 响。
1948年,英国的邓肯•布莱克发表的《论集体决策原理》 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1957年,布坎南。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对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的注意和强调。
(4) 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5) 公共品或劳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
况。显然,上述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 政治均衡结果的相应变化。
ppt课件
15
投票的定义
R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有
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来
13
政治均衡
西方经济学家用政治均衡(political equilibrium)来 说明公共选择的过程。为了将不同偏好人们的意愿 集中于统一的集体决策过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 多种决策规则,其中简单多数票决策制度(majority voting)是现代各国民主制度中应用最广泛的投票规 则。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 既定的规则(如多数票决策制度),就一种或多种 公共品或劳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 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政治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位投票者(中位选民)
• (The Median Voter)
• ——所有投票者中偏好居中的投票者。
• 唐斯(Downs)模型 • (政治竞争模型/中位选民定理)
• 假定条件: • 投票者按照自己边际效用最大化目标投
票(每个选民都会投票); • 所有投票者具有单峰偏好且可以单维排
序; • 政治家争取最大数量的选票。
• 阿罗发现,只能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放弃任何一 个都可以。
• 阿罗不可能定理:
• 在民主社会里,不可能找到一种程序,使它 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 重每一个人的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 ——或者说:多个人的偏好不可能形成一个 集体偏好,使这个偏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 并且有逻辑性。
5.4 搏弈与公共决策
铁三角:当选代表、官僚、特殊利益集团 ——公共决策的结果往往有利于铁三角。 铁三角的意愿为何得以多数票通过? (1)利益集中 (2)易组织 (3)信息多 (4)投票交易
问题:如何保证公共决策符合大多数公众的 愿望和要求?
6.公共决策的制度设计
• 6.1 公众与政府 • ——通过民主制度实现选民对政府的制
• 布坎南观点:(P112)
• 多数票规则之所以值得肯定,恰恰是因为它 允许在各种备选方案中来回调整,保证决策 的结果总是符合变化着的多数人的偏好。
5.公共决策的参与者行为
5.1 政治家(Politician)
——教材P113—115
• 5.1.1 政治家的目标
•
选票(当选、连任)
• 5.1.2 政治家争取选票的策略
支出政策:
5.2 官僚(Bureaucrats )
(部门负责人、公务员) P115—117
• 5.2.1 官僚的特点 • ——相对稳定 • ——有一定的自主权 • ——官僚与政治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5.2.2 官僚的目标 • ——本部门规模的最大化
• 尼斯坎宁模型(Niskanen’s Model of
• 甲的评价:A>B>C • 乙的评价: C>A>B • 丙的评价: B>C>A • (乙的偏好是多峰型的) A B C 方案 • ——投票结果循环(Cyclical Voting),没有一个
方案获得稳定均衡。
• ——一般在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成本分担方式 的表决上出现。 (参见教材P106 表6-2)
现实中的对策:
——实行淘汰制:每两个中淘汰一个。 • 问题:
• (1)投票顺序不同,投票结果也不同。
• ——投票程序可以被人为地操纵。 • (2)为避免出现自己最不喜欢的结果,有的投
票者会歪曲自己的偏好,选择一个次好方案。 • (3)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投票交易
• (——参见教材P109-111)
第七章
公共选择理论
Public Choice Theory (政治经济学)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政治决策
1.公共决策的方式
• 1.1 集中决策(独裁者模型) • 1.2 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 • 包括: • (1) 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s) • (2)多数票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 1.3 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 •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离的方向如何,这个人的效用都是下降的。
• 多峰型偏好(Multipeaked Preferences) • ——当情况偏离一个人的“峰”时,这个人
的效用先降后升。
• • 单峰型偏好
•
多峰型偏好
•
4.3.1 多数票规则决策的结果
• (1)多数票规则实现均衡的条件 • A.单峰型偏好; • B.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进行投票
票者所满意的规模水平)
• 实践上看:
• 决策结果受投票者的态度(坚持、让步)和策略 (隐瞒、歪曲)的影响;
• 当投票者众多时,很难决出结果。
4.3 多数票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峰”:一个人的偏好中比所有相邻点都高的点。
• 单峰型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s) • ——当情况偏离一个人的“峰”时,无论偏
4.2.2 一致性规则的实际决策结果
• MU, MC
•
Q1 Q2
Q
•
——两个方案都不能通过。
• 解决办法:采取规模渐进的决策程序,则 按一致性规则可产生确定的结果。
• 理论上看:
• (1)是帕累托改进 • (2)决策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多次投票) • (3)偏离产品组合效率(通过的通常是低位投
中位投票者定理
选 民
(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for elections)
数
量
中间派
效率
M
S
公平 (选民偏好)
结果:政治家会采用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
5.1.3 当选的政治家
• (1)政治家的自由度
• (2)选民与政治家的信息不对称
• (3)政治家的收支政策
•
收入政策:
表决的,以获胜次数最多者为最后的决 策。
(2)多数票决策的结果
• 假定一个三人模型:三个投票者甲、乙、丙, 付诸表决的方案有三个:A、B、C。
•
效用
• 甲的评价:A>B>C 甲 丙
• 乙的评价: C>B>A
乙
• 丙的评价: B>C>A
• (三个人的偏好
• 是单峰型的)
•
A B C 规模
——参见教材P106 表6-1
Bureaucracy)
• 成本、收益
•
•
C
•
V
•
•
• V
•
C
•O
Q*
Q1
Q(预算规模)
•
• 5.3 选民与特殊利益集团 P117—121
• 5.3.1 选民 • 选民的目标:个人效用最大化
• 选民的成本:纳税、了解信息、参与听证 会、投票
• 选民的行为特点: 搭便车、态度矛盾(少 交税、多享受公共提供)
2.5 强制性
• 个人决策:自愿 • 公共决策:带有强制性
3.公共决策的内容与决策者的态度
3.1 公共项目的选择
• 同一公共项目不同人有不同的效用评价;人们 倾向于赞同自己效用评价高的项目。
3.2 成本分担方式的选择
效用评价并不直接决定投票者的态度;人们倾 向于赞同成本分担方式对自己有利的公共项目。
约:增加选民的信息和权利。 6.1.1 政府信息披露的法规
6.1.2 公共事务的评议法规 6.1.3 公众的决策权
现实:保密法;社会责任感;理性态度
6.2 财政宪法(布坎南提出)
• ——即使是民主决策,也会导致公共部门越 来越大,需要规则限制。
• 6.2.1 规则约束
• (1) 平衡预算规则 • (2) 收入与支出联合决策 • (3) 税收普遍化
2.公共决策行为与个人市场决策行为的 区别
2.1 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
选票;货币
2.2 显示偏好的能力不同
个人决策:显示偏好的能力取决于收入; 公共决策:显示偏好的能力取决于政治程 序
2.3 显示偏好的动力不同
个人决策:有充分的动力显示偏好 公共决策:搭便车;隐瞒甚至扭曲偏好
2.4 偏好体系不同
个人决策:决策只取决于个人偏好; 公共决策:决策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偏好
• 多数票决策的结果: • ——产生一个稳定均衡(B 获胜与投
票顺序无关)。
• ——一般出现在公共项目的规模的决 定方面。
• 即:在公共项目的规模的决定问题上 通常会出现均衡。
4.3.2 多数票决策的困境 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
• 三个投票者:甲、乙、丙,付诸表决的方案有三 个:A、B、C。 效用 甲 丙 乙
• 5.3.2 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s) • ——与特定的公共项目有密切利益关系
的选民。 • ——采取集体行动、游说、贿赂等(普
通选民搭便车) • ——他们的态度影响决策结果。
• 5.3.3 分别决策与决策行为 • 公共决策中,收入与支出决策分开,易
导致扩大支出、减少收入。
(4) 提高多数票决策的比例
• 6.2.2 数量约束
• ——规定税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6.3 对预算规模的控制
6.3.1 改变对官僚的激励 问题:
6.3.2 用私人生产代替公共生产 问题:
• 专题分析 • 城市公共开支政策
• ——广州豪华路意义
• (1)实现林达尔均衡的条件
• 假定: A、一人一票制
•
B、信息成本为零(无成本地知道社会
上每个成员的偏好)
• (2)一致性规则的决策结果
• 从理论上看:
• ——决策结果是帕累托改进;
• ——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每个人确知他的最优点, 其投票不会停留在最优规模之内)。
• 4.1.3 独裁者的偏好与决策结果
——当权者对公共项目边际效益的评价会大大高于 一般百姓。
原因:
第一,直接使用者 第二,与当权者的政绩联系 第三,与当权者的权利联系
独裁者按照自己的边际效益评价来做出决策。
结论:导致公共项目的规模偏大,公共部 门占有的资源总量偏大。
4.2 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s)
4.3.3 阿罗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 民主社会的公共决策规则应满足六个条件: • (教材P111) • (1)无论各人偏好结构如何,总能产生一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