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

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

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S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S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

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经典归纳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经典归纳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经典归纳池茶永2011.01.02★基础部分(填空、选择及简答)1、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在图示1的晶胞中,a、b、c称晶格常数。

(图示1)(图示2)2、根据晶胞的几何形状或自身的对称性,可把晶体结构分为七大晶系、十四种空间点阵。

3、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_体心立方晶格(BCC)、面心立方晶格(FCC)和密排六方晶格(HCP)_三种。

4、下列晶面和晶向指数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B )A、﹙h k l﹚﹙µ v w﹚B、﹙h k l﹚[µ v w]C、﹙h, k, l﹚[µ, v, w]D、﹙-h k l﹚[-µ v w](提示:晶面和晶向指数分别用圆括号和方括号表示,数值间不用标点断开,负号写在数值上方)5、实际金属中存在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晶体缺陷。

位错和晶界分别属于( C )A、点缺陷,面缺陷B、面缺陷,线缺陷C、线缺陷,面缺陷D、点缺陷,线缺陷6、金属结晶的条件是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造成液体与晶体间的自由能差,即具有一定的结晶驱动力才行。

那么由此产生的过冷度指的是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7、下图为金属结晶过程和奥氏体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填写下面的空白处。

(1)金属结晶过程:晶核的形成→晶核的成长→晶体互相接触并向液体伸展→结晶完毕(2)奥氏体形成过程:晶核的形成→晶核的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8、观察图示2在显微镜下的组织为珠光体。

9、细化铸态金属晶粒主要采用增大金属的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方法。

10、合金中的相结构分为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两类;前者有可分为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

11、合金常见的相图有__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_和具有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

12、铁碳合金中基本相是那些?其机械性能及结构如何?答:(1)基本相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石墨。

(完整版)金属学热处理笔记

(完整版)金属学热处理笔记

一个晶体的某一方向可以用方向矢量来描述,这就是 晶向指数 [111]
晶体中原子周期排列相同在空间位向不同 (即不平行)的晶向统称为 晶向族 <111>
取晶面在坐标轴上的截距, 取截距的倒数, 将倒数约成互质的整数, 即该晶面的
法向量,就是 晶面指数 ( 111)
在立方晶系中, 由于原子的排列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往往存在有许多原子排列完
400N·m
结构材料
金属材料(主要金属键)
功能特点用途分类
原子间键合分类 陶瓷材料(主要离子键)
功能材料
高分子材料(主要共价键)
复合材料(土坯)
金属: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性、高密度和高的光泽。
陶瓷: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间化合物。 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 较低的导点、导热、
延性、成型性及耐冲击性都很差。 极好的耐高温和耐腐蚀特性, 还有一些独特的
光电性能。
高分子材料: 非金属原子共有电子而构成的大分子材料。 每个大分子由许多结构
相同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因此又称为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
较强的耐腐蚀性、绝缘性和低密度优良特性。
复合材料: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所不具备的。 复合材料可能具有非
全相同但在空间位向不同(即不平行)的晶面,这些晶面总称为 晶面族 {111}
平行于或者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而该直线叫做晶带
晶带轴 计算公式( ?1 ??1?1?) , ( ?2 ?2??2?) [ ????]??
??= |???12?
??12??| ,
??=
|
?1? ?2?
?1 ?2
|

高三化学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热处理知识点总结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对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变化,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过程。

在高三化学学习中,了解热处理的知识点对于理解材料性质、实验操作及工艺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热处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热处理的分类1. 相变热处理相变热处理是指物质在固态与液态、气态之间变化过程中受热处理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热处理包括升华、熔化和汽化等。

2. 固态热处理固态热处理是指在物质固态改变过程中进行的热处理,主要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等。

3. 液态热处理液态热处理是指在物质液态状态下进行的热处理,主要涉及溶解和结晶等。

二、常见的热处理方法1. 退火退火是通过加热材料至一定温度,然后以适当速率冷却的过程,目的是减小材料的硬度和提高延展性。

退火可分为全退火、球化退火、时效退火等。

2. 淬火淬火是将材料加热至临界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使材料产生相变,并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

淬火还可分为水淬、油淬、盐淬等不同介质淬火。

3. 回火回火是在淬火过程中,通过加热材料至较低的温度,然后适当冷却,使材料获得适合使用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和提高材料的韧性。

4. 热残余处理热残余处理是指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对材料进行一次或多次退火、淬火和回火等处理,以消除或调整材料内部应力和改变材料组织结构,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三、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1. 组织结构的改变热处理可以改变材料的晶格结构、晶粒尺寸和晶界特性,从而影响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机械性能。

2. 性能的提高通过合理的热处理过程,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等性能,使其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

3. 应力的消除热处理可以消除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力,避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开裂等问题,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热处理的应用领域1. 金属材料加工热处理在金属材料的加工中广泛应用,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避免加工后出现裂纹、变形等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1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可逆回火脆性:又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热处理工艺笔记

热处理工艺笔记

表面 空气,高频感 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淬火温度后,用水或乳状液喷射零件 淬火 应电流 表面冷却
使零件表层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保持原有的强度和韧性。
时效 处理
1.天然时效:在空气中长期的存放。 2.加热到0~200℃,在这个温度保持10~20小时或更多的时间
对加工精度高的零件,慢慢消除其内应力,从而稳定其形状和尺寸。
1.提高硬度和强度;2.增高耐磨性;3.得到要求的其他机械性能。
回火
加热到临界点以下的回火温度后,保温透烧,再迅速地或 空气,液体 缓慢地在水、油或空气中冷却下来
1.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和脆性;2.增加塑性和韧性;3.得到各种要求的机 械性能。
调质 空气,液体 淬火后高温回火
得到高的韧性和足够的强度,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渗碳
1.固体渗碳2. 液体渗碳3.气
体渗碳
使表面层增碳:渗碳层深度0.4~0毫米或>0毫米,硬度在 HRC56~65。
增加钢件的耐磨性能,表面硬度,抗拉强度及疲劳极限。适用于低碳,中碳 (〈0.4%C)结构钢的中小型零件和大型的中负荷,受冲击,耐磨的零件。
1.固体渗碳2. 氰化 液体渗碳3.气
体渗碳
使表面增加碳与氮:扩散层深度较浅0.05~2毫米;硬度 高,在薄层0.02~0.04毫米时具有的硬度HV950~1100
增加结构钢,工具钢制件的耐磨性能,表面硬度和疲劳极限,提高刀具切削性 能和使用寿命。适用于要求硬度高,耐磨的中,小型及薄片的零件和刀具等。
氮化
1.液体渗碳2. 气体渗碳
表面增氮:氮化层为0.025~0.8毫米,而氮化时间需40~50 多个小时,硬度很高(HV1200),耐磨,抗腐蚀性高
热处理代号
热处 理方

热处理重点知识总结

热处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1.工程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2.强度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硬度指标: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韧性指标:冲击韧性。

3.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4.塑性:塑性是指材料受力破坏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5.刚度:材料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

其指标即为弹性模量。

6.硬度:材料表面局部区域抵抗更硬物体压入的能力称为硬度。

7.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8.实际工作中的构件常常是在受交变载荷的作用,所谓交变载荷是指大小或方向随时间而破坏的载荷。

第二章1.热处理:热处理是根据钢在固态下组织转变的规律,通过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达到改善钢材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热处理一般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的。

2.加热时的转变主要是奥氏体转变。

3.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高密度的位错。

位错密度高达1223.0(-~⨯cm,故又称为位错马氏体。

)9.0104.片状马氏体又称为针状马氏体。

5.片状马氏体内部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

6.含碳量低于0.25%的板条马氏体的正方度很小,1/≈c,为体心a立方晶格。

7.马氏体具有高硬度、高强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以及晶界强化等。

8.在通常情况下,马氏体转变不能进行到底,也就是说当冷却到M点温度后还不能获得100%的马氏体,而在组织中保留有一定f数量的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奥氏体。

9. 粗大的魏氏组织是钢的一种过热缺陷组织。

10.回火: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的某一温度保温1一定时间,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规律:(1)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2)马氏体的分解。

(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4)碳化物的转变。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6、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7、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8、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9、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0、固熔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11、结晶:纯金属或合金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12、重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改变了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

13、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T0)和实际结晶温度(T1)之间存在的温度差。

14、铁素体:碳溶解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5、渗碳体:是铁与碳形成的质量分数为6.69%的金属化合物。

16、奥氏体: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7、珠光体: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机械化合物。

18、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为莱氏体。

19、同素异构转变:一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还会发生晶体结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20、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实际晶粒度,它决定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

21、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具有很大的晶格畸变,强度很高。

22、贝氏体:渗碳体分布在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或的两相混合物。

根据形貌不同又可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23、淬透性: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

24、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25、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二热处理复习笔记
1.热处理的作用:1)提高工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2)改善工件的加工工艺性能
2.热处理的特性:只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或工件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化学成分。

3.热处理对象:主要是钢铁材料,也可以是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

4.热处理的定义:对金属材料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性能的工艺。

加热目的:为了获得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的奥氏体组织。

保温目的:使工件热透,组织转变均匀。

冷却方式:随炉冷却、空气冷却、油冷、水冷,水中最快,炉中最慢。

表面热处理: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材料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是改变工件表层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的表面热处理工艺。

6.退火
6.1定义:把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炉冷),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6.2主要特点:冷却缓慢。

6.3分类:按冷却方式分为连续冷却退火、等温退火。

按加热温度分,在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有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

在临界温度(AC1)以下,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脱氢退火等。

常见为表格中的三类:
6.4目的
(性能)降低硬度,利于切削加工;提高塑性韧性,利于冷加工。

(硬度降,塑性韧性即升)
(组织)消除或减少毛坯加工中形成的组织缺陷;细化晶粒(均匀化),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

(应力)消除内应力,减少变形,防止开裂。

7.正火
7.1定义: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AC3或Acm以上40~6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7.2特点:组织细,强度、硬度比退火钢高(原因:冷却速度快)
7.3目的:对于低碳钢,细化组织,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对于中碳钢和性能要求不高零件,做调质处理。

对于高碳钢,消除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做组织准备。

性能要求不高,形状复杂、横截面有急剧变化的钢件,用正火代替淬火作为最终热处理(淬
火是水或油冷)
8.正火和退火的共同点
作为预备热处理,即处于锻造和粗加工之间。

消除内应力、均匀组织、改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要求不高零件,可作为最终热处理,如铸件,退火和正火就是最终热处理。

9.正火和退火的选择
从切削加工性考虑,含碳量0.5%以上用退火,含碳量0.5%以下用正火;
从使用性能考虑,要有好的力学性能,用正火,性能要求不高,正火为最终热处理,形状复杂,用退火。

从最终热处理考虑,减小淬火时的变形开裂,预先热处理用退火,要快速加热的工件,预先热处理用正火。

从经济性方面考虑,优先用正火,因为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10.淬火
10.1定义: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放入淬火剂(冷却介质)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用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加热温度:Ac3或Ac1以上30~50℃。

冷却介质:水、油、碱水、盐类溶液等。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连续冷却中,能获得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马氏体:是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

不平衡组织,后面要加回火热处理。

10.2目的: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工件的综合力学性能。

提高钢件的某些特殊性能。

10.3淬透性:钢经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马氏体的深度)的能力。

淬透性好,淬硬层就厚,马氏体组织深度就深。

取决钢的化学成分和淬火冷却方式,加入合金元素可降低临界冷却速度,其淬透性好,冷却速度快淬透性好。

合金钢的淬透性比碳钢好。

10.4淬硬性:钢经淬火后达到的最高硬度,取决于Wc。

低碳钢的淬硬性比高碳钢好。

10.5淬火工艺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等。

11.回火
11.1定义:将已经淬火的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150-650℃),保持一段时间后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热处理。

11.2回火(淬火+回火为最终热处理)
注意:淬火+高温回火为调质
12.表面热处理
12.1表面淬火
定义:表层加热,改变表层力学性能。

加热上要注意使表层或局部瞬时或短时达到高温。

分类及应用:主要有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为2-6㎜,加热温度、淬硬层深度、淬火质量不容易控制,适合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淬硬层深度为0.5-15㎜,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容易控制、质量稳定,适用大批量生产。

后者的种类及淬硬层深度:高频 0.5-2.5㎜;中频3-10㎜;工频10-20㎜。

12.2化学热处理
定义: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集中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表面热处理工艺。

分类:渗碳(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渗碳设备有井式渗碳炉,网带式渗碳炉,多用炉等。

渗碳是碳原子渗入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工件表层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渗氮是渗入氮原子后,可获得比渗碳层更高的硬度及更好的耐磨性、耐蚀性和耐疲劳性能。

碳氮共渗是在工件表面同时渗入碳、氮两种元素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渗金属是将金属原子渗入钢的表面的过程,它使钢的表面合金化,以使工件表面具有某些合金钢、特殊性能钢的特性,常见有渗铝、渗铬、渗锌等。

主要方法有固体法、气体法、液体法等。

13.1在工艺过程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热处理
举例1:下料—锻造—预先热处理—切削加工—最终热处理—磨削加工—检验。

预先热处理:材料的含碳量高于0.5%,一般选退火。

反之选正火;
最终热处理:一般为淬火+回火。

热处理的零件为工具(用低温);为弹性零件(用中温);为受力复杂零件(用高温)。

若表面有单独硬度要求,一般为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若为合金渗碳钢,为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举例2:下料—锻造—预先热处理—机械粗加工—中间热处理—机械精加工-最终热处理—磨削加工—检验。

中间热处理一般为调质,但此时最终热处理一般不为淬火+高温回火。

其他同举例1
正火或退火的目的:
消除内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退火是降低硬度,正火是提高硬度),为后续热处理做准备。

淬火+低温回火:提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淬火+中温回火:提高***的弹性性能。

淬火+高温回火:提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表面淬火+低温回火:使零件表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保持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使零件表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淬火目的: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回火的目的: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