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讲.公共选择理论2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前提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 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 人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 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 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 预算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是交 换,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而在交易发展 的过程中,经过交易双方复杂的博弈,交易最终 会达到一种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人人敌 对的状态) 。 公共选择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它认为,从交 易的角度看,经济学和政治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政治活动领域里,重要的命题也不是社团、党 派和国家等基本行为主体,而是这些行为主体之 间及主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出于自利动机而进 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2.4.多数票规则及其悖论
简单多数制,指的是一项关于公共产 品的协议,当超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 某一比例的投票者赞成时,就可以通过 的规则。 过半数规则具有节约集体决策成本 的优点。在实践中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投 票规则。 但由于少数派的利益却得不到有效 的实现,很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 政”。
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单峰和多峰投票之间的矛盾证实了民主政治的内
在缺陷:要么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 进行投票交易。
投票交易包括互投赞成票和操纵投票,结果可能
是选民利益受损,全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2.6.投票悖论求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现代民主社会制度中,多数投票规 则仍然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投票制度,所 谓解决投票悖论,只不过是忽略阿罗的 假设条件而已,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使公 共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 利。
投票人 1 投票人的偏好 2 3
甲 乙 丙
03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A得到5单位面包效用 B得到8单位面包效用 总效用=13单位 A和B每人都得到7单位面 包的效用 总效用=14单位合作均衡
(二) 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 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它是对资源 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 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交易对象:公共品;交易特点:非自愿性、不平等 性和强制性)
前提:经济人假设:非商品化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 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 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 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混合产品的提供
方式: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可以是政府
兴办,以收税的方式无偿提供或以收费的方式 有偿提供(如桥梁、公路);也可以是民办官 助,政府通过补贴进行一定的补助。 原因:其不完全的非竟争和非排他性使两种提 供方式的结合更具有效益上的优势。 决策中需关注的问题:收费的难易程度及收费损 失的大小;外部效益的合理评价;收费标准的 制定等。
非竞争性
公共品范围的扩展
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公共品可以分为地方公共品、 国家公共品、区域公共品和国际公共品(全球公共品, global public goods)四个层次。 国际公共品的受益范围更广,不仅惠及包括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多个地区的若干国家甚至 所有的国家,而且惠及富裕或贫穷的不同人群,还关 系到不同的世代,既关乎是否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 关乎后代人的利益。 Todd Sandler根据国际公共品是否满足两个基本特 性,将其分为纯国际公共品和准国际公共品两类。但 实际生活中的纯国际公共品很少,主要是指完全符合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国际公共品,其受益者包括所 有的国家、群体和世代,如臭氧层保护、知识等。实 际生活中常见的大都是准国际公共品,它们不完全满 足非排他和非竞争的性质,但具有广泛性的趋势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亚利桑那州 8票 马萨诸塞州 12票
• 阿拉斯加州 3票
• 明尼苏达州 10票 • 南卡罗来纳州 8票
新罕布什尔州 4票
艾奥瓦州 7票 俄亥俄州 21票
密苏里州 11票
南达科他州 3票 得克萨斯州 32票
第二节
总计538票
• 堪萨斯州 6票
• 密歇根州 18票 • 密西西比州 7票 • 佐治亚州 13票 • 宾夕法尼亚州 23票
投票机制
投票人A、C的偏好都只有一个峰值,均属于单峰组合偏好; 而投票人B此时的偏好有两个峰值(提案X 和 Y),属于
双峰值偏好组合。..\扫描 PPT\ppt 1\双峰.ppt
双峰偏好的含义:
假定投票人遵循的原则是,如果不能选择使自己效用最 大化的备选方案,那么退而求其次,他将选择满足程度离 该方案最近的方案。
如果存在一个独裁的个人, 只要他坚持认为 X 优于 Y, 社会选择的结果是 X 优于 Y 。 非独裁性强调:社会偏好次序不受个别人偏好左右, 任何人不能将他的偏好强加于社会。
第二节
投票机制
阿罗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证明:
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社会选择方法, 能同时满足以上 五个条件。从个人偏好顺序出发, 不能推导出反映多 数意愿的社会选择顺序, 也就是说, 根本不可能得到 一个合乎自由民主要求的规则。 人们在设计一个集体选择过程或起草政治宪章时, 不 管怎么做,都至少得违背五个条件中的一个, 从而形 成对个人自由的某种侵犯, 形成强加或独裁。并由此 得出结论:“民主和独裁是一对联体怪胎”。
第二节
投票机制
• 最著名的例子——循环多数问题的解决
对3 个人对 三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的例子加以扩充:
3 个人——张三、李四、王五;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10
李 四 的 份 h1 额 ( 1-h)
D李 四
h0
张 三 的 份 额 (h)
E
D张 三 Ga G0 Gb 公共产品数量
图3-1 林达尔均衡
11
模型结论
• 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 的供给数量; • 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
模型存在的问题
• 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公共产品的偏好 信息,这并不现实; • 在人数众多时,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 的纳税份额,需花费大量时间。
18
投票悖论的成因
• 图3 - 2 •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 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 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 会发生,投票均衡存在。 会发生,投票均衡存在。 • 更确切地说,多峰偏好是投票悖论现象发 更确切地说, 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5
政治均衡
• 和经济市场一样,政治市场也存在供求双方的相 互作用 • 政治市场的需求方 投票者(纳税人) 特殊利益集团 • 政治市场的供给方 政治家 官员 • 政治均衡 指在一定的规则下,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 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 6
1.2 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
• 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 偏好显示问题: 有何评价? • 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 偏好加总问题: 形成最后的决定?
4
公共选择理论( Theory) 公共选择理论 ( Public Choice Theory ) 又
称公共选择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等,它是指通过 是指通过 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进行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分析。 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进行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分析 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 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 产生”。公共选择问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似的, 它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官僚体 制等。然而,公共选择的方法却是经济学方法。可 见,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 交叉理论, 交叉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 研究非市场决策, 研究非市场决策, 分析政府如何依据政治程序来进 行公共品决策。 行公共品决策。
第三讲.公共选择理论

产生阶段
公共选择学派发源于50年代后期。 公共选择学派发源于 年代后期。 年代后期 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 布莱克被尊为 邓肯 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 年发表的《 于1948年发表的《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载 年发表的 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 政治经济学杂志》 月号), 《政治经济学杂志》1948年2月号),为公共 年 月号),为公共 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在1958年出版的《委 年出版的《 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在 年出版的 员会和选举理论》 员会和选举理论》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 表作。 表作。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前提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 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 及其他国家(政府) 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 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 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济 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 目标。 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 投票净利益最大化, 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 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1.4.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1.4.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1、公共产品的存在说明公共选择的必要性。公共 公共产品的存在说明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产品的存在, 产品的存在,首先要求政府要组织集体行动进行生 而一旦有了政府或集体的行动, 产,而一旦有了政府或集体的行动,就产生了一个 政治过程, 政治过程,分散的私人选择也就转化为集体的公共 选择。 选择。公共产品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公共选择的必要 性。 2、外部效应问题只有通过非市场决策即公共选择 来解决。 来解决。虽然一体化和科斯定理为市场解决外部性 问题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很大的。 问题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很大的。 同时集体参与者的协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集体选择 行为。 行为。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目标1. 了解公共选择论的基本方法论。
2. 了解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单峰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
3. 了解公共选择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4. 了解寻租理论。
引言1. 选择:经济学永恒的主题2. 私人选择3. 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论概述1.公共选择论的发展1)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
公共选择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
(现在,也有人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来取代“公共选择论”。
例如,Rosen(2005)就是一例。
)公共选择论在研究对象上和政治学没有什么区别,它是因为研究方法独特性而区别于政治学的。
公共选择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
它和财政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起源于财政理论。
2)数学家:孔多塞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1919-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塔洛克2.公共选择论研究的方法论公共选择论研究方法论三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3)交易政治[这是布坎南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致辞的主要内容,布坎南同时将这些看法和维克塞尔的贡献联系起来]二、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
1.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 )1)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
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2)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A. 帕累托改善的选择B. 参与者平等的选择C. 避免“搭便车”行为D. 交易成本高 3)“近似一致同意” (见图3-2) 2.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1)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县长产生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
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
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
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
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
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
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
财政学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在这点上所获取的满足程度最大。 对于投票者来说,只要从公共产品中获得 的边际收益不小于所支付的税收分额,他 就会对政府的提案投赞成票。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怎样显示自己对公共产 品的偏好呢?有四种途径:
• 1、投票表达:包括直接投票—消费者亲自对公共 产品方案进行投票;间接投票---消费者选出代表 或议员进行投票。(这是最基本的途径) • 2、发言表达:包括书面表达---投稿给媒体或有关 部门;口头表达---游说议员、游行情愿、上街游 行等。 • 3、进退表达“以足投票”: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 区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 反之就迁出该社区。 • 4、反叛表达:上述方法不奏效时,在一定条件下 就会发动政变或革命以推翻现政权。
第二节 投票机制
• 一、简单多数原则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公共选择是根据既 定的规则并通过许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 作出的。 在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的公共选择的过程 中,不能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取得 完全一致的意见,最常用的是“简单多数 原则”。------要求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 前必须拥有n/2以上的拥护者。
(三)中间投票者
公共选择的过程中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 好的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称为中间投票 者。 就是正态分布中占比例最高的选民。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被 称作“中间投票者定理”。 中间投票者需求决定着公共支出的水平,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赢得多数选票必 须使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一)政治均衡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原 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的供给量 以及相应的税收分额的分配达成了协 议,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税收的分额是税收的价格,是事先 公布的公民所承担的税收,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产品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前提
1. “经济人”的假定
把“经济人”假定应用于政府领域, 是公共选择 学派的一大创举
布坎南的论述:
一是“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 二是“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 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其三,相对多数规则下投票可能没有结果。
第二节
2、简单多数规则
投票机制
过半数规则, 又称简单多数制。 指的是一项关于公共产品量的协议, 当超过半数或超 过半数之上某一比例的投票者赞成时, 就可以 通过的制度规则。 过半数规则具有节约集体决策成本的优点。 过半数规则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投票规则。
“多数人强制”——少数人遭受损失。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3.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再是“选择”, 而是交换, 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
公共选择理论最大的突破:
从交易的角度看, 经济学和政治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政治市场上, 投票人和政治家都是追求利益最大 化的理性经济人, 他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 行为 的本质也只不过是一种交易。
第二节
投票机制
• 最著名的例子——循环多数问题的解决
对3 个人对 三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的例子加以扩充:
3 个人——张三、李四、王五;
三个国防开支水平方案——A 为高开支, B 为中等开支, C 为低国防开支方案。
张三赞成加强国防, 他的选择是:A>B>C; 李四是中间派, 认为:B>A>C; 王五赞成在经济建设方面多支出, 主张低国防开支, 他选择:C>B>A。
投票机制
美国各州“选举人”票数分布情况:
北达科他州 3票
华盛顿州 11票 佛蒙特州 3票 纽约州 33票
北卡罗来纳州 14票
爱达荷州 4票 新泽西州 15票 华盛顿特区 3票 威斯康星州 11票
加利福尼亚州 54票
第二节
投票机制
总计538票:以各州的人口为基准。
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中,人们并不直接投票给总统候选人, 而是由选民投票给支持各个候选人的“选举人”。 每一州的选举人人数和代表此州的国会议员人数相同, 等于每一州有两位参议员,加上众议院的众议员人数 (以各州的人口为基准)。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三、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1. 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同
2. 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3. 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4. 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第二节
一、全体一致规则
投票机制
首先, 这种方案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其次, 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 再次, 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2. 政治规则完善论
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
一是必须保证个人参加政治交换所付出的“成本” 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具有等值性, 即个人 对通过纳税所获得的政治环境已经满意;
二是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保障, 即经济方面 的繁荣和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平等;
三是规则必须具体化, 不能过于笼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甲和乙可以互相交换选票——即甲投乙的票,乙 投甲的票, 两个议案在甲和乙相互获利的基础上 得到通过。
投票交易也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臵效率。
第二节
阿罗研究证明:
投票机制
七、阿罗不可能定理
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 制并不存在 。这就是 “阿罗不可能定理”或称为 “阿罗悖论”。 揭示了民主政治存在内在的弊端。 无论在哪种规则之下,政府决策都可能产生偏差。 民众对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同 时实现的。 多数决策不一定能够引出正确的决策,而民主政治 不一定完美无缺。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投票机制
• 官僚经济理论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一)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2.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3.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二)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过程
第二节
投票机制
假定A、B、C 三人就教育拨款问题进行表决投票:
X 提案拨款额度为10万元, Y 提案为20万元, C 提案为30万元。 投票人A 的偏好顺序为X、Y、Z 投票人B 的偏好顺序为Y、X、Z 投票人C 的偏好顺序为Y、Z、X 用图描绘出三个人对三个备选方案的偏好顺序,即 “投票人的单峰偏好”。 ..\扫描 PPT\ppt 1\单峰.ppt
亚利桑那州 8票 马萨诸塞州 12票
• 阿拉斯加州 3票
• 明尼苏达州 10票 • 南卡罗来纳州 8票
新罕布什尔州 4票
艾奥瓦州 7票 俄亥俄州 21票
密苏里州 11票
南达科他州 3票 得克萨斯州 32票
第二节
总计538票
• 堪萨斯州 6票
• 密歇根州 18票 • 密西西比州 7票 • 佐治亚州 13票 • 宾夕法尼亚州 23票
• 犹他州 5票
• 新墨西哥州 5票 • 田纳西州 11票
佛罗里达州 25票
内布拉斯加州 5票 阿肯色州 6票
特拉华州 3票
蒙大拿州 3票 亚拉巴马州 9票
第二节
总计538票
• 路易斯安那州 9票 • 肯塔基州 8票 • 罗得岛州 4票
投票机制
美国各州“选举人”票数分布情况:
俄勒冈州 7票 马里兰州 10票 俄克拉何马州 8票 内华达州 4票
第二节
投票机制
4. 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对两个备选方案的任一选择, 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两个方 案 X 和 Y 的排序, 而与其他备选方案 Z 无关。 比如, 原来有两名候选人, 现在又添加一名候选人, 但 人们对原来两个候选人的偏好次序不应受添加候选人 的影响。 减少一个候选人的情况也一样。
5. 非独裁性
二是如果每个参与投票人的偏好排列都呈单峰状态, 循环 周期现象就不会出现。
偏好单峰状态
指的是个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偏好排列顺序如同 一座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 具有同质特性。
投票人的偏好为单峰值
指在多个备选提案中,某投票人最偏好其中一个 提案,并且离开该提案向任何其他提案变化时, 偏好程度都会开始下降,从而使投票人对各提案 的偏好顺序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单峰。 ..\扫描 PPT\ppt 1\单峰.ppt
第二节
投票机制
第二节
双峰偏好
投票机制
指在多个备选提案中,某投票人对其中一项提案的偏好 程度较高,但沿某一方向离开该提案向其他提案变动时, 偏好的程度开始下降继而上升。 或说,就是存在一个最低偏好提案,其附近任何一个提 案得到的偏好都高于该提案,该投票人的偏好顺序在几何 图形上就表现为双峰。
第二节
加权投票规则承认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别。
第二节
三、加权投票规则
投票机制
第二节
总计538票
• 伊利诺伊州 22票 • 弗吉尼亚州 13票 • 夏威夷州 4票
投票机制
美国各州“选举人”票数分布情况:
怀俄明州 3票 缅因州 4票 科罗拉多州 8票 康涅狄格州 8票 印第安纳州 12票 西弗吉尼亚州 5票
分两步进行:
首先, 让参与投票的每个人提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 的方案, 并加以汇总; 其次, 每个成员再从汇总的方案中否决对自己最不 利的一个方案。 经过每个成员的逐一否决,最后剩下的方案 就是全体成员最终所做出的集体选择结果。
第二节
五、循环投票现象
投票机制
又称“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 多数票制或最优过半数规则存在的问题: 具有导致议案相互循环最终结果不存在的可能性。 假定三个投票者 (甲、乙、丙) 就三个方案 (A、 B、 C)进行投票: 甲认为:方案 A 优于方案 B, B 又优于 C; 乙认为:方案 B 优于方案 C, C 又优于 A; 丙认为:方案 C 优于方案 A, A 又优于 B 。
第二节
投票机制
按照简单多数制从 A 、B 、C 三个方案中任选两个, 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循环现象:
认为 A 优于 B 的人:2/3; 认为 B 优于 C 的人:2/3; 认为 C 优于 A 的人:2/3 。 如果按照投票者对三个方案偏好的显示强度, 就会产生:
A>B>C>A> ……
——如此不断的循环现象, 即投票循环现象。
在一个州里拥有最多票数的候选人就赢得了那一州所有 选举人的票数。
要赢得总统大选,候选人必须至少获得总共538个选举人 中的270张票。
第二节
投票机制
总计538票:以各州的人口为基准。
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中,人们并不直接投票给总统候选人,
第二节
四、否决投票规则
投票机制
否决投票的方法是由丹尼斯〃穆勒最先提出。
投票机制
投票人A、C的偏好都只有一个峰值,均属于单峰组合偏好; 而投票人B此时的偏好有两个峰值(提案X 和 Y),属于
双峰值偏好组合。..\扫描 PPT\ppt 1\双峰.ppt
双峰偏好的含义:
假定投票人遵循的原则是,如果不能选择使自己效用最 大化的备选方案,那么退而求其次,他将选择满足程度离 该方案最近的方案。
如果存在一个独裁的个人, 只要他坚持认为 X 优于 Y, 社会选择的结果是 X 优于 Y 。 非独裁性强调:社会偏好次序不受个别人偏好左右, 任何人不能将他的偏好强加于社会。
第二节投票ຫໍສະໝຸດ 制阿罗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证明:
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社会选择方法, 能同时满足以上 五个条件。从个人偏好顺序出发, 不能推导出反映多 数意愿的社会选择顺序, 也就是说, 根本不可能得到 一个合乎自由民主要求的规则。 人们在设计一个集体选择过程或起草政治宪章时, 不 管怎么做,都至少得违背五个条件中的一个, 从而形 成对个人自由的某种侵犯, 形成强加或独裁。并由此 得出结论:“民主和独裁是一对联体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