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

合集下载

中低产田改良

中低产田改良

中低产田改良一、背景情况中低产田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且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

中、低产田的改良是加强地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部这次耕地地力评价中明确指出要进行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等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垦区目前面临的问题1. 土壤肥力下降开垦20年,有机质下降30%—40%开垦40年,有机质下降50%—60%由开垦初期的11.82%下降到5.88%2.水土流失加剧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为1.7%,土地不平整浇水易拉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全区分布25万条侵蚀沟,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耕地面积的40%,共侵占耕地600万亩。

3.土壤盐渍化扩大盐渍化土壤是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而致,随着盐碱化面积增大,用水量过多,抬高了地下水位,使盐碱化严重,土壤贫瘠而板结,导致农业生产量低,农民收入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差。

松嫩平原盐渍化面积达350万公顷,占该区的20%。

4.涝渍危害严重分布在低平地和山沟川地,主要土种是白浆土中的潜育或亚表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

全区涝渍面积达到140万公顷。

5.土壤发生酸化在黑龙江省东部土壤出现酸化现象,pH值由开垦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

二、中低产田改良对策与建议目前国内中低产田的改良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从农场的实际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总结。

针对每个农场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以八五三农场为例,结合其它农场的情况,对各农场采取改良措施进行总结,希望各项目农场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调查。

(一)水土保持措施1、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对于有山区、丘陵的农场,可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结合起来进行改良,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可以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治山坡水土流失而修筑的一些工程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摘要:通过对安化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得出全县主要有渍涝潜育型、灌溉改良型、质地改良型、瘠薄培肥型、矿毒污染型、坡地梯改型6大类中低产田,并按类别分析了主要形成原因及增产潜力,提出了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技术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田;地力评价;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资江中游,属雪峰山北端,全县辖23个乡镇,1121个行政村,总人口96.72万,土地总面积4950km2,全县有耕地面积40500.0 hm2,其中水田面积22670.0 hm2,旱土面积17830.0 hm2 (其中园地7360.0 hm2)。

安化县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然而粮食单产水平不高,平均公倾产量5250kg,根据近几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研究,导致单产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因素、农民的投入、技术的普及等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农田整体素质不高,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1 安化县高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及面积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为:常年双季稻产量大于12t/ hm2为高产田,产量9~12t/ hm2为中产田,产量小于9t/ hm2为低产田。

一季稻区、旱地产量大于7.5t/ hm2为高产田,4.5~7.5t/ hm2为中产田,低于4.5t/ hm2为低产田。

安化县现有耕地面积40500.0 hm2,以农业部颁布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利用mapgis软件,通过评价图属性库检索统计,计算出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见表1。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分析,一二级地为高产地,三四五级地为中产地,六七级地为低产地,安化县有高产地6449.2 hm2,占15.9%;中产地26671.2 hm2,占65.9%;低产地7379.6 hm2,占18.2%。

其中水田高产田6304.8 hm2,占27.81%;中产田15354.7 hm2,占67.73%;低产田1010.5 hm2,占4.46%。

蒙城县中、低产田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和建议

蒙城县中、低产田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和建议

的联 合作 用类 型 。 结果 表 明 : 混 用处理 的E E 值 均为 正 各 —O 值 , 明噻吩磺隆 与2 4 D 表 , 一 异辛 酯混用为增 效作用 。 中噻 其 吩磺 隆 与2 4 D ,- 异辛 酯 混用 处理 中 , 对卷 茎蓼 和藜 增效 较
沿 淝河 两岸的低 洼 区及 涡河 的下游低洼 区 。
2 中 、 产 田耕 地培肥 与改 良利用对 策和建 议 低
21 三级 的 中、 . 低产 田耕地 培肥 与改 良利 用建 议 三级 地
是 平原 向 岗地过 度 的等级 类型 , 后 的改 良利用应 做好 以 今 下 几个 方 面 : 一是加 强排 灌工 程配套 , 达到 灌排 兼顾 , 除 根
五级 地 , 总耕 地 面积77 8 h 主要分 布 于板 桥集 镇 0. m 。 7
表1
四级 地 主要 土 壤 养 分 含量 及 水 平
利 用 率 , 因地 制 宜 , 可 搞好 麦 、 棉及 花 生等 间作套 种 。 沿 在 淝河地区, 因土 壤保 水 肥 能力 较好 , 宜发 展水 稻 及莲 藕 适
安徽农学通报 ,A h i gi c B l 0 91 (8 n u A r S i u1 0 , 0 ) . . . 2 5
19 0
蒙城 县 中、 产 田耕 地培肥 与 改 良利用 低
对 策和 建 议
刘淑 敏
( 蒙城县农 业技术推 广中心 , 安徽蒙 城2 3 0 ) 3 50
收 稿 日期 :0 9 0— 0 2 0- 3 1
12 9
安 徽 农 学 通报 ,A h i giS iB l2 0 . (8 n u r.c. u1 0 91 0 ) A . 5
水 平。 中卷 茎 蓼 的鲜 重 防 效 较好 的混 用处 理 是 用量 为 其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摘要:中低产田在我国产田中占加大的比例,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本文就中低产田的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合理调整耕作制度、秸秆还田、平田整地、增施有机肥及套种等措施,以提高提高地力,促进粮食增产,保护粮食基础地位。

一、中和田地区低产田形成的原因(1)土壤因素。

由于土壤肥力较低,疏松,透水性能差,因风沙等因素致使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耕作层减薄,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中低产田面积增加。

(2)土壤盐渍化因素。

河流中下游新垦荒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相对较重,作物播种期推后,种子、幼苗受盐渍化危害,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偏低。

(3)气候因素。

气候对中低产田的影响主要是降雨因素。

气候因素决定降雨时空分布,往往导致旱涝不均的现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

同时由于山口主风道大风的强劲动力,导致部分耕地风蚀、沙化严重,使已播农作物籽粒裸露或被细沙深埋,已出苗的作物茎秆刮折、成熟籽实落地等,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

(4)经济因素。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区棉花长期连作,大部分已连作15年以上,有的甚至连作20年以上,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氮、磷、钾大量元素及锌、硼、锰等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土壤白色污染严重,耕层土壤结构恶化,病虫害加剧,农田生态环境脆弱。

(5)耕地坡地大,整地播种质量粗放,加之大水漫灌等,耕地普遍存在跑水跑肥跑土现象。

据统计,在我国耕地水土流失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

在坡耕地的特点是表土松散,底土黏重,由于多年耕作,形成坚密的犁底层,0~30cm土层透水快,30~60cm土层透水速度明显下降,60cm以下土壤透水极弱,因而一遇大雨、暴雨,就产生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

(6)耕作管理因素。

一是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重茬、迎茬现象很普遍。

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浅翻浅耕现象普遍。

三是种地不养地,土地生产力下降。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

作 层较 薄 , 土壤 养分 贫乏 。该 类 型 的中低 产 田在肥 东 县 、
巢湖市 、 庐江县和长丰县均有分布。 1 . 4 渍涝潜育型 渍涝潜育型中低产 田, 主要分布在圩 区及 冲 底 田 , 面积 约 8 2 9 1 . 8 h m , 占 中低 产 田面 积 的 3 . 6 8 %。由于所处地势低洼 , 地下水位高 , 土壤排水不良,
合肥市耕地面积 3 3 7 5 6 0 h m , 农 作 物 年 总 播 种 面 积 约7 5 1 1 5 0 h m 。自2 0 0 1 年开始 , 全市 开 展 了 以 中低 产 田 改 造 为 主要 内容 的 农 田基 础 设 施 和耕 地 地力 建 设 工 作 , 特 别是 2 0 0 5 年 以来 , 开 展 的测 土 配方 施 肥 和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质 量 监
l 合肥 市 中低产 田的类型 、 面积、 分 布
按照土壤 主要障碍因素和改 良主攻方 向不 同, 依据
农 业 部 中低 产 田划 分标 准 , 将 合 肥 市 中低 产 田划 分 为 干
河区和庐江县内的巢湖沿岸乡镇均有分布。 1 . 5 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 主要为黄棕壤土 体内有粘盘层的一类旱耕地和水稻土 , 面积约 1 6 2 4 5 . 7 h m , 占中低产田面积的7 . 2 1 %。土壤质地黏重 , 耕性差 , 主要分 布在岗地上, 地势较高 , 地下水位低 , 由于雨水下渗 , 粘粒下
易 受渍 涝危 害 , 地下水 位 上 升与 地表 水相 连 , 土壤 长期处
测点建设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工作 以及 以土地整理和美
好 乡 村 建设 项 目的 实施 , 促 进 了 中低 产 田 向高产 田 的转 化, 笔 者通 过对 全 市耕 地 中低 产 田现状 调查 分析 , 结果 表 明: 目前合 肥市 中低产 田的面 积 约 2 2 5 3 2 1 h m , 占全 市 耕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概览中低产土地指的是农田的单产较低的土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土地的产量和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中低产土地改造的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作物选择和合理施肥等内容。

土壤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改良土壤的质量对提高农田产量至关重要。

下面是提高中低产土地质量的几种方法:1.有机质添加: 添加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农民可以利用农村废弃物、畜禽粪便或者绿肥等资源,制作堆肥或者直接施用于土壤。

2.矿质肥料施用: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矿质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量和配比。

3.调整土壤pH值: 当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对植物的吸收养分能力产生影响。

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使用石灰或硫酸等物质进行调整。

4.改善土壤通气性: 在土壤蓄水良好的情况下,应通过翻耕或添加适量砂粒等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土地改造还需要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土地的灌溉和排水。

1.修建水渠: 大面积的中低产土地可以适当修建水渠,利用山泉或者引水渠道进行灌溉。

在种植季节合理供水,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改善排水系统: 如果土地排水不良,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水涝影响。

修建排水沟、排水管道或者设置地下渗水井等方式都可以改善土地排水系统。

作物选择选择适合中低产土地的农作物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适合中低产土地的作物:1.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

2.豆类作物: 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比较适合中低产土地,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地肥力。

3.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土壤要求较低,能够适应一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中低产土地改造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几点施肥的建议:1.遵循“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并遵循施肥的时机和施肥量。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摘要】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灌排能力和质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及旱作节水示范基地。

以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提高水利;改良田产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采用生物、农业、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达到综合治理全面提高。

1.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是导致我场形成中低产田的根本原因之一,农场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由于剥蚀、堆积形成了沟谷发育起伏较大的丘陵、山前岗阜状平原、漫滩等地貌。

总体来看,农场西、南低,东、北高。

场内丘陵缓坡角度较大地带,由于过度垦种,水土流失较严重,腐殖质含量下降,致使土壤表层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地势低的地区也零星分布有低岗地,岗间有冲刷沟,雨水淤积,植被减少,土地利用率明显降低。

造成农场水土流失的原因不仅仅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比如人为不合理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不科学的施肥和耕作,造成土壤板结。

有效防治方法:1.1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1)生物工程:农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截止2000年末,农场累计营造人工林面积110635亩,其中防护林3241亩,绿化林3610亩,用材林102479亩,薪炭林75亩,丰产林1230亩。

每年农场都会在春季大力组织人员成规模的进行植树造林,不仅调节了气候,减轻了风沙与水旱灾害,还为国家扩大了森林资源。

(2)截流沟工程:在耕地地块上方与林地或草地接壤处,或者较长的坡面以及坡度变化大的地方开挖截流沟,蓄水型截流沟要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流沟应与等高线取1%左右的比降,截流沟不水平时,可在沟中每隔5~10m修一个高0.5m左右的土挡,或者在开挖时留出土挡,防止沟底冲刷。

截流沟一般是半挖半筑(埂)修成梯形断面,埂外坡比为1:1.5,内坡为1:2,同时在埂外坡种植灌木植物防止埂坍塌。

(3)冲刷沟治理工程。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任务,旨在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1.改良土壤质地针对中低产田的土壤质地问题,可以采取深耕、种植绿肥等措施。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种植绿肥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种植豆科绿肥、施用有机肥等途径来实现。

豆科绿肥如豌豆、蚕豆等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施用有机肥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土壤酸碱度调整对于中低产田的土壤酸碱度问题,可以通过施肥和耕作来调整。

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碱性肥料,如石灰、草木灰等,碱性土壤可以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

同时,合理灌溉也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

4.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中低产田改良的必要措施。

要重视排灌系统的改造和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5.消除土壤污染消除土壤污染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推广测土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同时,要严禁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随意倾倒,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6.生物防治中低产田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且对环境友好。

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农田的抗病虫害能力。

7.合理施肥针对中低产田的不同特点,要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要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养分平衡。

其次,要定量定位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损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配方施肥、叶面施肥等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吸收效果。

8.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中低产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技服务, 2008 , 25( 5): 43
Hale Waihona Puke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
时倩倩
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
刘伟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农业站, 安徽桐城 231400)
摘要 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关系, 不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与残留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提出了中低产土壤 以秸秆还田、 留高茬和种植紫云英的培肥措施。 关键词 中低产土壤; 改良; 培肥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21( 2008) 05- 043- 01
中低产土壤改良与培肥是个长期的过程, 土壤肥力高低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关系。土壤的许多不良属性的改 良关键, 常常与表征土壤肥力高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 关系, 还与腐殖质数量、 性质、 有机 无机胶体的复合状态等 息息相关。此外, 有机肥料的种类、 耕作措施、 施用方法, 以 及有关环境条件的相互配合等都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也影响到改土培肥的进程。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系到作物产 量高低和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增长的大问题, 也是农业生产后 劲的基本建设。 1 不同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解与积累 用绿肥 ( 豆科与禾本科 )、 稻草、 麦秸、 猪粪与牛粪等材料还 田, 由于不同有机物的化学组成不同, 在不用耕作方式下 , 不同 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与残留 ( 积累 ) 存在很大差异。 1. 1 分解速率与有机物料的 C /N 明显相关 C /N 小的分 解快, C /N 大的分解慢。同一种物料, 在旱作轮作中因好气 条件分解快, 水旱轮作分解慢。不同有机物在旱作中分解速 率顺序为猪粪 > 牛粪 > 绿肥 > 麦秸 > 稻草, 在水旱轮作下顺 序为绿肥 > 猪粪 > 稻草 > 麦秸 > 牛粪。对于禾本科老熟秸 秆而言 ( 如麦秸 ), 因 C /N 在 100以上, 需要用化学肥料调节 其 C /N 到 30左右。 1. 2 有机物料在土壤分解过程中, 同时形成腐殖质 可以 用腐殖化系数 ( 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 的残留碳量 ) 作为有机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 也就是分解后残留碳量多 , 腐殖化系数大, 则对土壤有机质 的积累贡献大。据研究, 分解后的腐殖化系数以牛粪最高 , 猪粪次之。其顺序是牛粪 > 猪粪 > 稻草 > 麦秸 > 绿肥, 表明 施用厩肥与禾本科秸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 3 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研究表明, 施用不同 有机肥对土壤有明显改良作用 , 从土壤物理性状来看 , 连续 施用 4~ 6年以后, 土壤容重、 总孔隙度、 毛管孔隙与通气孔 隙度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阳离子交换量也有较大提高。施 用秸秆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作用大于厩肥 , 其总孔隙、 通 气孔隙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多都优于牛粪。说明有机肥料在 改土培肥中的良好作用, 也证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 有机 肥起了主导作用。 2 中低产土壤培肥措施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 中低产土壤培肥以厩肥 ( 牛粪 ) 和秸秆为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刘伟 ( 1977- ) , 男 , 安徽 桐城人 , 农艺师 , 从 事农业技 术推 广工作 。 2008-04 -27
最佳, 施入土壤后能较快地与土壤矿质胶体复合成有机 无 机复合体, 提高了土壤胶体的活性, 有利于土壤不良性状的 改善。有机肥料的施入, 给土壤微生物活动以足够的能源, 所以其生化过程活跃, 土壤酶活性增强, 促进作物营养环境 的变化。 中低产土壤培肥措施主要是秸秆还田。厩肥等称为秸 秆 过腹 还田。无论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 都有适宜用 量的问题。施肥过多, 一是耕作不方便, 二是没有足够的有 机肥料。对于适宜用量的确定, 应由当地自然、 耕作等条件 下, 以每年有机质的矿化量来决定, 即有机肥的施入量应至 少能维持其消耗量或略高于消耗量。 2 . 1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还田在一年内可分次进行, 以减 少翻埋的困难, 亦可与畜粪堆制后施入农田。为促进微生物 分解, 应添加氮 素化肥, 调节 C /N。如麦秸草 C /N 一 般为 110( 含 C 48. 2 % , 含 N 0. 44 % ), 每 100 kg 麦秸, 需加纯 N 1 ~ 1. 5 kg , 可使 C /N 调到 33~ 25。 2 . 2 留高茬 主要是指作物收割时留高茬, 一般留 20 c m 高, 这样 , 加上残留在土壤中的根量, 可增加有机物 2 000~ 2 3 000 kg /hm , 对下茬水稻或小麦、 油菜而言都是比较有利 的, 其量虽不多, 但不能单靠一次施入。另外在留高茬的基 础上仍可适当添加还田数量。 2 . 3 种植紫云英与合理轮作 紫云英是一种无污染的有机 肥料 , 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平衡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 平衡 和调节农作物吸收氮、 磷、 钾及中微量元素和提高农产品品 质的功能。 2 . 4 有机、 无机肥料结合 , 合理施用化肥 有机无机配合施 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使作物稳产和 取得较好产量。有机、 无机肥料不同配比效果研究表明 , 施 用有机肥比相应等氮量无机肥土壤有机质积累多而快 , 有机 与无机肥的各种不同配比中 , 其土壤有机质和全 N 含量也随 有机肥施量的增多而上升, 但作物产量随无机 N 的增多而增 加, 在有机 N 与无机 N 不同配比中也呈同样趋势。在缺磷、 缺氮、 缺乏土壤有机质的中低产土壤中 , 微量元素锌、 硼、 钼 的缺乏可能性较大。据此, 在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同 时, 应注意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需要, 使氮磷钾微量元素肥 料平衡施用。 参考文献
[ 1 ] 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 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 [ J]. 江西 农业学报, 2007 , 19( 11): 59- 6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