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课件(1)
“首届全国新世纪杯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说课《杨景珍hui》PPT全面版

• 3、鼓励学生通过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思考、 摆放,从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 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分析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 杨景珍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第一课时)
学生状况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情景分析
学生状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积累了较为 丰富的线、角等图形方面的知识,对三角 形有了一些感性方面的认识,也了解了全 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分析和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
结 论
仅从角的关系方面能否说明两三角形全等?
2、探索与边有关的条件
(1)、动手实验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五根颜色不同、长度不 等”的硬纸条(组与组之间同种颜色硬纸条的长度相 等),任选其中的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
(2)、小组讨论
同桌两人、四人小组内比较围成三角形的大小情 况,观察两个三角形有没有相等的边?有几组?此时 两三角形全等吗?
条件
图形 或
反例
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两角一边对应相等
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结论
实验结论
想一想:由以上实验可知,两三角形至少需要几组条件对应相等才能全等?
谢谢指导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培优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像1,2,3……称为正整数;
2 4 1
, , ……称为正分数.
3 5 4
那么在以上这些数的前面添上“-”号后,还有小数呢?
-1,-2,-3……称为负整数;
2 4 1
, , ……称为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
3 5 4
特别提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分类的时候
别丢了0哦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第一章 有理数
有理数
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重点)
2.会对有理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难点)
引入
下表是某日《信息早报》上刊登的几支股票的涨跌情况.
代码
股票名称
昨收盘
今收盘
涨跌(%)
600828
A集团
8.83
9.71
+9.97
600829
B股份
10.43
10.65
+2.11
(2)自然数一定是整数.( √ )
(3)0一定是正整数.( × )
(4)整数一定是自然数.( × )
课堂检测
4.填空:
负整数和0
(1)有理数中,是整数而不是正数的是___________;
负整数
是负数而不是分数的是__________.
整数
正数
有理数
(2)零是_________,还是______,但不是_____,也不
链接中考
1.下列四个数中,是正整数的是( D )
A.-1
B.0
1
C.
2
D.1
2. 四个数-3, 0, 1, 2,其中负数是( A )
A. -3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课件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三节“角的度量与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单位,如何使用量角器,以及角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角的定义,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2. 学会使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
3. 掌握角的性质和相关定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角的度量单位换算,角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性质定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校园内的角度实例(如国旗的倾斜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角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3)角的度量:介绍量角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
(4)角的性质定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开合大小有关。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利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并举例说明角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练习本和量角器测量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3. 角的度量方法4. 角的性质定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判断其类型。
(2)利用角的性质定理,证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2. 答案:(1)锐角、直角、钝角(2)证明: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所以两个底角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角的度量和性质定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角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力的分解、地理中的方向测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安排;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初中数学说课ppt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⑵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 性质; ⑶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⑷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初中数学说课ppt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 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 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 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说课ppt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 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 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 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 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 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 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 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 索的乐趣。
初中数学说课ppt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数学说课ppt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 →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 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 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 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 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 难点。
初中数学研课标说教材PPT课件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 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 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一 、
目 标 要 求
(二)阶段目标
体会模型
建立意识
数学思考
知识技能
阶
段
目
标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体会数学 价值
(三)内容标准
图形的性质
图形的变化
图形与坐标
环境与工具
生成性资源
文本资源
利资 用源 建开 议发
和
记得肖川教授说过:完美的教学能够唤
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 的心智。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 利用学生这无形的资产,让每一节课都透射 出生命的活力。
MODE
RN
谢谢大家
1、虽然信念有时薄如蝉翼,但只要坚 持,它 会越来 越厚的 。 2、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 不努力 却什么 改变也 没有。 3、人生那么多事可以做,鸡毛蒜皮并 不足以 成为你 的全世 界。 3、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 待,没 有机遇 会为你 停留, 成功也 需要速 度。 4、生活不能游戏人生,否则就会一事 无成; 生活不 能没有 游戏, 否则就 会单调 无聊。 5、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 到你要 的东西 ,而且 连带地 也会得 到更多 乐趣。 6、把气愤的心境转化为柔和,把柔和 的心境 转化为 爱,如 此,这 个世间 将更加 完美。
MODE RN
北 中学部
师 大
zhongxuebu
版
本
李梦君
说课流程
编写意图
内容标准
内容整合
说教材
教学建议
“首届全国新世纪杯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说课《一元一次不等式》PPT全面版

4.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判断 ⑵准确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并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 的解集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克服变形中常 犯的错误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 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 透了数学的类比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体 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例1.3-x〈 2x+6,并把它的解集表示 在数轴上
提问:①你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 吗?
②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的一些步骤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无类似地方
不等式:3-x〈 2x+6 解:两边都加上x,得 3-x+x〈 2x+6+x 合并同类项,得 3〈 3x+6 两边都加上-6,得 3-6〈 3x+6-6 合并同类项,得 -3〈 3x 两边都除以3,得 -1〈 x 即,x 〉-1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如下:深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含义,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步骤,继续巩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在关注 与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 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 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虽然他们中的 大多数人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以后,就不再解不等 式了,但类比的思想方法所体现的——把不熟悉的 问题变为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则对他们来 说是终身有用的,而这应当是数学教育给学生留下 的痕迹——把一切忘记以后留下来的东西。
我们来判断一下,以下的不等式是不 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请大家讨论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1讲一元二次方程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1讲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九年级数学第1讲的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数学的高频考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掌握了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
但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还较为模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也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因式分解法和解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6.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元二次方程1.因式分解法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课件

说 教 材
1.2 预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2)探究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能根据给出的现实情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能力目标: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到列方程 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 的意义,体会模型思想。
情感目标:
(1)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2)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4.2 温故知新 扫清障碍
1.方程概念的复习教学 2.方程的解的教学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为本 节课后续环节的教学开辟道路,扫清障碍.
说 教 学 程 序
4.3 创设情境 体验模型
内容:以“小颖的国庆节”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依次串 联出四个情境问题.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不久刚过完国庆节,让学生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贴近生活. (2)分别设置了行程、增长率、面积等不同类型的实际问 题,列出的方程有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体现了模型的多样性. (3)四个情境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对文字、图形(表)、 表格的阅读,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说 教 法
2.2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设进行如下操作:
(1)学生弄不清方程中是否含整式及未知数的次数等特 征,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归纳的学习方 式弄清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在问 题思考中分清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对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表格,图表等形式找出等 量关系,列出方程,突破难点。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仔细分析、大胆思维、 注意细节,力求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分析
情景引入
作业布置
新知探究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例题讲解
环节一、情景引入
月亮与 太阳的 圆形轮 廓有哪 几种位 置关系?
环节二、新知探究
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归
纳
两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交
相切
外离 内含
相交
外切
内切
两圆的位置关 系中两圆圆心 距与两圆半径 间有怎样的数 量关系?
结
论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R>r.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圆相对运动产生“交点个数” 的形成过程及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的数 量关系 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互相交流 探索出圆和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及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 数量关系 的过程。
教法分析
1、情景教学法:展示日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 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有充 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索与讨论。 1、自主探究: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 学生去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增强集体观念。
环节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101练习2、3; 选做题:教材P103拓广探索17
谢谢指导!
再见!ຫໍສະໝຸດ 1、你学会了吗? 如果两圆只有两个交点,则这两个圆________ ; 如果两圆没有公共点,则这两个圆__________; 如果两圆有唯一公共点,则这两个圆________。
填空题:1.⊙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4,设d=O1O2 : (1)当d=8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2)当d=7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3)当d=5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4)当d=1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5) 当d=0.5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6)当d=0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图 形
性质及 判定 外离 d>R+r
公共点 个数
外切
d=R+r
一个
外离 -r <d<R+r 内切 R
d=R-r 内含 d<R-r
没有
没有
两个
一个
两个圆一定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两圆连心 线.当两圆相切时,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当两圆相交时,
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环节四、例题讲解
例3 如图,⊙O的半径为5 cm,点P是⊙O 外一点,OP=8 cm.以P点为圆心作⊙P与⊙O相 切, 则⊙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O与⊙P外切于点A, 则 PA=OP-OA 所以PA=3 cm, (2)设⊙O与⊙P内切于点B, 则 PB=PO+OB 所以PB=13 cm.
B
O
A
P
环节五、课堂练习
两圆外离 两圆外切 两圆相交 两圆内切 两圆内含
d Rr
d Rr
Rr d Rr
d Rr
d Rr
圆是轴对称图形, 两个圆是否也组成 轴对称图形呢?如 果能组成轴对称图 形,那么对称轴是 什么?我们一起来 看下面的实验.
环节三、课堂小结
两圆五种位置关系中,两圆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的五种关系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 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两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 想象、分析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 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课题名称: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人:张起浩 单位:二十一中
说课程序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直线和圆的位 地位作用 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 面上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 识应用的基础,也为今后到高中继续研 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 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 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