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合集下载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国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于1958年发表 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开创了公共选择研究的先河。
2、逐渐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 形成的时期。 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合作发表了《一致 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杠





物物


交换

(商品)



认可的


公共

产品 成本






个体
之间


简单

交易



个体或

集体间的


复杂交易

3、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政治市场有三类主体或参与者:选民、政治家和官员。 选民是手中握有选票并可以自由选择的需求者,政治家和
官员是供给者,供给各种政策、法制秩序、公共物品等等。 选民(voters)是政治过程结果的消费者。政治市场上选 民有三种方法来进行活动:投票、直接参与某项政治活动、 通过能够影响立法机构的活动、集团来影响立法。 政治家(politicians)是政府中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包括 各级政府主要官员以及立法机构成员。 官员(bureaucrats)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被选举出 来的政治家直接或间接任命的人员。 政治市场的均衡:选民、政治家和官员按一定的规则就公 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成本分摊(税收)达成协议。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Alan Peacock)皮科克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2013)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2013)

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外在效应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 解决。 如何解决外在效应问题?科斯定律指出, 当经济个人进行谈判、协商等活动的交易成 本较小时,外在效应问题可以凭借各相关个 体之间对其所拥有的产权的自由买卖而得到 有效的解决。 科斯定律所说的协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集 体选择行为。
10
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公共选择
投票人/偏号次序/议案 X
A B C 总额 30 0 20 50
Y 征税
0 20 40 0 0 10 40 30
第三节 投票循环及其消除
简单多数投票规则下由于投票者的偏好及投票顺序的控 制可能会出现投票结果的不唯一性,此称投票循环。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如数量大小)排列 的备选方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方案,而从这个方案向 任何方向的偏离,其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用数学 语言,单峰偏好就是在一维空间中个人偏好次序呈齐次性 多峰偏好: 如果一个人具有双峰或多峰偏好,则他从最 为偏好的方案游离开,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下降,但之后 会再上升。即一个人对备选方案的最理想结果不止一个。
所谓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 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在没有任何 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一致同意投票规则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安 理会的决议。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 下四点: 1.集体行动方案为帕累托最优方案 2.激励力强,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得到平等地 保障。 3.避免“免费乘车行为” 4.决策的成本高,费时费力,需要较长时间 讨价还价。
多峰偏好的存在
投交易
互投赞成票
投票者需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提案进行投票。 其中既有投票者所赞成的,也有其反对的。如果投票者对 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 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过程,即为互 投赞成票。

第五章公共选择

第五章公共选择
2019/3/11 4
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发展阶段 公共选择学 派发源于20 世纪50年代 代表人物
肯尼思· 阿罗
代表著作
1951年《社会选 择与个人价值》 1958年《委员会 与选举理论》
主要贡献
开创了对政治的公共选 择研究方法
邓肯· 布莱克
20世纪60年 代—90年代 逐渐成熟
布坎南 与 塔洛克
其中的重点是投票机制。
2019/3/11 2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初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 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学研究领域。公共选 择理论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所有人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 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 行为、民众的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理论流派。
2019/3/11 3
主要特点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 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
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
可等同于“市场制度”。 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过程和 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其理论涉及 政治过程的各个方面。
公共经济行为应当由公共选择决定。
2019/3/11 18
从中间选民定理得到的联想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大量选票,必 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 愿。同理,任何政党或政治家,如果要赢得选举 的胜利,必须保持中庸。此外,如果一个社会中, 中产阶级居多数,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 现极端的选择,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 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 化,而不是走向极端。因此,中产阶级与民主的 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五章 公共选择

第五章 公共选择
25
两轮投票规则—以台湾大选为例
▪那么这种两轮制的安排是否更符合民主呢?同 样使用上例,我们发现y,即国民党虽然在第一 轮就遭到淘汰,但是实际上有14+10+27=51人认 为y好于第二轮的胜出者x!也就是说仍然有大 多数人对选举结果不满。这难道是民主吗?不 难想象,如果候选人多于三人,每轮投票只是 淘汰得票最靠后的一名候选人,剩余候选人参 加第二轮投票,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一个最后获 胜者,同样的问题仍然会出现。
▪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 ▪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就是如何通过
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 和产量。它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 偏好显示问题 (2)偏好加总问题
15
公共选择的制度
民主政体的现代模式出现于英格兰 ,期间经历了议会对抗国王之法、 捍卫“人民之法”的漫长过程。这 一过程于光荣革命迄今的1688年通过 《权利宣言》时达到顶点。
16
公共选择的制度
▪ 现代国家的公共选择制度概括起来讲就是建立在代 议制、普选制和政党制基础上的政治民主制。
▪ 民主制就是人民自治的制度,民主(democracy)一 词源于希腊语,其希腊语的意思即为“人民治理”。 而在西方最常为人引用的有关“民主制度”的名言 就是美国总统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西方 国家的民主制主要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 制。而其中民主共和制是最符合民主精神的政体。
17
公共选择的规则
▪ 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 rule(一票否决制)。 由于在公共选择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 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利益受损,因此一致 同意规则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市 场的完全竞争对应着政治市场的一致同意。
▪ 例子:欧盟宪法(波兰和捷克的阻挠)非常 高的协商成本。

第五讲公共选择

第五讲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 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 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 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4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5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布坎南)
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如投票人、政 治家和官员等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 治过程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18
五、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1958年邓肯·布莱克的《委员会和选举理论》提出, 通过适当限制个人偏好以适应某种特殊模式,则 多数票规则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均衡的投票结果。 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法是限制投票偏好,即将多峰 偏好改为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指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该 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会下降(递 减)。 多峰偏好: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这类偏好 的曲线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当从最为偏好 的方案游离开,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下降,但之 后会再上升。
1)政府的“无意创租” 指政府由于干预方法不当,造成了协调失灵。 2)政府的“被动创租” 指政府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成了某些利益集团
谋取私利的工具。
40
3)政府的“主动创租” 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人为地制
造租金,诱使寻租企业向他们进贡。这实 际上是一种权钱交易。
41
四、寻利与寻租区别
该方案才能通过。
14
二、循环投票现象
当存在两种被选方案时,多数投票原则是非常有效 的。但如果方案有三个或更多时,多数投票原则就 不是那么有效,出现循环投票(即投票悖论现象)。 投票结果具有任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 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对ABC三个议案进行 表决。
15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家的行为 选票最大化 行政体系的行为 利益集团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失败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
(一)最初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理论。 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经济活动,而不 是单个人的个人经济行为。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 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 理论研究的主题 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 之间树立了一道壁墙,同一个人会按照两种不同 的行为方式活动:在一般经济领域(经济市场), 个人是按照利己之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 公共经济领域(政治市场),个人则是超利益的, 奉行利他主义的。
二、 直接民主制
一致性规则 多数票规则 互投赞成票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 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投票规则的原则 肯尼斯· 阿罗 (K.J .Arrow)
理性原则: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逆性 帕累托原则: 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独立原则: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非限制原则: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 设禁区 非独裁原则: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 社会的可能性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个人
政府
选民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价格 个人之间可进 钞票 (等价交换、 行的简单交易 平等自愿) (个人、厂商) 个人利益 最大化
政治 市场
参与者公共承 规则 认的公共产品 (不平等性 的成本 选票 和强制性服 (政策、法律 从与统治) 制度)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内 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
政府规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规制与规制理论
一、规制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 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 规制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管 (经济性规制)始于19世纪 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特 70年代的美国。一般说 殊形式和重要手段,多数 来,通过考察美国的经济 典型国家经历了从“规制 性规制的实践情况,大体 建立”到“规制放松”乃至 上可以了解国外规制制度 “规制改革”的发展途径. 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期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 学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就是以现 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 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 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选 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 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 “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 制度”。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 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 层原因,其理论涉及政治过程的各个方 面。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一、官僚理论
官僚机构效率分析的内容
(1)效率缺失的原因 (2)自我扩张性 (3)官僚机构的改进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二、寻租理论
寻租的内涵 布坎南: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
行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塔洛克:寻租是指凭借政府准许的特许 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租的一种努力, 即为了获得垄断或取得政府其他庇护而从事 的活动。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王)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王)

替代市场机制 的政治程序
偏好揭示与 公共选择
公共产品偏好揭示的四种公共选择的机制: 通过投票表达---“以手投票" 通过进退表达---“以足投票” 通过发言表达---上书有关部门或游行请愿 通过反叛表达 ---政变或革命
【案例】价格听证会何以能减负300万元


2001年8月,某市举行了管道煤气价格改 革听证会 。 在听证会上,对管道煤气公司上半年的 经营成本进行认定,结果从经营成本中 挤去“水分”331万元。原来,煤气公司 呈报的总成本为2112万元;经认证后总 成本为l78l万元。 为何成本相差如此之大? 主要是煤气公司的工资较高。该市社会 平均工资为每人每月l070元,煤气公司 员工的平均工资则是每月l805元,超过 社会平均工资735元。按此计算,煤气公 司工资总成本应减掉38.7%。此外,以 工资为基础的福利、保险等费用也从 219.6万元减为216.4万元。所以,这个 价格听证会为居民减负300多万元。
非 市 场
政 府
选 民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与政治的认知
经济市场
活动主体
政治市场
需求方:选民、利益集团 供给方:政治家、官员 公共产品 选 票
需求方:消费者
供给方:厂商
交易对象
选择媒介
私人产品 货 币
决策行为 动力
经济决策
政治决策 个人利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三峡工程的供电范围

枢纽工程施工控制期安排为:施工准备期3年,一期 工程3年,二期工程6年,三期工 程6年。第一批机组 发电自施工准备期算起12年,全部工程完工为1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时,FDA正在执行的公共政策强调以确 凿的科学数据为依据,而普强公司和美国 医学会则代表着两个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 即大公司和医务人员。普强公司通过政治 手段阻拦FDA的任何行动,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和科学家 的反对意见,普强公司不得不召开特别董 事会。结果董事会不仅决定继续销售帕纳 巴,而且决定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尽量延 长药品的销售时间。
决制) • 多数裁定规则majority rule(简单多数、
超多数、计点投票规则)
(二)公共选择的方式
• 1、“直接民主制”(direct democracy)。直 接民主制是指选民或投票人自己直接进行投票, 参与政治决策或集体决策的最终选择的一种公共 选择方式。
• 2、代议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简称“代议制”,代议民主制 是指选民或投票人并不直接对集体决策进行表决, 而是选举出少数代表,由这些代表来决定所需采 取的集体行动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因此代议民 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
就是建立在代议制、普选制和政党制基础 上的政治民主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公共选择的机制
• 现代国家的公共选择机制是一个建立在政 治市场基础上的,通过复杂的政治交易来 实现政治均衡的集体决策运行体系。
• 1、政治市场。 • 2、政治交易 • 3、政治均衡 • 4、政治失效
三、公共选择的规则与方式
• (一)公共选择的规则 • 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 rule(一票否
• 将经济交易和政治决策这两类人类行为的 基本方面纳入单一的私人利益分析模式
三、公共选择下的公共决策
• 公共选择下的公共决策就是如何通过 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 产量。
• 它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是: • (1)偏好显示问题 (2)偏好加总问题
第二节、公共决策机制
• 一、公共选择的制度 • 现代国家的公共选择制度概括起来讲
四、公共选择的规律
•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 • 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
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 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 果。
(二)投票悖论
• 投票之谜、投票窘境、循环投票。所谓 投票悖论,即在多数规则下,有三个或三 个以上方案可供选择,且就其中的任意两 个方案进行投票时,如果出现A击败B,B 击败C,C却又击败了A,即循环击败,无 一方案可获胜的困境,这一现象就称之为 投票悖论。
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行动的过程。 • (2)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政府决
策的经济学理论,它是对政府决策过程进 行经济分析的理论。
二、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
•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 方法,即“私人利益分析法”,像经济学 一样。
•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 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实验在10个国家里被重复 了91次,分别有2000人和23位实验人员参加。 结果当“董事会”成员不包括公司外部成员而且 不告诉“董事会”成员药品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具 体伤害时,76%的“董事会”成员会选择最不负 责的做法――尽全力销售帕拉巴,但没有人选择最 负责任的做法――把药品撤离市场。
(三)单峰偏好定理
• (single-peaked preference theorem)。由于 人们的偏好结构有单峰形和多峰形之别, 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而多峰偏好意味着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 个,因此多数规则下所取得的政治均衡, 有时并不是唯一的。有关单峰偏好和多峰 偏好的示意图,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本章内容安排
• 案例引导 •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公共决策机制 • 第三节 公共决策主体行为分析 • 第四节 政府失败与治理
案例:应由谁来决定我们的命运
• 一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药品帕 拉巴(Panalba)的故事。帕拉巴是多种抗生素的 混合物,1957年-1970年间在市场上销售,属于 普强公司(Vpjohn Company)的产品。该产品 的疗效较差,病人服用后,有的病情没有好转,有 的还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FDA和美国国家科 学院都表示,帕拉巴在现代药品中不应有立足之地。 但是,对于该药品是否应该撤市的问题上,FDA 和美国医学会持有不同意见,后者认为应该把决定 病人健康的权力交给医生而不是政府监管机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定决策的人们与受到决 策影响的人们之间的距离越远,决策制定者越容 易失去对自己行为的道德判断和个人准则。
问题
• 1、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目标存在哪些差异? • 2、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发生冲突时该怎么
办?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 (1)公共选择就是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把
偏好峰值图
• 单峰偏好图
• 多峰偏好图
(四)中间投票者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 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 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一般来说, 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结果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 的数量达到这样的水平:他所承担的税收份额与该种公共 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恰好相等。布莱克以及A·唐斯皆发 现:多数选举制度最终会使人们选择的政策成为符合“中 间”选民偏好的政策,即在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结果中, 处于中间状态的反映所谓中间投票者意愿的公共产品或劳 务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也就是说,中 间投票者的偏好结果与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具有一致性。 这就是“中间投票者定理”所揭示的规律。
•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管理学教授阿姆斯特朗 (Amstrong)注意到这个案例后,在他的 课堂上请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并给他们的 选择。结果,不论他采取何种方式,只要在 “董事会”没有外来人员的情况下,总有 3/4左右的“董事会”成员选择“尽全力销 售帕拉巴”,令他十分震惊,但是当“董事 会”里加入了公众代表、股东代表和供应商 代表之后,只有不到1/4的人做出上述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