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pdf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流、融合和独特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史研究致力于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民族起源与迁徙:研究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探索
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根源。
例如,中华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等的起源和发展。
2.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
俗习惯等,揭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牧民
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等。
3.民族关系与交流: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互动,
探讨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互动形式,如汉藏关系、汉满关系
等。
4.民族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民族历史事件与人物:追溯和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如辽金时期的女真族、明朝的满洲族等。
中国民族史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历程,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和和谐共处。
该学
科涉及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中国民族史

zhongguo minzushi中国民族史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民族史概要 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
大约从一百几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芮城、贵州黔西观音洞、广西柳江、安徽和县和辽宁金牛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反映了祖国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情况。
从六、七千年前起,分布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共同体,陆续进入以农耕和畜牧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由从事采集渔猎经济,进而改造自然,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等,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许多文化遗存。
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大量的、延续时间较久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
当时,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布祖国辽阔的大地。
从这一时代起,中华各族人民的祖先,已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开始奠定基础。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荤粥是北方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见群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羌人在黄河与湟水之间。
在中原地区,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
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
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
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
中国民族史概要课件

05
中国民族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发展
全球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为民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应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 性,同时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民族经济的合作与竞争
全球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同 时也带来了竞争与挑战,需要各民族加强自 身经济实力。
2
华夏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 地域认同,秦汉时期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 了更为明确的华夏族概念。
3
华夏族在历史上不断与பைடு நூலகம்边民族融合,形成了汉 族等民族,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01
汉族是现代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华夏族,经历了数千年 的演变和发展。
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智、信等,对 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文化遗失,让中 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创新与时代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中 华文化,使其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动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
当代中国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词
当代中国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 著的发展和进步。
详细描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和 社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民 族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 高。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和传承,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社 会方面,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治 理体系也更加完善。这些发展与进步都为中国民族的团 结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试从考古资料与传说资料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群或部落集团。
传说时代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第二章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出现(夏商周时期)
计划课时:6学时
主要内容: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基本要求:(1)了解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的概况;了解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及其与夏商周的关系。(2)熟悉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3)掌握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深入探讨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基本要求:(1)了解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各民族的分布、迁徙、文化变迁。(2)熟悉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发展变化;熟悉民族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熟悉中央王朝的主要民族政策以及管理民族地区的制度举措和机构设置。(3)掌握各民族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的历史进程。
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理论要点。
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时代)
计划课时:4学时
主要内容: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等。
基本要求:(1)了解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2)熟悉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3)掌握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中国史二级学科

中国史二级学科
中国史二级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从夏、商、周时期至清朝结束前的历史,包括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自清朝结束至现代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社会变革、政治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4.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包括汉族、少数民族的起源、迁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5. 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的演变、现代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6.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7.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国史二级学科的一些主要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也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分支学科。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演变和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与多元。
以下是我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和学习体会。
首先,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通过研究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融合和交流,进而提高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重要,而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中国民族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强调了在整体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通过学习民族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这样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和解读能力,进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学习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培养多元文化的意识,增加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包容。
最后,学习中国民族史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学习民族史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实地民族风情考察等方式,加深我们对中国民族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历史研究也需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合理选择史料和研究手段,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提高对民族多元性的认识、拓宽历史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民族学书目

1900--1980年中国民族史书目(一)中国民族史书名和卷册著译者出版处出版年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北平文化学社19281934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世界书局1934中国民族演进史吕思勉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中国民族史宋文炳中华书局1935中国民族史二册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36中国民族史缪凤林中央大学19xx 中国民族史刘掞藜四川大学19XX 中国民族史罗香林台北中华文化出版1955事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简史吕振羽光华出版社1948中国民族简史(增订本) 吕振羽三联书店1950夏民族起于东方考杨向奎禹贡学会1936中华民族史话十一册陈致平台北正中书局1956中国民族志张其昀商务印书馆1928中国民族志刘师培宁武南氏刘申叔先1936生遗书本中国民族志胡耐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中华民族新论臧渤鲸重庆商务印书馆19xx 中华民族发展史李广平正义出版社1941中华民族发展史纲张旭光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中华民族发展史郭维屏成都19xx 中华人民史曹松叶商务印书馆1933中华民族的形成马精武上海民众书局1942中华民族的来源李震同上海民众书局1942中国民族讲话施瑛世界书局1945中国民族的由来林炎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中华民族的故事施瑛世界书局1946中华民族与外族历代关系史曾克夫广州萃经堂1932中国民族战史陶希圣重庆青年书店1939民族战争的历史教训武仙卿正中书局1939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郭节重庆中山文化教育1940馆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的评判问题黄元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中国边疆民族史刘义棠台湾中华书局1969民族史论丛(社会科学战线丛书) 社会科学战线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辑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蒙文通龙门联合书局1958两汉迄五代入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苏庆彬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 (两汉至五代蕃姓录)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上册) 黄少槐、叶永华民族出版社1958汉民族的研究吴主惠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三联书店1957辑部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牙含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蒙藏回系年要录刍形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1930蒙藏回系年要录九十八册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1930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札奇斯钦台北市正中书局1978岭表纪蛮刘介商务印书馆1934中国土司制度余贻泽正中书局19441947古胡服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1915本鬼方昆夷犷狁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1915本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三联书店1962匈奴史(英)帕刻著商务印书馆1934向达译匈奴民族考何健民编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匈奴史林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匈奴史左文举台北编者1977匈奴护雅夫著台湾学生书局1977郑钦仁译匈奴汗国的末日——战争与和亲张端仕台北市星光出版社1979东胡民族考(日)白鸟库吉著商务印书馆1934方壮猷译乌桓与鲜卑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突厥人和突厥汗国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961突厥集史二册岑仲勉中华书局1958同外突厥学研究概况(译文集) 许浩福、陈鹏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0译陈伟校社契丹史论证稿陈述北平研究院1948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1963契丹兴亡史林旅芝香港三育图书文具1957公司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1979契丹国书略说厉鼎煃19XX 鞑靼考王国维清华学校研究院蒙1926古史料校注附本兀良哈及鞑靼考(日)箭内亘著商务印书馆1932陈捷、陈清泉译鞑靼千年史(英)巴克尔著商务印书馆1937向达、黄静渊译鞑靼千年史巴克尔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黄静渊译柔然资料辑录中国科学院历史中华书局1962研究所渤海国志四卷唐晏吴兴刘氏求恕斋1919书本渤海国记三卷,附校录一卷黄维翰撰金毓辽海书社辽海丛书1931黻校录本1934渤海国志长编二十卷补遗一卷附金毓黻辽阳金氏千华山馆1934录一卷通检一卷图二幅渤海史考(日)津田左右吉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著陈清泉译女真译语二编罗福成大库旧档整理处1933蒙古史二卷(日)河野原三著江南图书馆1911欧阳瑞骅译蒙古逸史陈箓译商务印书馆1917 (最新)蒙古鉴卓宏谋自刊1919辽金时蒙古考王国维蒙古史料校注本1926蒙古史研究(日)箭内亘著商务印书馆1932陈捷、陈清泉译蒙兀儿史记一四六卷首一卷屠寄自刊1934古籍出版社1958蒙古史略(法)格鲁赛著商务印书馆1934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二册多桑著商务印书馆1936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蒙古青史谢再善译重庆正中书局1944蒙古汉军与汉文化研究孙克宽台中市私立东海大1970学蒙古世系高文德、蔡志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79社蒙古黄金史译注札奇斯钦译注台湾联经出版公1979司蒙古社会制度史(苏)荷拉基米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0佐夫著社刘荣焌译蒙古初期之军略与金之崩溃孙克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1955社十一至十三世纪蒙古史研究概况(苏)雅库博夫斯科学出版社1959基著魏英邦译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蒙古族简史》编写组云南蒙古族简史杜玉亭、陈吕范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满族史论丛莫东寅人民出版社1958满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满族简史》编中华书局1979写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二册凌纯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19XX言研究所黑龙江边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民族杨英杰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秋浦等中华书局1962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史料内蒙古少数民族内蒙古人氏出版社1962摘抄(清实录) 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西北种族史陈万言北京亚东制版印刷1919局西北的少数民族三册樊圃新知识出版社1955新疆民族变迁及现状张大军台北中央文物供应1954社回鹘史李符桐台北文风出版社1963维吾尔史略郭应德上海东方书社1952维吾尔研究刘义堂台湾正中书局1975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冯家升等民族出版社1958回回通考录王景生北京清真出版社1927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白寿彝等民族出版社1957回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回族简史》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写组回教民族运动史陈捷商务印书馆1934西北回族革命简史马霄石上海东方书社1951西北回族的反清斗争端己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清代回民起义林斡新知识出版社1957回民起义四册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白寿彝编甘肃夏河藏民调查记马无忌贵阳文通书局1947傣族僮族粤族考徐松石中华书局1946广西僮族简史黄现璠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黄臧苏民族出版社1958壮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壮族简史》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写组两广徭山调查庞新民中华书局1935广西凌云徭人调查报告颜复礼等中央研究院社会科1932学研究所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杨成志中山大学研究院文1943科研究所苗荒小纪刘介商务印书馆1928贵州苗夷丛考四册黄元操自刊1936苗族调查报告(日)鸟居龙藏撰商务印书馆1936国立编译馆译鑪山黑苗的生活吴泽霖、陈国钧贵阳大夏大学社会1940研究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吴泽霖等贵阳文通书局1942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芮逸夫商务印书馆1947湘西土司辑略谢华中华书局1959中夏系统之百越罗香林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林惠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1930学研究所台湾的高山族金祖同台湾1950台湾高山族的人口变迁王人英台湾中央研究院民1967族研究所西南边疆民族论丛江应墚广州珠海大学1938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尤中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范义田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杨成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1930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上、下宋恩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省历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所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江应墚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古滇土人图志二册董一道昆明崇文印书馆1914西康夷族调查报告庄学本西康省政府1941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杜玉亭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任映沧成都西南夷务丛书19XX社大凉山夷区考查记曾昭抡昆明求真出版社1945凉山夷家林耀华商务印书馆1947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刘尧汉民族出版社1980大小凉山倮族通考任映沧成都西南夷务丛书1947社雷波小凉山之㑩民徐益棠成都金陵大学中国1944文化研究所凉山地区古代民族资料汇编蒙默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杨成志中山大学文史研究1931所云南罗罗族论丛杨成志中山大学浯言历史19XX研究所清代哀牢山彝民起义(中国历史小丛胡大刚中华书局1960书)百夷传校注(明)钱古训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江应墚校注蛮书校注(唐)樊绰撰中华书局1962向达校注南诏史话尤中云南人民出版社1937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新唐书南诏传笺证王忠中华书局1933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李霖灿台湾中央研究院民1971族研究所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王吉林台北市私立东吴大1976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泐史李拂编译云南大学西南文化1947研究室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李家瑞等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詹承绪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西盟佤族社会形态(云南少数民族社田继周、罗之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会研究丛书)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李拂一云南大学西南文化1944研究室昆明文建书局1947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方国瑜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杜文秀建国十八年之始末何慧清昆明中国回教救国1940会咸同滇变见闻录白寿彝校集商务印书馆1945咸同云南回民事变王树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1968代史研究所1968腾越杜乱纪实饭藿老人泰东图书局1923蒋壮勤公勋迹录三册陈荣昌上海勤益印刷公司1929西藏民族政教史六卷(释)法尊北碚汉藏教理学院1941西藏政教史略刘家驹中国边疆学会1948西藏王统记福幢著王沂暖译商务印书馆1950续藏史鉴阿旺格莱著华西大学1945刘立千泽联豫驻藏奏稿吴丰培主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王忠科学出版社1958吐蕃与唐朝关系之研究任育才台中市自立出版社1971玉树土司调查记二卷附一卷周希武商务印书馆1920清代准噶尔史料初编庄吉发译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77社水话研究李方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77历史语言研究所畲族史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畲族简史》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写组(二)世界民族史民族主义史(英)古池著文化学社1931黄公觉译各国民族统一运动史李建芳重庆大道出版社1945民族史译文集中国科学院民族科学出版社1959研究所东方民族论汉斯康著民智书局1930刘君穆译印度民族史(日)赤松祐之著重庆正中书局1941吴绳海译1943近东民族奋斗史慎之世界书局1940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徐松石香港平安书店1959犹太民族史布郎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欧洲族类源流略五卷倪秀章译王树楠中卫县署陶庐丛刻1902本苏联民族学研究史(苏)托卡列夫、民族出版社1958托尔斯托夫著梅林、罗致平译为正确阐明苏联中亚细亚各民族的历(苏)邵英巴耶夫人民出版社1954史问题而斗争等著肖扬、罗焚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部《中国民族史》编纂的背景与原因——江

由江应樑先生担任主编、林超民先生为副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以下简称江本《中国民族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通史。
江本《中国民族史》共上中下三册,110多万字,1990年第一次出版精装版二千套,平装版七千套。
[1]121到目前为止,《中国民族史》一版二印,由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印刷,由于当时印刷条件限制和中册内容更加丰富,中册至1990年11月才完成印刷。
1993年由民族出版社负责第二次印刷出版。
在印刷时,主编姓名“因检字原因排为‘应梁’”。
[2]故两次印刷《中国民族史》的主编信息是“江应梁”,部分学者运用时会将主编写为“江应梁”。
江本《中国民族史》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获得了第5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历史学奖。
这些荣誉代表了当时国家、学术界和社会对该书的肯定。
关于江本《中国民族史》,学界已有不少评论。
马淑贞认为其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最先为社会各界推荐此书。
[3]李埏先生称其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认为此书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
[1]121-123熊锡元先生认为此书是“一幅展现民族凝聚的历史画卷。
”[4]育航先生认为其“钩深致远,别开生面,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联系和特殊规律”。
[5]李远龙先生认为徐杰舜先生著《中国民族史新编》、江本《中国民族史》和王钟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千秋[6]125。
黄鸿泰先生从民族概念、整体性与多元一体、民族史与王朝史等方面,评述江应樑和王钟翰分别主编的《中国民族史》。
[7]但是,江本《中国民族史》编撰的背景与原因,仍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尚有探讨的空间。
因此,本文试将江本《中国民族史》的编撰,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加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史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
大约从一百几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芮城、贵州黔西观音洞、广西柳江、安徽和县和辽宁金牛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反映了祖国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情况。
从六、七千年前起,分布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共同体,陆续进入以农耕和畜牧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由从事采集渔猎经济,进而改造自然,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等,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许多文化遗存。
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大量的、延续时间较久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
当时,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布祖国辽阔的大地。
从这一时代起,中华各族人民的祖先,已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开始奠定基础。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荤粥是北方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见群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羌人在黄河与湟水之间。
在中原地区,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
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
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
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
禹的继承人皋陶,偃姓,是夷族。
皋陶死后,伯益被预定为禹的继承人,也是夷族。
夏帝启死后,五子争立,夷人后羿、寒浞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统治中原达数十年之久。
所以在华夏族的祖先中,很早就包括一部分原属羌、夷等族的成员。
商、周至春秋、战国 (公元前16世纪,前221)黄河流域的居民历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吸收周围羌、夷、戎、狄、苗、蛮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族。
同时,东方九夷、东北肃慎、南方苗蛮、西方和北方的氐、羌、狄等族,与华夏族的联系日益加强。
殷商称周围的少数民族为“方”,如西北的方、土方和鬼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
商王武丁同各方国接触频繁。
周人原在戎狄之间,早期与羌族姜姓部落通婚。
周朝始祖弃即为有郃氏之女姜嫄所生。
及至周武王伐商纣,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都派兵参战。
周初,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已是周朝的远方属国,向武王献楛矢石砮,成王时又来朝贺,成王使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周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周围少数民族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西北戎、狄和西南巴、蜀等族的铜器都模仿周人。
同时,少数民族对周朝也有重大影响。
在推翻已经腐朽了的西周王朝时,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是周室衰微而东迁,进入春秋时代。
春秋时,南蛮中的群蛮、百濮、卢戎等居于长江和汉水流域。
东夷大多在今山东和淮河流域,有莱夷、淮夷、群舒等许多分支。
北狄在今河北境内有属于赤狄别种的甲氏,属于白狄别种的鲜虞(后来建立中山国)、肥和鼓等。
西方既有大戎、小戎、犬戎、姜戎、茅戎等西戎,也有白狄和赤狄。
赤狄(潞氏等)大多在今山西境内。
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双方关系密切。
据记载,这一时期“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后汉书?西羌传》)。
春秋时有齐、楚、秦、晋、吴、越六大强国,北方诸国称其中吴、越、楚三国为蛮夷,视秦为戎狄。
江南的吴国,原为“断发文身”的少数民族地区,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南来,与当地民族结合,逐渐形成了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文化。
吴国的南方为越国。
吴、越对中国东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中游的楚国,周人称之为荆蛮,成王封熊绎为子爵。
熊绎的子孙立国号为楚,逐渐强大。
及至春秋初年,熊通称王,统率南蛮。
楚国对于长江流域的初步开发,曾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本西方小国,秦穆公得戎人由余辅佐,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戎人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一部分戎人从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为藩服。
西戎中的羌族原以射猎为生。
公元前 5世纪羌人爰剑从秦学得农业知识,教本族人耕种和牧畜,群众敬服,推为首领。
从此羌族逐渐兴起,成为西方强族。
秦人和西戎诸族(包括羌族),在共同开发祖国西北的事业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秦灭蜀、巴两国以后,对川西和川东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战国时楚为南方大国,疆土辽阔,境内有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
在各族人民彼此影响、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南方诸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
楚统一南方,为后来秦汉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在北方,各国逐戎、狄远离中原。
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部的强大游牧民族。
赵武灵王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胡服骑射”,在军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总之,在“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中,秦和楚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
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这是一个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戎、狄、蛮、夷接受了华夏文化,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华夏文化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许多创造和成就。
秦朝 (公元前221,前207)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见彩图)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闽中(治所在今福州)、南海(治所在广州)、桂林(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在今广西西部及其邻近地区)4郡。
在北方,秦将蒙恬攻匈奴,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和阴山以南地区,设置34县。
淮河流域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西方诸戎,云贵一带的笮、僰等族,都归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直接统辖。
国家的统一,郡县的设置,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族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扩大形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称为汉族。
这一人数众多而又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对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朝继承秦代统一大业,使祖国的统一有了新发展,至汉武帝时又进而北败匈奴,西收西域(包括今新疆),南辖南越和西南夷。
汉初,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从东北至西域的广大地区。
汉王室与匈奴和亲,以缓和民族矛盾,避免国内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匈奴战败北撤,后来又遭丁零(又作丁令)、乌桓、乌孙三族围攻,内部五单于争立,势力衰落。
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朝汉称臣,匈奴基本统一于汉朝。
西域三十六国在汉朝初期曾受匈奴统治。
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见彩图),同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联系。
西征大宛后,汉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各国。
公元前60年改设西域都护,直接管辖“三十六国”。
统一西域以后,汉族先进的冶铁、耕作灌溉和建筑等技术,文化和音乐,以及丝绸、漆器等特产,传往西域各族;西域的佛教哲学与艺术,音乐与舞蹈,以及良马、苜蓿、胡桃、葡萄和石榴等传入内地。
汉朝在西北地区还先后设立河西 4郡、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以保护与安置羌族。
在南越故地设南海等9郡,以辖百越西方支系诸族。
这时,西南夷各族也纷纷归附汉朝,汉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置牂牁等8郡。
东北的乌桓属于东胡。
武帝时迁乌桓人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居住,设护乌桓校尉。
又置玄菟等郡管辖东北各族。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附汉,内迁西河郡美稷县。
北匈奴一部分降汉,一部分西迁欧洲等地,其余10余万户并入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
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后,族内各部互相攻击。
三国时,檀石槐部万余落内迁并州、太原、雁门等郡,为魏国防守边境。
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30年,官至都护,深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是这一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代表人物。
东汉末,大量少数民族迁居陕西一带,与汉族杂处,形成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分布状况。
魏晋、南北朝(220,589) 除西晋曾统一全国半个世纪外,国家经常处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建各王朝鼎立并峙、群雄割据的状态,并且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过程。
三国时期(220,280),孙吴和蜀汉分别对东南(包括台湾)与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诸葛亮经营蜀国边鄙,绥服南人,开建宁、云南、兴古、永昌4郡,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人士为官吏,改善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自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魏晋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也招诱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西晋时,北方幽、并、雍、梁、秦、凉等州,各族错居杂处。
西晋末“八王之乱”造成严重的战祸、饥荒和瘟疫,各族人民群起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了各族统治阶级之间连绵不断的争夺战,形成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北方和西南等地出现了旧史所称的“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和羌。
十六国为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
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等。
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只有前凉、西凉、冉魏、北燕等是汉族政权。
十六国前期,前秦帝苻坚(氐族)重用汉士王猛,曾暂时统一北方。
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但淝水一战,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溃败瓦解,北方再度分裂。
十六国后期,出现的割据政权更多,且更迭频繁。
这时,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代北(都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建立北魏。
北魏统治者依靠汉族坞堡主建立基层统治网,并吸收大批汉族官僚和士族入朝为官,至太武帝时终于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和南方的宋、齐、梁、陈4朝相继对峙,形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历史上有许多贡献。
485年颁布的均田令,影响深远,经北齐、北周至隋、唐,各朝都因袭其制。
魏孝文帝从北方迁都洛阳,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对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原居北边的匈奴、鲜卑、乌桓、羯等少数民族,南迁中原的不下百万,后来他们大都和当地汉族人逐渐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