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

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1、精心导入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
例如: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3、感知内容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香醇馥郁亲情水丝丝缕缕绕心柔——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单元紧承上一单元的继续训练朗读技能,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通过教师示范感染、学生反复练习、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本简析:本单元四篇课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主题丛书《亲情如水》的文章主题与课本一致,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解读,而且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浓浓的亲情,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亲情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情绪、情感、思维、意志、性格等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所以学生在成长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像让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之心,让生活中多些理解和宽容等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学习,这种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为人生成长奠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不同文章的不同的抒情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和品味细节、词语的情味、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我的老师魏巍教学目标:1、领会记叙的要素,会复述五件事。
(重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重点)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难点)4、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
这篇课文共15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
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
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
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4、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5、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记事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引入。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我的老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
(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
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
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
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补充
三、
四、 板书 设计 课时
同。教师引导比较点。
展示研讨成果
展示
相同点:
主 题:表达母爱 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金
色花:孩子的天真;荷叶:母
爱厚重)
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金活泼、 口语化;荷典雅、书面化)
不同点:
构思:金以儿童口吻和心理,
通过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母
爱和童真;荷写眼前之景,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单元 主题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学情 分析 单元 教学 重点 单元 教学 难点
课时
第二单元:亲情之爱
1、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 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在第一单元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景 物描写的作用。 5、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 活哲理的方法。 6、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7、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 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 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 易于直接把握; 有的则深沉含蓄,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3
、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理解、
掌握。
二读:读懂 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作品主要内容、作者情
感、文章结构、文章主旨。
三读:读精 反复阅读课文,对文章中修辞句、主旨句、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六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六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的⽼师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3.体会作者在⽂中蕴含的“依恋、思念⽼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难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过程:⼀、⾃主学习(⼀)知识准备 1.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笔名红杨树。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集《谁是最可爱的⼈》,长篇⼩说《东⽅》等。
2.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物 起因 经过 结果(⼆)预习指导速读课⽂,按记叙⽂的六要素归纳课⽂内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
⿊痣榆钱教鞭狡猾海鸥模仿军阀援助劝慰焚 2.理解下列词语。
⼼清如⽔:援助:劝慰:莫⼤:迷迷糊糊:纠纷:⼆、合作探究(⼀)学始于疑蔡⽼师在“我”的记忆⾥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温柔”是从什么⽅⾯写的?“美丽”是从什么⽅⾯写的?(⼆)质疑探究探究点1:⽂章结构问题1: 本⽂记叙了有关蔡⽼师的哪⼏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2: 这⼏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这⼏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问题3: 课⽂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达标测评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通过⼩组合作、探讨的⽅式,品味本⽂的语⾔风格,揣摩⽂章的语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目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5.秋天的怀念 (1)6.散步 (6)7.散文诗二首 (9)8.《世说新语》两则 (12)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一平常的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诗二首》的作者泰戈尔和冰心都抒写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他们分别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
单元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2、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方法。
3、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4、掌握插叙、倒叙的写作方法。
5、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1、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方法。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2、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5.秋天的怀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新词,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
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应。
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从文字中了解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2[修改版]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2[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365a7502d276a200292efc.png)
第一篇:《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2《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残疾人也有顽强生活的一面,面对生活给予她的不幸,她却从来没有低过头,而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体会朴实感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经历“导──读──悟──赏──结”的学习过程,在“观看视频材料、自我研读文本、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
2、感受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理解“爱能创造奇迹”。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准备: ⑴通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写出感受,扫清字词障碍。
⑵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⑶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老师介绍:二○○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
生动地表现了千手观音圣母般的美丽、温馨、祥和,华丽的金色盛装,美仑美奂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视觉天堂,给人与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但他们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6 、理想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教学设计1、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信息反馈:7、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6、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7、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8、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第一次真好》: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1、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①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