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合集下载

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现状简析

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现状简析

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现状简析摘要:黑臭河道污染修复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环境水体治理的难题,河道底泥作为水体污染的内源,其治理方式愈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对河道底泥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河道底泥污染形成机理及污染物传质过程,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学者对河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友好型、高效经济的底泥原位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黑臭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原位治理;1引言河道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承载体,具备多种生态调节功能,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扩大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水污染治理措施和设备处理效果滞后,导致许多城市的河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大量高浓度废水排入河道并在底泥中形成淤积,形成严重的内源污染。

底泥与上覆水体不断进行污染物的迁移、传质,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极恶劣的影响,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底泥原位治理的方法与手段,并结合国内外底泥修复应用实例,以期为工程实践中寻找适用于不同类型河道的底泥修复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2 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在1979年Lazaro指出,河流的“黑臭”现象是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厌氧消化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恶臭气体的一种生物化学现象。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城市河道出现“黑臭”现象的根本原因,形成沉积物内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水体污染物向底泥沉积。

研究发现河道黑臭现象是由于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径流等众多污染源所形成的交叉污染所造成。

当水体中污染物过多,超过河道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所承受的污染负荷时,污染物会通过自然沉淀、沉积逐渐形成污染底泥。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腐殖质、营养盐、有毒有害以及放射性物质,其中工业废水中排放出的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易与水中的硫结合成容易被氧化的FeS , MnS等致黑物质,部分沉入底泥,是底泥发黑的关键成因。

(2)底泥自身污染物迁移—转化。

河流底泥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doc

河流底泥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doc

2012届分类号:X522单位代码:10452本科专业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姓名刘如学号200810830124年级2008专业环境工程系(院)资源环境学院指导教师邱继彩2012年4 月25 日目录题目:绿水长流、江山如画—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 (1)绿水长流、江山如画 (1)1 毕业后找工作 (1)2 环境工程专业概述及培养方向 (1)2.1 专业概述 (1)2.2 专业要求 (1)3 社会就业基本状况 (2)3.3 就业前景 (2)4 个人能力分析 (3)4.1 个人性格分析 (3)4.2 专业知识背景 (4)5 工作计划 (4)6 结语 (4)第二部分技能展示(毕业论文) (6)摘要 (6)ABSTRACT (7)引言 (8)1 临沂市祊河河流概况 (8)2 实验部分 (8)2.1 监测点布设即河流监测断面布设 (8)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9)2.3 实验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 (10)2.4 实验试剂及仪器的简介 (10)2.5 铜、锌、镉测定的实验结果 (11)3 环境影响评价部分 (11)3.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3.2 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3.3 污染等级划分标准 (14)3.4 结果和分析 (14)4 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谢辞 (19)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1 毕业后找工作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自认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喜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

喜欢看励志文学、经典小说,也喜欢看科普类的杂志或图书。

平时与人友好相处,同学感情基础较好。

喜欢创新的东西,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我希望找份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完善自己,在生活中展现自己,未来几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我觉得应该抓住机遇,找一份适合自己,而且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工作,弥补自己在学生生涯中的不足,减少短板效应带来的弊端。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目:水体中重金属研究现状教师:方芳姓名:夏克非学号:20151702012t专业:环境科学类别:(学术)上课时间:20 15年10月至20 15年12月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矿物油的燃烧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置等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河流,使水体重金属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包括外源控制和内源控制两方面。

外源控制主要是对采矿、电镀、金属熔炼、化工生产等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并限制其排放量;内源控制则是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

本文介绍现常用的各种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生物淋滤技术和湿地系统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研究进展。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吸附法,生物淋滤法,湿地系统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1],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2],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目前,人们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对重金属废水和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修复。

本文主要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1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矿物油的燃烧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置等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河流,其中99%的重金属沉积进入水体底泥,使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3-5]。

2003年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Ⅴ类[6]。

2004年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7]。

探析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进展

探析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进展

探析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进展生物淋滤法,指的是借助微生物本身的产酸以及氧化作用来转化复合性的难溶金属,在此基础上运用固液分离来解决重金属带来的河道污染或者其他类型污染。

为此针对河流底泥遭受的重金属污染而言,有必要适当运用生物淋滤的措施来加以修复,确保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修复措施以及技术模式,体现底泥修复技术的实效性。

标签:生物淋滤技术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修复措施在工业发展中,各地河流普遍遭受了较强的重金属污染,究其根源就在于排放了過多的固态废物。

企业在燃烧矿物油或者煤炭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向附近河道中排放较大比例的重金属。

在水体的作用下,重金属就会迅速沉入底泥,进而导致了底泥遭受的大规模污染[1]。

最近几年,建立于生物淋滤基础上的河流底泥修复技术正在迅速获得改进,这项技术因此也构成了治理河流底泥的关键性措施。

面对工业化的新形势,与河流底泥修复有关的技术措施都在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也诞生了新式的生物淋滤技术。

实质上,运用生物淋滤来消除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这个过程应当包含较多的技术环节,在这其中也会涉及到多样的修复手段以及修复措施。

一、生物淋滤法的基本特征生物淋滤法,指的是把很难溶解的复合性重金属加以转变,然后运用固液分离的措施来消除离子态的重金属。

在此过程中,微生物都应当发挥产酸与生物氧化的基础性作用。

早在上世纪末,国外学者就成功回收了污泥内部的某些重金属物质,这项技术近些年来还在迅速更新。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很多企业都可能向附近河流排放含有重金属的固态废物或者废水。

这些废水混入河道,然后在水体冲刷的作用下沉入底泥,进而构成了较大面积的河道重金属污染。

对此如果要进行修复,那么可以选择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或者物理修复的几类模式。

相比而言,现阶段的生物淋滤措施更适合用于修复河流底泥。

这是由于,生物淋滤本身具有简便性与高效性的优势,同时也在根源上消除了环境影响[2]。

二、修复河流底泥涉及到的要素在进行生物淋滤的操作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氧化还原电位、水体酸碱度、含固率以及反应温度等多项要素影响。

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分析

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分析

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流经广西兴安、全州2县,在叉江入湖南东安县下江圩,斜贯湖南省境,经永州、冷水滩、祁阳、祁东、常宁、衡南、衡阳、衡东、衡山、株洲、湘潭、长沙、望城等县市,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

干流全长856 km,其中湖南省境内干流长670km,流域面积为85383km2,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40.3%,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

它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的主要经济带,该流域内人口数占全省人口的57.1%,GDP占全省的72.4%,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4.3%,经济总量和工业发展总体水平居全省之冠[1]。

全省矿产开采、金属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等行业大多分布在该区域,如郴州柿竹园、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岳塘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区,下游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长株潭”)更是该流域的核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33.75%。

矿产开发、冶炼和化工等工业活动促进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但由于采矿和冶炼中的废水、废渣及降尘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湘江流域周围的水体、土壤和农作物受到严重的污染,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1湘江水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1.1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湘江既是纳污水体,又是该流域居民的重要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水源。

由于产业结构和工业企业地区分布的不合理,部分江段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功能区规划所允许的纳污能力。

湖南省《“十一五”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待批稿)》中指出:随废水流入湘江的有害物质中以有色金属的“贡献”最大,主要的有Hg、Cd、Pb、Zn、Cu、Cr等重金属。

目前,湘江水污染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已由Hg转变为Cd和As。

其入河量分别为:Hg1.17t·a-1,Cd148.55t·a-1,As 81.85t·a-1[2]。

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以湘江衡阳段为例

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以湘江衡阳段为例

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 ur nal of Hengya ng Normal Univer sity No.6Vol.29Dec .2008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以湘江衡阳段为例唐文清1,2,刘 利3,冯泳兰1,曾荣英1,许金生1,张 幸2(11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湖南衡阳 421008;2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阳 421008;31衡阳市环境监测站,湖南衡阳 410082)摘 要: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影响着河流底泥环境和健康质量。

本文以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8个监测点底泥的7个指标(Cu 、Zn 、As 、Hg 、Cd 、Cr 、Pb )进行监测调查,参照国内有关标准,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底泥污染评价标准,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检测结果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底泥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281456,达到5级,为重度污染,其中松柏断面的底泥污染最为严重,说明河流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湘江中图分类号:X144;X 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6—0055—05 随着湘江流域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和含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都逐渐上升,导致该流域内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

目前,湘江流域已成为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重金属具有毒性和持久性,为河流底泥中污染最严重的一类。

在自然环境中过度积累,导致河流底泥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甚至空气污染,污染结果不仅造成一些水生生物的灭绝;由于它们不能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在土壤和植物体内不断积累,通过生物链最终人体内积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如人体摄入过量的锌则会出现胃肠炎、贫血、高血压、冠心病,摄入过量铬会导致肝肾受损、鼻穿孔、肺癌等等[1]。

污染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治理研究现状

污染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治理研究现状

几乎大小河流都受到重金属污染。方盛荣 …等研究 了南京市莫愁湖 、 玄武湖 、 秦淮河等 1 3 个底泥样品 中的重 金 属 的形 态 分 布情 况 ,结 果表 明底 泥 中 P b , c u , Z n , N i , c r 主要 以有机结合态 和残渣态 存在 ; 万 金柱 E 2 ] 对广州市 3 1 条 内河 涌底 泥性 质 进 行 了较 为 系统 的 调查 研究 ,广州 市河 涌底 泥 中重金 属含 量水
的影 响 , 对 底 泥重金 属 的治理 研究 相对 较少 。 本文 分 析 了底泥 中重金属 的释放 机理 ,简单介 绍 治理 底 泥
污染 已相 当严重 ; 刘志彦 E 3 3 等以辽 宁省沈阳市细河 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 ,发现 c d 富集程度达 6级 , 为 严重污染 ; 张兴梅 [ ] 等 以三峡库 区重庆主城区段水
平远 远超 过 土壤 背 景水 平 , 多处 在 中至 重污 染 水平 ,
物、 鱼类和微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刘艳平 _ 7 _ s l
等研 究河 流 底 泥重金 属 污染 对鳙 鱼 血细 胞微 核率 和
水生生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河流底泥重金 属c d 污染对细胞遗传物质有损伤作用 。 目 前 国内对河流 、湖泊底泥重金属的研究偏重 于重金属的分布 、 污染特征以及重金属对生物 、 生态
国 内对 河 流底 泥 重金 属 的研究 不 少 ,文 献显 示
差不大 ; 彭涛 _ 5 等对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 在生态危害进行 了调查与评价 , 结果表明 , 古运河各 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级 为轻微至强 , 下 游因曾经有工厂聚集 , 污染程度高于上游 , 毒性系数 较大的 c d 和H g 的潜在生态危害始终排在首位。 也有学者研究底泥重金属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 成 的影 响 。 张 文强 [ 6 ] 等研 究 发现 , 水体 底泥 重金 属污 染对水生生态系统中如大型水生植物 、藻类 、底栖动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引言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底泥是河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主要储存区域,其污染不仅危害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处理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一类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迁移,一旦进入河流,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水体中生物富集、生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等。

2. 有机物污染的危害有机物是河流中另一类常见的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具有高毒性和难降解性,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有机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植物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1. 重金属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蓄积和减少溶解态等方式来实现。

植物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质,再通过根系吸附或与根系共生的微生物共同去除。

2. 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有机物的植物去除主要通过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来实现。

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有机物质,叶片吸收和蓄积,使有机物质从水中转移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发生分解和转化,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三、植物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去除实践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实际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苦草和菊花等吸重金属的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利用水稻、蔗等作物的植物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实现底泥中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

2. 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底泥修复技术正朝着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常图09903008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法摘要: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

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淤与处置,将是河流底泥污染异位修复的发展方向。

通过列举王春凤对广州市河流的污染研究、刘伟对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污染的研究、杨卓对白洋淀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以及赵丽霞对汾河底泥污染的等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重金属对我国河流的污染之严重。

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1999年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有63 . 8%为Ⅳ至劣V类水质[1]。

水体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2]。

纳入水体的重金属大部分在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等作用下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沉积于河涌底泥中,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就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使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增高,出现明显的二次污染。

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

前国内外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三者的联合治理。

当前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较多,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展的综述相对较少。

本文在介绍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治理技术进展,以期为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在我国,许多河流或湖泊底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王春凤等[3]研究表明,广州市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工业活动是主要原因。

刘伟等[4]研究显示,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n、Pb和Cu污染是上海市小城镇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一大特征,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地面冲淋是河流沉积物Pb的一个重要来源。

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大湖,对于拦蓄上游洪水、维护津浦安全、缓解冀中缺水状况、调节当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卓等[ 5 ]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白洋淀湖区底泥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污染和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底泥中重金属Cd、Pb含量较高,分别表现为极强和轻微-中等的生态危害以及极强和中度的污染程度,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其周围城市的发展及其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支流。

赵丽霞等[6]分析了汾河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 ,河段底质已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污染。

巢湖水污染防治是国家“九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刘伟等[7]对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研究表明,底泥中Pb、Cr、Cd、 As的含量对巢湖尚不构成潜在生态危害。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周边有我国著名的大型铜业基地德兴铜矿和永平铜矿,在河湖交接处,重金属含量较高,且已影响到水生环境。

曹维鹏等[8]对鄱阳湖 6条主要支流底泥中的重金属 (Cu、Co、Cd、Pb、Ni)的形态进行了研究 ,表明赣江支流、抚河底泥中5种重金属的总含量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江支流、抚河区域的许多采矿点的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

贾振邦等[9]评价了深圳3条河流的底泥,多数河段都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

洪泽湖是我国 5大淡水湖之一,据刘振坤等[10]对洪泽湖底质重金属污染的分析表明:洪泽湖底质重金属Cd污染严重,湖底中汞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盘龙起源于昆明市嵩明县西北梁王山,是滇池流域最大的一条河流,由于城区扩建的加快、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上升,重金属对盘龙江底泥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锌(Zn)、铜 (Cu)、镉 (Cd)的污染较为严重[11]。

南四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黄河和废弃黄河间的黄泛地区。

王晓军等[12]对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分析表明 ,整个南四湖的上级湖已经受到Hg、As、Pb和Mn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我国河流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三、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现状底泥中的重金属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危害河流的底栖生物。

底泥中的重金属毒性主要取决于重金属的形态。

如果能消除底泥中的重金属对水体和底栖生物的作用,则能有效降低污染底泥的环境影响。

当前国内外对河流污染物的修复主要有原位固定、原位处理、异位固定、异位处理等4种方法。

原位固定或处理是底泥不疏浚而直接采用固化或生物降解等手段来消除底泥的污染行为;异位处理或固定则是将底泥疏浚后再行处理,消除。

其对水体的危害。

在这些处理方法中 ,多采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这 3种技术联合使用。

(一)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方法是借助于工程技术措施 ,直接或间接消除底泥中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主要由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2种技术组成。

原位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填沙掩蔽、固化掩蔽、引水、物理淋洗、喷气和电动力学修复等。

环保疏浚、工程疏浚、异位淋洗、固化填埋、玻璃化和用作建筑材料等属于异位修复技术,在国外都有普遍的应用。

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疏浚出的污泥如不进一步处理,则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制剂与污染底泥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 ,使重金属从底泥中分离或转化成无毒的化学形态。

主要有氧化还原、湿式氧化、化学浸提等方法。

常常与物理修复结合在一起应用。

化学修复方法存在花费大量化学药剂,运作困难以及一些固化药剂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缺点。

利用化学药剂浸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

Bruning等[13]利用EDT A (乙二胺四乙酸)和PDA (嘧啶-2, 6 -乙酰乙酸)来萃取底泥中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利用0 . 1M的EDT A,对Zn的最高去除率可达70% , Pb的最高去除率为 30%。

McCready等[14]研究发现,利用盐酸能提高20%对河流底泥重金属的浸提能力。

M Nystroem等[15]比较了HCl、NaCl、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铵和蒸馏水对污泥重金属的浸提能力,盐酸是最有效的浸提剂。

Jon Renholds[16]采用化学固定的方法对受铅污染的Fox河流的疏浚底泥进行了恢复治理。

治理过程为:先将污泥疏浚,上覆水用泵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向底泥中加入磷酸盐、Mg O和石灰石组成的混合物;磷酸盐用于结合底泥中的铅,形成能在较大pH范围内稳定的磷酸铅化合物,石灰石用于强化化学反应, MgO在处理过程中起缓冲pH值的作用;经一定比例的混合与足够的反应时间,稳定后的底泥被疏浚,脱水稳定后的底泥输送到填埋场作为非有毒有害废物进行填埋。

经检测,该工艺对底泥中铅的固定率达到了99 . 7% ,而处理费用却相对较低。

Abrego[17]用硝酸对污泥的沥滤结果表明,Cu、Ni的溶出率可分别达到86 . 7%、100%。

河流底泥中重金属所处的环境对其化学性质影响很大。

采用硝酸进行沥滤,可使底泥中绝大部分的Zn、Cd、Ni、Co、Mn、Cu在几天到几周内溶出。

Muller I等[18]通过研究,认为采用调整pH或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能将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从而有效防止疏浚污泥中重金属的迁移。

用粘土、有机物等物质来吸附重金属也可以达到固定的目的。

贾今平等[19]研究了利用湿法和干法工艺治理电镀重金属污泥,得到了综合利用产品——铁黑,其在质量和性能方面都能达到相关标准的规定。

利用该研究成果可有效防止电镀企业排放的废水进入河流并沉积于河底,避免对河流生态产生极大危害。

另外,新兴的动电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土壤重金属修复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人们也在考虑借鉴这个技术治理底泥中重金属物质。

M Nystroem等[15]利用电渗析萃取技术修复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并研究了不同电解液的效果。

研究的电解液主要有HCl、NaCl、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铵和蒸馏水。

结果表明,电渗析萃取技术对河流底泥的重金属萃取非常有效 ,利用蒸馏水做电解液对Cu的去除率为 48%、Zn为 80%、 Pb为 96% ,而 Cd达到了98%。

(三)生物-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以及不同生物联合修复等多种方法。

生物 -生态修复具有处理效果好 ,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四、结束语当今,就我国来说,水资源污染的事故不断发生,层出不穷。

虽然中央已经颁布了多项措施,但是仍旧有许多存有侥幸心理的地方政府和单位为了经济利益、金钱价值而忽视了环保利益。

保护环保利益是我们目前最刻不容缓的事情。

重金属对河流的污染不是短期性的,而是长期性的。

今后,我们必须加强相关立法监督,对重要责任人追求刑事责任。

俗话说:以道德为底线,以法律为准绳。

既然地方政府和各单位的法人没有良心可循,那么我们应当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1]滑丽萍,华珞,王学东,等。

芦苇对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 20 (2) : 102~105。

[2]郑习键。

珠江广州河段底泥的污染分析[J]。

长江建设, 1996, (5) : 17~18 .[3]王春凤,方展强,郑思东,等。

广州市河涌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3 (2) :41~43.[4]刘伟,陈振楼,许世远,等.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2006, 27(3):538~543。

[5]杨卓,李贵宝,王殿武,等。

白洋淀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5):945~951。

[6]赵丽霞,张勇,雷亚春.汾河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研究 [ J ].光谱实验室 , 2005, 22 (1) : 106~108。

[7]鲁裕民。

德兴铜矿会铜废石的综合利用[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23(2) :154~156。

[8]曹维鹏,罗明标,丁建桦,等.鄱阳湖主要支流底泥中重金属形态研究 [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29(1):66~73。

[9]贾振邦,等。

毛洲河和东宝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及评价[J]。

环境化学,2001,20(3):212~219。

[10]刘振坤,张书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