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6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主审人:林媚珍执笔者:刘毅华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教学的作用和任务主要表现为:第一,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⑴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地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篇一:经济地理教案】《经济地理学》教案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第四节:行为区位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篇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0508312学分: 2 学时:34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考试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适⽤专业学时学分⼀、编写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门分⽀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类⾯临的重⼤问题(如,PRED问题),因⽽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河流域规划、铁路新⼲线的选线调查、国⼟资源开发、地区⼯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的研究任务,改⾰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本⼤纲制定的依据⑴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⑴本⼤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站的⼀些最新成果编制⽽成的。
⑵本⼤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学⽣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活动,理解和应⽤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理论知识指导于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活动,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能⼒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意义。
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1.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经济地理学的历史发展,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学者和理论。
分析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讲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区位论解释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介绍区位论的代表性理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农业区位论等。
2.2 空间分析与空间组织讲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探讨空间组织的规律和模式,如中心地理论、产业链空间组织等。
2.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和影响。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三章:农业地理3.1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农业发展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讲解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3.2 农业生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介绍农业生产的经济因素,如农业资本、农业劳动力等。
讲解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
3.3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农业遥感介绍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讲解农业遥感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四章:工业地理4.1 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讲解工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4.2 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介绍工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模式。
4.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分析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探讨区域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五章:服务业地理5.1 服务业的概念与发展特点解释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5.2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空间分布分析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人口密度、消费水平等。
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70102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4总学时: 72总学分: 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
对经济活动由区位(点)选择到区域(面)经济联系;由经济活动的组成单位企业(微观)到经济全球化(宏观)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地理学》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其空间过程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考察、研究的操作方法和能力。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培养学生传授《经济地理学》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3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韦伯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经济影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区域产业分类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发展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梯度推移学说4中心—外围理论5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区域分工理论3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十章经济活动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2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3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4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5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1汽车及汽车工业2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制第二节发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四.教学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撰写人签字:李大勇系主任签字:。
G0x018.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全校任选课)学时:3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熟悉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有代表性的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它区位理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第五章公司区位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掌握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熟悉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以及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与联系,熟悉农村工业化进程及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熟悉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Economic Geograph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该课程能够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
(三)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知识点: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2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知识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本章小结重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难点: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概念题:货殖列传;《商业地理手册》;规范性分析;实证分析;结构主义地理学;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4.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6.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7.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8.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业:查阅: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4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2学时知识点: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知识点: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2学时知识点: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知识点: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特点本章小结重点:区位的概念;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土地、原材料、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难点: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思考题:1.概念题: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4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作业:查阅:段艳梅.创新活动区位实践研究.兰州学刊,2005,(2):102~103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学时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2学时知识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知识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韦伯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意义、理论的局限性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2学时知识点:帕兰德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四节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知识点: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本章小结重点: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难点: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思考题:1.概念题: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 5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作业:查阅:1,马兰,张曦.农业区位论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农业科技,2003,(3):3~52.罗应霞.浅析杜能及其《孤立国》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26~27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4学时第一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2学时知识点: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概念、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2学时知识点: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零售业区位模型、零售引力模型— 6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论知识点: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本章小结重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难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思考题1.概念题:中心地;中心性;门槛人口、中心地的等级。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4.利用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分析所在城市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影响。
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6.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作业: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2学时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知识点: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知识点: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知识点: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本章小结重点:企业增长的动因;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不同学者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难点: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及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 7 —思考题1.概念题:企业最佳规模;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 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3. 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阶段特征。
4. 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5. 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实用范围。
6. 简述公司组织结构类型特点,并结合一实例作以分析。
作业:结合实际调研,举例分析某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2学时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知识点:跨国直接投资原因、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知识点: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章小结重点:公司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的特征难点: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存在差异思考题1. 概念题: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生产链;组织链。
2.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3.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
— 8 —4. 试述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并查阅中国相关实例,分析总部建立后的区域经济效应(“总部经济”)。
5. 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6. 简述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7. 试述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理论框架。
8. 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9. 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