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修复与利用
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简史

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简史作者:王燕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5期摘要:专题研究的开展,总是离不开对发现史的回顾与总结,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文章主要对东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梳理,旨在划分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历程,同时与水系流域分布相结合,注重于对东北地区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历史的梳理。
关键词: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
从行政区划上看,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的外围为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地区水系丰富,主要分为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鸭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1 起始阶段(20世纪30~60年代)这一阶段旧石器考古地点集中在松嫩平原,此地区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数量最多,文化遗物较少。
最主要工作的两处遗址是顾乡屯遗址和荒山遗址。
1.1 顾乡屯遗址顾乡屯遗址处于松花江右岸一级阶地上,海拔125~140米,地理坐标为45°43′N,126°34′E。
1931年,由我国北平地质调查所的尹赞勋、殷宝兴主持发掘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郊温泉河畔的顾乡屯遗址,俄国人B.B.波诺索夫和A.C.路卡什金等也参与此次发掘工作。
通过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数量,证明了顾乡屯遗址是一处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埋藏地点,由此开启了东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发现。
1933—1939年,日本、俄国和法国学者先后对顾乡屯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获得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工制品。
人工制品可分为两类:一是有使用痕迹的动物骨骼;二是石制品。
石制品多用锤击法或砸击法打制,体型较小,种类单一,质地粗糙。
①根据地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动物群的种类以及人工制品的文化特征和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顾乡屯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万~2万年。
②1.2 荒(黄)山遗址荒山遗址位于哈尔滨市东郊,地理坐标为45°46′N,126°37′E。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页。
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约占地球历史的0.56 ‰。
在这⼀短崭的时期内,⾃然界发⽣了⼀系列重⼤的变化。
如:⽓候的变冷、海⾯的升降、⽣物的演变、⼈类的出现、现代地貌的形成,等等。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第四纪期间发⽣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史的⼀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四纪的特征(1)⽓候显著变化:进⼊Q,地球显著降温,发⽣了地球历史上第四次⼤的冰期活动。
受其影响,地球的表层系统发⽣了⼀系列重⼤的变化,如⼤⽓环流格局改变,⽓候带迁移,海⾯升降,沙漠扩⼤,⽣物⼤规模迁徙等。
(2)⾼等⽣物空前繁荣:⾼等⽣物(被⼦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荣,在种属组成和⽣态特征上与第三纪均有显著的差别。
(3)⼈类的出现和发展:⼈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最重⼤、最具特征的事件,是地球演化历史的⼀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地壳运动活跃:第四纪地壳运动⼗分活跃,使地球表⾯形态⼤⼤改观,也给全球环境变化带来巨⼤的影响。
第四纪的时间标尺确定Q下限的标准1以⼈类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3.0e6 a.B.P. 。
2以古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欧洲⼀直把Alps ⼭贡兹(Günz)冰期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时间为1.1×106 a.B.P.。
后来的研究表明还有更⽼的冰期。
3以冷⽔型有孔⾍的出现为标志4以古植物的演化为标志:我国不适⽤,因为我国仍然有现⽣属种5以古动物演变为标志:⼀般以三趾马的绝灭和真马、真⽜、真象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称为毫格(Haug)线。
2.47e6 a.B.P 6以古海⽔温度变化为标志:把1.80×106 a.B.P.作为Q的下限。
此线以下,海⽔平均温度为23~25°C,以上海⽔温度为15°C。
四种基本划分⽅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案:3.50×106 ~3.00×106 a.B.P. (⾼斯正极性/吉尔伯特负极性)2.50×106 ~2.40×106 a.B.P. (松⼭反极性/⾼斯正极性)1.80×106 ~1.60×106 a.B.P.(⼤致与松⼭反极性时中的奥尔都维事件相当(1.80×106 ))0.70×106 a.B.P. (⼤致与布容正极性时/松⼭反极性时相当,仅俄罗斯采⽤)⽬前,争议仍然很⼤,多数采⽤ 1.80×106 a.B.P.或2.50×106 a.B.P. 、 3.50×106 a.B.P. 作为Q的下限。
裴文中的学术生涯

裴文中的学术生涯裴文中出生于清贫的教师家庭。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裴文中认为,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裴文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的对比实验,在周口店发掘中便从岩石痕迹上弄清了人工打击和自然破碎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猿人石器的存在。
在法国留学期间,裴文中结合人工打击的实验及国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标本,深入分析人类制作的石器与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间的根本区别。
以“史前人类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现象的作用”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它既为“曙石器”的破产作了有力的诠释,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发掘标本和新生代所藏标本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啮齿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现的食肉类动物爪痕、骨骼腐蚀后所出现的曲纹以及化学作用和水蚀作用的变形等,以物标本为依据并通过实验证明的观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质和特征更加明确。
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和年代分期也作了开创和深入的综合研究。
1937年美国费城举行了早期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裴文中宣读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这篇论文把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列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础,并指出它不同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
1955年、1959年和1965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性论文,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不断扩充其内容和提出新的认识,如用水洞沟文化和萨拉乌苏河文化来代替过去的河套文化等。
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体系和分期的论述领域的轮廓和基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史前时期的研究》一书便是具体的代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3厅讲解词

三厅A欢迎各位来宾来到第三展厅“30亿年的辽宁古生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辽宁的地质概况:这是凌-宽大剖面:它是一条贯穿辽宁省东-西的地质剖面。
西起凌源,向东一直到丹东的宽甸,剖面全长约550 km。
展示了辽宁省区在漫长的30多亿年地质历程中的主要构造格局和各时代地层分布。
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以地质历史悠久、化石类群丰富、及盛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等三大特点称著于世。
自30亿年前的太古宙以来,辽宁省区主要有“十大古生物群”。
现在我们就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太古代鞍山群早期生命:距今约38亿年。
在这里变质岩中发现了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记录。
这些古老的细菌和蓝藻化石是在铁矿石中发现的,而这些铁矿石来自本溪南芬露天铁矿,是亚洲最大的铁矿山,2007年本溪古生物与地层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国内外专家曾专程来这里参观。
铁矿是怎么的呢?当时在海洋中含有二价铁离子,同时还含有蓝藻,蓝藻在海中呼吸释放氧气,就与铁离子结合生成铁矿。
在鞍山群之后的是寒武-奥陶纪海生生物群:距今约5.42—4.88亿年。
这一地质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物界出现大量的带壳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化石主要以三叶虫为代表。
为什么叫三叶虫呢?其背壳由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3部分,纵向可分为轴叶及两侧的肋叶,由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还有头足类、古介形类、古杯类、海百合、藻类等。
而奥陶纪,是距今约4.88-4.43亿年。
这个时期由巨厚的石灰岩组成了本溪的“水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
这一溶洞形成于4-5亿年前的寒武-奥陶纪灰岩中。
提到本溪,我们来看一下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这个时期,辽宁已全部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气候温暖潮湿,河湖纵横,森林茂密,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是辽宁省的第1次大型成煤期。
本溪生物群的特点还体现在牛毛岭剖面上,以砂岩为主的地层中发育5层以上的灰岩层,化石丰富,盛产蜓、珊瑚、腕足及牙形刺等海相化石,其下部产植物化石。
裴文中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者

裴文中先生是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者,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中国史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主要创始人。
在先生百年诞辰和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对他丰富多采的一生做一简略的追记和评述,以资纪念。
彷徨中的探索裴文中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动乱和战乱中度过的。
国与家的贫穷和时局的混乱促使他在痛苦中思索,在彷徨中探求,并勇敢地去实践自己的诉求。
11岁时,在开平高等小学读书的裴文中便在父亲的鼓励下,在街头和庙会上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行径。
1919年少年裴文中在滦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北平学生五四运动爱国热浪的熏染下,他热心投入运动,积极声援北平学生,并作为班代表参加校学生自治会的工作,负责与校外联络和宣传。
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
家境贫寒使得他不得不半工半读,兼职小学“全能”教师,在报社作校对,替别人整理稿件,间或从事文学创作,将小说、杂文向报刊投寄,以赚取稿费、资助学业。
在因需而写的创作中,裴文中逐渐萌生了浓厚的文学创作欲望并展现出才华。
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山海关战火交织,裴文中将对亲人的担忧和国家的忧患之情写入小说《戎马声中》,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欣赏,称其为“乡土文学”之一种,称赞其文风“信手写来,不事雕琢”。
在此期间他的一篇散文《走过W学校的门口》,表达了反帝反列强的决心。
“五卅”惨案后他在《晨报》上发表署名“革命”的三字长歌,宣传反英反日。
这首长歌曾印成传单,被游行队伍在全市散发。
裴文中对地质学本无多大的兴趣。
在国破家亡的危机面前,他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以拯救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有志于办党办报”,并满腔热忱投入其中。
1926年裴文中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京大学地下党小组的活动。
其后北平党组织遭到破坏,裴文中与组织失掉联系,又在彷徨中开始新的探索。
周口店的惊世发现1928年春,在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安排下,裴文中赴周口店工作,帮助周口店开掘主持人杨钟健做后勤管理。
2024年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15篇)_1

2024年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15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不久前,我校组织参观了海南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博物馆庄严的大门前有着圣神的感觉,在门前我似乎就能感觉得到历史的气势和宏伟,那呐喊着解放海南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到了,我开始带着那份尊敬认真的观察那里的历史。
走进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图片展展厅,开启了一扇了解海南沧桑巨变历史的窗户。
血与火、硝烟与呐喊、面容与情怀穿越岁月,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一艘木船,一列火车,分别呈此刻两个展厅的前面。
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摆设,寓意着展览两大主题:解放和开放。
走进不一样的展厅,观众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震撼。
为了解放海南我们的渡海作战部队不惧惊涛,勇对骇浪,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依靠简陋的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木帆船打败军舰的世界战争史奇迹。
创造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这是难忘的并且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
历史上,为了强岛富民的理想,为了让每一位岛上居民都过上幸福完美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发奋探索各种发展海南经济社会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即使为此遭受损失,蒙受冤曲,甚至抛撒热血,也矢志不移,誓死追求。
正是靠着他们的坚韧和坚持,海南坚实地走过了漫长的历史。
这天,我因继承先人理想,接过发展重担,正是当代人无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绘就一个更美丽的海南,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2为使党校培训活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育与增强学员的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我们历史系组织的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
在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八个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
有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瓷器等,通过参观这些服饰、居室、生活用品、战争用品及丧葬用品,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优秀古代文明,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们的伟大智慧。
动物化石的修复方法

动物化石的修复方法
动物化石是指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和地质变化,被埋在地下的动物遗骸。
这些化石对于我们了解古生物学和地球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些化石在埋藏和挖掘过程中常常会遭受损坏,需要进行修复。
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清洗。
对于被埋在地下的化石,可能被覆盖着泥土和石块等
杂物,需要进行清洗。
使用水或者特殊的化学溶液进行清洗,清除表面的污垢和杂物。
2. 稳定。
许多化石在挖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破碎或缺失,需要进行稳定。
使用特殊的胶水或树脂进行粘合,使化石重新固定在一起。
在使用胶水或树脂之前,需要先对化石进行清洗和干燥处理。
3. 填补。
有些化石可能会缺少某些部分,需要进行填补。
可以
使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如硅胶、泥土或树脂等填补缺失的部分。
4. 翻新。
一些化石可能因为长期的自然风蚀或人为因素而出现
表面磨损,需要进行翻新。
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术进行表面修复,使化石重新呈现出原本的光泽和色彩。
总的来说,动物化石的修复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经验,需要注意保护化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修复后的化石可以展示在博物馆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生物学和地球历史。
- 1 -。
参观历史博物馆后的观后感

参观历史博物馆后的观后感参观历史博物馆后的观后感【篇1】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又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
所以为了更深刻的谅解中国文化,我来到上海博物馆一探究竟。
来到上海博物馆,我直奔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
只见馆内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令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56个人民族的服饰个个不漏,个个色彩鲜艳、绚丽夺目。
在这么多的民族服饰里面,我最喜欢的民族服饰是彝族的服饰。
女式服装颜色五颜六色,显得雍荣华贵、端重大方。
男士服装的颜色多为黑色为主,穿以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最为奇特的是他们的帽子,在左上方有一个像角的东西,又长又细。
这个东西一下子吸引了我,一看资料,汉语翻译过来原来叫“英雄结”,年轻人把它扎得又细又挺拔,以表勇武;老年人把它扎得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时间转眼间过去了,我也欣赏完了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感悟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参观历史博物馆后的观后感【篇2】一周前就听老师说学校要组织我们去参观大庆博物馆。
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极了,可是时间仿佛在作弄我,一周的因此却变得漫长起来。
终于挨到了前一天,夜晚我想象着博物馆的样子,许久才睡着。
一早我就爬起来,兴冲冲地来到学校。
8点整,一队大客车开进校园——整整9辆,好壮观啊!坐在宽敞的大客车里,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建议下唱起了歌,从《春天在哪里》到《让我们荡起双桨》,从《童年》到《踏着铁人的脚步走》,车厢里歌声荡漾,一路欢笑。
要到了,透过车窗,一圈红色建筑映入我的眼帘,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是我们大庆的文化区,左边是城市规划馆,正对着我们左边的就是大庆博物馆,右边的是大庆歌剧院、大庆书苑。
哇,好漂亮呀!一圈红色的建筑凹字形环抱着一个广场,就像张开的臂膀在欢迎着我们。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不如馆内,迎面就是一组高大的雕塑群,讲解员告诉我们说中间的是猛犸象,左边是东北野牛,右边的是披毛犀,这些都是大庆地域史前的动物,都是因为地质气候变化灭绝的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修复与利用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的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1979年我国规定博物馆的性质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任务是:通过搜集和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对人民进行爱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古生物化石是一种以化石硬体的形式再现的史前生命,由此阐明生物的演化和发展历程,是自然科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每每成为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收藏、展示的重要题材和内容。
哺乳动物是从一种卵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当时恐龙也刚刚出现,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爬行动物首先发展起来,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期间十分繁盛,不符动物只能在爬行动物的夹缝中苟且偷生,数量和种类都很少,个体也很小,哺乳动物走向繁荣还是在恐龙灭亡之后。
在东北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发现过不少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以及大量与之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即驰名中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在距今三万三千年到一万一千年的这段时期内,它们在这里生存、繁衍。
后来,有的种类灭绝了、有的衰退了、有的却兴盛起来,并一直繁衍到现在。
它们清楚地反应了当年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和植物覆盖的性质等。
2002年,大庆博物馆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下,成立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收藏、研究、展示中心。
展开了抢救性地发掘和保护工作。
2003年年初,大庆博物馆在青冈、兰西、宾县等地征集到了诸多的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
其中较为完整的个体有四具,分别是
真猛犸象化石、披毛犀化石、东北野牛化石和普氏野马化石。
当我们征集到这些化石的时候,我们大庆博物馆的人兴奋了,兴奋的是我们博物馆不单纯有陶瓷、书画、石器等传统的历史文物,还有了古生物化石可以展示给市民。
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再现为研究东北第四纪地层中的古生物提供了实物标本,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远古地域变迁和现代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再现备受时任中国博物馆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孙景云同志和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李玉清同志的关注。
因此,在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和普氏野马这四具古生物化石的修复装架过程中,大庆博物馆有幸得到了孙景云同志和李玉清同志的鼎力相助。
由天津自然博物馆派来古生物化石修复、装架专家王忠强同志和张雄同志亲临大庆博物馆,帮助并指导这次古生物化石修复、装架工作。
由大庆博物馆文物部的同志们组成了这次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组,由大庆博物馆锅炉维修队的同志们组成装架工作组。
在4月初开始了大庆博物馆首次古生物化石修復、装架大会战,发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加班加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在为能在博物馆工作而骄傲,都在为能够从事这项神圣的事业而乐此不疲。
经过了近3个月的会战,终于以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完成了这首次古生物化石的修复、装架工作。
使得灭绝了一万多年的古生物又重新活了起来,走进了大庆博物馆,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这次大庆博物馆首次的古生物化石修复、装架是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兄弟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指导下完成的。
使得大庆博物馆所有参加这次化石修复、装架的人员得到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学到了古生物化石修复、装架的基本方法,还学习到了如何识别各目各科的动物骨骼,如食肉类动物和食草类动物的骨骼区别,同是食草类动物,偶蹄类与奇蹄类的骨骼差异等等。
使得大庆博物馆人对东北第四纪的史前生物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生物化石作为探索早期生命奥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深受大庆博物馆领导的重视,因此,大庆博物馆相继征集到了这个动物群中40多个种,经初步和观察,有些化石可能改写某个属种的历史,有些种填补了前人材料的空白,丰富了这个动物群的属种。
国内权威专家称:大庆博物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填补而来国内该动物群系统收藏的空白,为大庆博物馆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增添了新色彩,同时也丰富了展览内容。
为研究东北第四纪古生物提供了新的实物标本。
如何在古生物学这门科学与观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是大庆博物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如何使观众认识和理解生命演化的昔日和今朝,是大庆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此,大庆博物馆将锁定东北第四纪,利用地域的优势,不断追寻古生物的踪迹,唤醒它们,请它们做客大庆博物馆,向我们现代人倾吐它们的兴衰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